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勘察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3134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5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滑坡勘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滑坡勘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滑坡勘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滑坡勘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滑坡勘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滑坡勘察报告.docx

《滑坡勘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滑坡勘察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滑坡勘察报告.docx

滑坡勘察报告

第一章概述

受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我院承担了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第一合同(左K120+085-K120+169)段滑坡工程地质勘察任务。

第一节序言

该边坡位于仙居市埠头镇红岩村,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第一合同段境内,由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中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承建,里程左K120+085-K120+169路堑边坡,右侧为半溪1号桥。

设计路面标高~米,线路最大纵坡2%。

2005年8月右线桥梁开始施工。

2005年11月9日至14日连续降雨后,2005年11月16日下午2时许,突然发生山体滑坡,滑体长约75m,宽约,形成错落台高约,滑动方量约45600m3,右线已施工的桥梁人工挖孔桩柱被毁,并在已滑动边坡后侧形成一个更大的潜在滑坡危险区。

第二节目的、任务及依据的技术标准

本次勘察的目的是查明滑坡的位置及分布范围,分析斜坡失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提出治理建议。

按照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第一合同(左K120+085-K120+169)段滑坡勘察技术要求》,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务为:

1、查明滑坡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

2、查清滑坡规模及破裂壁、滑床、滑带、滑坡台地、滑坡裂缝等滑坡要素特征;

3、查明滑坡区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滑动面的抗剪强度指标,对无法取得强度指标的碎石土类反演求得其C、φ值;

4、分析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滑坡体稳定分析;

5、根据滑坡体现状等提供滑坡治理措施与建议。

执行规范有: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5、《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

第三节工作方法、过程及质量评述

本次勘察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程钻探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依据1:

1000地形图进行实地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作。

在综合分析已收集到的测区区域资料基础上,主要进行了工程地质填图、微地貌单元的划分和岩体结构及构造面产状、性质的调查,圈定滑坡周界。

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成果见《工程地质平面图》。

本工程进行了两次野外工作,第一次野外作业于2005年11月22日开始,至2005年12月9日结束外业工作。

该次野外作业在滑坡体及其影响区沿大致平行主滑方向共布置3条勘探线,开动XY-1型钻机1台,完成3只钻孔和2只探槽孔。

为了进一步查清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我院组织了第二次野外作业,于2006年3月14日开始,至2006年4月6日结束外业工作。

该次野外作业在滑坡体及其影响区沿大致平行主滑方向共布置3条勘探线,开动XY-1型钻机2台,完成7只钻孔和4只探槽孔。

为减少对土层原始状态的改变,特别是滑坡带土层的扰动,采用无水钻进工艺,基岩采用双套岩芯金刚石钻具钻进。

由于滑坡堆积区上部岩性以碎石土为主,致使原状土样采取异常困难。

鉴于现场实际情况,取原状土样采取现场环刀法施工。

同时因滑坡堆积区上部岩性以碎石土为主,探槽施工开挖困难,未能揭穿滑体上部堆积物。

每孔的钻探及地质编录均由工程项目负责验收确认。

实物工作量一览表表1

项目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工程地质测绘

km2

精度1:

500

实测剖面

米/条

1280/6

钻探

米/孔

10

探槽

米/孔

6

原状土样

4

常规土试、快剪、反复剪

岩样

6

天然抗压

原位测试

段次

19

测钻孔座标

5

施工单位全站仪实测

引用资料

3

高速公路施工资料

室内试样试验除进行常规测试项目外,结合工程实际和滑坡稳定性评价等需要,增加原状土直剪快剪、饱和重塑土反复剪、岩样天然抗压等测试项目。

全部室内测试工作由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试验中心承担。

整个勘察过程的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程钻探和室内试验工作均严格执行有关规范、规程,成果质量优良。

勘察过程中因山势陡峻,测量工作难度大,测量精度受到影响。

本工程所使用的滑坡区1:

500地形图原测量范围较小,因时间紧迫,滑坡区未能进行1:

500地形图实测,由测量单位采用原1:

2000地形图进行放大而成。

同时为了保证野外勘探资料的准确性,现场地质钻孔孔口高程及座标由中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现场施工队伍的测量人员实测。

