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波美文《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3232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波美文《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陆波美文《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陆波美文《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陆波美文《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陆波美文《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陆波美文《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docx

《陆波美文《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波美文《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陆波美文《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docx

陆波美文《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

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

——陆波

             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

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

太阳无语,却朗照着山河。

月亮无语,却亲吻着绿波。

——题记

今晚的月亮特别可爱。

拉开窗帘,月中嫦娥立马就扑进了我旷废已久的胸怀。

我连忙关灯,把嫦娥轻轻一放,大把大把的月光便滚动了一床。

我端坐床上,默然无语,洗月光浴,从头到脚,从外到里,直洗到“身心俱澄澈”,方领悟到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

窗外的月亮无语,静默中自有一种博大和恢弘。

静静的月光流泻在城际的诸峰之上,山谷幽暗处幻成一片汪洋大海,空明如水的山脊则上升为一座座海岛。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流落在他乡。

”我知道,月光正流泻在人间的每一个角落,为流浪的人抚平创伤,为熟睡的人守护安宁,为觉悟的人提供启示。

佛祖就是在月下顿悟的。

35岁的印度阿育王王子乔达摩?

悉达多独自一人来到伽耶的尼连禅河畔的一个幽静的地方,在一株菩提树下,盘腿而坐,从下午六时一直打坐到次晨六时,他证得了四种智,证得了无上菩提,圆成了福慧俱足的佛道。

那夜的月光一定静默深邃,空明如水。

大诗人王维也是在月下领会禅意的。

他的《鸟鸣涧》写得如此静美: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苏东坡笔下的月亮尤其多。

有月下的幽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飘缈孤鸿影。

”有月下的静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有月下的静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他与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是在一个宁静的月夜: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与儿子苏迈考察石钟山的奥秘还是选择了一个静凉的月夜。

为什么苏东坡对月亮如此钟情?

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月会让人变得宁静、纯净。

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空故纳万境,静故了群动”,静默不是死寂,不是枯索,静默中自有无尽的生气,有博大的启悟,有真实的拥有。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

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

佛祖拈起那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

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佛祖当即宣布:

“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

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

”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予迦叶。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佛学书中通常的解释是: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祥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不着形迹、超脱一切,是一种“无相”“无我”“无形”“无色”,几近“涅槃”的最高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

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高妙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有时它胜过所有的言说千万倍。

与真正的好朋友在一起,谁会把酒言欢、契阔谈宴?

默契于心,往往相对无言,那才是友情的最高境界。

“我喜欢默默地被你注视默默地注视着你,我希望深深地被你爱着深深地爱着你。

”相交喜欢,聊兴正浓,那只是谈恋爱关系的第一重;真正的恋人,什么也不说,只是含情脉脉地凝视,抑或黯然神伤悄悄走开。

有一种情感不需要提起,有一种人儿不可能忘记,就这样默默地走过你我的四季,相遇,说不出的欢喜,无言的默契,往往只需一个眼神代替-------那才是谈恋爱第三重关系最爱的写意。

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

有时候的静默并非沉寂,声音恰恰是对静默的一种补充。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敬重于一切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枝头鸟鸣,山谷泉声,松涛呼呼,落叶簌簌,庄稼拔节的舒爽,虫子嘤嘤的吟唱,乃至老牛的舌尖卷住嫩草从容吞下的安详-------大自然中这种种如同天籁的声音,就是上帝给人类准备的一块抹布,时不时为你擦拭一下在钢铁水泥建筑物中蒙尘的心灵;又如一种禅机,让你领略静默的浩大无边,并于静默中完成你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体悟。

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大自然中的天籁之音则是深于静默的语言,是更深更广大的禅机。

静默常常引起人们的宗教之思、出世之想,这是无足奇怪的,因为世俗生活是如此喧嚣,属于他们的静默时刻是如此短暂,所以当静默来临,当然渴望超脱,渴望出世。

苏子的“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就是这个意思。

但并不是说,静默中缺少温馨的人际情怀;恰恰相反,有时候,静默是一种深深的牵挂。

几天前听日本民歌《北国之春》,其中唱到:

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

可曾闲来愁沽酒,偶尔相对饮几盅?

听得我肝颤,听得我肠断。

长兄如父,长兄在性格上酷似老父,都是一样不喜言语的闷葫芦!

