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9413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满分:

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

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

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

②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

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

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

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

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③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

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

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

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

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

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

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

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

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④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

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

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

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

这些称为制科。

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

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⑤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

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

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

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代以前,统治者设九品中正制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

B.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后成为取士科目。

C.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很受重视。

D.唐代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而宋代进士科改考诗赋为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通称为“秀才”。

B.唐代称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当时进士及第者甚众。

C.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

D.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宏词”和“拔萃”而授官,而韩愈虽同样进士及第,却在吏部的考选中失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可以算是对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

B.博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考选科目,宋代又在制举中恢复,可见唐宋制举也在发生演变。

C.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

在宋代,礼部也是科举考试的管理机关。

D.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

【答案】1.B2.B3.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B,“先后成为取士科目”中“先后”二字于文无据。

原文内容说的是: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

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

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

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

这些称为制科。

故答案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考生要注意结合原文论证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整合。

选项B,《送孟秀才序》中所称进士,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而非及第的“前进士”。

故答案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D,“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错。

三级考试形式虽然基本具备,但考试内容、时间、内容及取中后授官的制度等还有明显区别。

明清科举文中未论及,但作为文化常识,学生应有基本了解。

故答案选D。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

“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

”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

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

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

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

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

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

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

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

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

他说:

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

方歌说:

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

挺进西北,开赴新疆——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

女兵很惹眼。

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

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

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

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

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

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

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

他乐了,说:

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

方歌说:

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

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

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

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起了大沙暴。

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

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

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

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

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

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

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

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

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

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

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

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歌声响起: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

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

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

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0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出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

B.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

C.作者通过对方歌的一系列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出秦山遇险大沙暴、生命垂危时方歌内心的怨恨,极富感染力。

D.这篇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大量使用长句,使全篇音韵和谐整齐,富有气势,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

5.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小说文本简要说明。

6.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请结合作品,谈谈它们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

【答案】4.A5.以歌声为线索①从情节上,以歌声为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②从形象上,展示了人物献身革命事业、追求爱情的美好形象。

③从主旨上,歌声多次出现,一步步强化主旨。

④从效果上,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具有可读性。

6.①英雄主义。

不惧牺牲,战争时期,用双腿跑过汽车轮子,五次受伤;勇于奉献,新中国建设时期,垦荒中,不畏恶劣条件,独自深入沙漠。

②浪漫主义。

歌声唤回生命,秦山受重伤时,方歌用歌声唤醒了他;歌声催生爱情,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中,通过歌声他们产生了爱情。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及艺术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选项A,写出“坚定、乐观”错,理解拔高。

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和后文情节的把握,其哼唱的原因是其革命的热情和对女主人公的爱慕。

故答案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赏析小说的线索及其作用的能力。

小说的线索类试题,首先要从情节结构的作用、人物形象的塑造、主旨的突出等角度来作答。

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例如本题从人物形象上,本文中的“歌声”塑造了革命者的热情及乐观的心态。

从情节内容上,歌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了小说的情节的发展。

从小说的主旨上看,歌声这一情节加强了小说的主题,体现了小说对革命者热情的讴歌和赞美。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内容的评价和解读能力。

这类试题一般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就着对题干的理解,结合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具体作答。

本题题干问的是:

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请结合作品,谈谈它们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

根据对题干的理解,考生首先要从小说男主人公的英雄主题的气概上去作答,然后从男女主人公浪漫的革命爱情的角度去分析。

从秦山的英雄事迹及个人对革命的追求上进行分析其英雄主义。

从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上,可以看出其浪漫的革命爱情。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

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陆谷孙的词典人生

单调烦琐、繁重艰辛,还容不得一丝差错,这就是词典编纂。

而正是在这个少人喝彩的领域中,陆谷孙先生投入40余年,只做了一件事——与时间赛跑编词典。

陆谷孙1940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

17岁时他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后分配留校。

1970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词典,之后他参与了《英汉大词典》筹备和编写全过程。

编词典的冷板凳太难坐,陆陆续续,最初关在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人,高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

唯有陆谷孙把板凳坐穿,且坐出了滋味。

1986年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难对人言。

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幽默地表示,自己终于得以“痛快地睡了一觉”。

1500万字的《英汉大辞典》,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英汉词典,更被列为联合国必备工具书。

考虑到全球兴起“中国热”更需要汉英字典,陆谷孙又在2000年“自讨苦吃”开始编纂《中华汉英大词典》。

陆谷孙说:

“编词典就像做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的厨房。

”这种劳心劳力的活,评职称时却不能算作成果,浮躁、逐利者避而远之,他却沉浸其中。

没有专业团队,参编人员全部是兼职,直到2015年这部辞典才告完成。

《中华汉英大词典》内容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从中医穴位到阴阳八卦都以英文详尽诠释。

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中英两种文化。

编词典,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处处可见文化态度和价值观。

陆谷孙既是英语痴人,深爱莎士比亚,是外国文学的知音,却也为中华传统文化醉心,要求学生热爱母语。

他编纂的《中华汉英大辞典》“简繁兼顾”,目的是“希望通过英语,让两岸三地的文化身份慢慢趋同。

”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尽量不用一锤定音式的单一答案,而是把众多实例收录其中,让人感受词语的色彩斑斓。

