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方法和德育原则方法核心考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1997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方法和德育原则方法核心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方法和德育原则方法核心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方法和德育原则方法核心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方法和德育原则方法核心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方法和德育原则方法核心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方法和德育原则方法核心考点.docx

《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方法和德育原则方法核心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方法和德育原则方法核心考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方法和德育原则方法核心考点.docx

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方法和德育原则方法核心考点

六、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一)直观性教学原则

1.基本涵义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其意义在于克服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的困难,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直观教学可以分为三大种类: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大类。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时,在理解遇到困难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启发性教学原则

1.基本涵义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

(3)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三)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系统性原则)

1.基本涵义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2)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适当的调整速度、增删内容。

(四)巩固性教学原则

1.基本涵义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和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教师首先应当保证学生学会学懂,才有可能获得巩固的良

好效果。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教师应该利用记忆和遗忘的一些规律,组织安排巩固,提高

巩固的效率。

(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除了常见的各种书面作业,还要善于利用调查、制作、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1.基本涵义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六)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1.基本涵义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成绩、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

(2)尊重学生的差异。

(3)面向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七)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八)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1.基本涵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教师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讲与练、学与用的关系,使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科学知识,发展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与技巧。

七、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定义:

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讲述:

教师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对教学内容作系统叙述和形象描绘的一种讲授方式。

一般在人文学科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

又分为科学性讲述和艺术性讲述。

讲解:

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教材内容进行解释、说明、论证的一种讲授方式。

一般在自然学科教学中运用较多。

讲读:

教师把讲述、讲解同阅读教材有机结合,讲、读、练、思相结合的一种讲授方式。

一般用于语文、外语教学中,也可用于数理化学科教学。

讲演:

以教师的学说或报告的形式在较长的时间里系统地讲授教材内容,条分缕析,广征博引,科学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的一种讲授方式。

因为讲演时间长、知识面涉及广、难度大,主要运用于大学教学中,中小学中较少运用。

优缺点:

能在短时间系统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

第二,注意启发。

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

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第三,讲究语言艺术。

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单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第四,要组织学生听讲。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

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未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新知识。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和提问的内容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能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程度和经验。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

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对直观教具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思考,研究问题或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

这样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优缺点:

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但是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在高年级运用较多。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

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

第二,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中心议题发言。

第三,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

讨论结束前,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

对于疑难和争论的问题,教师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4)读书指导法

定义: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读书指导法根据学生独立的程度可分为三类:

教师指导性阅读、学生半独立性阅读和独立性阅读。

指导性阅读的方式可分为预习和复习阅读指导、课堂阅读指导和课外阅读指导。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第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第三,加强评价和辅导;

第四,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定义: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演示的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实物或模型、标本、图片、挂图的演示。

二是用连续成套的模型、标本、挂图、图片或幻灯、电影等,进行序列性演示。

三是音乐、体育、劳动课上教师的示范性动作或操作等。

演示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让他们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第二,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

演示前,教师要明确演示的目的和关键,选择好演示的教具,演示时,教师要结合讲授进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第四,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

(2)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它可以分为三类:

准备性参观;并行参观;总结性参观。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做好参观的准备;

第二,参观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第三,参观后及时总结。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

练习的种类很多。

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为:

各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为:

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练习法的基本步骤是教师提出练习的任务,说明练习的意义、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做出示范;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要巡回辅导,练习之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这样能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

第二,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三,严格要求。

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

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刻苦训练、精益求精,达到最高的水平,具有创造性。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

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一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

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第二,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

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

教师可以在实验前示范,也可以在学生实验后总结性示范。

第三,做好实验小结。

要求学生独立操作,要求所有学生都亲自操作;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3)实习作业法

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实习作业法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和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

(4)实践活动法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顾问,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

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般包括对自然地欣赏、对人生的欣赏和对艺术的欣赏等。

(2)情景教学法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创设的情景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

图画在线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等。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1.基本涵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这一原则是依据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提出来的。

2.要求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德育目标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

这一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要求

(1)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

(四)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基本涵义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2.要求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五)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涵义

这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要求

(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六)疏导原则

1.基本涵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七)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基本涵义

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2.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要求

(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二)中学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

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

①语言说服法:

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

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

②事实说服法:

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的方法。

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

运用说服教育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第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第三,态度真诚、热情;

第四,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2)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

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我们应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前进的明确方向和巨大动力。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榜样。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

(3)情感陶冶法

这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

陶冶包括: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它的基本特点是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情景交融,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无声处教育学生。

运用情感陶冶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创建良好的环境;

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③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

(4)实际锻炼法(实际练习法)

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实际锻炼法包括两种形式:

常规训练;实践锻炼。

第一,常规训练: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经常性的行为练习,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

常规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学生守则训练、课堂常规训练、卫生常规训练、礼貌常规训练等。

运用常规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②使学生明确常规的内容、要求和意义;

③坚持不懈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第二,实践锻炼:

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形成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运用实践锻炼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目的明确、计划周密;

②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③以学为主、加强指导;

⑤持之以恒、随时总结。

(5)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

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

运用品德评价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

第二,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

第三,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第四,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目的,不为了奖惩而奖惩。

(6)道德修养法(道德指导法、自我指导修养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运用道德修养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②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定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③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