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0890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docx

《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docx

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

教育学考试重点提示:

第六章课程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而论述题很少见。

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制约课程的因素。

  

(2)课程评价的模式和方法。

  (3)课程的基本结构。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考纲链接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课程类型的划分:

(1)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4)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

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儿童。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5.近代以来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

(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

①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②哲学认识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③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还是联想心理学。

(2)学科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①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以学科教学为中心,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而相对忽视儿童兴趣及儿童心理发展逻辑。

②儿童中心论出发点是儿童,主张按照儿童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6.课程的内容:

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7.课程目标:

(1)教育目的。

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

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学目标。

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结果。

  8.课程目标的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9.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10.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

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1.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

12.课程评价的目的:

改进课程;改进教学。

  13.课程评价的功能:

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

  14.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CIPP评价模式。

  15.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

  16.课程评价的方法:

观察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表现评估。

  17.课程改革趋势:

结构日趋合理化;内容日趋综合化;形式日趋多样化。

  18.课程的基本结构: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

  19.义务教学计划三个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

①教学科目的设置;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0.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构成:

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他。

  2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2.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23.教科书的作用:

①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②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24.国外课程改革趋势:

(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

(2)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创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25.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在课程内容上,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5)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实战演练:

1、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

2.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 D)。

A.活动课程B.潜在课程C.综合课程D.学科课程

3.课程论研究的是(C )的问题。

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

4.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B )。

A.洛克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

5.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B)。

A.克伯屈B.杜威C.卢梭D.福禄培尔

6.(D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B.桑代克C.斯金纳D.杜威

7.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D)。

A.柏拉图B.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

8.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B )。

A.杜威原理B.泰勒原理C.斯宾塞原理D.赫尔巴特原理

9.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D)。

A.课程分类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

10.学校教育的基础是(D )。

A.教师B.学生C.班级D.课程

11.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C )。

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

12.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A )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D.课程是项目

13.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A )。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14。

有学者说:

“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D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5.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

A.怀特海B.杜威C.布鲁纳D.克伯屈

16.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A )。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

17.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A )。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D.重视个别差异

18.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程类型属于(B )。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生课程D.教师课程

19.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D )。

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

20.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 A)的问题。

A.现代化B.综合化C.系统化D.理论化

2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D )。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22.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C )。

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C.学校课程D.特色课程

23.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C )。

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校课程D.综合课程

24.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C )。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基础型课程

25.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C)。

A.社会中心课程B.技能性课程C.拓展型课程D.地方课程

26.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D )。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B.综合课程和单一课程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7.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A )。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基础型课程

28.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C)。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29.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A )。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30.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B )。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3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A )。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32.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B )。

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科书D.课本

33.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B)。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B.教学大纲(课程标准)C.教学目的D.教学目标

34.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

A.课程标准(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教学计划)C.教材D.教科书

35.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A )。

A.开设哪些科目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36.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B )。

A.课程计划(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课程标准)C.教育目的D.教育政策

37.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C )。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38.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C )。

A.课程目标B.教学大纲C.课程计划D.教科书

39.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B )。

A.课程目标B.课程实施C.教学任务D.课程评价

40.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D)。

A.安排课程表B.分析教学任务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D.组织教学活动

41.教材的主体部分是(C )。

A.讲授题纲和讲义B.教科书和参考书C.教科书和讲义D.讲义和参考书

42.关于新课程的理念说法不科学的一项是(A )。

A.小学阶段以分科为主,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以综合为主B.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C.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D.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43.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C )。

A.杜威B.斯塔弗尔比姆C.泰勒D.裴斯泰洛齐

44.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A )。

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

45.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A)。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育目标分类学》C.《教育过程》D.《教学与一般发展》

46.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C )。

A.课程任务B.课程制定者C.课程设置的要求D.课程管理层次

47.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 C)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

