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习题第四章+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断+阶段质量检测三A卷+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8835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习题第四章+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断+阶段质量检测三A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习题第四章+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断+阶段质量检测三A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习题第四章+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断+阶段质量检测三A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习题第四章+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断+阶段质量检测三A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习题第四章+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断+阶段质量检测三A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习题第四章+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断+阶段质量检测三A卷+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习题第四章+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断+阶段质量检测三A卷+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习题第四章+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断+阶段质量检测三A卷+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习题第四章+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断+阶段质量检测三A卷+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习题第四章+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断+阶段质量检测三A卷+Word版含答案

阶段质量检测(三)

(A卷 学业水平达标)

(时间:

60分钟 满分:

50分)

一、新闻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2分)

惊心动魄35分钟

——空军特级试飞员梁万俊成功迫降某新型国产科研样机纪实

谭 洁 张金玉

2004年7月1日13时40分。

成都某机场被紧张气氛笼罩。

塔台上,机场边,飞机设计单位领导、空军某试飞大队领导、飞机总设计师、科研技术人员……数百人一齐把焦灼的目光投向骄阳似火的万里晴空。

此刻,一架失去动力的战机在万米高空正以极大的俯角高速向机场滑翔而来!

这不是一架普通的飞机。

它是我国正在研制的一种新型战机的科研样机,价值上亿元人民币。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

它是该型飞机在定型关键阶段的一次试飞,结论对飞机改进意义重大。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迫降。

飞机在1.2万米高空试飞,因意外情况燃油漏光,飞机发动机停车。

为保全科研样机,试飞员决定从距机场20多千米远的地方下落空滑迫降。

下落航线与跑道呈70度夹角,下降速度400千米/小时左右,一旦失误,该机就可能冲出跑道坠毁。

惊天一落,危险空前。

驾驶战机迫降的,就是空军某试飞大队副大队长、特级试飞员梁万俊。

“近了,近了……”转眼间,梁万俊驾驶战机俯冲直下。

地面上,所有的人一齐屏住了呼吸。

13时44分,战机陡然降落,在进跑道450米处接地。

在接近跑道的一刹那,机头一昂,“哧!

”轮子在水泥跑道剧烈摩擦,划出两条刺眼的火龙!

500米、800米、1000米……飞机一气冲出1700米,在距离跑道尽头300米处戛然停住。

“成功了!

”欢呼声震动机场。

梁万俊走下座舱,飞机总设计师与他紧紧拥抱,激动地说:

“你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惊天一落救新机!

这一落,挽救了价值上亿元的科研样机;这一落,为试飞员处理类似险情创造了成功先例;这一落,飞出了新机优异的空滑性能。

让我们把时钟倒拨35分钟。

这一天13时09分,梁万俊驾驶着该型国产科研样机跃升到1.2万米高空。

当他按照预定的科研试飞计划刚刚做完一个规定动作后,突然发现油泵指示灯急剧闪烁。

紧接着,油量表指针一路下跌。

两分钟之内,指针指向“0”刻度。

梁万俊报告:

“发动机空中停车!

一级空中特情!

空军相关条例规定:

此时,作为试飞员的梁万俊可以视情做出不同选择——跳伞或迫降。

面对这种极为罕见的危险情况,跳伞无可指责,只需0.01秒,便能远离危险。

但是,凝聚科研人员无数心血的战机就会坠毁,故障原因就难以准确查找,新机型的改进就缺乏依据……没有任何犹豫,梁万俊便做出抉择:

危险再大,也要尽一切可能把科研样机保住。

决心定下,梁万俊很快镇定下来。

他娴熟而机敏地调整飞机的位置和高度,以争取每一秒的时间。

飞机像大铁铊似的向机场上空逼近。

机场上,所有应急车辆全部到位,所有人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

指挥塔台里静得让人窒息,只听见指挥员下达指令的声音:

“保持好飞机状态,控制高度、速度,做好迫降准备。

梁万俊心里很明白,要想将飞机空滑回去,必须准确地通过高度来换取速度,用势能来换取动能。

他根据地面指挥员的命令,随时判断飞机状态,修正速度和高度偏差。

飞机滑到机场1100米上空。

梁万俊下降飞机高度加入航线,在跑道头3千米,放起落架,操纵飞机对正跑道,100米、50米……

“准备迫降!

