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2715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财政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财政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财政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财政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论文.docx

《财政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论文.docx

财政学论文

论文集的著录格式:

标引项顺序号、作者、题名、主编名、论文集名、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三)学士学术论文的要求

1、要有一个好的选题。

它对于论文的写作及其价值、成败,至关重要。

有人说,一个好的论题,

就等于完成了论文的一半,这是很有道理的。

学术论文的目的性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一个好的论题应该具有三方面的条件。

首先,从客观上说,选题必须具有现实性,有科学的价值,即它应该是急需解决的有关国计民生和学科发展中的重要、关键问题,它们有的能填补研究空白。

换言之,论文题目应该属于当前历史时期许多科学家在头脑中长期思考的一类问题。

一个选题如果脱离了当前国内以及世界上科学运动的潮流,就不可能取得显著成就。

但也有某些例外的选题,它虽然目前还看不到近期的实际应用,然而无容置疑,它可能具有远期的、潜在的科学价值。

同时还要考虑资料查阅的条件和专家、导师的指导力量。

其次,从主观上说,选题又必须考虑作者的自身条件。

其中最重要的是,作者对所选题目必须具有强烈、浓厚的兴趣,这是作者进行研究和撰写论文的巨大动力,是做出创造性工作的重要条件。

它能使作者产生坚韧的忍耐力和克制精神,工作和探索的冲动感以及写作的强烈欲望。

其他还要考虑从自己的专业所长出发,扬长避短,等等。

从选题的角度和技巧上看,题目要小而精,切忌大而泛。

小题目往往能写出有价值的大文章,大题目倒反而容易写得很肤浅。

题小,问题才能谈得精而深,才能写出有独到见解、观点深刻的文章。

选题可以着重解决某个问题,也可提出问题,综合前人之说。

最后,从写作技巧上说,选题要小,善于以小见大。

小论题才能深入进去,写出有深度的文章,才能以点见面。

选题过大,往往会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深入不进去。

就像我们要切肉那样,用刀背还是刀刃,这是显而易见的。

3、安排好论文结构。

论文的结构往往因人因题而异,但必须服从于论文的主导思想。

一般来说,它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1)绪论。

说明为什么研究这个题目,解释它在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中的现实性及重要意义。

要具体阐述所探讨主题的研究过程及现状,详细地说明前人所作的研究、著作,还有哪些问题留下没有解决,从而成为论文的出发点和重点。

文献概述不能记录式地传达前人原著的内容,应该有明确的目的。

作者应该从文献中引出与学位论文的主题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东西。

同时对前人著作的完备性、正确性及其意义作出客观的、公正的评价。

然后重点摆出本文试图提出和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以及论文的主导思想。

这一部分与本论相比,可以写得相对简明扼要。

绪论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

其篇幅大小,无硬性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

(2)本论。

详尽、全面、系统地阐述作者的个人研究,特别详细地阐明作者提出的新的独到见解。

作者用基于论题性质规定的和自己习用的方法,周详地论证论文中的全部思想及新的原理。

这是全篇论文的主体和重心所在。

一般来说,可以把自己的独到见解化整为零,分若干层次有条理地来进行论述。

论文本论的常见结构,一般可以归纳成四种类型:

   ①并列式结构。

将所论述的几个问题加以排列,各问题之间并无严密的逻辑关系,即使调换问题排列次序,亦不会影响论文主题。

  ②串式结构。

将所论述的问题依次排列,各问题之间有不可颠倒的逻辑关系。

串式结构的最基本的形式是环环相扣型串式结构,缺少一环后面链条就不复存在。

A1→A2→A3……→An(即:

无A1,便无A2,余类推。

)除环环相扣型串式结构模式以外,还有递增(或递减)型串式和时空顺序型串式结构。

前者可通过问题的有序排列给人以循序渐进(或渐退)的节奏感;后者则可通过对时间、空间的顺序表达,给人以清晰的层次感。

③伞式结构。

这种结构是指某一层次的论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论据支撑的结构,即只有同一层次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材料单元同时成立时,上一层次的材料单元才能成立。

除此以外,还有多层伞式结构。

学术论文本论大多采用伞式结构,以伞式结构作为论文的主框架。

这种结构是指某一层次的论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论据支撑的结构,即只有同一层次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材料单元同时成立时,上一层次的材料单元才能成立。

