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的通论性著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0609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音韵的通论性著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汉语音韵的通论性著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汉语音韵的通论性著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汉语音韵的通论性著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汉语音韵的通论性著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音韵的通论性著作.docx

《汉语音韵的通论性著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音韵的通论性著作.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音韵的通论性著作.docx

汉语音韵的通论性著作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

暨第八次国际学术讨论会

点检廿世纪汉语音韵学通论性著作

张玉来

(215006,苏州大学)

传统音韵学作为小学的一个分支很少作宏通之论。

颜之推《音辞篇》、陆法言《切韵·序》、顾炎武《音论》、江永《音学辨微》、莫友芝《韵学源流》、黄侃《与友人论治小学书》、《音略》等是其中最有影响的论著。

黄侃《音略》分为《略例》、《今声》、《古声》、《今韵》、《古韵》、《反切》等内容,是传统音韵学集大成的文章。

黄氏《声韵通例》也是重要的论文,该文不像《音略》只作历史的音系分析,而是理性地探讨语音构成及演变的问题。

廿世纪以来,现代汉语音韵学研究重视了宏观的架构,在作细微的不同历史阶段音系研究的同时也注重理论上的概括和学科性质及其组成成分的探讨。

具体表现为二个方面的成绩,其一出版了大量的音韵学教材和全面介绍音韵学内容的专著或入门书,并出版了一定数量的语音史著作和音韵学史著作,这些著作可以称为通论性著作;其二,发表了较多的以探讨音韵学研究的方法、语音演变规律为内容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可以称为通论性论文。

如齐佩滲《中国近三十年之声韵学》(《中国学报》一卷二期,1944),丁声树〈〈谈谈语音构造和语音演变的规律〉〉(中国语文,1952.2)、`董同和〈〈近三十年的中国语言学〉〉、周法高〈〈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文献。

这些论文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廿世纪汉语音韵学研究中出现了数十种通论性著作。

这些论著的共同特点是知识性强,全面而系统,多带有总结前人成说的特点。

其中也有一些著作是全面描述汉语语音发展史的,虽然数量不多,但学术性强,已经进入汉语史研究的范畴。

下面按时代先后择要介绍如下。

《中国音韵学研究》,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著,这本书最早以法文本出版,由1915至1926年分四次出版,1940年由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三大师合译的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94年商务印书馆缩印重出新版。

高本汉的这本书其影响之大在二十世纪罕有匹者。

当乾嘉学派登峰造极,音韵学研究“山穷水尽”之时,高本汉这本书让人看到了柳暗花明的前路。

高氏此书的意义不在于研究了一个《切韵》音系,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和一种方法的介绍———历史比较法的观念和方法。

虽然他的某些观点和对材料的处理方式上受到批评,但这本书应当是中国音韵学转型为现代语言学之一门部的奠基作。

书中许多的错误和不足,由译者进行了改正。

高氏此书共四卷。

第一卷:

古代汉语。

主要讲述中古音研究的材料和中古音类的划分,其研究的立足点是从《康熙字典》里抄下的反切,这不免就存在错误。

第二卷讲语音学,分析语音学的概念及音素分类,并及汉语方言的音素特点,今天看来不免过时。

第三卷是历史比较构拟,运用作者所掌握的方言材料和历史材料,讨论中古音的音类之音值,这是第一次全面构拟中古音系的工作,并涉及一些方言的历史问题。

第四卷是方言字汇,作者记录了二十四个方言点和从其他渠道得到的方言材料,及音译材料共三十三种,列表排定,非常好用。

总之,高氏此书虽然存在各种不足,但其开创之功不可泯,中国音韵学研究能有今天的成就,高本汉是第一功。

《文字学音篇》,钱玄同著,是钱氏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讲义,由北京大学1918年初次印行,后屡有行世,曹述敬编《钱玄同音学论著选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收该书。

该书共分为五章:

纽与韵、《广韵》之纽韵、反切、三代古音、注音字母。

在第一章里钱氏介绍了“纽”、“韵”等有关的音韵知识,并提出了语音发展分为六个时期的看法。

在第二章里作者讨论了《广韵》的声韵系统,相当于后来所说的今音学。

他采用黄侃分析的41声类和他自己的339韵类,并将韵类并为22个摄,运用音标标注阳声韵有-m、-n、-ng韵尾,入声韵有-p、-t、-k韵尾,别开生面,音理显明。

