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比的意义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285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比的意义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比的意义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比的意义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比的意义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比的意义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比的意义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比的意义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比的意义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比的意义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教案与教学反思

1 认识比

第1课时 比的意义教案与教学反思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

(教材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比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的主题图)

1.师:

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有什么感受?

(组织学生同桌交流,然后点名学生回答)

2.师:

图中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

我们可以怎样表示它们长和宽的关系呢?

学生交流得出:

(1)用比较多少的方法来表示:

长比宽多5cm,宽比长少5cm。

(2)用倍数关系来表示:

长是宽的

倍,宽是长的

3.引出新课。

师:

在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除了可以用“多多少、少多少、几倍、几分之几”来描述外,还可以用“比”来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知识。

(板书课题:

比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比的意义。

(1)同类量的比。

师:

这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

长是宽的

倍,可以说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那么宽是长的

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是几比几呢?

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教师小结:

长和宽都是表示长度的量,属于同类量。

所以无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我们把这类比叫做同类量的比。

(2)非同类量的比。

课件出示:

“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

①师:

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回答用“42252÷90”求出速度。

②师:

除了用除法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外,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也就是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

因为这里的42252km与90分钟是两个非同类的量,所以比也可以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3)归纳比的意义。

师:

结合上面两个例子,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比吗?

学生试说,教师小结: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板书比的意义,组织学生齐读)

2.教学比的读、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1)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上半页的内容。

师:

你学到了哪些比的知识?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明确比值的求法和表示方法。

师:

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例如这里的

(板书:

比值=比的前项÷比的后项)

教师提示: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师:

观察上面的式子,你能发现比与除法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师: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下表: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教师总结:

比与除法、分数联系紧密,但又有区别。

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各自的意义不同。

所以在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时,要说“相当于”,而不能说成“等于”或“是”。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学生回答)

第1题:

6 8 

 1.8 2.4 

第2题:

 4

2.完成教材第52~53页“练习十一”第1、3、5题。

(第1、5题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点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第1题:

(1)14 8 

(2)16 10 

 10 26 

(3)18 12 

第3题:

 

 

 1.6

第5题:

7∶5=1.4 2∶1=2

23∶20=1.15

菠菜的钙、磷含量比最高,茄子最低。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比的意义是什么?

比的意义

比的意义: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1.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的知识点较多,有比的意义、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有比值的概念及其求法;还有比与除法、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

针对本课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讲导结合,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认知,所以主要通过教师的“导”,引导学生明确:

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并通过同类量和不同类量的比,引出比的意义。

二是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看书自学的方式,在学习中通过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结合教材,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例题】工人种植一批树苗,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2∶5,下午又种植了36棵,这时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5∶8。

这批树苗共有多少棵?

分析:

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可以将与比有关的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解答。

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2∶5,也就是已种植的棵数是总棵数的

又种了36棵后,已种植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5∶8,即此时已种植的棵数是总棵数的

所以36所对应的分率是

,即36是总棵数的

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

解答:

36÷

=36÷

=160(棵)

答:

这批树苗共有160棵。

解法归纳:

把与比有关的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解决时,关键是根据已知比正确得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奇妙的比

张扬和李明在争论一个问题。

张扬说:

“比的后项不能为0,可是,前几天中国女足还以3∶0的成绩战胜了美国女足。

这里的比的后项就是0,为什么呢?

李明笑着说:

“比赛中的3∶0,与表示倍数关系的比是两码事。

虽然读法、写法都一样,可它们的意义不相同。

表示倍数关系的两个数,也可以表述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由于除数是0没有意义,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

而比赛中记录的3∶0,不表示两个队得分的倍数关系,只表示比赛双方的进球的个数,只是借用了比的写法。

张扬佩服地点了点头。

第2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第50页)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一、复习引入

1.复习问答。

师:

什么叫比和比值?

(点名学生回答)

师: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回忆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可以结合算式或表格回答。

师:

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

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

为什么?

(课件出示题目)

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思考,发现都能化简为

3.引出新课。

师:

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

比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新课

1.启发引导,发现问题。

改写成比的形式。

(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

师:

这两个比相等吗?

引导学生通过求比值得出两个比相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6∶8=6÷8=

12∶16=12÷16=

6∶8=12∶16=3∶4。

师:

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观察这两个比,你发现什么变了?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前项、后项都发生了变化。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

组织学生将比转化成除法,通过商不变的规律来认识比中的规律。

①6∶8=12∶16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结果,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

6÷8=(6×2)÷(8×2)=12÷16

↓↓↓

6∶8=(6×2)∶(8×2)=12∶16

师:

认真观察,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其中的规律吗?

引导学生得出规律: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②6∶8=3∶4。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结果,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

6∶8=(6÷2)∶(8÷2)=3∶4

↑↑↑

6÷8=(6÷2)÷(8÷2)=3÷4

师:

同样地,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其中的规律吗?

引导学生得出规律: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利用比和分数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探究。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指名汇报)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师:

刚才我们根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探究,发现比也存在着一种规律,谁能把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来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初步归纳得出: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师:

相同的数是什么数都行吗?

同时乘或除以0可以吗?

引导学生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得出相同的数不可以是0。

(3)引导学生完整归纳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板书性质)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4题。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同乘或除以几)

第4题:

(1)98∶100 

(2)12∶100

(3)110∶100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订正)

2.7∶12的前项增加14,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加上__24__。

3.5∶6的后项增加24,要使比值不变,前项应乘__5__。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

比的基本性质

6∶8=6÷8=

12∶16=12÷16=

6∶8=12∶16=3∶4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1.本堂课是一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

教学中,由“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是否也存在着“比的基本性质”。

对此,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顺从学生的思维规律,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并通过举例、论证等方法小心验证,最后准确地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例题】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乙数与丙数的比是6∶7,甲数与丙数的比是多少?