因此本工程的平面高程与实际剖面高程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本工程实际剖面与计算过程中使用的高程为中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现场施工队伍的测量人员实测的高程。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地形地貌

沿线为浙东南中低山丘陵地貌区,由中低山、丘陵、断陷盆地及堆积平原组成。

勘察区地貌形态受华夏系和新华夏系构造所控制。

区内盆地、山脉均呈北东、北北东走向分布。

山脉主要有会稽山、大盘山和括苍山,海拔高度多在400~800m,最高峰为括苍山,海拔1382m。

由北西往南东分布有诸暨、东阳、仙居等小盆地,盆地与中低山间为丘陵区。

区内地势总体趋势为西北和东南低,中部高。

滑坡区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山体基岩埋藏浅,植被发育,沟谷切割强烈。

 

第二节气象、水文

(一)气象

测区位于浙东南中低山丘陵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多雨,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流域年平均气温在15-18℃左右,1月最低,平均4℃左右,7-8月最高,平均28-29℃。

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1200~2000mm之间,降水量不仅空间分布不均,年内分配也有显着差异。

其降雨过程多集中在4月中旬~7月中旬(梅汛期)和7月中旬~10月中旬(台汛期)。

年蒸发量在800-1100mm之间,相对湿度80%左右。

全年无霜期>200天。

(二)水文

勘察区范围内河流分属永安溪水系,主要河流为胡八坑、大陈坑等。

水系多呈树枝状,水流常年不息。

区内小冲沟发育,水位坡降大,受季节降雨量影响,旱季流量小,雨季水位暴涨暴落,洪水期流速急,水位变幅受季节降水影响较大。

第三节区域地质

(一)地层

勘察区主要出露地层有上侏罗统西山头组晶屑凝灰岩;第四系上更新统覆盖层。

一、上侏罗统西山头组火山岩(J3x)

主要岩性为浅灰色、灰紫色晶屑凝灰岩、熔结凝灰岩。

岩质较硬,为本段线路主要岩性。

二、第四纪覆盖层

根据土层成份、成因时代,可分为冲洪积层、残坡积层。

现按土层成因时代自下而上分述如下:

残坡积层(el-d1Q)

主要分布于低山区的坡顶和缓坡处,厚度较薄,一般厚度~,局部厚度较大达,分布不稳定,为含碎石亚粘土、含粘性土碎石、块石,土质结构松散-中密状。

冲洪积层(a1-plQ3)

主要分布在河床、溪沟一带,厚度–,成分主要为卵石、漂石等,结构松散。

(二)地质构造

1、区域构造

勘察区内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仅在北段有所发育。

断裂带以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局部有近东西向断裂。

其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为勘察区内主要的构造骨架。

新华夏系构造由一系列的压性或扭性断裂及部分纵张断裂、挤压带、劈理带等结构要素构成。

图1区域构造纲要图

从图1《浙江省主要断裂构造分布图》来看,对勘察区影响较大的构造从北往南依次为:

本区的区域构造主要以断裂构造为主,有NNE向、NE向、NW向三组不同方向断裂,其中NNE向、NE向的断裂最为发育,其次为NW向断裂,它们控制了测区内次一级断裂的发育和地貌形态的形成。

1、丽水-余姚深断裂(

断裂)

它是浙东南最醒目的断裂构造,南延福建,北经嵊州过余姚,潜入杭州湾水域,总体走向约30°。

该断裂从磐安县安文镇北西侧通过。

岩石遭受动力变质作用,出现强烈的片理化及千枚岩化,宽达3km左右,在尖山镇有大片的晚第三纪玄武岩喷出,缙云附近还见有喜马拉雅期的超基性岩呈挤压破碎现象,表明该断裂在喜山期尚在继续活动。

2、鹤溪-奉化大断裂(

断裂)

该断裂南段与丽水-余姚深断裂合并,往北经仙居盆地北缘,并继续向北东方向延伸,直抵宁波盆地南缘与温州-镇海大断裂交会,主体走向呈北东向,破碎带南窄北宽,宽约20m至300m,断面呈舒缓波状。

该断裂对晚侏罗世岩浆喷出与侵入活动有直接影响,燕山晚期活动相当强烈。

第四节地震及区域稳定性

勘察区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为震级小(小于5级),强度弱(不大于6度),频率低。