第三章讨论反切的缘渊、注音方法及其弊端。

第四章即讨论今天所谓的上古音。

作者介绍了黄侃的十九纽、二十

1

八部的学说。

第五章则是讨论注音字母的,分析了注音字母与《广韵》的声韵对应关系、注音方法等方面。

总地说来,钱氏的著作有继往开来的意义,他既不完全崇尚传统音韵学的学说,又愿意接受新的音韵学研究方法,在当时可谓领风气之先。

较之乾嘉学者斤斤于传统音韵研究的模式,已不可同日而语。

今天看来,钱氏这本书知识不够全面,音理不够科学,但从历史上看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后来编写的这种通论性著作或多或少都受到钱氏的影响,应当说钱氏是开创中国特色现代音韵学的第一人。

《音韵常识》,徐敬修编辑,上海大东书局1925年初版。

该书共分:

总说、双声及叠韵、四声、字母、反切、广韵、等韵、古韵及韵纽、注音字母、研究音韵之方法等十章,较全面地介绍了音韵的基础知识,并注意各声韵要素的古今变迁,是一部继钱玄同之更上层楼的入门书。

《中国声韵学概要》,张世禄著,商务印书馆印行1929年初版。

全书正文共195页。

该书是第一部中国人自己写的富有科学思想的入门性、通论性著作。

全书以语音原理、声韵调的构成与分析、历代语音变迁以及拼音的历史演进几个部分组成。

该书知识全面,安排得当,尤注意从语言学理论上阐述声韵问题。

全书共四编十三章。

第一编总论语音,阐述人类发音原理、语音与文字的关系、时地的影响,讨论了语音发生分歧的原因;第二编讨论了声母韵母的分别以及各种术语的内容;第三编历述古音、今音、国音研究的途径及音系结构的概貌,阐明语音演变的大势;第五编论述字音的构成及注音方法的变化,最后讲述了反切的原理、利弊和改良的情况。

《音韵学》,张世禄著,商务印书馆,1932年初版。

正文208页。

全书共有五篇十六章,第一篇讨论音韵学的名称、术语及研究方法和音韵学演进的大概。

第二篇讨论广韵的体例、韵部、声类及韵书的源流。

第三篇讨论古韵(案:

即所谓的上古音)。

第四篇讨论等韵学的构成及演变。

第五篇讨论国音(即“普通话”)系统的来源、中国注音方法的进步及国音字母的价值。

各篇之后开列相关的参考书目。

这本书跟《中国声韵学概要》一样重视语音学原理的介绍和应用。

《中国声韵学》,姜亮夫编著,上海世界书局印行,1933年初版,全书正文328页。

该书前有作者“序”以及“编辑大意”,共四编,十五章,后有“附录”,即《中国声韵学书目举要提要》。

该书为姜氏讲课之教材,其目的“但在使读者明了中国声韵之组成,及历世变流之大势”。

(见《编辑大意》)因此,该书接受了现代语音学理论,从音理上阐述声、韵、调的构成及其变迁,并着力分析了《广韵》、古韵(案:

上古音)的分韵及组织情况,最后讨论了反切的原理、方法及流弊等。

大致说来,这部讲义是述而不作。

就其内容来说也算系统得当,组织合理。

其不足之处在于对现代音韵学的成果了无涉及,作者自谓“其书不易得,得之亦不易读”。

虽然如此,作为入门书,该书仍有参考价值。

《古音系研究》,魏建功著,北京大学出版组1935年出版。

该书系魏氏多年的教学、科研成果的结晶。

全书纲目如下:

一、古音系的分期;二、古音系的内容;三、研究古音系之材料;四、研究古音系之方法;五、研究古音系之条件;六、古音系研究的实际问题。

在这部书里,魏氏大致依钱玄同先生的分期法将古音分为七个时期,提出了声、韵、调、词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明确确定了分部、审音、论变、探源四种研究方法,提出古音研究的十六项材料:

文字的假借、谐声、韵文,反切、直音,注疏及校勘记,韵书、字书、音韵学专著,古今方音,中外译音,连绵词及古成语,汉字支音,同语族语。

研究古音应具备知难、理惑、持衡三个条件,并提出了二十八个应研究的实际问题。

魏氏此书跟其以前其他通论性著作相比,做到了既能总结以往的成绩,又贯穿着理性的探讨,既能介绍材料,指明方法,又能提出实际问题。

《汉语音韵学》,王力著,最早由商务印书馆于1936年印行,初名《中国音韵学》。

1956年由中华书局重印,始改称《汉语音韵学》。

全书共分四编:

绪论、本论上(广韵研究)、本论中(由广韵上推古音)、本论下(由广韵下推今音)。

绪论讲述了语音学常识、汉语音韵学名词、等韵学;〈〈本论上〉〉着重讲述《广韵》的由来、声、韵、母的音类和高本汉的拟音,〈〈本论中〉〉讲述了上古音研究的历程,阐述了顾江段戴钱孔王江(有浩)章黄等在古音研究上的得失,并讨论了音值拟测和声调问题;〈〈本论下〉〉讲述了《广韵》之后的韵书音系(礼部韵略、集韵、五音集韵、韵会、中原音韵、洪武正韵、音韵阐微)和现代官话音系及各大方言音系。

大致说来该书是“什九为古今诸贤之说;一得之愚,则

存乎取舍之间。

”不过,虽然这是一本编辑而成的教科书,但作者广事搜罗,加以排比贯串,体系整齐,很便于初学。

更重要的是作者具有丰富的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的素养,在当时是讲解音理最好的一本音韵学教材。

另外,作者附录的大量参考资料为学者提供了方便,减省了搜集资料的麻烦。

《汉语音韵学》侧重讲解中古、上古、近代、现代各音系的研究,正好跟罗常培先生的《汉语音韵学导论》相得益彰。

因此,这两本书成为本世纪后半段最有影响的两部概论性著作。

〈〈声韵学大纲〉〉,叶光球著,1936年初版。

这是一部纲领性的著作,也很注重对语音学知识的介绍。

共有四章:

韵学概要、声学概要、反切、等韵学概要。

虽然结构上还是传统的部门,但作者将韵、声作历史的纵的介绍,而不像其他著作总是某做断面介绍。

作者所涉及的材料也较丰富,注意对近代和现代语言材料的介绍。

《中国声韵学通论》,林尹著,1937年上海中华书局初版,1946年再版,1961年由台湾世界书局重印。

书前有钱玄同、顾学颉和作者自序。

该书跟同时代的其他著作相比没有鲜明的特色。

全书共分四章。

第一章绪论,共讨论了五个问题:

一、声韵与文字之关系;二、治声韵学之途径;三、声韵之名称;四、韵书之起源;五、历代字音之变迁。

所论五个问题大致是本之成说,如二本之于罗常培之审音、正名、明变、旁徵;五本之于钱玄同之《文字学音篇》;三本之于黄侃氏之《声韵通例》等。

第二章声:

讨论声母问题,大致从语音学原理入手,讲明声母的发音构成,然后探讨声母用字的源流和广韵四十一声纽的组织构成。

第三章韵:

讨论韵母问题,也是先从语音学入手,讲解韵母的构成,然后讨论四声与韵目的配合、阴阳入三声的区分、等呼,最后讨论《广韵》206韵二百九十四韵类的结构情况。

第四章反切,讨论了有关反切构成、拼读等方面的问题。

总之,该书相对于旧派音韵学书来说加进了语音学的内容,强调音理、音素的重要性,相对新派音韵学书来讲又过于音类化,音值又不讲得不够。

这可能跟林氏既师事黄侃氏,又师钱玄同氏有关,这种矛盾体现了新旧学理的不同。

《中国音韵学史》,张世禄著,1938年商务印书馆初版,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再版,作者增加了《重印后记》。

这是第一部音韵学通史,共分上下册。

上册从上古讲至隋唐,下册从宋代等韵讲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举凡音韵学的有关方面,作者几乎都涉及到了。

该书史论结合,既有史的线索,又有是非评断,资料征集丰富,作者见识高卓,是二十世纪最优秀的音韵学通史。

作者所附《重印后记》是一篇讲述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音韵学研究成绩的:

一、中古《切韵》音系的研究,二、上古音的研究,三、近代音的研究,对各种学说作者都有评论,并发表了很好的个人意见。

《古音说略》,陆志韦著,最早为1947年《燕京学报》专号之二十,1985年中华书局收入《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

(一)》。

陆先生此书是继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之后,中国人自己写出的第一本全面讨论音韵史的通论性著作,它既不是教材也不是入门书,是真正的学术专著。