甲数、乙数与丙数三个数的连比是多少?

分析:

甲数∶乙数和乙数∶丙数中的乙数是同一个量,但在每个比中所占的份数不同,可以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将乙数所占份数化成相同。

甲数∶乙数=3∶4,乙数∶丙数=6∶7,可以将乙数所占的份数化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

解答:

甲数∶乙数=3∶4=(3×3)∶(4×3)=9∶12

乙数∶丙数=6∶7=(6×2)∶(7×2)=12∶14

所以甲数∶丙数=9∶14,甲数∶乙数∶丙数=9∶12∶14。

解法归纳:

解决连比问题,主要运用转化方法,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同种量转化成相同的份数。

奇妙的8∶11

人们都见到过稻麦一类的农作物,在快要收割的时候,它们顶着沉甸甸的穗子,支持着饱满穗子的却是一根空心的茎。

为什么一根空心的茎会有这样大的能耐呢?

科学家根据材料力学理论推算:

一根空心管子的内径和外径之比,如果是8∶11的话,最不容易弯曲。

生物界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求得生存,动物的骨、植物的茎等都选择空心,而且不论粗细如何,内径和外径之比大约都是8∶11,这不是奇妙的巧合,而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结果。

科学家就利用这个数据,为人类造福。

例如水泥制成的空心电线杆、自行车的车身架等,都是利用这个数据,以达到耗费最少的材料而获得最强的坚固性的目的。

第3课时 化简比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化简比。

(教材第50~51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3.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三、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

理解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

(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什么是最简分数。

2.六二班共有学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数为46,总人数与出勤人数的比是多少?

(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

3.师: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引出新课。

师:

为了使数量间的关系更明确,我们经常要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化简比)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

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最简单的整数比?

引导学生联系最简分数的概念,讨论什么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

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指名学生举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2.教学教材第50页例1

(1)。

(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

(1))

(1)学生读题,写出比。

点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5∶10 180∶120

(2)探究整数比的化简方法。

①师:

这两个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吗?

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比中含有除1以外的公因数,所以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②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化简方法,汇报交流。

(教师巡视并指导)

③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5∶10=(15÷5)∶(10÷5)=3∶2

180∶120=(180÷60)∶(120÷60)=3∶2

④总结整数比的化简方法。

师:

5是15和10的什么数?

60又是180和120的什么数?

(点名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化简整数比,可以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课件出示化简方法)

3.教学教材第51页例1

(2)。

(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例1

(2))

师:

观察这两个比,它们与

(1)中的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比的前、后项为分数和小数。

(1)探究分数比的化简方法。

①组织小组讨论第一个比,探究化简方法。

(教师巡视并指导)

②各小组汇报化简的方法,可能出现两种方法:

方法一:

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18∶

×18

=3∶4

方法二:

求比值。

÷

=3∶4

(2)探究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①组织小组讨论第二个比,探究化简方法。

(教师巡视并指导)

②各小组汇报化简的方法。

根据小组汇报,板书:

0.75∶2=(0.75×100)∶(2×100)

=75∶200

=(75÷25)∶(200÷25)

=3∶8

(3)归纳化简比的方法。

师:

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时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说出都可以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先化为整数比,如果不是最简比,就继续化简。

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

(4)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

师:

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

无论是分数比的化简还是小数比的化简,化简比的结果仍要写成比的形式,而不能写成小数或整数的形式。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51页“做一做”。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说化简的方法)

2∶1 6∶5 1∶2 5∶1 14∶9 1∶5

2.完成教材第52~53页“练习十一”第2、6题。

(第2题点名学生回答,第6题先判断,再点名学生板演化简过程)

第2题:

第②面。

第6题:

不对,正确的比应该是155cm∶1m=155cm∶100cm=31∶20。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怎样将一个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化简比

例1:

(1)15∶10=(15÷5)∶(10÷5)=3∶2

180∶120=(180÷60)∶(120÷60)=3∶2

(2)

=3∶4

0.75∶2=(0.75×100)∶(2×100)

=75∶200

=(75÷25)∶(200÷25)

=3∶8

1.在求比的实际问题中,部分学生容易忽略单位换算而直接求比导致错误,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让学生形成条件反射:

先统一单位,再求比。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例题】甲数的

等于乙数的

,乙数的

等于丙数的

那么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多少?

分析:

根据甲数与乙数、乙数与丙数的关系,分别列出等式,令等式两边都等于1,分别表示出甲数、乙数、丙数,从而求出它们的比。

解答:

由题意,得甲数×

=乙数×

设甲数×

=乙数×

=1,那么甲数=3,乙数=

,则甲数∶乙数=3∶

同理,乙数∶丙数=

因为甲数∶乙数=3∶

=9∶

,乙数∶丙数=

所以甲数∶乙数∶丙数=9∶

=54∶45∶70。

人体中有趣的比

婴儿的头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4;

成年男子的肩宽和头长的比大约是2∶1;

一个人脚的长度与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7;

一个人两臂展开的长度与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1;

一个人绕拳头一周的长度与自己的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

 

【随堂练习】

1、用分数的形式表示下面两个比。

3∶5=90∶2=

2.完成教材的做一做。

3.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0.375∶0.875=      0.25∶0.75 =      2.6∶3.9=

4、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的1-3题。

【教学反思】

学生刚接触比,理解比的意义有一定难度。

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比的知识,学生有生活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