因声求气吟咏诗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475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docx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声求气吟咏诗韵.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docx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的三个单元体现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

以意逆志——诗作主旨、创作本意

缘景明情——诗作的情感(意境)

因声求气——诗作神韵、气势、风格。

“声”是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韵体现。

二、阅读课文诵读指导,理解何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

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

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

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

“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

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

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代私塾的教学方法特简单,就三个字——念,背,打。

念,是读书,读给自己听;背,是读书(不看着书读),读给老师听;打,是打手板,背不过课文的打手板,打完了还要念,念完了还要背,背不过还要打。

虽然方法简单,但是私塾在培养人们学习古文方面的贡献那是有目共睹的。

翻开《唐才子传》,王勃“六岁善辞章”,骆宾王“七岁能赋诗”,李白药“七岁能文”,刘慎虚“八岁属文上书”;再翻开《现代中国文学史》,康有为“七岁赋诗”,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

可见,“读熟背出”乃学好古文的关键。

因声求气造就了众多的文人学士,是我国学古文的优秀传统,在当今的新课改过程中,应该让它发扬广大。

何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来把握作品的精神。

“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节奏)是怎样构成的?

1、合乎规律的重复、停顿形成诗歌的节奏。

诗歌按照一定的规律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使人感到亲切、愉快。

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在全诗中反复了三次,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诗歌节奏也体现在节拍的划分上,汉字以一个字为音节,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两组和形成停顿(音步)。

四言两顿,音节是二二(《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五言一般是三顿,音节是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七言是四顿,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2212、223、2221”。

(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押韵

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个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

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织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可以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回想起前一句。

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

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花样却不多。

双数句尾字必入韵,只有第一句可以灵活:

五言以不入韵为常,七言以入韵为常。

过分强调声律的要求有时也会丧失诗意,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古今音变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不必在声律知识上讲的过精过细。

《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说:

“若果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3、音调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

在节奏点上的字音通常按照“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来处理。

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可以创设音调的起伏、和谐。

4、除平仄以外,古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

这些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十分广泛。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四、学生活动: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根据赏析文章为《将进酒》设计朗诵方案。

1.示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开篇两组排比长句,要读得有气势;“天”字要重读,给人一种破空而来的感受。

“悲”、“暮”字要重读,读出一种沉重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三句七言诗句在诵读时要和缓一些,“须、莫、必、还、且”等表示意愿的词语要重读,语调逐步提升直至“会须一饮三百杯”要放声诵读,情绪高涨。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这四个短句的诵读要急促,节奏渐快,仿佛诗人在频频劝酒。

“请君为我倾耳听”一句声音要放低语调要轻快)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这三句七言诗句要读出一种激愤之情,语调要高亢。

“但愿、皆、惟有、恣”等字要重读。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语速要由缓而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三句要快读,最后一句语速要缓慢一些,“同销”二字要重读,“万古愁”三字声音要缓慢延长。

2、学生诵读练习,跟读朗诵范读

五.总结:

吟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教材的编者们期望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这一教学单元唤起现代中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在诵读中走进诗境,在诵读中提升审美情趣。

将进酒

[三维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

[教学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研究李白的一篇作品――《将进酒》。

(板书课题)这个字“将”读什么?

什么意思?

劝你喝酒。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李白与友相会,借古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不知大家知道不知道,不同人喝酒的方式也不一样。

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与不同的场合下也有不同。

李白也是如此。

例如(《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是浅斟慢酌。

(《同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这是快意痛饮。

余光中在《忆李白》写到“……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那么,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将进酒》中,作者又是如何喝酒的呢?

题解:

将,请或愿。

“将进酒”即“劝酒歌”。

《将进酒》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饮酒放歌的情怀。

李白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请问:

抒发的是什么情感?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了解一下李白写作这首诗歌的背景。

背景:

这首诗大约做于天宝十一年(752),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

这一时期,诗人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应邀到嵩山元丹丘家做客。

李白生与701年,这时的李白已经是50多岁的老人,胸中的远大抱负仍没有实现。

二.范读:

请大家看书思考“作者是如何喝酒的?

”教师范读,学生正音,结合课下注解疏理文意。

三.学生自读:

要求一放声读,不要管别人感受如何;二别忘了教师的问题(初步理解作品,教师巡视,适当解答。

四.探究鉴赏:

(课件)

(一)在本文中你看作者是如何喝酒的?