陆先生此书主要目的是研究先秦音系,因此该书讨论《切韵》部分比较少,主要是修正高汉本的一些说法,比如批评“喻化”说,主张全浊声母不送气等。

陆先生在上古音的讨论中注意谐声关系和《诗经》押韵关系的分析,系统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音类间的疏密关系,讲求音理的调适,所讲各音类的构成及变化多有新意,如重纽的介音,二等字的介音等。

《汉语音韵学导论》,罗常培著。

这本书是著作多年讲授音韵学课程的结晶,最早于1949年在北京大学出版,原名《中国音韵学导论》,1956年重印时改称《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

该书共有五讲:

绪论、声类之分析、韵类之分析、调类之分析、汉字标音方法之演进。

书后有“唐诗拟音举例”一个附录。

著者在自序里说:

“这本书的性质,仍然侧重音理一方面。

它的主要目标只想讲明白汉语音韵学里的声、韵、调、切四个概念。

中间虽然也有涉及历史的地方,只是想依据语音学原理把传统的音韵学术语加以爬梳剔抉;还是横的叙述而不是纵的叙述。

至于历史上各期音韵特征,统通留给‘各论’去讨论”。

正如著者所论,本书十分重视从音理上阐述声、韵、调、切的内含及其历史的变迁。

罗先生精于音理,对各类术语阐释明晰,提纲挈纲,正像作者分析“内外转”、“轻重”一样,令人耳目聪敏,把音韵学上的那些似是而非的名词术语全都讲清楚了。

罗先生书中提出的研究音韵学的方法:

审音、明变、旁征、祛妄更是深入人心,几乎就是现代音韵学研究的向导。

作为概论性著作,罗先生的这本书应是最具理论色彩的优秀著作之一。

另外,这本书作为教材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全是或几乎是

撮抄而成,而是积作者几十年的研究心得浓缩而成,这种学风也令人敬仰。

《中国语音史》,董同和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53年初版。

这是一本189页的通论书,这本书的目的是“元元本本的告诉人家研究古音有些什么材料可用,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现在已经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自序)全书共有十一章,大致跟后来《汉语音韵学》相当,只是内容稍微简略一些。

这里就不详述了。

《中上古音韵学纲要》,高本汉著,最早出版于1954年,聂鸿音中译本1987年齐鲁书社出版。

该书是高本汉晚年对自己汉语音韵研究的总结,他说:

“这部著作的目的并不是要提出汉语历史音韵学领域的新理论和新结果,而仅仅是要对中古、上古音系的构拟做一个总结,对于汉语从上古到中古,再从中古到纷繁的现代方言的逐渐演化,只不过略微有所涉及,而不做全面综合的描写。

”全书只有两章,第一章中古音,第二章上古音。

整书的音系结构和构拟大致是高氏以前各种学说的总结。

《汉语史稿》,王力著,1957-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

这是第一部汉语史著作。

上册讲语音史,中册讲语法史,下册讲词汇史。

上册实际就是一部汉语语音史,是王力先生1986年出版的《汉语语音史》的蓝本。

在该书里先讲《广韵》音系和上古音系的结构和拟音,再讲由上古到《切韵》,由《切韵》到现代汉语(主要是普通话)的结构变化和音类、音值的变化,基本是三段论。

这本书今天看来有些事实的描述或对材料的认识上有偏误,但是其开创之功至巨,基本研究方法影响极为深远。

特别值得一提的,王力先生在第一章绪论里《汉语的系属》、《汉语的文字》里特别强调汉藏语言比较的重要性和谐声材料的可辨性,联想到当前汉语史研究的现况,其意义特别重大。

《汉语音韵学常识》,唐作藩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年初版,正文86页。

这本小册子的目的是介绍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普及音韵学的知识。

全书共有六个部分:

绪论、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来源。

这本书文字浅显,叙述流畅,是一本通俗易懂、知识全面的入门书。

《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63年初版。

这是王力先生写的一本入门书,较之《汉语音韵学》篇幅变小,但理论色彩变浓了,举凡汉语音韵的有关基础知识,都有介绍,全书共有八章:

语音学常识、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反切、韵书、字母、等韵、古音(上)、古音(下)。

每一部分都贯彻着分析与古今演变的原则。

“等韵”部分的分析尤为精辟。

在入门书中,这本书实为佼佼者。

《汉语音韵学》,董同和著,最早由台湾广文书局1968年初版,中华书局2001年新版。

董先生这部书是二十世纪台湾出版的最有影响的通论性著作,至今在海内外仍经常被引用和当教材使用。

该书共十三章:

引论、国语音系、现代方音、早期官话、《切韵》系韵书、等韵图、中古音系、中古声母的简化、由中古到现代、古韵分部、上古韵母系统的拟测、上古声母、上古声调问题。

最后附有《语音说略》一文。

董先生此书既介绍一般的知识,也结合自己的研究讲述不同阶段的音系构造,既述又作,是优秀的入门书。

《中国声韵学大纲》,谢云飞著,初版于1971年,1987年出版增订本,台湾学生书局印行。

该书是一部系统的声韵学概论书。

全书共六编:

绪论、现代音、近代音与近古音、中古音、上古音、声韵学之实用。

作者在书中除了介绍有关前人的研究成果外,也注意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在上古音部分作者主张古无次清音,匣纽归见纽等。

该书作者在语音史划段上也很有特点,按历史次序为:

上古音:

周秦古音

中古音:

切韵系韵书时期之语音:

切韵

近古音:

经大事归并后的切韵音系之馀绪的语音,像集韵、礼部韵略、五音集韵、古今韵会

近代音:

早期官话:

中原音韵、韵略易通、五方元音等,又称“中原雅音”

现代音:

现代标准语及现代方言。

在编排次序上也讲究由今及古,便于初学。

《实用声韵学》,王文涛著,1971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印书,全书共有正文206页。

该书首先对声韵学进行概述,讲明有关基本概念,然后按照中古音(六朝至唐宋)、近古音(元明清)、上古音(周秦以前)、现代音的次序讲明各代的声韵组织概貌。

最后讲音变,讲解音变的各种现象以及音变规律在

训诂上的应用。

总之,该书叙述全面,历史轮廓清楚,讲求实用。

其较有特色的地方在于注重声韵与文字学和训诂学的联系。

《声韵学》,施云山著,台湾华联出版社1972年印行,全书共198页,共五章,即:

绪论、语言学之基本知识、现代音与近代音、中古音、上古音。

该书叙述简明,从语言学及有关语音学知识介绍起,然后简述各代语音的大致系统状况。

其不足之处,在于介绍内容不够全面,读者从中不能得到全面的声韵知识。

《声韵学通论》,宋金印著,1972年台湾中华书局出版,全书正文共148页。

这是一部普及性读物,重点在介绍有关声、韵的知识,并不着重于对某一音系的分析,而且注意对近代北音及现代国语注音符号的介绍。

共分五章:

绪论、论声与韵之定名、论声类、论韵部、结论。

《六十年来的声韵学》,陈新雄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版。

该书讨论七十年代之前六十年的音韵学研究,全书共三章:

切韵学,古音学、等韵学。

综观该书,既总结了传统音韵学(章黄以来),又评价了现代音韵学(高本汉以来)的得失,占有材料较全面,评述允当,态度严谨。

最值得的一提的是,陈氏讨论问题能够朔源沿流,学术脉络清楚,如对《广韵》声、韵、调的分析,既知过去,也讲现在,极有利初学。

《中国声韵学》,潘重规、陈绍棠合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78年初版印行。

该书共290页,也是一本概论性入门书。

全书共六章:

绪论、声、韵、声调、标音方法之演进、历代声韵之沿革。

该书在编写体例上注重讲述声、韵、调的基本内含和术语,对历代语音系统的流变安排的篇幅较少,较适合读者从理性上认识声韵学的基本内容,跟语音史也易于分工。

《汉语语音史概要》,方孝岳著,商务印刷馆香港分馆1979年初版。

该书对汉语各时期的语音结构及其演变各有论述,强调韵文在研究语音史上的作用,强调韵部实为韵摄。

该书材料充实,论述清晰。

《汉语语音史讲话》,邵荣芬著,1979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印行,全书共143页。

这是一本介绍汉语语音史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入门书。

全书共分七个部分:

一、引言;二、上古汉语语音;三、中古汉语语音;四、近古汉语语音;五、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六、汉语韵母系统的发展;七、汉语声调系统的发展。

另有“汉语语音史重要文献评介”一个附录。

综观全书,著者全面系统地把汉语语音发展的各重要阶段的音系结构及其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介绍给了读者,在很多重要的语音史问题上,作者都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古音概说》,李新魁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印行,全书共139页。

这是一本讲述古音知识的读物,作者称“在编写原则上是求其‘广’而不求其‘深’,求其‘通’而不求其‘僻’。

”全书共分七章:

古音与今音、古代的注音方法、古音的分析、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古音的运用。

虽然作者力求只讲基本知识,但这本书里也有一些作者的见解:

如上古声母的构拟、次入韵的设立等,阅读时须读者认真体会。

《中国古代韵书》,赵诚著,中华书局1979年印行。

该书较全面地讨论了历代韵书的结构体制、特点、作用,并介绍了一些韵书之间的传承关系。

全书共分八章:

韵书产生的条件;韵书的萌芽和发展;韵书的定型、修订、增补;官韵的形成,正统韵书的改革,《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平水韵和诗韵;词曲韵书。

另外,书前有前言,后有四个附录。

该书叙述韵书产生、发展的脉络清楚,对各重要韵书的介绍也能够简明扼要。

虽然该书是专讲韵书的,但由于韵书是汉语音韵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部音韵学概论书。

另外,该书中可能因为对一些韵书的渊源缺少全面了解,也不免有些不妥之处,如对《韵略易通》的介绍,这需要读者应去查看原书。

《汉语音韵学初步》,王力著,1980年商务印书馆初版。

这是王先生应叶圣陶先生的要求写的一本浅近的音韵学入门书。

由于音韵学是专门的学问,不可能让人一读就懂,因此,王力先生在“序”里说:

“自己看一看,也还不够浅近。

那有什么法子呢?

”全书共五章:

现代汉语音韵、字母、韵部、四声、古韵,每一章简单介绍,辅以较多的例证,以求便于理解。

《汉语音韵讲义》,丁声树撰文,李荣制表,本是教育部和语言研究所合办的普通话语音研究班用

的讲义,后发表于《方言》1981年第4期上,后由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印行单行本。

该讲义是讲述《广韵》、《切韵》语音系统及其到现代普通话发展变化的。

该讲义的《广韵》、《切韵》语音系统跟《方言调查字表》的系统完全一致。

该讲义最突出的特点是把各种语音成分及其变化列成各种表格,各种音变的条件眉目清晰,其讲述文字也简单明瞭,是学习掌握《广韵》、《切韵》音系及其到普通话变化规律的方便的入门书,其影响很大。

另外,该讲义还附多种习题,有便于初学。

《汉语语音史纲要》,史存直著,商务印书馆1981年初版。

史先生此书对汉语的调类、韵类、声类变化过程及普通话的来源都做了描写,并具有自己的特色。

作者认为上古只有十六部,中古有十七摄等,这些见解与学术界的一般认识有较大的不同。

《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印行,共200页。

全书共三编,第一编“总论”,讲述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是什么音韵学、音韵学的功用,传统音韵学分析汉语语音的方法和术语、反切等。

第二编“广韵”系统,阐述了《广韵》的渊源、体例、声、韵、调结构。

第三编“古今语音的比较”,重点讲述《广韵》声、韵、调跟现代汉语普通话声、韵、调的历史演变关系。

因此,这本书大致是专讲《广韵》跟普通话的,不是全面的音韵学教材,是为学习其他知识和方言研究服务的。

因此,其性质跟《汉语音韵讲义》相似。

《汉语语音史要略》,任铭善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初版。

这是一部篇幅很小的讲义,只有89页(大32开),但却讲述了汉语语音发展史的基本轮廓,并多有新见,如汉语语音史的分期,古代的正音标准等问题的讨论都很有新意。

《音韵》,李思敬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6月印行,全书共123页。

全书四章:

汉语音节概述、《中原音韵》音系、《切韵》音系、《诗经》音系。

书前有“前言”后有“小结”。

作者大致以研究材料为标准把古音分为三期,跟一般说法相比即北音学、今音学、古音学。

“汉语音节概述”一章大致讲汉语音韵学分析汉语音节的方法和各种音类的称名。

总地说来,这本书重点讲述了“古音类怎样画分,古音读怎样构成”(前言)两个基本问题,把音韵学的基本内容较全面地介绍给了读者。

《汉语音韵学纲要》,史存直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印行,全书共147页。

该书共分五个部分:

绪论、《切韵》系统的旧韵书、等韵学、《切韵》系统之外的重要韵书、周秦古音。

总体上说该书与其他相类著作没有很大不同,但作者在书里经常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如他认为韵图中的重纽是综合几种不同韵书的编余物(78页),提出上古二十六声类,十四个独立韵部和两个非独立韵部等,多是作者的一家之言。

《汉语语音史》,王力著,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