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闻素材文化现象.docx
《高考新闻素材文化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新闻素材文化现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9年高考新闻素材10篇:
关于文化现象
1.学习是一以贯之的过程
钟德武
2018年08月14日05:
09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但绝不是学生的“专利”。
走出校门的职场人是否可以放松甚至放弃学习?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中,“外卖小哥”雷海为获得总冠军。
雷海为学历不高,但凭借长年积累,最终在高手如云的比赛中一举夺魁。
他的事迹诠释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学习可以让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对于职场中的年轻人来说,学习是一以贯之的过程,“职场达人”们能够在闲暇之时不忘利用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地加强学习,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脱颖而出。
庄子有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荀子在《劝学》里也曾勉励人们“学不可以已”,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无论处在人生什么阶段都要加强学习。
学习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能力,有益于我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提高看事物的高度与加强看事情的深度。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处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种“不进则退”的感觉更加强烈。
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放松甚至放弃学习。
也正因如此,我们更要时刻抓紧学习,更新知识、及时充电,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现实生活中那些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人恰恰缺少持续学习的意识。
相反,学习越努力的人,越能意识到自己的知识贫乏、本领不足。
除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也很重要。
首先,要有选择性地学习,学习的内容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兴趣爱好。
加强业务上的学习,可以让自己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
同时,应加强思想上的学习,筑牢思想防线,永葆为学认真、为人正派的本色。
学习的方式也灵活多样,首先应向书本学习,开卷有益,书籍是人类开启智慧的钥匙;其次向他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同时也要向实践学习,实践是一座智慧的富矿,需要我们不断开采。
经过这三道学习程序,方能拓展思维、增强本领,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2.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能量
杨 昊
2018年08月14日05:
09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前不久,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上线,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
这部“网红”纪录片一集介绍一件国宝,每集只有5分钟,文物以第一人称自述或以第二人称与观众对话。
清新明快的风格,精美走心的制作,“干货满满”的内容,让网友直呼“充电5分钟,穿越数千年”。
这部纪录片创作团队中有许多活跃在考古一线的青年学者,其中不乏90后,为保证作品质量,一集视频有时能打磨大半年。
在坚守内容核心的同时,这些创作者紧跟时代韵律,为观众娓娓道来穿越千年的故事,用时尚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人群体中“活”了起来。
从故宫文创类产品热卖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广受各界欢迎,互联网赋能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树立了传统文化扎根年轻一代内心的典范,也激发了年轻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欲望。
在视频网站的弹幕中不难见到这样的评论:
“看完节目好想去各大博物馆看一看”“文博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接力弘扬”。
许多网友在看过节目后选择去所在城市的博物馆参观,阅读相关历史书籍,丰富知识储备;还有人写书法、制作绘画集,自发创作国宝周边文创产品,用创意让更多人领悟到传统文化穿越时光的魅力。
这样的互动正是文化传承的体现。
原创国产漫画广受欢迎,自弹自唱的古风音乐成为时尚,“中国华服日”吸引众多青年身穿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区别于以往对于传统文化的单纯保护和记录,如今的年轻人选择不让优秀传统文化停留在书本上、尘封在博物馆展柜里,而是通过自身对文化精神进行参悟和加工,创造出更适应当下受众的文化产品。
从线上到线下的文化传承不仅彰显了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更激发了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创意,使他们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粉丝”。
在《如果国宝会说话》“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这一集中,旁白说道:
“儒家和道家的哲思就像两条河流……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
孔子和老子的相遇时刻都在发生着,它就是你和世界的相遇,你和你自己的相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温润心灵、滋养人生的重要来源,唯有真正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并发自内心地热爱它,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以现代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让传统文化传承更富动态和生命力,将它的内涵更好地萃取出来,正是当代青年需要付出的努力。
3.抵制天价片酬应成行业共识
何勇海
2018年08月14日08:
17 来源:
法制日报
声明并不是合约,几家公司能否齐心协力地遵守诺言、落到实处,才是最为关键的。
公众要听其言、观其行。
上周六,优酷、爱奇艺、腾讯三大采购方平台联合正午阳光等六大影视制作公司联合发表《关于抑制不合理片酬,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联合声明》。
声明指出,九家公司将坚持每部电影、电视剧及网络视听节目全部演员、嘉宾的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单个演员的单集片酬含税不得超过100万元,其总片酬含税最高不得超过5000万元(8月13日《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影视业天价片酬是社会热门话题。
一线明星的片酬频繁突破天花板,只有更高没有最高,而编导、服装、化妆、道具等工作人员应获得的报酬少得可怜,影视剧后期制作环节也是捉襟见肘。
比如特效只能做成“五毛特效”,甚至于不值五毛,粗制滥造的烂剧层出不穷。
尽管相关部门多次发文,要求加强对天价片酬的治理,但政府有形之手不可能划出片酬的最高限价,只能要求合理安排影视剧投入成本结构,优化片酬分配机制,而且“县官不如现管”,限酬令的效果往往并不明显。
此次,三家视频网站联合六大影视制作公司联合抵制天价片酬,喊出总片酬不超过5000万(含税)的声音,可谓是市场主体的主动求变与自救。
这与以往明显不同。
从理想状态看,此举可增加这九家公司对演员片酬的议价权,也给其他购片平台与制作公司树立了典范,其他公司能否跟进抵制,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份额较高的九大公司都在抵制天价片酬或已扛不住天价片酬,其他公司有能力继续满足演员的天价之需吗?
此外,片酬实行封顶,多拍集数无益,也有助于缓解电视剧的注水现象。
不过,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联合声明抵制天价片酬的九家公司,被不少人认为是天价片酬的始作俑者。
近年来它们为了竞争而搞的“烧钱大战”一直未停歇,有人评论说,“它们你追我赶、相互厮杀,到最后谁也没挤掉谁,却共同富养出了天价片酬和天价IP两个‘儿子’”。
这次声明联合抵制天价片酬会不会仅是一纸表态而已?
声明并不是合约,几家公司能否齐心协力地遵守诺言、落到实处,才是最为关键的。
公众要听其言、观其行。
只要有一家或明或暗地放了空炮,这个联合声明就被击破了,变成一纸空文。
事实上,一些拥有较高话语权的明星,要想破5000万元的最高片酬限额,是可以找到对策的,如挂个监制、制片等名头,也能多领一份酬劳,或以分成等方式拿钱,不仅收获更可观,而且更隐蔽。
这也是这么多年,相关部门屡掀风暴,却奈何不了天价片酬的深层原因。
因此,我们对九家公司联合抵制天价片酬不能太乐观,除非全行业都能形成共识并联合起来,全面维护影视行业的生态秩序。
相关部门最需要做的,是化解影视业的产能过剩,当产能严重过剩时,大家就要严重依赖明星,以增加卖相了。
4.莫让影视质量为“天价片酬”买单
封寿炎
2018-08-1408:
52:
28来源:
光明日报
备受诟病的影视艺人“天价片酬”问题,终于受到了来自业界的强有力回击。
日前,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三家视频网站联合六家知名影视制作公司发布联合声明,共同抵制艺人天价片酬现象。
