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 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2042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市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南通市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南通市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南通市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南通市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通市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 2.docx

《南通市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市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 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通市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 2.docx

南通市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2

南通市2018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档案(dǎng)伉俪(kàng)关关睢鸠(jū)人才济济(jǐ)

B.赈灾(zhèn)纪元(jì)审时度势(duó)纤尘不染(xiān)

C.木讷(nà)复辟(bì)蓦然回首(mò)卓尔不群(zhuó)

D.罹难(lí)龋齿(yǔ)百舸争流(gě)毗邻而居(p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洽谈就绪砰然心动悍然出兵

B.蛰伏抵毁锦秀前程原气大伤

C.缜密笑靥浮光略影闻名暇迩

D.销赃糟塌百孔千疮保持缄默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卸下了多年的沉重包袱,天津港的飞速变化,让国人侧目而视。

“天津港模式”已成为国内众多港口改革效仿的新模式。

B.老张回忆起自己当年的战友,话就多了:

“部队里的战士,他们重感情,有理智,都是意气用事的兄弟,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的军旅生活。

C.楼市步入调整期后,放松“二套房贷”政策的呼声不绝如缕,但银行界普遍担心,房价正在下降,房贷风险较高,不敢轻易改变政策。

D.北京奥运会上铩羽而归,并没有击垮两届奥运会跆拳道冠军陈中,因为她知道,冠军并不是生活的全部,26岁的她,应该开始新生活了。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5分)

新华社12月12日电,日本宣布,“变”字成为反映日本2008年世态的年度汉字。

理由是日本首相短期内不断变换人选,日本人表示希望看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中广新闻报道,“乱”字成为2008年台湾的年度汉字。

理由是台湾社会政治动荡,金融危机使人心混乱。

2008年,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雪灾、地震、三聚氰胺、奥运、神七飞天、两岸三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燃油税改革等等。

请写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2008年中国年度特点的汉字,并结合上述重大事件,说明理由。

(不得选“变”和“乱”字)

汉字:

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耶律屋质,字敌辇。

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

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

会同间,太宗崩,诸大臣立世宗,大后闻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击,遇安端、刘哥等于泰德泉,败归。

李胡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

“我战不克,先殪此曹!

”人皆相谓曰:

“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

”军次潢河,隔岸相拒。

时屋质从太后,世宗以屋质善筹,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

太后得书,以示屋质。

屋质读竞,言曰:

“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竭死力。

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

”太后曰:

“我若疑卿,安肯以书示汝?

”屋质对曰:

“李胡、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

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

”太后乃遣屋质授书于帝。

帝遣宣徽使耶律海思复书,辞多不逊。

屋质谏曰:

“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

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

”帝曰“彼众乌合,安能敌我?

”屋质曰:

“即不敌,奈骨肉何?

况未知孰胜?

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①矣。

以此计之,惟和为善。

”帝然之。

始相见,怨言交让,殊无和意。

太后谓屋质曰:

“汝当为我画之。

”屋质进曰;“太后若能释怨,臣乃敢进说。

”太后曰:

“汝第言之。

”太后复谓屋质曰:

“议既定,神器竞谁归?

”屋质曰:

“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

万口一辞,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

”乃许立永康。

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谋反下狱,刘哥及其弟盆都结天德等为乱。

耶律石刺潜告屋质,屋质遽引入见,白其事。

刘哥等不服,事遂寝。

未几,刘哥邀驾现樗蒲②,捧觞上寿,袖刃而进。

帝觉,命执之,亲诘其事。

刘哥自誓,帝复不问。

屋质奏曰:

“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不可辄恕。

”帝曰:

“卿为朕鞫之。

”屋质率剑士往讯之,天德等伏罪,诛天德,杖翰,迁刘哥。

保宁五年五月薨,年五十七。

帝痛悼,辍朝三日。

(选自《辽史•列传第七》,有删改)

[注1①噍类:

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

②樗蒲:

赌博的一种活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相见,怨言交让让:

责备

B.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夺:

强取

C.太后曰“汝第言之。

”第:

只管

D.刘哥等不服,事遂寝寝:

停止

6.下列句子中,都能反映耶律屋质“善筹”的一组是(3分)

①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②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

③即不敌,奈骨肉何?

