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模具加工中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钻孔零件加工编程范例和参数设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967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模具加工中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钻孔零件加工编程范例和参数设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七章 模具加工中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钻孔零件加工编程范例和参数设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七章 模具加工中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钻孔零件加工编程范例和参数设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七章 模具加工中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钻孔零件加工编程范例和参数设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七章 模具加工中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钻孔零件加工编程范例和参数设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 模具加工中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钻孔零件加工编程范例和参数设定.docx

《第七章 模具加工中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钻孔零件加工编程范例和参数设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模具加工中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钻孔零件加工编程范例和参数设定.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 模具加工中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钻孔零件加工编程范例和参数设定.docx

第七章模具加工中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钻孔零件加工编程范例和参数设定

第七章模具加工中的注意事项和刀具选择

7-1前后模及铜公加工方法

在写刀路之前,将图形中心移到坐标原点,最高点移到z=0,铜公也可将基准平面设为Z=0。

铜公火花位可加工负预留量。

在加工前还要检查工件的装夹方向是否同电脑中的图形方向相同,在模具中的排位是否正确,装夹具是否妨碍加工,前后模的方向是否相配。

还要检查你所用的刀具是否安全,校表分中的基准等。

一.前模开粗的问题

前模加工时有二个难点;材料比较硬;前模不可轻易烧焊,错不得。

前模开粗时用刀原则同铜公相似,大刀开粗—小刀中粗—大刀光刀—小刀光刀,但前模应尽量用大刀,不要用太小的刀,容易弹刀,开粗通常先用大圆鼻刀开粗,光刀时也尽量用圆鼻刀,因这种刀够大,有力,有分型面的前模加工时,通常会碰到一个问题,当光刀时分型面要准数,而型腔要留0.2—0.5mm的加工余量(留出来打火花)。

这时可以将模具型腔表面朝正向补正0.2—0.5mm,而在写刀路时将加工余量设为0。

前模开粗或光刀时通常要限定走刀范围,要记住你所设的范围是刀具中心的范围,不是刀具边界的范围,不是刀所加工到的范围,即要大一个刀具半径。

前模开粗常用的刀路方法是曲面挖槽,等高外形,平行式光刀。

前模加工时分型面,枕位面一般要加工到准数,而碰穿面可以留0.05—0.1mm余量,以备配模。

二.加工后模常碰到的问题

后模有原身科或镶科二种,后模同前模一样是钢料,材料较硬,应尽量用刀把加工,常用刀路是曲面挖槽,等高外形,平行铣光刀,选刀的原则是大刀开粗—小刀中粗—大刀光刀—小刀光刀。

原身科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球刀清不到利角,这时可以用平刀走曲面陡斜面加工清角,如镶科,则后模分为藏框和科芯,加工藏科时,要注意多走几遍刀路,不然框会有斜度,上边准数,下边小,很难配模,特别是较深的框,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光框的刀也要新好,并且先用大一点的刀。

科芯如果太高,可以先翻过来加工框位,然后装配进框后,再加工形状,有时有支口,要注意,不要过切,用球刀光形状时一定要保护好支口台阶。

为了方便配模,框尺尺寸可以比科芯外形尺寸小-0.02/s

科芯光刀时公差和步距可以稍大一点,公差0.01~0.03进给0.2~0.5。

三.加工铜公要注意的事项

火花位的确定,一般幼公(即精公)预留量为0.05~0.15,粗公0.2~0.5,具体火花位的大小可由做模师父定。

铜公有没有加工不到的死角,是否需要拆多一个散公来。

加工铜公的刀路一般是:

大刀(平刀)开粗-小刀(平刀)清角精光,曲面光刀用球刀。

开粗一般用圆鼻刀或平刀而不用球刀,大刀后用小刀开粗,然后将外形光到准数,接着用大的球刀光曲面,再用小球刀光曲面不要图省事,为了些小的角位而用小刀去加工。

大刀过不了的死角可以限定小刀的走刀范围,以免直插太多的空刀。

铜公,特别是幼公,是精度要求比较高的,公差一般选.005~0.02,步距0.05~0.3。

铜公开粗时要留球刀位的过刀位,即要将铜公外形开粗深一个刀半径。

铜公还要加工分中位,校表基准,火花放电时要校正铜公,一般校三个面(X,Y,Z),加工出来的铜公必须有三个基准面。

铜料是比较容易加工的材料,走刀速度,转速都可以快一点,开粗时,留加工余量0.2~0.5,视工件大小而定,加工余量大,开粗走刀就可以快,提高效率。

四.散铜公加工中的问题

有时整体铜公加工有困难,有加工不到的死角,或者是不好加工,所需刀具太长或太小,就可以考虑拆分多一个或多个铜公,这种铜公的加工并不困难,但一定要搞清楚的火花时的偏数,校表基准。