   ④复式结构。

实际上,我们在撰写论文时,并不一定要拘泥于一种模式。

应根据论文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构思有关阐析、推理及反驳等论证的实质部分,如何穿插安排、展开,才能全面、准确、简明地说明问题,可以灵活运用“复合型结构”。

(3)结论。

要对本论部分进行综合、概括,得出基本论点,同时展望研究课题。

对于提供过重要指导和帮助的同志,在结尾处予以书面致谢。

文末往往还附有参考文献。

每个论文作者在结构方式上,往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但上述大致的轮廓,确实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逻辑性。

4、论文提纲。

我们应该列出论文提纲,把论文的结构框架视觉化。

这应是论文写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以提要或图表的方式将一篇论文的观点、材料的组合及其层次脉络表现出来,是论文写作的蓝图。

它可以使现象本质化、思想具体化、认识条理化。

编写提纲是论文酝酿构思的重要环节,尤其在写篇幅较长的论文或思路尚不清晰的时候,编写提纲就显得十分必要。

同时,它对于论文起草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论文提纲的内容,主要包括标明主题、安排层次两大部分。

标明主题,就是把在审题、拟题基础上确定的主题,集中、概括起来,用主题句的形式使之定型化,排列在提纲的首要位置,以统领提纲中的其他项目。

安排层次,就是根据主题表达的全局需要,把文章的层次和段落、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等,尽可能都用文字具体化,以显示它们内在的逻辑关系。

它们大都使用体现隶属关系的数字和图表的排列方式来加以表现。

 论文的写作提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1)标题式,用简洁的标题形式,把论文各部分的内容要点概括出来。

这些标题往往直接成为某些长论文中各部分的小标题。

(2)提要式,用较完整的句子,把论文各部分的内容要点概括出来。

这些句子有时直接写进论文,成为某一层次或段落的段旨。

(3)图表式,用图表形式把论文各部分内容要点概括出来。

它大都同提要式或标题式结合在一起。

写作提纲,要善于运用逻辑的方法“提要钩玄”。

这是说记事的部分要概括其梗要,议论的部分则应探求其观点。

 

科斯定理(Coasetheorem)

前提:

交易\谈判成本为0

会运用到帕累托最优与推进

例如:

美国私人监狱,即只要确定产权,就可以用市场化来处理外部性问题,无需政府干扰

爱尔兰土豆定理=极分定理,即特殊的低档品,即当价格越高,则需求反而越大

P81IMF的财政支出分类

经济发展极端理论P87

P96

代议民主中的铁三角:

政治家(被选举者)、官僚(公务员)、利益集团

尼斯卡尼模型(NISKANEN)

认为官僚们的目标函数包括:

特权、公共声誉、权利和职权···课件有

P115关于私立学校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实行情况

P194GDP平减价格指数

实际财政收入

 

P335国家预算

 

我国教育财政政策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国教育先锋网2009-04-08汤传虎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财政投入增长很快,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

为了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对教育财政政策也进行了调整,但在具体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根据近几年教育财政实施现状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教育财政政策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国民生产总值预算内教育经费

    一、现阶段我国教育财政政策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建立和完善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财政政策。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教育经费体制。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两个比例”、“三个增长”成了衡量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教育支出的重要指标,对促进教育经费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义务教育财政管理政策进一步调整。

2001年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

“对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

”县级政府将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承担主要责任,中央、省和地(市)级政府要通过增加转移支付等方式负担起相应的责任。

2006年6月新修定的《义务教育法》在全国人大通过,新法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政策方面,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享受到“两免一补”,即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

2005年1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定到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的政策。

到目前为止,该计划进展顺利。

    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调整的重点是建立高等教

    育的多元化经费渠道,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提供多种受教育机会,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

高等教育经费结构变化的趋势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逐年增长。

    二、我国教育财政实施现状

    

(一)中央和地方教育财政预算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及其他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这些是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用于教育的总经费量。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由地方和中央两部份预算组成。

近年来,从绝对数看,中央和地方两部份预算增长比较快。

《2006年中国教育年鉴》显示,2005年中央和地方两部份预算分别是423.42亿元、4242.27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1.59倍、1.83倍,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71%、20.80%。