况未知孰胜?

④臣愿竭死力

⑤屋质率剑士往讯之⑥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

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驾崩后,太后不同意诸大臣让世宗继承王位的主张,派皇子李胡起兵,骨肉相残的局面险些发生。

B.在矛盾调解的过程中,耶律屋质秉持“惟和为善”的观点,先说服太后接受了和议,后说服世宗放弃了坚持敌对的想法。

C.和解开始时,双方各不相让,最后通过耶律屋质的调解,太后终于答应世宗的要求,同意立永康王。

D.刘哥和他的弟弟勾结耶律天德叛乱,后来因为耶律石刺将计划暗中告诉了耶律屋质,叛乱才没有能发生。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

军次潢河,隔岸相拒。

(3分)

(2)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

(3分)

(3)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

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

(4分)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

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

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5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应有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汩余若将不及兮,(届原《离骚》)

(4)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5),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6),。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

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坚硬的荒原

[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

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的,朴实得连一条皱纹都没有。

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似的穹隆下。

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

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

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

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

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

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

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

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

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

“刨坑,把它种上。

”然后将他那战栗的身体放下。

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

“用牙啃。

”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

他抬起一只脚,放在那孩子软弱无力的脖予上。

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头上磨刀。

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了一个骷髅大小的坑穴。

然后又啃啊,啃啊,带着微弱的呻吟。

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

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心痛,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是满头白发。

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边,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全部经过。

“给种子攒土。

”老人对他说。

“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

”“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

”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喉咙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

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

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头发变白。

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予对他说:

“浇水。

”孩子难过得缩成一团,似乎在问他:

“爹,哪里有水啊?

”“哭,你眼睛里有。

”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取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

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摸着土坑的四周。

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几片叶片。

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到树枝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

老人放开了孩子,孩子已经停止哭泣,满头白发。

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人抓住了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在地上。

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

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选自2008年第11期《名作欣赏》,有删改)

11.请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6分)

12.请简要分析文中三个孩于“刨坑”、“攒土”、“浇水”等具体行为和过程的象征意义。

(6分)

13.文章最后一段,老人为什么还要残忍地役使三个孩子继续到附近种树?

(5分)

14.文章题为“坚硬的荒原”,而大量的文字写老人和小孩。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6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重返经典阅读之乡

声讯时代,大多数人追求的是流行阅读,快餐式阅读。

这些阅读使我们获得的是感官上的轻松,表层上的享乐,而不可能进入大脑,沉淀于心。

有许多人已经看到了,流行阅读只能使人们获“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真正的文学和文学阅读,都应该是进入一种境界,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和本能化的交流。

即如目前被宣扬得沸沸扬扬的“网络文学”,其实大多数并没有给我们的社会和人生带来什么严肃和深刻的思考,而只是一些私人话语的无序展示和群体语境的重复交流。

那种网络文学必将取代传意义的文学写作和文学阅读的说法,只是声讯时代的一个神话。

事实的确是,声讯时代的大部分与流行、时尚相关的阅读,都与精神、灵魂、思想、哲学、生命、本质等等无关,甚至背道而驰。

对我们来说,这同样是一场“瘟疫”。

总之,我们的文学在这个时代面临着危机。

每一个有点文学修养和文学良知的人其实都感了这种危机。

文学其实正在远离文学。

当所有的文学成了“速成”的东西,也就同时决定了它“速朽”的命运。

惟一的抵抗方式,就是应该重返经典阅读之乡,应该“重读经典”。

苏联曾经是一个充满书香的国度。

据说,不同的年代里(即使是战争期间),人们从未放弃经典阅读,甚至集体农庄的农妇,都可以为你背上一段普希金的诗或契诃夫的剧本台词。

国民素质一直很高。

然而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后,这么好的阅读传统在苏联却日趋式微了。

流行阅读代替了经典阅读。

结果是,人们的精神状态日趋萎靡,社会风气急剧败坏,到最后,整个国家也解体了。

有识之士总结说,毫无办法,这是必然的结果,意料之中的事儿。

流行阅读提供给人的东西,哪能和普希金、果戈理们提供给他们的精神养料相比呢?

