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9那个星期天 教案3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2698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9那个星期天 教案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9那个星期天 教案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9那个星期天 教案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9那个星期天 教案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9那个星期天 教案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9那个星期天 教案3篇.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9那个星期天 教案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9那个星期天 教案3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9那个星期天 教案3篇.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9那个星期天教案3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篇教学设计

9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所学,质疑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板书课题:

那个星期天)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

4.“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5.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2】

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作家、散文家。

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设计意图:

让学生读题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归纳出典型问题就会理清学习的重点,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二、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查工具书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处及时请教他人。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3】

盼望:

殷切的希望。

明媚:

(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

使害怕,恐吓。

翻箱倒柜:

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耽搁:

拖延时间。

沉郁:

低沉郁闷。

缥缈:

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

急速。

惊惶:

惊慌。

依偎:

亲热的靠着,紧挨着。

三、再次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

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

(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那课文是按怎么的顺序来写的?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概括。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教师追问:

与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还有什么?

“我”的心情。

4.是的,本文主要写了“我”在这一天里等候母亲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那么课文的抵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出示课件4】

对比句子:

(1)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

(2)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2)句通过罗列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四、重点研读,体会心情【出示课件5】

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的变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预设: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表现出“我”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这里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表现出“我”的兴奋。

(3)“这段时光不好挨。

”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

通过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这里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急心情。

(5)“男孩儿蹲着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这里写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总结:

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是:

(板书:

心情变化:

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

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温故而知新。

通过回顾课文,明确学习的目标。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为下节课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

1.回忆上节课所学,指名学生说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这节课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学习作者是如何真实表达内心感受的。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起思考,也是为了深入学习课文写法作铺垫。

二、深入学文,感悟写法。

1.【出示课件6】默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我”心情的句子,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我”的心理,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收获。

3.小组汇报。

超链接【出示课件7、8、9、10、11、12】

(1)出示:

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兴奋期待的心理。

(2)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的耐心等待。

(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的焦急无奈。

(4)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学生自主交流:

这段话写出了什么的变化?

引导学生总结:

通过对周围景物的描写,表现“我”的怅然失落。

(5)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

“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交流:

为什么这里要写母亲的反应?

侧面描写表现出“我”当时的失望委屈。

(6)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通过写“我”的动作(“蹲”“依偎”“闭上眼睛”)和环境描写,表现了“我”内心的绝望无奈和极度委屈。

(板书:

动作描写:

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流泪、依偎、闭上环境变化:

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三、总结写法,读写结合。

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2.小练笔:

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

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对人物动作、内心独白、环境的描写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四、比较阅读,方法提炼。

1.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快速默读这两篇课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行讨论。

3.全班交流。

(1)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惋惜、惆怅。

(2)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匆匆》通过运用设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

《那个星期天》则是一系列细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来细腻再现当时作者情感的变化。

4.总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我们要学习作家们真实自然地表达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笔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纸上纵情地绽放。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动作描写:

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流泪、依偎、闭上

心情变化:

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环境变化:

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创新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明媚、蚁穴、念念叨叨、原谅、耽搁、揉动、绽开、搓衣服、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方法

1.“读、思、议、导”结合法。

2.“读、写”结合法。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等待去做某事或答应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

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那个星期天他又有着怎样的期盼的。

二、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1)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吓唬(xiàhu)挨(āi)绊(bàn)耽搁(dānge)揉(róu)绽开(zhàn)沉郁(yù)缥缈(piāomiǎo)急遽(jù)惆怅(chóuchàng)惊惶(huáng)依偎(wēi)消逝(shì)

(2)解词

盼望:

殷切的希望。

明媚:

(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

使害怕,恐吓。

空空落落:

空旷而冷冷清清。

翻箱倒柜:

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耽搁:

拖延时间。

沉郁:

低沉郁闷。

缥缈:

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

急速。

惆怅:

伤感,失意。

惊惶:

惊慌。

依偎:

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消逝:

消失。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

三、初读感悟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讲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1):

开篇点题,那个星期天记载着“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

写“我”在母亲一次次爽约下,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7):

序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2.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设计意图:

抓住文本,整体感知。

在读文中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读文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

总之,在读文中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同时,随文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四、重点研读

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预设: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表现出“我”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这里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的兴奋。

(3)“这段时光不好挨。

”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

通过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这里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急心情。

(5)“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这里写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总结:

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是:

(板书:

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设计意图:

再读课文,理解“我”的心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引导学生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

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总结全文,巩固知识。

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我”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请一位同学回顾一下,“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板书:

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2.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我”的内心世界

二、品读课文,感悟写法。

预设:

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

(1)这里表现出“我”怎样的心情?

(焦急、执着)

(2)“看着”“我一声不吭”,这个动作写出“我”的心理是怎样的?

(想看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存期盼。

2.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缥缈

师引导学生体会:

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

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3.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我”明白了什么?

(今天是没有希望再出去了。

4.我现在……那声音无休无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1)师引导学生感受:

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2)为什么光线“漫长而急遽”?

漫长,时间长。

急遽,虽然等待时间很漫长,但是“我”却并不希望黑夜降临,希望白天能更长一点。

体现出“我”执着盼望的心情。

5.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

这里表现出他无比的悲伤、绝望的心情。

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地悲伤,无以言表。

6.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内心的绝望,无奈。

梳理人物的心情变化:

期盼——愉快——等待——执着——焦急——失望——绝望

相对应的时间也产生了变化:

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7.总结

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设计意图:

紧扣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和领悟上,在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更加关注表达。

三、积累拓展,质疑问难。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2.全班交流。

3.预设问题。

(1)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昏暗下去”在这里有几层含义?

有两层含义:

表现了天色的变化,表明了傍晚的来临,天色越来越暗了;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

(2)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句中的观察点发生了转换,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这样写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其实也表现了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景。

(3)我感觉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

“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母亲为什么“惊惶”?

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因而“惊惶”,连声对“我”说对不起。

四、归纳总结,当堂练笔。

1.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表现了孩子期待已久而又落空失望的心理过程,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辛劳。

2.试归纳本文写作上的特色。

(1)运用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2)文章首尾呼应,行文自然。

3.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

五、比较阅读,方法提炼。

1.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试着完成下面的学习单。

课文表达方式

相同点

不同点

《匆匆》

《那个星期天》

2.学生快速默读这两篇课文,自主完成表格。

3.小组合作交流,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谈感受。

4.全班交流。

(1)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惋惜、惆怅。

(2)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匆匆》通过运用设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

《那个星期天》则是一系列细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来细腻再现当时作者情感的变化。

4、总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我们要学习作家们真实自然地表达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笔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纸上纵情地绽放。

1.会写“媚、蚁”等15个字,会写“蚁穴、翻箱倒柜”等15个词语。

2.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我”在一天里心情的变化。

3.品味文中重点语句,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心理。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异同点。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

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

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

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急遽(jù) 惆怅(chóuchàng)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怅、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惆、怅、偎”书写时要左窄右宽;“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母亲答应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但是因为家务繁忙,结果一次次爽约。

2.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2)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

(1):

总写“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

写母亲一次次爽约,“我”心情逐渐落空。

第三部分(7):

写“我”因出去的希望落空而崩溃大哭,母亲安慰“我”。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的第一次盼望,请一位同学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探索作者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一)读课文中有关早晨“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

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通过描写天气和“我”的动作,体现出“我”心情的愉快。

3.“这段时光不好挨。

思考:

作者是怎么表现“时光不好挨”的?

4.“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焦急又兴奋。

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院子很大,空空落落”(通过描写“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通过写“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5.“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

这里也从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忙碌。

思考:

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

(二)读课文中有关下午“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

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通过细致地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急切地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的心理。

2.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三)读课文中有关黄昏“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

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思考:

为什么说光线的变化是“漫长而急遽”的?

(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2.“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