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作品阅读赏析与训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1951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季羡林作品阅读赏析与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季羡林作品阅读赏析与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季羡林作品阅读赏析与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季羡林作品阅读赏析与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季羡林作品阅读赏析与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季羡林作品阅读赏析与训练.docx

《季羡林作品阅读赏析与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羡林作品阅读赏析与训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季羡林作品阅读赏析与训练.docx

季羡林作品阅读赏析与训练

季羡林作品阅读赏析与训练

一、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省临清市人。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他又是中国语言学家,他精通12国语言。

对印度语言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曾是“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二、作品风格简介

   季羡林先生作品的风格,概而言之就是“三实”,朴实、平实、真实!

是“我以我手写吾心”的本色写作,文字浅近,感情诚挚。

文字平淡如水,感悟却醇厚如酒,质胜于文。

在平白朴素之中,有对弱小的怜悯,对悲苦的达观,对造化的感恩,博爱慈悲一往情深。

随笔散文《不完满才是人生》透出对悲苦的感悟,游记散文《游天池》即是对造化的感恩。

 

三、阅读及训练

  

 

(一)阅读1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

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

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

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

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我在这里发现了一条定理:

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

年龄越大,处境越坎坷,则对世态炎凉感受越深刻。

反之,年龄越小,处境越顺利,则感受越肤浅。

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

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

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

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走运有大小之别,倒霉也有大小之别,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

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也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

    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

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绝无仅有。

   从历史上到现在,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特色”,这在西方国家是找不到的:

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

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

忍者,相互容忍也。

   总之,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

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

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

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

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决不至于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尤人。

中国古话说:

“尽人事而听天命。

”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

但又必须“听天命”。

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

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简析】

   什么是人生?

不完满才是人生!

先生谈人生,深入浅出中显现出真知灼见,饱含着朴素和真诚。

慢慢读来,恰似在品味一壶幽幽的茗茶,在宁静和思考中获得对人生的感悟,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

 

   人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都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

明乎此,你就不会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会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

人生匆匆,光阴荏苒,与其在不快的泥潭里不能自拔,不如从伤害自己的境遇中解脱出来,把握好分分秒秒。

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就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阅读2 

永久的悔

季羡林

   古人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是我永久的悔。

小时候,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

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

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黄的),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

“白的”与我们家无缘。

“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

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

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谈“红”色变了。

   我也偶尔能够吃一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

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们家根本没有什么麦子可收。

对门住的宁家大婶子和大姑——她们家也穷得够呛——就带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

所谓“拾麦子”就是别家的长工割过麦子,总还会剩下那么一点点麦穗,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捡的,我们这些穷人就来“拾”。

因为剩下的决不会多,我们拾上半天,也不过拾半篮子。

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己经是如获至宝了。

一定是大婶和大姑对我特别照顾。

一个四五岁、五六岁的孩子,拾上一个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麦粒。

这些都是母亲亲手搓出来'的。

为了对我加以奖励,麦季过后,母亲便把麦子磨成面。

蒸成馍馍;或贴成白面饼子,让我解馋。

我于是就大快朵颐了。

   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常”。

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

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

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

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

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

到了灾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至于肉类,吃的回忆似乎是一片空白。

我老娘(外婆)家隔壁是一家卖煮牛肉的作坊。

给农民劳苦耕耘了一辈子的老黄牛,到了老年,耕不动了,几个农民便以极其低的价钱买来,用极其野蛮的办法杀死,把肉煮烂,然后卖掉。

老娘家穷,虽然极其疼爱我这个外孙,也只能用土罐子,花几个制钱。

装一罐子牛肉汤,聊胜于无。

记得有一次,罐子里多了一块牛肚子。

这就成了我的专利。

我舍不得一气吃掉,就用生了锈的小铁刀,一块一块地割着吃,慢慢地吃,这一块牛肚真可以同月饼媲美了。

  “白的”、月饼和牛肚难得,“黄的”怎样呢?