”“明白!

”天地间,惊人地默契,于是,机场上出现了惊心动魄的成功一落!

英雄壮举绝非偶然。

仰望蓝天,人们看到了梁万俊出生入死、挑战试飞极限的一道道闪光航迹,1998年,拥有丰富飞行经验的梁万俊,从成都某飞行团副团长的岗位上来到空军某试飞大队。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群体,承担着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战机科研试飞重任,曾有多名试飞员壮烈牺牲。

梁万俊自觉学习老一辈试飞员迎难克险的大无畏战斗精神,每次执行高难度、高风险试飞、参加飞行表演等重大任务,都主动请缨。

几年来,他先后自学了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航空电子等多个学科专业,成为熟练驾驶多种机型的高素质试飞员。

在试飞中,他先后遇到惯导故障、航电故障、供氧故障等险情数十次,都以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术化险为夷,圆满完成了国产最新型战机火控系统定型、某型系列战机鉴定、国产某新机首飞等数十项重大科研试飞任务。

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此次,梁万俊成功处置国产某新型科研样机重大特情,成都军区空军党委为他报请一等功,并做出向他学习的决定。

军委首长称赞他是“一个思想、技术双过硬的优秀试飞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两段除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外,也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紧张”“焦灼”两词呼应标题,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这篇通讯从13点44分写起,先将飞机着陆的惊险瞬间展示给读者。

采用这种倒叙的方式,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把精彩的场面、紧张的情节、激动人心的高潮先叙述出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对下文的阅读兴趣。

C.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句或排比段,或为突出这次试飞的重要性,或为阐释迫降成功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

D.文章的前半部分写完人们“把焦灼的目光投向骄阳似火的万里晴空”“一架失去动力的战机在万米高空正以极大的俯角高速向机场滑翔而来”之后,插入了“这不是……”的三段议论,让读者感知到飞机的贵重、试飞的重要、降落的艰难,增添了紧张气氛。

解析:

选A A项,“紧张”“焦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这一表述不当,全文的感情基调应是讴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

2.下面关于这则通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

A.面对国产科研样机在空中出现的特情,梁万俊可以选择跳伞或迫降。

B.梁万俊无意中选择迫降,并以自己娴熟而机敏的试飞技能实现成功迫降,证实我国科研样机具备优异的空滑性能。

C.飞机空滑成功,必须准确地通过高度来换取速度,用势能来换取动能,这要求飞行员须严格执行地面指挥员的命令。

D.战机科研试飞是高难度、高风险的工作,为规避风险,要求飞行员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术。

E.本文以纪实散文的笔调,真实记录了空军特级飞行员梁万俊成功迫降某新型国产样机的英雄壮举,想象丰富,描写细腻,新闻性与文学性完美统一。

解析:

选BC B项说梁万俊“无意中选择迫降”不准确。

C项说“要求飞行员须严格执行地面指挥员的命令”过于片面。

飞行员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选择判断和操作应该更为重要。

所以B、C两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3.倒数第二自然段能否删去?

为什么?

请通读全文,加以探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

①这一自然段概括叙述了梁万俊在空军某试飞大队的成长经历,(突出了他迎难克险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飞行技术形成的根源与过程);②这样写为他“惊天一落”的成功做了必要的背景交代,使读者对通讯的主人公有了更为具体和深入的认识;③补充交代梁万俊及其试飞群体的英雄足迹以及事件的影响,把个人英雄壮举归结于我军的优良传统,使通讯报道的主题具有了广度和深度的意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2分)

飞天勇士征太空 瑞雪送行舞翩翩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弱水潺潺而过,大漠雄浑以待。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广场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飞天梦圆两年后,中国又有两位飞天勇士要从这里联袂出征太空。

十二日清晨五时,天边曙光初露,神州大地上很多人还在梦乡之中。

“问天阁”广场上却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曾经和两位飞天勇士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人们朝着航天员专用通道出口驻足而立,翘首以盼。

再过约半小时,中国两位飞天勇士费俊龙、聂海胜将从这里受命出征,携手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开始令世界为之瞩目、令炎黄子孙为之自豪的太空之旅。

忽然,“问天阁”上空飘起了雪花,戈壁的秋风漫卷着雪花,飘飘洒洒。

“快看!