陆谷孙说,语言是大众使用的,编词典没有权威,没有围墙,“编者也是读者和使用者,使用者也是编者”。

但他也态度鲜明,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直男癌”等侮辱性词语,他坚决不收。

陆谷孙说,翻译令他想起“抵达”,从一种文字出发,去“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

陆谷孙的学生说,先生内心深处的治学理想,是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擦去中华传统文化上的灰尘,让它们重新发光,映照世界。

一次,在接受电视台拍摄之后,陆谷孙先生淡然拒绝了“泰斗”和“大师”的美誉。

他的一生,不当挂名编委白拿稿费,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宁可幽居陋室,琢磨中英互译的美妙。

除了皓首穷经地编纂词典,陆谷孙先生最为享受的身份是“教书匠”。

在复旦,陆谷孙是著名的英语系“老神仙”,这不仅指他的学问之深、辈分之高,更指先生的性格风骨。

他又是一个非常渊博、有趣的人,毫无学究气和词典式的“枯燥”。

复旦大学数千名研究生评选“十大杰出教授”,陆谷孙以最高分列榜首。

每逢他上课讲莎士比亚,四面八方赶来的学生如同参与盛会。

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

对这样的精神贵族,最好的写照,便是哈姆莱特的“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陆谷孙淡泊名利,编词典在评职称时不能算成果,他却全身心投入,并且拒绝“泰斗”和“大师”等美誉,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

B.陆谷孙把编词典比作做厨子,是因为这项工作费时费力,需要下苦功夫;对于这项一般人难以长久坚持的工作,他乐在其中。

C.陆谷孙不仅学养深厚,而且有一颗赤子之心,他虽痴爱英语,但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希望他们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

D.陆谷孙编纂词典但毫无词典式的“枯燥”,他非常渊博而又有趣,被复旦研究生评选为学校“十大杰出教授”之首。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题目说“词典人生”,点明传主所从事的是词典编写事业,同时还包含了对陆谷孙的高度评价。

B.陆谷孙主持的《英汉大辞典》的筹备和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有很多人离开,而他一直坚守,到1991年大功告成。

C.文中多处引用了他人对陆谷孙的评论,让读者看到陆谷孙对学术的认知,理解他的为人,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D.陆谷孙在编写《中华汉英大辞典》时,主张包容并蓄,尽可能详细地收录实例,但他也坚决拒绝收录网络语言。

9.陆谷孙是一位独具特色的学者,请结合文本,谈谈他所具有的精神特质。

【答案】7.C8.A

9.①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40余年专注于词典编纂事业;②痴迷外国文学,醉心中华传统文化;③淡泊名利,幽居陋室,琢磨中英互译的美妙;④神仙风骨,渊博有趣,深受学生喜爱。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C,曲解文意,“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不是陆谷孙对学生的希望,而是学生对陆谷孙治学理想的概括。

故答案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B,“陆谷孙主持《英汉大词典》的筹备和编写工作”错误,1986年陆谷孙才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前期只是参与;选项C,文中没有多处引用他人的言论;选项D,“坚决拒绝收录网络语言”理解有误。

他是“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拒绝收录“侮辱性词语”。

故答案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传主的性格特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精神品质和成就贡献的角度进行概括。

这类试题一般要注意先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如此题的题干是:

陆谷孙是一位独具特色的学者,请结合文本,谈谈他所具有的精神特质。

本题从“40余年专注于词典编纂事业”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执着持之以恒和心无旁骛的性格特点。

从“醉心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看出其文化底蕴的深厚。

从“深受学生的喜爱”可以看出其知识的渊博。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

少好学,善隶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

弱冠察孝廉,不就。

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

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

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

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

"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

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

昭变色而前曰:

"将军何有当尔?

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

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

”权谢昭曰:

"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

"魏黄初二年,遣使者邢贞拜权为吴王。

贞入门,不下车。

昭谓贞曰:

"夫礼无不敬,故法无不行。

而君敢自尊大,岂以江南寡弱,无方寸之刃故乎!

"贞即遽下车。

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

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权叹曰:

"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

"明日,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

昭避席谢,权跪止之。

昭坐定,仰曰:

"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没之后,有可称述。

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

"权辞谢焉。

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

"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

"举邦惮之。

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谥曰文侯。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张昭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B.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C.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D.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或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B.田猎是一种围猎的形式。

人类进行田猎的起因是为了生存,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田猎逐步演变成了由官府或皇家举办的具有军事意义的活动。

C.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

此外,表示年龄的特定称谓还有豆蔻年华(女孩十三四岁)、及笄(男孩15岁)、耄耋(八九十岁)等。

D.举茂才,即推举为秀才。

西汉时,举茂才只是特举而非常科。

东汉光武帝下诏茂才由特举变成了岁举常科,成为了仅次于孝廉的一种察举科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昭先后辅佐孙策、孙权兄弟开创并巩固了东吴政权,在东吴享有极高威望,人们都敬畏他。

B.孙权常冒险射虎。

张昭谏言,君主不应驰逐于田野,和猛兽比较武勇,而应驾驭英雄,驱使群贤。

C.张昭每次朝见,言辞慷慨,脸色充满了正气,曾经因直言违背了孙权的旨意,而被孙权疏远。

D.孙权拜见张昭,张昭表示不愿改变思想和性格,来讨取别人的欢心,结果孙权不高兴地离开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

(2)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没之后,有可称述。

【答案】10.B11.C12.C

13.

(1)刺史陶谦推举他为茂才,他不接受,陶谦认为他轻视自己,于是就逮捕了他。

(2)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