“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斗酒十千恣欢谑”“但愿长醉不复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径须沽酒对君酌”

[点评]不愧是酒仙,好酒量;喝的还是急酒;一醉方休;倾其所有;专注;

(二)这种喝法与常人是很不同的,真是狂喝痛饮呀,作者如此喝法,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课件)

是为了销愁。

[引导]从那里看出来的呀?

大家都同意吗?

请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那里是销愁,分明是在寻欢吗?

[点评]心理出发点不同。

心中有愁,高堂明镜悲白发吗。

所以“且为乐”。

表面的乐。

暂时的乐。

就是“莫使金樽空对月”,就是要一醉解千愁,忘却痛苦。

外表欢乐,内心悲苦。

脸上乐的越灿烂,内心悲的越深沉。

看来还是销愁啊。

(三)作者愁的是什么呢?

借什么来表现的呢?

[点评]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济黎民,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破灭,怀才不遇。

[引导]借黄河的一去不复返喻时光飞逝,头发的“朝青暮白”喻人生短暂。

--悲感。

[引导]借“水”来写“悲”,古已有之。

对比愁的特点:

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这两句中的愁各有什么特点?

一个是清澈明晰,绵绵不绝;一个是缠绵悱恻,无穷无尽,挥之不去。

黄河之水天上来,所喻之愁有何特点?

“黄河之水天上来”,波澜壮阔,雄伟壮丽,一泻千里,不可遏止。

诗人的悲愁也如汹涌的黄河水滔滔滚滚、奔涌跌宕不可遏止。

我们可感这愁充斥天地,溢满乾坤。

这样的愁才称的起是万古愁。

正因为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愁之大,悲之深,所以作者才会如此喝酒,行为才会如此狂放。

(四)一番狂饮之后,作者借劝酒之辞吐露心迹,阅读劝酒辞一段,看一看作者说了什么?

有人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就是李白在遭到现实的打击后,人生最终的追求。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讨论]

[参考信息]作者为何不愿醒?

社会黑暗。

现实带给他太多的悲愁,憎恶现实。

这是什么样的现实?

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

想要以“不复醒”的方法来解决。

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作者对这样的现实是不满的。

这样说正表明作者内心的不平。

是作者内心的激愤或愤慨。

“但愿长醉不复醒”是作者愤慨已极的话。

(五)小结:

作者正是因为心中的愁而欲借酒寻欢,但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作者内心愈发愤慨而终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看,作者的情感变化跌宕起伏,而这一切都源于早郁结于心中的悲愤。

(六)在领会情感基调后朗读课文。

(七)讨论:

“万古愁”历来为评论家所叹服。

一叹气势雄伟,二叹其用词巧妙。

千万代世人之愁结于一已,一言愁之大。

古往今来林林总总之愁蕴含其中,二言愁之广。

虽只有短短三个字,但每一咏起,又激起多少人的同感。

此愁已具有了普遍意义。

但就此文而言,李白的愁还是指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

的确,“怀才不遇”是有理想、有追求、有大志者的愁。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怀才不遇”的现象呢?

李白的怀才不遇的确让人同情。

他狂放到了极点,也就是悲愤到了极点。

他的狂放源于对现实的失望,源于理想破灭后的郁闷。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他的狂放里既有至死不渝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感,又有他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类似的情况,当我们怀才不遇时,我们不要纵情狂饮、形骸放浪,而应如李白一样,始终怀着积极进取的坚定信念和理想。

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

只要有信念和理想,无论碰到什么样的激流险阻。

大家都一定能让自己的生命之舟重新起航!

(八)作业:

拓展阅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体会两首诗的异同。

  

阁夜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技能目标: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教师:

同学们,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出现了两位大诗人:

诗仙太白、诗圣杜甫,一个代表浪漫主要的高峰,一个代表现实主义的高峰。

谁能分别说说代表这两位诗人的“浪漫”与“现实”的经典诗句?

(学生回答)教师:

杜甫的诗歌大多流露出关心民众,同情疾苦的忧国忧民情怀。

你们一定读过许多杜甫的诗歌,你们从中了解到他的诗歌有哪些风格呢?

(学生回答:

悲凉、沧桑、忧国忧民)教师:

是的。

这是大家一贯以来所接受的杜甫的诗风。

然而,杜甫的诗风不仅如此,还记得那首《江畔独步寻花》吗?

大家一起来吟诵。

(学生齐声朗诵)这首诗歌中我们感受到凄凉、悲怆吗?