“黄的”,也同样难得。

但是尽管我只有几岁,我却也想出了办法;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庄外的草和庄稼都长起来了。

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叶。

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还欢迎。

因为叶子一劈,通风情况就能改进,高粱长得就能更好,粮食打得就能更多。

草和高粱叶都是喂牛用的。

我们家穷,从来没有养过牛。

我二大爷家是有地的,经常养着两头大牛。

我这草和高粱叶就是给它们准备的。

每当我这个不到三块豆腐干高的孩子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赖着不走,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

到了过年的时候,自己心里觉得,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勇气到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

黄面糕是用黄米面加上枣蒸成的。

颜色虽黄,却位列“白的”之上,因为一年只在过年时吃一次,物以稀为贵,于是黄面糕就贵了起来。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

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

原因并不复杂。

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

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

我在她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

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

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

“你娘经常说:

‘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

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

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

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

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古人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原文有删节)

【评析】

   真没有想到,国学大师国学泰斗的季老竟然有如此深沉的懊悔、无奈和自责。

在母亲面前,他是个儿子;在自己心中,他是没尽孝道之人。

季老也始终没有表露自己的情感,只是心里暗暗地发誓将来要迎养母亲。

可是没有机会了!

这是揪心的悔啊!

结尾,给我的感触很深。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作为子女的我们,有报答过母亲吗?

生活中的我们总觉得时间是有的机会也是多的。

季老的“永久的悔”不要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悔,做自己能做的,不要等待!

 

(二)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23分)。

游天池(有删节)

季羡林

   ①有如一个什么神仙,从天堂上什么地方,把一个神仙的池塘摔了下来,落到地上,落到天山里面,就成了现在的天池。

  ②今天我们就来到了这个天池。

  ③天山像一团黑云,横亘天际。

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望到山顶上白皑皑的雪峰,插入蔚蓝的天空。

我在内地从来没有看到过真正的雪峰。

来到这里,乍一看到,眼前仿佛一下子亮了起来,兴致也随之而腾涌。

车子一开进大山,不时看到哈萨克牧民赶着羊群或马群,用老黄牛驮着蒙古包,从山上迤逦走下山来。

耳朵里听到的是从万古雪峰上溶化后流下来的雪水在路旁山溪中潺湲的声音。

靠近我们的山峰顶上并没有雪,只是在山脊的背阴处长满茂密的松林,据说是原始森林。

一棵棵古松都长得苍劲挺直,整整齐齐地排在那里。

不长松林的地方,也都是绿草如茵,青翠如碧琉璃。

在这些山峰的背后,就是万古雪峰,仿佛近在眼前,伸手就能够抓一把雪过来。

然而,据说有一些雪峰还没有人爬上去过哩。

  ④在一路泉声的伴奏下,车子盘旋而上。

有时候路比较平坦,有时候则非常陡。

往往是转过一个大弯以后,下视走过的山路,深深地落到脚下,令人目眩不敢久视。

走到半山的时候,路旁出现了一个圆圆的颜色深绿的池塘,这就是所谓小天池。

在这样高的地方,有这样深的池塘,不是从天上摔下来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汽车再往上盘旋,最后来到一个山脊上。

眼前豁然开朗,久仰大名的大天池就展现在眼前。

烟波浩渺,水色深碧,据说是深不可测。

在海拔两千米的地方,在众山环抱中,在一系列小山的下面,居然有这样一个湖泊。

不见是不会相信的,见了仍然不能相信。

这更加强了我的疑问:

不是从天上摔下来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在这里,幻想大有驰骋的余地,神话也大有销售的市场。