48.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A )。

A.教学计划要-教学大纲-教科书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D.知识-经验-活动

49.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D )。

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计划C.课程是经验D.课程是活动

50.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D )。

A.整体性原则B.迁移性原则C.生理适宜原则D.合理性原则

51.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A )。

A.目标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D.以上都不对

二、填空题: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____课程____。

2.教育改革的核心是____课程的改革____。

3.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叫___课程理论_____。

4.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个方面:

对学生的研究、____对社会的研究____、对学科的研究。

5.在泰勒“课程原理”的四个阶段中____确定课程目标____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6.杜威的学生___克伯屈_____创立了“设计教学法”,它分为四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

7.根据课程任务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____研究____型课程。

8.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____基础____能力培养的课程。

9.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____知识性____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10.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____儿童____。

11.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____潜在(隐性)____课程。

12.____教科书____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13.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背景评价、输入评价、____过程评价____和成果评价。

14.____课程计划____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15.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____基础____性和发展性。

16.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层次,课程类型分为____国家课程____、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17.拓展课常常以_____选修课___的形式出现。

18.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____特色课____的形式出现。

19.课程文件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___教科书_____。

20.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数和___周学时_____等。

21.教科书是____教学大纲(课程标准)____的具体化。

22.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教学计划(课程计划)____、教学大纲、教科书。

23.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____本文部分____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构成。

24.教科书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两种,通常采取的方式有___直线式_____式和螺旋式。

25.我国小学课程设计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___培养目标_____为最终目的。

26.在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受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____基础因素____三方面的影响。

27.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强调内容的____基础性____。

28.评价____教学活动____的过程和结果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29.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____目的游离评价____模式。

30.____课程评价____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31.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____科学的分类____为依据。

32.____课____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安排的问题。

33.小学教育是____基础____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和专业教育。

34.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___普遍性_____、基础性。

35.教学计划的核心问题是____课程的设置____。

36.安排课程表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____生理适宜原则____。

37.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___目的游离评价_____模式、CIPP评价模式。

38.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属于课程评价的_____目的游离评价___。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

答:

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对其含义应做如下理解:

首先,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其次,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再次,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2.什么是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

答:

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3.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答:

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他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其中课程设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确定教育目标:

泰勒认为目标的确定须以广泛的教育哲学为指导原则,主张通过三个来源来确定,即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生活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2)选择学习经验:

所选经验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助于获得各种知识的原理、原则、实验、事实等;有

益于发展学生的社会态度和兴趣。

(3)组织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的组织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断重复练习和继续发展的机会;后一经验须在前一经验的基础上拓宽和深化;注意学习经验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学生行为与所学内容的统一和连贯。

(4)评价学习经验:

评价学习经验包括教育方案实施前、后的两次评价,并对评价结果作恰如其分的解释。

4.简述现代课程观的基本内涵。

答:

进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如下六种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空元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5.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答: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6.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答:

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对学生的研究。

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将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

在课程领域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社会生活划分为若干有意义的方面,再分别对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学校课程毕竟是要传递通过其他社会经验难以获得的知识,而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

由于不同的学科专家熟悉该领域的基本要领、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发展趋势,以及该学科的一般功能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所以,学科专家的建议是课程目标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7.什么是课程设计?

其意义是什么?

答: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课程设计的意义:

(1)从课程设计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或教育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

(2)课程设计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8.小学阶段课程性质的特点是什么?

答:

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普及性。

课程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生,保障学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质量要符合国家基本标准。

(2)基础性。

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

应注意不断地把新知识变成基础性知识。

(3)发展性。

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

(4)可接受性。

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9.教科书有哪些作用?

答:

教科书不同于一般书籍,其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教科书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

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发挥教科书最大的作用。

(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3)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针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

10.教师怎样才能正确使用教科书?

答: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教师正确使用教科书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的关系,各篇范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

(2)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中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法使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3)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都应当重视。

(4)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5)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教材。

(6)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教科书。

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方法和习惯,防止学生产生把教科书丢在一边,单纯地记笔记、抄笔记的倾向。

11.简述当代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

小学课程的改革过程中,体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确立学习领域,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