长兄常涉旅途,老父独守古屋。

长兄嗜烟如毒,老父最喜钓鱼。

只有我知道,父亲钓的是寂寞,家兄抽的是孤独。

流浪在外的家兄时常担心家乡的老父年迈孤独,家乡的老父更是担心流浪在外的家兄受了委屈无处诉。

我知道,他们之间的爱是静默的,这种爱深深地埋在他们彼此的心中。

可人生经不起岁月的消耗,父亲老了,不再有挺直的腰;家兄也老了,不再见常年爽朗的笑。

明知欢爱时时少,隐惧春秋渐渐高。

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没错。

但我想在此告诉我的父亲和兄长:

让爱,不只在静默中流淌。

安静由己

         作者:

陆波

 

  “静以修身。

  很早就知道这句话,但真正喜欢,还是在后来。

  发生了许多事,经历了太多的热闹,终于慢慢地静了下来。

  曾经在杂沓声中狂野奔跑的马,马蹄慢下来,散下来,晶莹的汗珠静静地滑过热气蒸腾的皮肤,隐约滴落有声。

蓦然间,感到岁月静好,一种悄悄弥漫的幸福和美就这样柔软地击中我的心,让人微笑而泪下。

  热闹,喧嚣,真的曾经热闹过。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热闹绚烂,可是在热闹中为什么不能抓住幸福之尾呢?

可是繁华过后为什么剩下落叶般的空虚寂寥呢?

  有人说:

“一个不停行走的人,他不会幸福,因为他不能回忆;而一个不会回忆的人,他是不能安静的。

可能,安静是幸福的基础吧。

  哦,热闹得连回忆都没有了,或者说连回味都没有了,这怎么能够留住喜欢安静的幸福呢?

  幸福原来跟狂欢不同,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犹如浪涛裹挟着幸福的浪花滚涌而去,残留下的是抹平的一览无余的薄凉沙滩;烟花的热闹、狂欢,突如其来,又刹那成空,苍凉的感慨暗如夜色,深不见底。

这样的心,这样的人,连回首都不愿,连安静都不耐,如何去看那幸福笑靥如花?

  米兰·昆德拉在《慢》中写道:

马车消失在晨雾中,我启动了汽车。

  静消失,闹神速登场,幸福也就被甩到身后了。

那么,谁的幸福还在原地打坐,心无旁骛地等待主人乘着马车归来?

  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不断重新走向自己的过程。

那么,这个过程一定不是乱哄哄的怀疑,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翻译、被解读,而是安静下来。

静下来,轻声地呼唤自己,让心灵的尘埃被时光的清风拂去,远离喧嚣,自己和自己合二为一,眼含热泪地道一声:

“我回来了,一切都还好吧?

”原来,天在,地在,山在,水在,那么,你还在吗?

  “静以修身”,只能是自始至终的静,“鸟鸣山更幽”的静,天荒地老的静。

  在静中修自己,寻自己,找到了,回来了,然后才发现,幸福也跟来了。

那么近地贴着你,那么紧地拥抱着你,再也不分离,再也不望眼欲穿,再也不疲惫憔悴雾茫茫。

想起人生的生动皱褶,一种神奇的美出现在空中,舒缓而优雅地盛开在安宁如昔的心里。

  安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只有自己才能够将自己交还给安静,也只有愿意安静的人才会有安静的可能。

  安静着的人是真实的人,是知道感恩和惜福的人,是喜悦如莲、静心如草原之草的人,是知晓生命秘密的人——这个世界始终以一种安静独特的方式爱抚着能够静观、静听和静思的人。

  一本新出的杂志在约稿函中写道:

“在留白的空间里,在时光的缝隙里,听见指针走过的轻微声响。

须臾世界里,开满新房的玫瑰花。

  有人说,这些话华丽而空洞。

  不,也许只是有人不习惯这种静——安静的大海会很美.但她并不是空洞无物的。

  安静由己的人无物可失,也无须逃离,是自然的富足,是和谐的圆满,有安定的幸福,有自由的当下和未来。

静,是一种无须速度的抵达,也许出发点就是目的地,逝去的只是时光。

  散文家刘亮程在《一切都没有过去》中感叹不已:

“我走了那么多地方,读了那么多书,思考了那么多事情,到头来我的想法和那个坐在街边打盹儿的老人一模一样。

你看他一动不动,就到达了我一辈子要到达的地方。

”安静就是这样,神奇而美妙。

  实际上,能够深深打动我们的不是热闹到狂欢的喧腾,也不是快速到燃烧的激情,而是缓慢的安静,博大的安静,自在的安静,在天地间跟自己生死不离的安静。

一位诗人在奔走多年后写道:

多少年过去,多少地方多少脸都淡漠了。

有的人已谢世,而我站在远方,夜那么静,我终于肯定,我最怀念的,不是那些终将消逝的东西,而是鸟鸣时的宁静。

这个世界,风不动,幡不动,只是心动。

喧嚣在人,安静由己。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作者:

陆波

 

  “每临大事有静气。

”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

自古以来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何谓静气?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

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

等到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然后又继续下棋。

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

此时,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

“小儿辈已破敌。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围追堵截,泰然处之,用“静气”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创造出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辉煌战例,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在“谈笑间”让蒋家王朝“樯橹灰飞烟灭”。

  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

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

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中心率始终在每分钟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

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对于常人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习一样镇定从容。

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

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

的确,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就如“铁杵磨针”一样充满了艰辛和耐心的历练。

  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

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

还要善养正气。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

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生命如花

●陆波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株妙法莲花。

  这是禅家语。

禅家总是站在理性的高处,以超越红尘的洒脱来参悟人生和自省生命的。

那么,凡俗中人呢?

  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

这是诗人语。

多少人在赞美:

姑娘好像花一样!

又有多少人在咏歌:

花儿与少年。

  的确,人生如花。

花一样的生命,理应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瓣一瓣地绽放她的美丽与清香,使这个原本死寂荒凉的世界五彩缤纷,充满快乐。

事实上,人类自诞生起,就一代一代地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极尽智慧和勤奋地按照美的形象装扮世界,并塑造自己。

  作为最富创造力和灵性的人,是生命之美中一切美的总汇和化身。

儿童如初上枝头的花蕾,娇嫩的苞里储满了晨光与希望;少年如初绽的蓓蕾,在似放非放间羞涩地打着盹儿,春心里尽是梦想;青年如怒放的花朵,

  瓣瓣流香滴翠,极显青春的活力与诱惑,面临一切当仁不让;中年如盛开的花朵,瓣儿渐失娇艳却已熟稔,蕊中开始累累地坐果;老年如结了果的花,萼残瓣落,但迟暮地“梅开二度”,也更现其俏美和风流。

  人的一生就是花的一生。

然而,“有人尽心绽放,布施美丽与清香;有人半开半合,在智慧的黎明时分,似梦似醒;有人浑然未觉,不知开启内在的绝世之美,忍心让生命成为早夭的白莲”。

禅家对人生阐释得可谓入木三分。

那么,人生又为何应如白莲呢?

  白莲乃花美中最美丽最纯粹的,人也是生命中最高雅最完美的。

以莲拟人,以人喻莲,本身就是一种美。

莲,濯清流而不妖,出污泥而不染,真乃绝世之洁之美。

惜乎!

现实中并非人随天愿。

有高洁者一生传播真理,创造文明,也有卑劣者生来就玷污生活,行罪作恶;有急公好义者升华为英雄,也有私欲熏心者沉沦为孽障;有人一贯将爱心奉献给社会,有人一味盘剥别人占尽便宜;有人知足常乐,有人贪得无厌;有人贞守操行,有人不葆晚节。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但哪一种活法是不断地开启心中的妙法莲花呢?

  答案不言自喻。

生命的每一时刻都应像莲花徐徐开启,向世界播放美与清香。

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应像莲花灼灼绽放,不悔错过的阳光,不惧即到的风霜,尽心尽力地直到最后。

最后即便萼残瓣落,却有莲子如“舍利”一样,光华烨烨,流芳不凋。

这才是无愧的人生!