五.薄盘位铜公的加工

这种铜公加工时很容易变形,加工时要用新刀,刀要小点,进刀也不能太大,加工时可以先将长度A做准,但D留大点余量(如1mm)再二边走,每次深度H=0.2~1,深度进刀不要太多,也不要一周绕着走刀,而要分成二边分别走。

六.左、右件和一出二的方向

有时一套模会出二个零件,对于分左右件的,图形能用镜射来制作,如果是出二个相同的零件,则图形一定要在XY内平称或旋转,一定不可以镜射,务必小心,不要搞反方向。

七.模具的方向

模胚的四个导栓孔,不是完全对称,有一个是不对称的,所以加工前后模时这要搞清楚,每一块模板上都有基准,加工完的前后模合起来一定要基准对基准,特别是对原身模胚成形的模具一定要注意。

画图时也注意方向,铜公的方向和正视图(俯视图)的方向一致,科芯,藏科框的方向和铜公一致,前模则相反。

曲面上的槽或凸台等一些装饰线条,因为比较窄,所以不好加工。

对于凹槽,我们一般将槽避空,即铣深一些,然后再补一个散公做出沉面,凸台一般只能分开做一个散公,大铜公不做,这样才能保证质量。

八.模具,产品的配合公差

一套产品通常有几个及十几个零件,这些零件的主要配合尺寸都是电脑锣加工保证的,选择合理的公差就很重要,尤其是有些产品设计图没有考虑配合问题。

底,面壳的配合,外形无疑是0对0配合,定位是靠支口保证的,凹支口和凸支口的公差一般0.1mm/s。

大身上的配件如透明镜,一般配件外形要比大身上的尺寸小单边0.1~0.2。

大身上的活动配件,如按钮,配件外形要比大身上的外形比单边小0.1~0.2。

大身上的配件表面形状一般要和大身上的表面形状一致,可以从大身表面下来。

九.出模斜度(拨模角)

塑胶模都要做出模斜度,不然会擦花产品,如果图纸没有标明,可以同做模师傅商量,出模斜度一般0.5度~3度,如果蚀纹的模具,出模角要做大一点,2~5度,视蚀纹粗细而定。

十.下刀问题

很多时候,刀刚铣时,吃刀量都比较大,容易引起断刀,弹刀,这时可以先将下刀位开粗或者抬刀走,或者尽量在料外边下刀,总之要充分考虑这个问题。

十一.抢刀,弹刀,掉刀

当加工量比较大时,刀夹得太长,刀太小常会发生这种情况。

加工量比较大,特别是进刀较多时,容易发生,如光侧面深度H=50mm直径3/4刀,我们可以分25mm二次加工,就不容易发生。

刀具夹得太长,刀具装得长短对加工时很重要,应尽量装夹短一些,初学者都很容易忽略这个问题,程序纸上一定要标明刀具的装夹长度。

转角时很容易抢刀,解决的办法是先用小一点的刀分层将角清过,再换大的刀光侧面。

如直径8的半圆槽,如直接用R4的刀加工,下刀位置就很容易抢刀,解决的办法是

(1)用R3走刀路

(2)先用R3开粗,最后用R4的刀清角光刀。

十二.过切检查

过切在加工中因各种因素而发生的问题,千万要小心。

最主要的检查方法是将刀路模拟一遍,在俯视图,前视图、侧视图和通过调整视角,进行缩放、旋转、平移等操作,从不同角度不同局部区域反复检视刀具路径,没有检查的刀路不允许上机。

外形铣削时,下刀位置选择不当,也会过切,可以改变下刀位,即可避免。

十三.图形管理

电脑图应妥善分档管理,最好是一个产品建一个目录,一个零件起一个名字,如产品名为A10,后模图可为A10CORE,前模图名为A10CAV,前模铜公图名为U1F,后模铜公图名为D1F,(U前模,D后模,数字为第几个,F为精公,R为粗公)这样就比较清楚。

不同软件格式转换:

和AutoCAD的沟通,MasterCAM7以上版本的可以直接读DWG文件,低于7版本可以先在AutoCAD转成DXF格式。

其它CAM软件如(Cimtron,Pro-E,UG)等可以先转换成IGS格式。

十四.DNC用法

程序完成后,经过检查,没有问题就可以抄到DNC电脑里实际加工了,抄程序有二种方法1用磁盘抄送或通过局域网传送。

然后启动DNC软件,找到要运行的程序,按ENTER键就行了。

十五.坐标系

有三种,机械坐标系,加工坐标系,临时坐标系三种。

机械坐标系,机械零点是机械上一个基准点,每次开机后,原点归零后就被确定下来,机械零点的位置由机械厂定,不要改变。

加工坐标系是用于工件加工的,是机械坐标系的子坐标系,取机械坐标系中的一个点(一般是工件中心点)作为坐标原点,将这个点的机械坐标值记录下来,作为加工坐标系列的原点,即可设加工坐标系。