根据浙江省地震局资料,我省在北纬28~30°之间为一相对安全区。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2月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勘察区永嘉县峙口乡以南地震动参数峰值加速度为,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

根据交通部《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等有关规定,公路工程可采用简易设防。

勘察区内其它路段地震动参数峰值加速度为<,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区。

根据交通部《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等有关规定,拟建公路工程一般可不考虑地震设防。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仙居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抗震设防烈度小于Ⅵ度区,属对建筑抗震有利地段。

第三章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第一节构造

(一)断层

滑坡区未发现断裂构造。

(二)节理

边坡区节理较发育,主要节理产状:

330°∠76°,张开状,3~5条/米;180°∠73°,微张状,部分方解石脉充填,2~4条/米;300°∠80°,闭合状,1~2条/米°;25°∠8°,微张状,方解石脉充填,2~4条/米。

根据边坡赤平投影图分析,基岩节理裂隙发育,但相对于左边坡而言主要为逆坡节理,对边坡稳定性影响不大,边坡节理走向分布见图(边坡区岩体节理走向玫瑰花图)。

图2边坡区岩体节理走向玫瑰花图

(四)构造稳定性分析

根据现场实测岩石节理资料,由以下赤平投影图分析得出:

边坡基岩节理裂隙①、②、③对边坡稳定性存在一定影响,应采取合理措施加强支护。

图3边坡区岩体节理赤平投影图

第二节各工程地质(亚)层划分及评述

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程钻探揭露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将场地勘探深度以浅岩土体按其成因时代、埋藏分布规律、岩性特征及基物理力学性质,划分为3个工程地质层,6个工程地质亚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一)第四系

1、Ⅰ层:

滑坡堆积碎石混粘性土(delQ)

灰黄色为主,含碎石亚粘土与块(碎)石混杂,块(碎)石棱角形,强~弱风化状为主,部分强~全风化状,原岩以晶屑凝灰岩为主,块石径20~200cm,含量约10%,碎石径一般5~20cm不等,含量约20~30%,余为粘性土及少量砂,土质不均。

该层在滑坡范围内分布,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在滑坡后缘破裂壁到附近较薄,在滑体中下部和前缘部位厚度较大。

2、Ⅴ2层:

含碎石亚粘土(el-dlQ)

灰黄色,硬塑,饱和,碎石含量10~20%,粒径~,呈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晶屑凝灰岩。

分布于山麓,层厚~,容许承载力[σ0]=150KPa。

桩周土极限摩阻力τi=35~40Kpa。

该层在滑坡区大部地段广泛分布。

3、Ⅴ3层:

含粘性土碎石(el-dlQ)

灰黄色,稍密~中密,碎石含量50%,粒径~见多,部分5~15cm,呈棱角状,成分为晶屑凝灰岩,夹块石,块石径20~200cm,含量约5~15%,其余为粘性土。

层厚~,容许承载力[σ0]=250KPa。

桩周土极限摩阻力τi=50~60Kpa。

该层在滑坡区内原坡脚位置局部分布,滑坡区外侧区域大部地段广泛分布。

(二)上侏罗统西山头组

1、Ⅷ

层:

全风化晶屑凝灰岩(J3x)

灰色,紫红色,岩石风化强烈,呈砂土状,残余结构可见。

层厚0~,容许承载力[σ0]=200KPa。

桩周土极限摩阻力τi=45KPa。

(经验值C=35kPa,φ=20°)

该层在测区局部分布。

2、Ⅷ

层:

强风化晶屑凝灰岩(J3x)

灰色,紫红色,晶屑凝灰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裂隙面有铁锰质渲染。

层厚0~,容许承载力[σ0]=400KPa。

桩周土极限摩阻力τi=80KPa。

(经验值C=,φ=25°)

该层在测区广泛分布。

3、Ⅷ

层:

弱风化晶屑凝灰岩(J3x)

灰色,紫红色,晶屑凝灰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短柱状~长柱状,局部裂隙充填方解石脉,大多呈闭合状。

层厚约~,容许承载力[σ0]=2000KPa。

桩周土极限摩阻力τi=180KPa。

Ra=Mpa,(经验值C=,φ=35°)

该层在测区广泛分布。

4、Ⅷ

层:

微风化晶屑凝灰岩(J3x)

灰色,紫红色,晶屑凝灰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不发育,岩芯呈短~长柱状,岩石较新鲜。

层厚大于10m,容许承载力[σ0]=3000KPa。

桩周土极限摩阻力τi=250KPa。

(经验值Ra=Mpa,C=,φ=38°)

该层在测区广泛分布。

以上各土层的埋藏分布情况详见各工程地质剖面图。

第三节水文地质

(一)含(隔)水层组

依据含水层成分、孔隙、裂隙发育程度、赋水性、泉水分布、等因素划分含(隔)水层组。

第四系为透水层组,该层组土层大部分孔隙发育,一方面与下伏基岩裂隙含水层组接触,另一方面其含水量受地形影响较大。

基岩上部风化、构造裂隙很发育,含浅层裂隙潜水。

下部岩体趋于完整,呈隔水特征。

勘察期间未测得地下水位.

(二)地下水补、迳、排特征

滑坡区为陡坡地形,地形陡峭。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

(一)地下水补给

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勘察区上部土体及强风化岩层厚度大,结构较松散,孔隙度较大,渗透性好,大气降水能快速向下渗流,直接补给松散岩类孔隙水。

根据平水期与丰水期的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向两侧沟谷排泄的水量判断,大气降水对地下水补给变化较大。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下渗补给基岩裂隙水。

(二)地下水径流

1、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在孔隙水流动,其运动方向是高水位向低水位处呈平面式流动。

2、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由于风化节理发育,透水性一般,水位差较大,沿张裂隙下渗至风化或岩层界面,由高处向低处流动。

(三)地下水排泄

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为垂直方向排泄,水平方向排泄。

1、垂直方向排泄:

边坡上部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水量多具季节性,在雨季出现,雨后1-4天消失。

以蒸发排泄或下渗补给基岩裂隙水。

2、水平方向排泄:

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水力梯度由高水位向低水位处迳流,部分裂隙水沿裂隙或软弱层面及滑动面径流。

(三)地下水水质

根据《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第1合同两阶段施工图设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测区地下水类型为HCO2-3SO2+4-Ca2+Mg2+型淡水,对砼结构及砼结构中钢筋无侵腐蚀性,但水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综上所述,滑坡区含(隔)水层组较单一,但成分、厚度及孔隙、裂隙发育程度差异大。

地下水被给源较单一,储量随季节和降水动态变化大,水质良好,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

第四节社会经济及人类活动

勘察区隶属仙居市埠头镇红岩村,当地居民生活条件一般。

产业主要以农业,次为林业,第三产业不发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一般。

主要人类工程活动为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第一合同公路右线桥梁人工挖孔柱施工,在原山体坡脚处开挖出一个施工平台,由原坡脚向里侧开挖了30~40m之后,在坡脚形成了一个高约5~6m的临空面,临空面岩土体不断滑塌,边坡山体开始出现拉张裂隙,裂隙不断加大。

2005年11月9日至14日连续降雨后,2005年11月16日下午2时许,突然发生山体滑坡,形成滑坡HP1-1及潜在滑坡HP1。

第四章滑坡HPⅠ-1形态特征

第一节变形破坏特征

(一)滑坡体平面形态及规模

滑坡纵长约75m,平均宽度约80m,滑体面积约5700m2,滑体平均厚度,体积约45600m3,主滑方向238°,与线路轴线夹角约79°,属中型滑坡。

滑动面形态上部陡,中下部趋缓,总体呈圆弧状(见照片)。

(二)滑坡周界

滑坡周界以岩土体是否产生变形破坏界定,其沿滑坡体周边分布。

滑坡后缘在山坡上一条简易小路前缘,高程434m左右。

滑坡前缘剪出口在现半溪1号桥的7#-2墩柱前部的施工便道处,两侧基本以变形土体为界。

(三)滑坡壁

滑坡壁呈“圈椅”状,壁面倾向235°左右,倾角50°~60°,坎高12~15m,顶部30~50cm为耕植土,其下为第四系残坡积含碎石亚粘土,厚度约10~14m。

由滑坡壁可以看出,上部残坡积碎石土层显得比较杂乱,碎石含量不均,局部碎石含量高,夹滚石。

(四)滑床

滑床后缘出露地层主要为残坡积含碎石粘性土,根据ZK1孔及滑坡前缘7#-1桩资料分析,滑床中部及下部地层应为晶屑凝灰岩。

滑床后缘产状较陡,倾角50°~60°,中部和前缘部位产状趋缓,倾角10°~25°。

(五)滑带

滑床与滑体接触关系:

主要以下部风化基岩面为标志面。

在滑体下部主要为含碎石亚粘土与强~弱风化晶屑凝灰岩直接接触,含碎石亚粘土松散,透水性强,碎石土中的粘性土遇水易软化。

而下部风化基岩工程性质较好,透水性差。

地下水主要该基岩面向下流动。

在地下水作用下,滑坡体软化,沿风化基岩层面下滑。

(六)滑坡台地

滑坡壁以下,地形线发生突然转折,地形变得相对平缓,在滑坡壁底部发现少量地下水渗出。

滑坡台地呈台阶状,分为两级台阶,台阶宽约5~7m,台阶高差约10m,延伸长50~60m,走向基本垂直主滑方向。

并见有圈椅状微地貌,展布方向与主滑方向基本一致。

滑坡体坡面上树木倾倒,醉汉林现象明显。

(七)滑坡裂缝

经现场调查,在滑坡壁后侧山坡上拉张裂缝一条,上宽下窄,上部宽2~20mm不等,深度以上,长度延伸约15m,走向基本垂直主滑方向,随时间推移,拉张裂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第二节滑坡变形破坏模式

按照滑坡受力分牵引式和推移式滑坡。

牵引式滑坡其变形特征一般表现为土体向临空方向的剪切蠕动,坡体上产生自地表向深部的拉裂,进一步明显变形产生贯通良好的拉裂缝,然后剪切进一步贯通,地表裂缝增多,伴有局部崩滑、掉块产生,最终滑动面产生坍塌。

重力推移式滑坡,其变形特征一般表现为土体向临空方向迅速剪切滑动,剪切面已有软弱结构面控制,其变形是由深部潜在剪切面逐步向地表发展,滑坡体后缘与剪出口位于地形变化转折部位。

综合上述变形特征,结合滑坡发展过程和现场调查资料,该滑坡体上发现两级台阶,说明该滑坡曾发生过两次滑动,主要原因是由于前部由于被高速公路施工开挖后形成临空面,后部失支撑而相继滑动。

因此,按照滑坡受力状态,滑坡应属于牵引式滑坡。

第三节滑坡体形成机制

滑坡体形成机制包括滑坡的内因和外在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斜坡的破坏机理是由各种因素综合确定的,其中内因方面的地质因素包括:

地形地貌因素、岩性因素、构造因素、水文地质因素等,外因方面持续强降雨及水流作用和人类活动(包括农业及工程活动)。

(一)地形地貌因素

滑坡区的地貌单元属侵蚀、剥蚀中低山,从微地貌单元看处于陡坡地带,坡角约30°~50°左右。

经现场调查发现,山体坡面上发现大量大型的滚石,滚石大小在~之间,说明该边坡时常发生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在长期的重力作用下,斜坡的整体平衡状态仅保持着脆弱的平衡。

(二)岩层因素

山体斜坡上部第四系残坡积含碎石亚粘土层厚度大,组成物质结构松散,泥质含量高,力学性能差,抗剪强度低,遇水易软化。

而下部基岩性质好,透水性差,形成一个相对阻水面。

(三)水文地质因素

水对斜坡土石的作用,是形成滑坡的重要条件。

地下水、地表水可以改变斜坡的外形,当水渗入上部碎石土层中后,不但可以增大了上部碎石土的下滑力,而且可以迅速改变碎石土的性质,降低其抗剪强度,从而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由于边坡坡脚的施工开挖,影响了坡体的稳定性,坡面形成的拉张裂隙又加剧了地下水的下渗。