 

等待,让生命如此美丽……

 

  有人说,人从一出生就开始等待死亡。

我不认同这个暗淡的说法,我始终相信,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也有人说,等待意味着苍老,我也不支持这个悲伤的结论,我一直觉得,等待是让生命更加美丽的过程。

  对人生的理解不同,对等待意义的把握就也是不同的。

  巴尔蒙特,这个明媚的诗人写道: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这是我自从第一次读到后就几乎一天也没有忘记过的话。

巴尔蒙特的生命,是等待阳光普泽的生命,也就是等待体验温暖、体验美丽、体验幸福和爱意的生命。

  米勒,这个寂静深沉的画者,他在自传中这样回忆:

“我总是选择黄昏去田间漫步,我一直在等待一个瞬间,那就是夕阳的最后一缕斜晖照在稻穗上的时候,哦,那金黄色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在我欣赏《拾晚穗》的时候,这个老头仿佛一直在我耳畔这样喁喁轻语。

我回报他一个最美丽的微笑,并且相信着,米勒的一生是等待艺术之美降临的一生。

在天地间和平且寂静的诗情前,他仿佛一个纯真的孩子,在等待艺术流泻的微光,心怀无比虔诚的信仰。

  我愿意作这样的设想,大凡精神上的伟人,包括圣徒、哲人、诗人、艺术家,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必定存在一个等待的瞬间。

也许仰首苍穹,等待飞鸟跃入视线;也许遥看星空,等待星辉注入眼帘;也许侧耳倾听,等待质朴生命的呐喊;也许庄严祷告,等待上帝智慧的烛照……这样等待的瞬间,其实是与天地自然沟通的瞬间。

我甚至觉得,如果在生命里没有这样等待的过程,那些精神上的伟人们是无法完成内心的突围,无法成就其思想领域的卓越的。

  回到现实中来。

这是个太热闹太匆匆的世界,高速流转的社会仿佛容不下“等待”这个字眼。

人们追逐事业追逐名利,欲望在点点淹没销蚀人的天性,浮躁在步步奴役左右人的淳真。

于是人们忘记了慢下脚步去等待,等待当风拂起垂柳之时露出的湛湛晴空,等待当百舸千帆过尽之后留下的粼粼波光。

  我想说,等待,生命需要这个过程,一如生命的激流需要突破崇山峻岭的挤压才变得恣肆而舒坦。

让我们珍视等待的过程!

 

冷香飞上语文

尽日寻春不见春

学了十来年语文,一直都不知道什么是语文。

语文是什么?

有人说是语言和文化,有人说是口语和文章,有人说是语汇和辞章,有人说是语言和写作,有人说是整天的题海战术,有人说是老土的“八股文”……

语文,到底什么是语文?

为什么一个中国人花费十多年时间还学不好语文?

难道语文课就是字词句的琐碎纠缠?

难道语文教改就是鼓励学生胡言乱语?

就像迷路的孩子找寻北斗星,就像久旱的田野渴盼雨露甘霖,谁能告诉我,语文的春天在哪里?

芒鞋踏破岭头云

也曾埋头做题,也曾举手发言。

一个学期闭目塞听只学十来篇课文,一个月搜肠刮肚只写一篇作文。

难道这就是语文?

不,语文绝对不是语文课本身!

陆游说得十分精彩: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我们理应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寻找语文的真谛。

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

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去寻找它的答案。

语文给予我们聆听音乐美的耳朵,欣赏绘画美的头脑与眼睛。

当你听到一首美妙的歌时,你觉得这词真好,你想记住它,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当你看到一幅画时,即刻被其中的景象吸引,于是你搜肠刮肚地想尽华美辞藻来形容它,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当你参加班干部竞选演讲,组织广播稿件,主持会议,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这就是语文。

这才是语文。

归来偶把梅花嗅

归来。

细嗅。

但颔首。

已悟透。

一抹嫣红。

摇曳枝头。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秀。

这就是语文啊。

何苦忙碌寻求?

语文就是一朵寒梅,语文就是一场记游;语文就是纤绳上的荡悠悠,语文就是网络里的聊QQ;语文就是一句亲切的问候,语文就是一次生动的回眸------

原来,语文是康桥边的笙箫,是杨丽萍的舞蹈;是沧海一声笑,是铁掌水上漂;是倚天长剑,是小李飞刀;是张三丰的太极拳,是黄飞鸿的无影脚……

当然,语文更多的是李清照的妩媚,狄金森的妖娆;李白的飘逸,博尔赫斯的清高。

说穿了,语文就是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带动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另一种思想,一颗心灵浇灌另一颗心灵。

春在枝头已十分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语文可以表达鲜明的爱憎。

“陈冠吸张柏汁,谢霆疯;贾宝欲林黛浴,薛宝拆。

”语文可以表达独到的领悟。

“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语文从苏学士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猛张飞高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飘拂;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岗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待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如此丰富的语文。

如此鲜活的语文。

难怪老师说,学语文妙趣横生,写作文奇乐无穷。

还有什么比语文更美?