那么,在正式进入《阁夜》这篇课文之前,让我们一起粗略地了解杜甫的不同诗风。

二、组织学生粗略探讨杜甫诗歌中的两种风格。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风格:

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风格与内涵

①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

②教师提问:

《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

从中你体会和感受到什么?

(教师提示:

展开想象,从景与情两方面来回答。

③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回答、互评。

④教师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作答,归纳:

这是一首年终时感怀的詩,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在写景、写情中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

四、简介写作背景

教师:

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有必要向同学们介绍作者写这首诗歌的背景:

这是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

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五、朗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一)             反复诵读

由学生齐读

(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①岁暮阴阳催短景,②天涯霜雪霁寒宵。

教师提问:

开头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催”和“霁”如何理解?

作者处在怎样的一个特定环境中?

①注释:

岁暮:

一年即将终结;指冬季。

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②赏析要点:

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

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

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霁,原指雨后或雪后转晴,这里指霜雪之后转晴。

《红楼梦》中有写晴雯的诗句: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这里的“霁月”指雨后月出,古人常用这种自然现象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①②句。

    ③五更鼓角声悲壮,④三峡星河影动摇。

教师提问:

作者听见了什么声音?

看见了什么景色?

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并把作者的所闻所见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

①注释:

五更:

时间已从初夜到夜尽,点出诗人独坐之久,思绪之多。

鼓角:

暗示当时军民混战,内乱不已的时代环境。

用悲壮加以形容,说明作者心之悲凉。

动摇:

山河之动摇,社会的动摇。

说明诗人心之“动摇”。

②赏析要点:

这两句写“寒宵”的所见所闻,上句紧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的当地驻军的鼓角,暗示了诗人的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

“鼓角声”“声悲壮”与“五更”的巧妙结合显示了夔州一带的战争气氛之浓。

下句写三峡美丽的夜景,因为雪过天晴,故三峡中隐星可见,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此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把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融入深深的景色之中,“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③④句。

⑤野哭千家闻战伐,⑥夷歌数处起渔樵。

教师提问:

这里的“野哭千家”和“夷歌”各指什么?

如何理解?

①注释:

野:

村落之荒凉。

千家:

死者之多,灾难之重。

野哭千家:

千家恸哭传彻四野,暗指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生命财产所带来的严重损失。

夷歌:

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暗指自己衰年多病仍流落异乡。

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用法相同。

②赏析要点: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

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

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

“数处”言不只一起。

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

“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

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⑤⑥句。

⑦卧龙跃马终黄土,⑧人事音书漫寂寥。

教师提问:

“卧龙”、“跃马”和“人事”、“音书”分别指什么?

这两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注释:

卧龙:

诸葛亮——忠臣。

《蜀书·诸葛亮传》:

“徐庶……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跃马:

公孙述——逆臣。

王莽篡汉時,他自立为蜀王。

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

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

人事:

交游,指家人、朋友。

音书:

书信。

 

人事音书漫寂寥:

漂泊天涯,音书断绝。

②赏析要点:

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

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

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

尾联借古人贤愚同归于尽聊以自慰,感慨深沉,更显示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⑦⑧句。

六、总括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

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七、

作业

背诵课文。

李凭箜篌引

三维目标:

1、探讨李贺诗的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3、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

清人方扶南说: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

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

二.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人,人称“诗鬼”。

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

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从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多所汲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要凌驾大自然而创造出新奇幽美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独创风格,并对中晚唐某些诗人发生了一些影响。

三.题解:

李凭是是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以弹奏箜篌名躁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其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引,与歌、行一样,表明这是乐府诗。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四.涵咏诗韵,初步感知。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感悟朗读。

2读后生生互评,注意把握情感。

教师指导点拔:

因为此诗是描写音乐感受的,所以在诵读时要注意诗句间的起承转合,诗中纷繁的意象蕴含着音乐的情感变化,诗的情感基调与音乐的情感基调基本上相同。

此外,这首诗每句都七言,格律严密,四次换韵,句句用韵,节奏很快,所以要注意划分句群,找诗中情感的起伏脉络,把握诗歌的节奏。

3叫一学生再次朗读,把握情感基调。

本诗的主色调凄怆激昂,但也有哀婉柔和的情绪,甚至有稍纵即逝的情绪。

4学生齐读。

五.赏析诗文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

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

它们都是美的化身。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

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

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

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

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

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

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

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