那是一种天壤之别!

美国人是聪明的。

他们也许正是从俄罗斯的经历中得到了启发,引起了警惕,所以他们这些年一直在倡导阅读经典。

我从一份资料上看到,美国教育机构仅为高中学生求学期间列出的必读经典书目就有20部之多,而且教育部门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且要学生参加相关内容的考试。

当然,在这种经典阅读的同时,他们也并不排斥对流行阅读和声讯、光影的亲和。

但亲和之中他们却有了一种“抗体”,提高了他们对“美”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接受能力。

我们当然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必须尽快地重返经典阅读之乡。

只有从经典阅读中,我们才能获得一种抗体,抵御“瘟疫”。

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声讯时代,大多数人追求的是流行阅读、快餐式阅读,经典的阅读已呈现逐渐被时尚的阅读所替代的趋势。

B.“瘟疫”是指时尚阅读和流行阅读如果完全代替了经典阅读,人们的精神状态就会日趋萎靡,社会风气就会急剧败坏。

C.“网络文学”并不能给社会和人生带来什么严肃和深刻的思考,因此在阅读时应加以排斥。

D.广泛阅读经典作品,能够让人获得精神养料的滋养,不断陶冶情操和透亮内心,获得生活的智慧与思想。

16.请说说你对“当所有的文学成了‘速成’的东西,也就同时决定了它‘速朽’的命运”这句话的理解。

(6分)

17.请分析作者列举苏联和美国对待经典阅读不同做法的作用。

(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新红学的奠基人——俞平伯

俞平伯是“五四”以来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的著名人物之一。

作为一位作家,他的诗歌与散文卓有成就;作为一位学者,他博学宏通,著作等身。

俞平伯的古典文学研究活动,和他的创作活动一样,都是在当时时代潮流影响下开始的。

他自1921年开始研究《红楼梦》,这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些领导人物为了提倡白话文学,为了反对传统的文学偏见,把小说、戏曲提到文学正宗地位并加以推荐和颂扬有关。

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上的成果很多,举凡考证、校订和批评,都有涉及,他的论著使他无愧于蜚声中外的“红学”家。

从《红楼梦》研究的历史来看,他在20年代刊布的《红楼梦辨》尤是十分重要的著作。

“五四”以来的学人大抵把胡适、俞平伯视为新红学的代表人物。

由于新红学的特点是考证,因而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红楼梦》作者和版本的考证。

当然也涉及《红楼梦》思容的评论,但那不是主要的。

如果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主要集中在作者(包括作者的身世、家世等)的考证问题上,那么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则是主要集中在文本本身的考证上。

即使胡适那篇文章也涉及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非一人所作问题,但与俞平伯的论说角度不同,当时刘大杰在致俞平伯的信中就认为:

“胡适之先生是从外面书上的考证,先生是从内容的研究,证明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绝不是一个人做的。

”俞平伯在《红楼梦辨》中举出大量内证并结合外证,考定后四十回确非曹雪芹原作,从而构成信说。

《红楼梦辨》成为《红楼梦》版本学的开端著作之一。

书中还举出前八十回的内证来考索曹雪芹原著八十回后的内容,同时根据戚蓼生序本中的批语考索另一个续本的内容,后来随着脂砚斋重评本的发现,证明俞平伯所考非是另一个续本而雪芹原本的内容,因此实际上也就是钩沉工作。

1954年俞平伯在受到政治上的不公正待遇后,继续坚持《红楼梦》的研究,完成了<红楼梦》流传史上第一部参汇几种早期脂评本的校本——《〈红楼梦〉八十回校本》。

他还对《红楼梦》的文学、艺术成就,作了很多有独到见解的论说。

作为新红学的奠基人之一的俞平伯,与胡适有一个重大不同,那就是他不像胡适那样,把文学研究中的考证方法绝对化。

胡适在考证曹雪芹的身世和家世后,得出了一个“自叙传”说。

俞平伯在《红楼梦辨》中也曾有过“自叙传”的说法,但在《红楼梦辨》出版后的第3年,即1925年,俞平伯发表《〈红楼梦辨〉的修正》一文,修正了“自叙传”说。

为此,他还希望胡适不要完全依赖“呆的方法和证据”,要用文学批评的眼光来看《红楼梦》,也只有这样,才能净扫“索隐派”里所表现的俞平伯对文学本体论批评观念的坚持,同他在诗词研究中坚持文学本体论是一致的。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俞平伯的古典文学研究活动,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些领导人物提倡白话文学,反统的文学偏见有关。