还有什么比语文更味?

中国语文,我爱十分;十分热爱,中国语文。

这就是语文,这就是语文之春。

我坚信,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教改园地必将春雷滚滚,因为——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语文”。

 

是什么充盈着我们的灵魂

                                          ——陆波

自知性僻难谐俗,几欲纵身寻死去。

为什么没有一死如愚夫村氓?

到底是什么充盈着我们的灵魂?

是道。

那种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妻、为人夫之道,那种继往圣、开天地、传万世之道。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足矣。

从古至今,“道”不管有多重的解释,但是人们追求的精神是一贯的。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灵魂更充盈。

屈原的《问天》,就是古代哲人面对苍天,寻求天道与人生的终极意义的例子。

至于天道,我首先想到的是老子。

他的《道德经》五千字,无不洋溢着智慧的火花,字字珠玑,简约而透彻。

老子的智慧是先古哲人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于人生天道的昭示。

在当今世界,当心灵浮躁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多仰望苍天,回味老子的谆谆教诲。

接着,我想提到的是摩顶放踵的墨子。

他带着一群贫穷的人,艰难的寻求着真理。

墨子出身贫贱阶层,为公平正义,以坚实笃定的脚步艰难的行走着。

我又想到了孙子,他的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的形势下,我还应该多找到一点启示。

人,应该有一种大智慧,大气魄!

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个人,也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何谓大智慧?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大智慧应该是,“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道可道,非常道。

人贵在有智慧,孔子是一个践行的真理追求者。

孔子制《春秋》,“乱臣贼子惧”。

他很不容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于是他就积极地不停周游列国,有时真的如“丧家犬”,但是他“知其不可而为之”。

他的《论语》,是人生哲理的结晶。

人生短暂,但积极有为。

人生有许多难以估量的偶然,但是我们不失去主宰的必然,在有限中存在,并不焦虑悲观,也不为徒劳的奢求而奔波,主动地去承担与建立。

当然,还有就是很多的仁义道德,“当仁,不让于师。

”也如亚里士多德,“吾爱我师,我尤爱真理”。

孟子,影响了我的青壮年的人生。

其中三句话:

一是“我善养浩然正气”,或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第二句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第三句,“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在诸子百家之中,可能真正难以理解的确实最厉害的应该是庄子。

他生活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现实中,他无法也不屑于在现实中施展才华。

但是他想做凌空翱翔的鲲鹏,祈求在绝对自由中寻求真正的解脱,“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也许只有他真正的领悟人生终极之道。

对于生与死,有一个诗意的大彻大悟。

死,不过是归入那滔滔不尽的生命洪流。

人理解到这一步,我想才是真正的潇洒!

由于各种原因,人往往被“蒙蔽”。

在读庄子的《秋水》中,我恍然大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人不能被物欲所累,更不能异化为一种工具,那是人生的莫大悲哀!

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人生的精神突围,而发现我们生命的盎然生机。

这就是庄子给我们的启示,一种清凉,一种慰藉!

 

作为一个文化人,古老的文化给了我们不尽的精神财富。

我比较喜欢魏晋名士之风,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高超的智慧,脱俗的言行,内心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玄心、洞见、深情、妙赏”。

即使沦为阶下囚,也要捍卫人格尊严。

禅,是中国化的佛教。

对于禅,我的理解是;一是宁静,一是生机。

当我们沉浸在一个宁静的氛围中,心中突然闪现的激动、热烈、幽静、痛切……这就是“禅”,或者叫“空”,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感觉,一种“灯火阑珊处”的相遇。

在士大夫心中,如能从世俗中走出来,用诗化的方式来理解人生,自然给人一种高蹈远慕的形象。

到了宋明的时候,理学的产生,一方面给人精神的压抑,一方面也有一种宏大的精神,如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

 

作为一个文化人,屈原、司马迁等人的追求,引导我们学会了如何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

屈原的意义在于选择。

“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他在屡遭打击的时候,“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当时现实是,“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被弃,瓦釜雷鸣;馋人高张,贤士无名。

”屈原选择了宁赴江流鱼腹之中,“安能以皓皓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