暴雨时整个坡体呈饱和状态。

(四)诱发因素

高速公路施工开挖形成临空面,破坏坡体的自然平衡条件,在自重力作用下,使上部碎石土层沿软弱结构面产生应力松驰,引发坡体的下滑。

台风活动期间降雨量的增大,使斜坡内动水压力激增,是滑坡发生的又一主要诱发因素。

第五章潜在滑坡HPⅠ特征形态

第一节推测变形破坏特征

(一)滑坡体平面形态及规模

滑坡纵长约270m,平均宽度约110m,滑体面积约28000m2,滑体平均厚度,体积约168000m3,主滑方向238°,属巨型滑坡。

(二)滑坡周界

潜在滑坡周界以岩土体是否可能产生变形破坏界定。

潜在滑坡后缘界定主要根据现场勘探资料并结合野外调查资料分析,由于探槽孔存在缺陷,无法探到基岩面,我们第二次进场进行了地质勘探。

根据勘探结果,虽然潜在滑坡区所在山体坡度已达30°~50°,地形陡峭,但一直到离山顶20~30m位置山坡坡面上残坡积碎石土厚度仍较大,平均厚度约3~5m,且下部基岩分布全强风化层,厚度约2~3m。

山顶基岩裸露,岩性为凝灰岩,呈强风化状。

由于山体表层松散残坡积土层厚度较大,仍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我们潜在滑坡后缘定在山顶下约20m左右位置。

滑坡两侧界线根据现场调查确定:

东阳侧边界线基本以山体棱角转折线为准。

潜在滑坡主滑方向为238°左右,所在山体坡向面朝西南方向。

滑坡区向北经山体棱角转折线,北侧山体发生坡向转折,山坡坡向朝向西北方向,坡向约277°左右。

经现场地质调查发现,虽该侧山体坡面存在一定厚度残坡积碎石土,但对高速公路已基本不构成威胁,但应防止施工扰动。

仙居侧边界线主要以山体基岩裸露界线为准。

根据现场观测,滑坡HP1-1边线向向仙居方向则基本沿着滑坡HP1-1边线向上延伸,在山体边坡标高约550m以下边线外侧山体已基岩大部分裸露,边坡稳定性好。

约山体边坡标高约550m以上坡度变缓,山体坡面残坡积厚度约2~3m,边坡稳定性尚好,但应防止施工扰动。

(四)滑床与滑带

潜在滑坡滑床与滑体接触关系主要以下部强~弱风化基岩面为标志面。

在潜在滑坡区内残坡积碎石土层较厚,下部局部分布全风化晶屑凝灰岩,与强~弱风化晶屑凝灰岩直接接触,含碎石粘性土松散,透水性强,粘性土与全风化晶屑凝灰岩遇水易软化。

而下部风化基岩工程性质较好,透水性差。

地下水主要该基岩面向下流动。

在地下水作用下,滑坡体软化,沿风化基岩层面下滑。

第二节潜在滑坡变形破坏模式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潜在滑坡可能失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前部滑坡HP1-1滑塌,形成一个高陡坎,对后部土体失去支撑而导致上部碎石土向下滑动。

因此,按照滑坡受力状态,潜在滑坡也应属于牵引式滑坡。

第三节潜在滑坡体形成机制

(一)地形地貌因素

潜在滑坡区微地貌单元属于陡坡地形,坡角约30°~50°左右,在长期的重力作用下,斜坡的整体平衡状态仅保持着脆弱的平衡。

(二)岩层因素

山体斜坡上部第四系残坡积碎石土层厚度大,组成物质结构松散,泥质含量高,力学性能差,抗剪强度低,遇水易软化。

而下部局部分布全风化晶屑凝灰岩,力学性能较差,抗剪强度低,遇水易软化。

底部基岩性质好,透水性差,形成一个相对阻水面。

(三)水文地质因素

地下水是滑坡体形成的重要条件,地下水使土体饱和,软化,抗剪强度降低,使碎石土体沿基岩面下滑。

(四)诱发因素

高速公路施工开挖造成滑坡HP1-1形成,破坏了整个坡体的自然平衡条件,在自重力作用下,使上部碎石土层沿基岩面产生下滑。

连续降雨是滑坡体形成的主要诱发条件。

过量的水使土体饱和,沿剪切面孔隙水压力过大造成了滑动破坏的条件。

滑坡需有以上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先在一个点或一个局部范围发生剪断破坏,然后逐渐发展形成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滑动面,最后在滑动力大于抗滑力时产生下滑。

第六章滑坡稳定性计算与评价

第一节土体力学指标的统计分析

由于滑坡区浅部土层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