B.新红学的特点是考证,因而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红楼梦》作者和版本,当然也涉及《红楼梦》思想内容的评论,但那不是主要的。

C.俞平伯和胡适通过对《红楼梦》内容的考证,都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非一人所作。

D.俞平伯根据戚蓼生序本中的批语,考索另一个续本的内容。

实际就是曹雪芹原本的内容。

16.请分条概括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上的重要贡献。

(6分)

17.请概括分析俞平伯和胡适对《红楼梦》的考证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6分)

七、作文(70分)

18.中国的书法不仅看重墨,更看重被墨切割成各种形体的空白;中国的国画也是这样,讲究画面应该留有恰当的空白。

留白,留空白,这空白或是湛蓝的天,或是碧绿的水,大千世界的七彩都这“白”中。

其实,岂止书法、国画,京剧、围棋、文学……无不如此,人生亦如此。

请以“留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角度自选;②立意白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南通市2018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B(A.档案dàng;C.木讷nè;D.龋齿qǔ)

2.C(A.“砰然心动”的“砰”应为“怦”;B.“抵毁”的“抵”应为“诋”,“锦秀前程”的“秀”应为“绣”,“原气大伤”的“原”应为“元”;C“浮光略影”的“略”应为“掠”,“闻名暇迩”的“暇”应为“遐”;D.“糟塌”的“塌”应为“蹋”或“踏”。

3.D(A.侧目而视:

意为敢怒不敢言,形容畏惧而又愤恨的样子。

这里应用“刮目相看”。

B.意气用事:

只凭感情办事,缺乏理智。

多用于贬义,不表示讲义气重感情。

c.“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细微但未中断。

应为“不绝于耳”。

D.铩羽而归:

铩羽,伤了翅膀。

比喻失意而回。

4.(5分)示例;(汉字)惊(2分)。

(理由)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举国震惊;神七飞天、奥运的成功举办举世惊叹(3分)。

评分建议:

所选汉字欠准确,理由欠充分,可酌情扣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3分)B(夺:

强行改变。

如李密《陈情表》中“舅夺母志”,《论语•子罕》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6.(3分)B(①写其外表、才识、人品。

④是在表示效死的决心。

⑤是行动,不属于“谋划”’)

7.(3分)C(“太后终于答应世宗的要求”在文中无依据)

8.(10分)

(1)如果真的打仗,那么就是父子兄弟之间相互残杀了!

军队临时驻扎在潢河,两军隔岸相互对抗。

评分建议:

①果:

果真,真的。

(1分)②夷:

残杀,消灭。

(1分)③次:

临时驻扎。

(1分)

(2)如果太后怀疑我,我即使想极尽忠心,可以吗?

评分建议:

①见疑:

怀疑我。

(1分)②虽:

即使。

(1分)⑧得乎:

可以吗。

(1分)

(3)信中表达的意思像这样,国家的祸患就不能完结了。

如果能够消除怨恨来使国家安定,那么我认为没有什么比得上和议好。

评分建议:

①书:

信。

(1分)②艾:

停止,完结。

(1分)③释:

消除。

(1分)④安:

使……安定。

(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耶律屋质,字敌辇。

仪态简约沉静,有才识,重承诺。

遇到突发的事件,能从容镇定处理,人们不能窥测他的才识。

会同年间,太宗驾崩,众大臣拥立世宗,太后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派皇子李胡带领军队攻打他们,在泰德泉遭遇安端、刘哥等抵御,失败回去。

李胡把世宗的大臣和家属全部抓起来,对守卫的人说:

“我作战不能取胜,就先杀死这些人!