地方财政性预算增长快于中央。

从两者在国家教育预算中所占比例来看,地方承担着主要责住。

2005年地方教育财政预算占国家预算的90.92%,中央预算只占9.08%,两者的分配比例不太合理。

中央政府对教育投入应该发挥更大作用。

    

(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国家财政总支出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财政收入迅速增加。

根据《2006年中国教育年鉴》统计,从2001年到2005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0%以上。

五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比较快,年均增长15.08%,其增速低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且增长速度有减缓趋势。

2001年,财政性经费为3057.01亿元,增长率为19.29%,到2005年为5163.08亿元,增长率下降到15.61%。

相对于国家财政总支出增长速度来看,只有2001年财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18.99%低于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其他年份的增长率均高于教育经费的增长。

    从国家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看,近五年来呈逐年下滑的倾向,2001年比重为16.17%,至2005年下降到15.21%。

没能完全实现1995年《教育法》规定的“两个比例”的目标。

国家教育财政性教育拨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国民生产总值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迅速(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我国的GDP为109655亿元,2005年为183868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9.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虽然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增长,但国家教育经费在GDP中所占比例较低的情况没取得实质性进展,2001年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2.79%,2005年为2.81%。

与1993年《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且还有较大差距,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加明显。

2004年,美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为5.6%、加拿大为5.2%、澳大利亚为4.6%、法国为5.8%、日本为3.7%、英国为5.4%,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3.8%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

    (四)国家财政教育经费与民间教育经费

    民间教育经费包括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助和集资办学经费、学费和杂费以及其他教育经费。

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占主体地位。

根据《2006年中国教育年鉴》统计,200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3.08亿元,占全国教育经费8418.84亿元的61.13%。

2001年至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占教育经费的62.67%,民间教育经费年均占教育经费37.33%。

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全国教育经费呈下降趋势:

由2001年的65.92%下降为2005年的61.13%,五年来下降了7.27%。

民间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相应上升,民间教育经费正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五)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

    随着我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教育预算的经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方面,生均教育预算经费快速增长(普通高等教育除外)。

(根据2006年中国教育年鉴整理)2001年至2005年,小学生均由645.28元增长到1327.24元,增长了一倍多。

初中生均增长了62.45%,普通高中生均增长了33.42%,职业中学增长了28.05%。

其中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增长比较快,年均增长率超过20%。

普通高校生均经费呈负增长趋势:

由2001年生均6816.23元下降到5375.94元。

但教育经费结构的不均衡、不合理状态还没有根本改变,2005年,小学、初中、普高、职业中学、普通高校的生均经费的比率为1:

1.13:

1.48:

1.49:

4.05,普通高校生均经费明显偏高,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整体健康发展。

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

    

来源:

《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9期

我的财政学论文

浅谈教育财政体制改革

摘要:

教育财政投入是我国教育投资的主要渠道,教育财政又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然而就目前看来,我国教育财政仍面临着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解决。

创建和完善教育财政体系是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制度性保证。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目前的教育财政体制,对多渠道解决我国教育经费问题、建立完善的教育财政体制、完善教育经费体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教育财政体制改革

 

 

一:

浅析我国教育财政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财政逐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元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体制。

政府财政拨款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担,以地方财政为主的制度,规定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和教育财政拨款增长的原则和数量,开征了城乡教育费附加,非义务教育普遍实行上学缴费的制度,以及发展校办产业和有偿服务,社会捐资、集资等多种教育投入形式。

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教育经费投入格局逐步形成。

我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建立了多元化经费筹措体制,通过制度创新部分地解决了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中央政府在1988年开始采取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政策,1995年通过的《教育法》第53条确认了这一政策:

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了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另一方面,实施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使的教育财政的压力大大减小。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政府免费的高等教育制度.自1994年以来,政府逐步加大了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力度,逐步形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费,非义务教育阶段按培养成本收取一定比例费用"的思路.改举措缓解了教育经费短缺的压力.与此同时,与收费改革制度相配套的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特困生补助等政策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另一方面,国家完善了相关教育财政的法律法规,有关教育财政投入目标的法律与政策在逐步的完善:

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

到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应达到4%。

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教育经费要做到“三个增长”: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教育财政投入和教育经费的投入制度的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另一方面也同时促进了我国教育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创新,进一步的良好发展。

 

 二:

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与教育财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经济高速发展相比,其发展速度还是相对缓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教育投入长期不足,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滞后,严重地制约教育的健康发展.