其中规定,采购或制作的所有影视剧,单个演员的单集片酬(含税)不得超过100万元,总片酬(含税)最高不得超过5000万元。
跟人们熟悉的“限薪令”“限酬令”不同,此次声明由行业内部的知名公司联合发布,而不是行政部门的干预行为。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畸形的“天价片酬”早已成为影视行业的一大公害,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强有力的纠偏修正,影视行业就难以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规范艺人“天价片酬”的初衷不是打压演员群体,更不是因为演员收入过高而“仇富”。
作为一项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影视生产、制作和播出有其客观规律性,并已经逐步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规程。
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从业者之间如何分配经费,也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行业惯例。
相关数据显示,在影视产业比较成熟的美国、日本和韩国,主要演员的片酬通常只占影视作品总预算的20%至30%,以此来保证影视作品的整体制作质量和发行质量。
反观我国目前的状况,艺人片酬严重地扭曲畸形。
10年前,一部国产电视剧的演员片酬约占制作费用的30%,但到了现在,演员片酬超过总制作成本50%已成常态,最高占比甚至达到75%。
一名主要演员的片酬就可能拿走全部预算的一半,亿元片酬早不鲜见。
“天价片酬”的恶果也已充分显现。
由于少数知名演员的片酬占据了总预算的大头,在其他众多的生产制作环节中,所需经费都受到了严重挤压。
在“无米之炊”的窘境下,剧本粗制滥造、服装舞美因陋就简、“五毛”特效横行,成为众多国产影视作品的通病。
其结果,就是少数知名演员独享“天价片酬”,国产影视作品则付出了整体质量滑坡的代价。
更何况,“天价片酬”并没有催生精湛演技,反而使演员的演技和片酬成反比。
在片酬暴涨的背景下,知名演员成为各方争夺的香饽饽。
他们仅凭一张脸就可以日进斗金,根本无需考虑提高素质、钻研演技。
在片约太多、分身乏术的情况下,个别演员甚至传出滥用替身和抠像技术的丑闻。
过高收入还扭曲了一些演员的价值观和财富观。
一些演员夸豪斗富、挥金如土,这种穷奢极侈的行为侵蚀了公序良俗,毒化了社会风气。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一两年,影视领域开始出现一些可喜的变化。
从闹出“锁场”闹剧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到传出“抠像合成”丑闻的《孤芳不自赏》,那种单靠“流量艺人”来号召市场,剧情和制作都粗糙不堪的作品,在票房和口碑方面接二连三折戟沉沙。
相反,一些剧本扎实、演技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则同时收获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今年的影坛黑马《我不是药神》没有一个“流量艺人”,但这并不妨碍其市场表现气势如虹,成为国产电影近年来少见的惊喜之作。
积弊丛生、乱象频仍的影视行业,急需一场刮骨疗毒式的自我净化和自我拯救。
抵制“天价片酬”可谓这场自净行动的第一步。
期待部分影视机构的声明能够早日成为全行业的共识和行动,以修复业已严重扭曲的市场乱象,使影视行业的发展重回正轨。
5.奥斯卡加设“百花奖”,将成什么样
刘仰
2018-08-1400:
20环球时报
美国奥斯卡宣布要改革,其中有一条引起议论较多,即新增一个奖项“大众电影奖”或“最佳流行影片”。
这一改革被有些人理解为艺术电影向商业电影的转向或投降。
对此,笔者觉得这个理解天真了。
奥斯卡最迷惑人的是它的机构名称“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即这个看起来很严肃的机构所颁发的电影奖项被简称为“奥斯卡奖”。
按中国人的理解,应该属于“中字头”级别的,而且还是“学院”。
当然,也就把奥斯卡理解为国家级的“学院奖”,似乎就不是商业行为。
事实上,奥斯卡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电影行会奖,“学院”名称属于挂羊头卖狗肉。
这个“学院”的人员组成均是电影行业里的制片、编剧、演员和服化道人员等,也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教学人员。
奥斯卡其实就类似中国某个行业协会颁发的行业内奖项。
好莱坞电影从一开始就是商业电影,因此,顶着“学院奖”名头的奥斯卡从一开始就是商业取向。
影响这一商业原则的,主要是政治因素,例如卓别林被排斥等。
这次奥斯卡改革,一个原因涉及“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经费问题。
从成立之初,它就被定为非营利性机构。
然而,非营利性机构也需要日常开销,它最早的经费来自会员费,好莱坞各行的专业人员被批准加入“学院”,每人交100美元会员费。
但会员费明显不够,所以它还有出租场地等收入。
奥斯卡历史上有段时间的费用靠各大影片公司的赞助,这很容易导致评奖不公正。
因此,后来颁奖典礼本身成为它最主要的收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