天池对面的山坡上长满了挺拔的青松。

青松上面是群峰簇列。

在众峰之巅就露出了雪峰,在阳光下亮晶晶闪着白光,仿佛离我们更近了。

我们此时心旷神怡,逸兴遄飞,面对神话般的雪峰,真像是羽化而登仙了。

  ⑤在池边的乱石堆中,却另有一番景象。

这里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吵吵嚷嚷,拥拥挤挤,一点也没有什么仙气。

有很多工厂或者什么团体,从几百里路以外,用汽车运来了肥羊,就在池边乱石堆中屠宰,鲜血溅地,赤如桃花;而且就地剥皮剔肉,把滴着鲜血的羊皮晒在石头上。

在石旁支上大锅,做起手抓饭来。

碧水池畔,炊烟滚滚;白山脚下,人声喧哗。

那些带着酒瓶和乐器的人,又吃又喝,载歌载舞,划拳之声,震响遐迩。

卖天山雪莲的人,也挤在里面,大凑其热闹。

连那些哈萨克人放牧的牛,没有人管束,也挤在人群中,尖着一双角,摇着尾巴,横冲直撞,旁若无人。

我想,不但这些牛心中眼中没有什么雪峰天池,连那些人,心中眼中也同样没有什么雪峰天池。

他们眼中看到的只是一碗手抓羊肉,一杯美酒。

他们不过是把吃手抓羊肉的地方调换一下而已。

我仿佛看到雪峰在那里蹙眉,天池在那里流泪……

   ⑥至于我们自己,我们从远方来的人却是心中只有天池,眼中只有雪山。

雪峰,在大天池只能看到两座峰顶,这里却看到了五座,白皑皑,亮晶晶刺入蔚蓝无际的晴空。

 

1、文中称天池是“神仙的池塘”,作者这样称述的理由是什么?

(5分)

答:

①天池美得让人不能相信;②天池所在地海拔高,离“神仙”最近;③天池被群山环抱,深不可测,像是神仙摔下来的;④天池的形成难以理解,带给人无限的联想与想象。

(一点1分,4点5分)

 

2、概括第五段所描写场面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6分)

答:

特点:

拥挤,嘈杂,纷乱

作用:

①与作者上山一路所见宁静和谐之美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大自然遭受现代文明侵扰的忧虑与痛心;②与天池的纯洁神秘、雪峰的美丽宁静形成巨大反差,引人深思。

(特点2分,作用各2分)

 

3、本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6分)

答:

①想象,文章一开篇就把天池想象为神仙摔下来的池塘,为天池的美蒙上一层神秘面纱;②反复,文中多次出现“不是从天上摔下来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之类的话,强调天池的神秘;③对比,文章将天池边嘈杂纷乱的情景与天池及其周围环境的宁静和谐作对比,表现了作者的痛心与忧虑。

 

4、请分条概括作者游天池时的复杂情感。

(6分)

答:

①作者开篇称天池为“神仙的池塘”,说它是从天上摔下来的,流露出神往与期盼之情;②来到天山一路所见,让作者愉悦,兴致盎然;③见到天池与雪峰时,作者欣喜若狂,心旷神怡;④看到天池边上的纷乱情景,作者忧虑而痛心;⑤离开时依依不舍又心事重重。

 

 

寻梦

季羡林

  ①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

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

去了。

  ②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

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③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

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④我是在什么地方呢?

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

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

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

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

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⑤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

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

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

于是我立刻感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

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

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

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

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⑥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

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

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

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

那么,母亲毕竟是到哥廷根来过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

  ⑦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

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

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母亲了。

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chánchán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

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

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迹。

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浸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⑧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A()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B()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

  ⑨天哪!

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

我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①稀薄()处②chánchán()的雨声

11通读全文,描述作者梦中的情境。

(4分)

12.根据文意,为第⑨段划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5分)

我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仰望②眺望③怅望)

13.制作读书卡片:

文中多处描写了环境,请将你喜欢的语句摘抄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4分)

读书卡片

摘句

作用

14.读第⑧段,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的空白处填上标点并说明理由。

(3分)

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A()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B()

15.比较阅读:

读一读朱自清《背影》最后一段,谈一谈两文在篇末写法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5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①相同处:

②不同处:

10.①bó②潺潺

评分意见:

本题2分。

每小题1分。

11.示例:

①母亲带着“像笑,又像哭”的表情,从云堆里向我走来。

②母亲推开街门,在橘黄色的灯光下,走进我哥廷根的屋中。

③哥廷根古旧的城墙,教堂古怪的尖塔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母亲在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