 

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与有关指标的比例

 

年份

 

教育支出

(亿元)

教育支出所占比例(%)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GDP)

占财政支出

1997

1545.82

2.08

16.74

1998

1726.30

2.17

15.99

1999

1927.32

2.35

14.61

2000

2179.52

2.44

13.72

2001

2636.84

2.71

13.95

2002

3105.99

2.96

14.08

2003

3850.62

2.87

13.60

2004

4465.86

2.79

14.90

2005

5161.08

2.82

14.58

2006

6348.36

3.01

15.18

2007

8280.21

3.32

16.26

(中国教育网:

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在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到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而现在十余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国教育支出依然只有3.3%左右,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统计表明:

我国是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8.45%的学生,基础教育的投入则更少。

财政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导致了教育产业化和教育腐败,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

教育是社会公共品,投资属于公共品的教育无利润可言,即使说有利可图,也是体现在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长远幸福和长远效益上,不可能有短期的“产业化”利润。

但是由于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的供给与需求长时间存在严重的缺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后社会的发展,教育供需的矛盾进一步凸现,让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学校和部门看到了潜在的巨大“利润”,大喊教育产业化改革。

一时间全社会从城市到农村、从非义务教育到义务教育,出现了“卖考分”、“择校费”、“招生腐败”、“教育腐败”等社会不堪承受之痛恨现象。

资本的寻利性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以追求利润为动机,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现今教育事业发展所遇到的困境也不仅仅是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我国现行教育财政体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同样严重的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

    伴随高等教育的发展,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使高等院校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和基建支出构成中,高等教育所占比重持续上升。

但在高等学校教育支出构成逐年上升的同时,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教育事业和基建支出”构成却逐年下跌这与就业市场上熟练技工稀缺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过多用于高等教育,使得义务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

在各类学校的教育事业和基建支出构成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非义务教育中,高等学校所占比重较大,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比重降低。

第二,从总体上说,义务教育占预算内教育事业和基建支出的构成还比较低。

从整体上看,“初级中学”所占比重降低,“农村初级中学”所占比重也有所降低;在“小学”教育事业和基建支出构成的有限增长中,“农村小学”受益较小。

这没有体现出对义务教育的政策性扶持强度。

    2.地区投入结构不合理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下放基础教育的管理权限,建立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使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

在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的情况下,这种制度的配置结果,实际上就是让县、乡政府负担义务教育的主要经费。

这在调动地方政府办教育积极性的同时,也导致了那些县级财政能力不足的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短缺的问题。

总之,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生产建设财政"痕迹,重点仍摆在经济建设方面,兼有"越位"和"缺位"的问题.这是我国教育财政收入不足的根本原因.目前针对财政支出的改革已经开始,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解决财政投入"缺位问题",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包括教育的公共服务质量.

    3.重点和非重点投入不均衡

   同一地区内部,教育投资的不平衡也造成对薄弱学校改造进展缓慢,择校现象日益严重,客观上形成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而投资结构的不合理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资金使用的不合理。

而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存在着财政性教育投入结构的矛盾,即中央所属高校投入较多,地方高校投入依然不足。

近年来,由于中央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实行“一个百分点”的政策后,中央所属高校,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得到了较高的投入;一些地方所属高校因为地方政府财力的局限,得到的投入也比较有限。

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些得到较高政府投入的重点大学在教育市场上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能力,吸收了较多份额的教育市场资源,因此更进一步拉大了这些重点院校和一般地方院校之间的差距,不利于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优质的人才。

其他如高等职业教育等方面也存在着财政投入的不足问题。

 4.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管理与使用效率尚需提高

近几年在教育投入大量增加的情况下,资金使用无法达到预期效益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例如,有的学校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片面强调高标准、高档次,但教学和科研质量反而下降。

实际上,建立世界一流的高校,仅有先进的校舍设备是不够的,更需要有一流稳定的师资力量、勇于创新的教学科研队伍和科学民主的学术氛围,目前这些方面的改善显然落后于资金投入的增长。

还有的学校对教育投资项目的前期准备不足,出现有钱花不出去的现象。

5.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教育投入的增长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一方面,教育部门人事管理体制落后,人员结构和布局存在严重不合理现象。

由于用人、分配制度改革滞后,教师绩效考核不健全,缺乏激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