”人们对他说:

“如果真的打仗,那么就是父子兄弟相互残杀了!

”军队临时驻扎在潢河,两军隔岸相互对抗。

当时耶律屋质跟随太后,世宗认为他善于筹划,想暗中让他办事,就找了件事写信,来试探太后。

太后收到信,把信拿给耶律屋质看,耶律屋质看完信,说道:

“太后辅佐太祖平定天下,所以我愿意竭尽自己的力量效命。

如果太后怀疑我,我即使想尽忠心,可以吗?

”太后说:

“我如果怀疑你,怎么肯把信给你看呢?

”耶律屋质回答说:

“李胡、永康王都是太祖的子孙,神器没有转给其他家族,有什么不可呢?

太后应该考虑长远的计策,和永康王和议。

”太后于是让耶律屋质写信给皇帝。

皇帝让宣徽使耶律海思回信,信中有很多不恭敬的言辞。

耶律屋质进谏说:

“信中表达的意思像这样,国家的祸患就不能完结了。

如果能消除怨恨来使国家安定,那么我认为设有什么比得上和议好。

”皇帝说:

“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怎么能与我匹敌呢?

”耶律屋质说:

“即使战不过你,对待兄弟怎么样啊?

况且还不知道谁胜利?

即使说你侥幸胜利,被李胡抓住的众大臣的家属就没有活着的人了。

根据这个谋划这件事,只有和议是最好的。

”皇帝认为他说得对。

开始相见,双方充满怨言,相互责备,没有一点和议的心意。

太后对耶律屋质说:

“你应当替我谋划这件事。

”耶律屋质进谏说:

“太后如果能够消除怨恨,我才敢进献谋略。

”太后说:

“你只管说。

”太后又对律屋质说:

“和议已经确定,神器最终归谁啊?

”耶律屋质说:

“太后如果把神器交给永康王,顺应天意,符合人心,又有什么怀疑的啊?

众人一致,都希望立永康王,是不可强行改变的啊。

”于是同意立永康王为皇帝。

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因谋反被关进监狱,刘哥和他的弟弟刘盆都勾结耶律天德等人作乱。

耶律石剌暗中报告给耶律屋质,耶律屋质立即带着耶律石刺入朝觐见皇帝,禀告那件事。

刘哥等人不服,于是停止处理这件事。

不久,刘哥邀请皇帝观看赌博,捧酒杯祝皇帝长寿,在袖里藏着刀子进献。

皇帝发现,下令抓住他,亲自审问那件事。

刘哥自己发誓,皇帝又不追究了。

耶律屋质上奏说:

“应当让刘哥跟耶律石剌当面对质,不能就这样饶恕了他。

”皇帝说:

“你替我审问他。

”耶律屋质率剑士前往审讯刘哥,耶律天德等人服罪,杀了耶律天德,对萧翰实施杖刑,流放了刘哥。

保宁五年五月耶律屋质去世,年龄五十七岁。

皇帝祝痛哀悼,停朝了三天。

三、古诗鉴赏(10分)

9.

(1)特点:

自然环境险恶(1分);军情紧急(1分)。

作用:

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分)。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

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

(1)何事长向别时圆

(2)入则无法家拂士(3)恐年岁之不吾与(4)潦倒新停浊酒杯(5)廊腰匿缦回钩心斗角(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评分建议:

每空1分,有错即不得分。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

文学类文本(23分)

11.(6分)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荒原的凄清、空旷、荒凉和寒冷(2分),渲染了悲凉、沉重的气氛(2分),为下文写老人和孩子在荒原上种树作铺垫(2分)。

12.(6分)

①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力量的弱小。

②面对险恶、残酷的生存环境,人类抗争过程的漫长与艰辛。

③只有坚持不懈、不惜代价才能求得生存。

评分建议:

每点2分。

如笼统回答象征了人对自然的抗争,得3分。

13.(5分)

①人类不能满足已取得的一点成果,应不断奋斗。

(3分)

②与苦难际遇的生存抗争是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

(2分)

14.(6分)

探究角度示例:

①“坚硬的荒原”是文章表现的主体,以人类抗争的艰难来衬托“坚硬的荒原”的威力与险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