临时坐标值(也称相对坐标值)

十六.常用过滤值

常用过滤值0.001~0.02,过滤半径R=0.1~0.5。

开粗刀路取大值,光曲面刀路取小值,曲面半径较小取大值,曲面半径较大时取小值。

过滤可有效地减少程序容量,走刀更加顺畅,但过大则影响加工精度。

7-2顺铣和逆铣的特点及选用原则

一.顺铣和逆铣的特点

(1)逆铣时,每个刀的切削厚度都是由小到大逐渐变化的。

当刀齿刚与工件接触时,切削厚度为零,只有当刀齿在前一刀齿留下的切削表面上滑过一段距离,切削厚度达到一定数值后,刀齿才真正开始切削。

顺铣使得切削厚度是由大到小逐渐变化的,刀齿在切削表面上的滑动距离也很小。

而且顺铣时,刀齿在工件上走过的路程也比逆铣短。

因此,在相同的切削条件下,采用逆铣时,刀具易磨损。

(2)逆铣时,由于铣刀作用在工件上的水平切削力方向与工件进给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工作台丝杆与螺母能始终保持螺纹的一个侧面紧密结合。

而顺铣时则不然,由于水平铣削力的方向与工件进给运动方向一致,当刀齿对工件的作用力较大时,由于工作台丝杆与螺母间间隙的存在,工作台会产生窜动,这样不仅破坏了切削过程的平稳性,影响工件的加工质量,而且严重时会损坏刀具。

(3)逆铣时,由于刀齿与工件间的摩擦较大,因此已加工表面的冷硬现象较严重。

(4)顺铣时,刀齿每次都是由工件表面开始切削,所以不宜用来加工有硬皮的工件。

(5)顺铣时的平均切削厚度大,切削变形较小,与逆铣相比较功率消耗要少些(铣削碳钢时,功率消耗可可减少5%,铣削难加工材料时可减少14%)

二.在什么情况下选用顺铣或逆铣

采用顺铣时,首先要求机床具有间隙消除机构,能可靠地消除工作台进给丝杆与螺母间的间隙,以防止铣削过程中产生的振动。

如果工作台是由液压驱动则最为理想。

其次,要求工件毛坯表面没有硬皮,工艺系统要有足够的刚性。

如果以上条件能够满足时,应尽量采用顺铣,特别是对难加工材料的铣削,采用顺铣不仅可以减少切削变形,降低切削力和功率的消耗。

7-3刀具的选择和刀具使用参数的设定

在数控加工中,刀具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加工精度的高低、加工表面质量的优劣和加工效率的高低。

选用合适的刀具并使用合理的切削参数,将可以使数控加工以最低的加工成本、最短的加工时间达到最佳的加工质量。

刀具的类型有:

平刀、球刀、圆鼻刀、面铣刀、倒角刀等。

在模具加工中,比较常用的是平刀、球刀、圆鼻刀三种类型的刀具。

一、合理选择加工刀具

选取刀具时,要使刀具的尺寸与被加工工件的表面尺寸相适应。

刀具直径的选有主要取决于设备的规格和工件的加工尺寸,还需要考虑刀具所需功率应在机床功率范围内。

1.平面铣削时应选用不重重磨硬质合金端铣刀或立铣刀。

一般铣削时,尽量采用二次走刀加工,第一次走刀最好用端铣刀粗铣,沿工件表面连续走刀,每次走刀宽度推荐为刀具直径的60%-75%。

2.立铣刀和镶硬质合金刀片的端铣刀主要用于加工凸台、凹槽和箱口面。

3.对于要求较高的细小部位的加工,可使用整体式硬质合金刀,它可以取得较高的加工精度,但是注意刀具悬升不能太大,否则刀具不但容易弹刀,易磨损,而且会有折断的危险。

4.球刀、圆鼻刀常用于加工曲面和变斜角轮廓外形。

而球刀多用于半精加工和精加工。

镶硬质合金刀具的圆鼻刀多用于开粗。

5.钻孔时,要先用中心钻或球刀进行打中心孔,用以引正钻头。

先用较小的钻头钻孔至所需深度Z,再用较大的钻头进行钻孔,最后用所需的钻头进行加工,以保证孔的精度。

二、切削用量有三大要素

切削深度,主轴转速和进给速度。

切削用量的选择总体原则是:

少切削,快进给(即切削深度小,进给速度快)。

三、刀具材料选择

常用的刀具材料有:

高速钢、硬质合金。

1.普通硬质白钢刀(材料为高速钢),高速钢刀具易磨损,价格便宜,常用于加工硬度较低的工件。

2.合金刀具(如钨钢,氮化硼刀具等到),硬质合金刀具耐高温,硬度高,主要用于加工硬度较高的工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