④童年的我在夏天的早晨,从苇坑的水里摸出鸭蛋,抬头总能看到对岸的大扬树——母亲长眠的地方。

⑤母亲手捧白色的灯笼似的小花来看我。

评分意见:

本题4分。

能写出其中的4个梦境得4分,每个1分。

12.示例:

选③怅望。

理由:

“怅望”的意思是:

因绝望或失望而望向远方。

体现了“我”因永远不能与母亲相见,而梦中见到母亲依然是不清晰的而感到万分失望和悲伤之情,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所以“怅望”恰当。

评分意见:

本题5分。

选词2分;理解词义1分,结合内容分析1分,作用把握1分。

选词错误,本题不得分。

13.示例

(一):

摘句:

“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城墙,班驳陆离的灰黑色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的有点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作用:

作者通过描写梦中哥廷根的“城墙、教堂、尖塔、晴空”分别用“古旧、班驳陆离、灰黑色、古怪”等无限想象空间的词语修饰,表现了景物的灰暗,突出了作者在异乡思念母亲的凄苦的心情。

示例

(二):

摘句:

“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的大扬数顶上正有一株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扬树的下面。

作用:

“大扬树顶上的淡红色的朝阳”是“我”童年在母亲身边快乐生活的见证。

而今物是人非,母亲已不在。

由此更烘托出我的痛苦心情。

评分意见:

本题4分。

摘句1分,结合内容分析1分,作用把握2分。

14.示例:

A处冒号,B处问号。

理由:

冒号,提示下文。

问号,体现了作者想见“梦中母亲在雨夜跋涉长路看望儿子”的担心,感情强烈,表达了思念母亲之情。

评分意见:

本题3分。

标点1分,理由各1分。

15.示例:

相同处:

结尾处,都写到“泪光中”看到亲人的样子,抒发了对亲人的爱。

不同处:

《背影》由父亲的信引起对父亲的细节描写。

《寻梦》则由梦引起作者的心理描写。

评分意见:

本题5分。

相同处2分;不同处各1分。

表达1分。

人间第一爱

季羡林

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

古今中外谈到母亲的文章,不胜枚举。

我为什么只信“古今”而不讲“中外”呢?

因为在这一方面,中外是不相同的。

谈到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我在汗牛充栋的中国的古今典籍中,从来还没有见到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在年高德劭①为众人尊敬的钟敬文先生的启迪下,邓九平和他的友人们,付出很大的劳动和很多的时间,广闻博采,搜集现当代数百位作家、学者、艺术家回忆母亲的文章,这种异想天开有如张骞凿空之盛举,完全弥补了上面提到的憾事。

他们给学术界立了一大功,将会受到中国学术界以及一般人民的欢迎,这是毫无问题的。

谈母亲的文章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呢?

每个人一生下来,受到人间的第一爱就是母爱,告诉他(她)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的是母亲。

但是人间毕竟不总是充满了温暖的,你前进的道路上也并不总是铺满了玫瑰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遇到欢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分给母亲一份;遇到悲的时候,你只要一想到母亲,你就会立即喜上心头,化悲为喜,又抖擞精神,抬起头来,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我曾经有一个说法:

“回忆能净化人的灵魂。

”我至今还坚持此说。

你可以回忆你的老师,回忆你的朋友,回忆你的所有亲爱者,所有这一切回忆都能带给你甜蜜和温馨,甜蜜和温馨不正是净化和抚慰你的灵魂的醍醐②吗?

但是,对母亲的回忆又岂是对老师和朋友等的回忆所能媲美的呢?

我是一个从小就失去母爱的人。

这是我心中最大的创伤,虽起华佗或岐伯于地下,也是无法治愈我这个创伤的。

我一生走遍大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管是花前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使立即潸潸涌出。

一直到了今天,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

嗟乎!

此生已矣,我又不相信来生,奈之何哉!

奈之何哉!

《韩诗外传》上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③这是古今同恨的事。

惟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考虑一下自己对待父母的情况,再背诵一下孟郊那一首有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