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循着这有些激动的声音,只见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并肩而行,轻盈的雪花在他们头顶上飞舞,自信的笑容写在他们脸上。

“总指挥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指示。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出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陈炳德庄重地下达命令,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含着信任与期待。

“是!

两位飞天勇士铿锵作答和标准军礼的精彩瞬间,再次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雪裹着风,风夹着雪,虽然越来越大,但飞天勇士丝毫不以为意。

在翩翩起舞的雪花里,在掌声和鲜花的包围中,费俊龙、聂海胜微笑着向两旁前来欢送的人群频频挥手致意。

随后,两位飞天勇士深情地注视了一眼广场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便转身向停在旁边的专车走去。

就在费、聂登上专车,真正踏上太空征程的那一刻,奇迹突然出现:

风停了,雪止了!

人们这时似乎才恍然大悟,秋风瑞雪舞翩翩,原来是要专门为中国航天员出征太空送行。

风止雪住,送行的人们的目光却一直追随着远去的车队,注视着戈壁中倚天而立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人们为两位飞天勇士祝福,祝福他们多天的太空旅行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人们也在期待,期待他们的凯旋。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交代了事件和事件发生的时间。

“弱水潺潺而过,大漠雄浑以待”两句,一方面描写了发射地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为航天员的出场渲染了雄壮的气氛。

B.三次写到“雪花”,一方面是写实,交代天气环境;另一方面渲染了热烈的送行气氛。

C.“轻盈的雪花在他们头顶上飞舞”,渲染了热烈的送行场面,也烘托了航天员从容、自信、轻松的心情。

D.“雪裹着风,风夹着雪”,渲染了送行场面的高潮,也烘托出航天员坚定的意志、傲然的风范。

解析:

选A A项,应为“第一段交代了事件和事件发生的地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这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将我们的目光带到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出征太空送行的场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位飞天勇士费俊龙和聂海胜。

B.“十二日清晨五时,天边曙光初露”,作者有意将时间交代得特别详细,增强了宇宙飞船出征前的紧张气氛和神秘色彩,同时也突出了新闻的时效性。

C.在“问天阁”广场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陈炳德与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的对话非常简洁,双方语言刚劲有力,蕴含着信任与期待。

D.在文中,作者写到了两位飞天勇士“深情地注视”五星红旗的细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航天员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以及决不辜负祖国的嘱托和人民的期望的信心和决心。

E.“风止雪住”,这是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而独出心裁的一笔,虽然现实生活中未必发生,但这样写更能突出“秋风瑞雪舞翩翩”对中国航天员出征太空的祝福。

解析:

选AD B项,“增强了宇宙飞船出征前的紧张气氛和神秘色彩”有误;C项,从文中看,“刚劲有力,蕴含着信任与期待”主要是指总指挥陈炳德的话语;E项,曲解文意,“虽然现实生活中未必发生”与文意不符。

6.文章画线部分采用了什么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第一问要明确回答采用了哪种具体修辞手法,第二问要结合句子内容概括出其表达作用。

答案:

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这样写更加突出强调了这次飞天行动在我国和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意义。

(三)阅读下面一篇新闻,完成后面的题目。

(12分)

15米泳池里的梦想

新华社记者 赵悦 杨媛媛

一个长宽仅15米、水深只有1.5米的室内游泳池,是加沙地带最好的泳池,也是这里唯一一个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场地。

七八个不到20岁的巴勒斯坦小伙子正在教练指导下刻苦训练,他们渴望有朝一日能从被封锁的加沙地带走出去,在标准游泳场里参加一场国际比赛,为巴勒斯坦人圆一个游泳梦。

18岁的巴勒斯坦小伙子杰哈德·萨利赫就是这些追梦青年中的一个。

他浓眉大眼、身材浑圆,是天生练游泳的好苗子,曾获得过巴勒斯坦青年自由泳比赛冠军。

但由于从年少时起就经历过太多苦难,杰哈德身上鲜有年轻人的活泼气息,说话时眼神总是很忧郁。

他告诉记者:

想在加沙练好游泳实在是太难了。

杰哈德训练的地点在纳玛体育俱乐部,位于加沙地带最北部的杰巴利耶地区。

这里靠近以色列边界,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以色列士兵与巴武装人员交火事件时有发生,这里不仅处于以方的机枪和坦克炮火射程之内,飞机和导弹袭击也是常事。

敢于冒着“枪林弹雨”坚持锻炼的人,确实需要些胆量。

纳玛体育俱乐部场地有限,仅包括一个类似“蘑菇池”的室内游泳场及非常简陋的附属设施,但仍属于当地最“豪华”的建筑之一,完全依靠阿拉伯其他国家的资助建成。

杰哈德的教练马尔旺说,虽然杰哈德的成绩不错,但他的技能训练只能依靠这个15米长、15米宽的游泳池,力量训练则需要租借其他地方简易健身房的一些设施,再加上没有资助,每个运动员都是自费参加训练,他们每个月能够承担的费用大约只能够满足每周12小时的训练时间。

杰哈德的家在纳玛俱乐部以北,距离边界更近一些。

他家的外墙上至今仍遍布着以色列机枪射击后留下的弹孔。

推开房门,杰哈德的家只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几张低矮的木板床和一个用木板钉成的简易衣柜是他家里仅有的家具,不大的房屋空空荡荡,说话时都有回声。

灰黄的墙壁上,一幅杰哈德哥哥艾哈迈德的照片高高悬挂着,特别醒目。

艾哈迈德也曾是个游泳爱好者,和弟弟相比,他就没那么幸运了。

2006年,年仅18岁的艾哈迈德被以色列士兵开枪打死,永别了喜好的游泳运动。

家里的兄弟并不都像杰哈德一样,都能够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坚持体育爱好,杰哈德的另外一个弟弟在艾哈迈德被打死后,一气之下放弃了任何运动,参加了哈马斯的警察部队。

杰哈德说:

“我不想放弃我的梦想,我就是想参加游泳比赛,不管是简陋的泳池还是以色列的封锁,都阻止不了我的梦想。

尽管走出去的可能性很小,但不管怎么样,我都盼望能够走出加沙,让巴勒斯坦国旗出现在赛场上。

目前,巴勒斯坦解放运动(法塔赫)与哈马斯分别控制着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巴勒斯坦游泳队也同样分散成两部分,加沙地带将有4名男选手的参赛名额,约旦河西岸地区有2名女选手的参赛名额。

加沙地带由于封锁与外界沟通不畅,位于约旦河西岸的巴民族权力机构只告诉他们选拔选手参赛,但未说明参赛的具体情况。

到目前为止,加沙地带的教练和受训者都只听说比赛将在中国举行,但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比赛。

记者经过查询得知,将在中国举办的有关游泳的国际赛事有今年的广州亚运会和明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

但加沙地带的这些选手能否如期参赛还是个未知数。

加沙地带当前受到严密封锁,其南部与埃及接壤的拉法口岸是他们能够出去的唯一通道,但这个口岸只在“特殊情况”下不定期开放,要从这里出去必须与巴民族权力机构、哈马斯和埃及方面频繁协调。

“我能出现在赛场上就是一种胜利!

”杰哈德说。

对于加沙人来说,也许比赛结果远远不及能够参赛重要,他们的梦想就是能走出封锁,出现在国际赛场上。

这个看似近在眼前的梦想,却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选自新华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新闻特写就是通过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来做出形象化的报道,本文选取15米泳池作为报道的对象,富有典型意义。

B.本文选取15米泳池作为报道的对象,具有很强的现场感,体现了游泳训练条件的简陋,突出了巴勒斯坦人对游泳梦的追求。

C.以杰哈德为代表的加沙地带一群游泳追梦者,虽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一直坚持训练,渴望有朝一日能走出被封锁的加沙地带,为巴勒斯坦人圆一个游泳梦。

D.作者塑造杰哈德这一形象,表面上是写巴勒斯坦人对和平梦的追求,实际上表现了巴勒斯坦人对体育梦的追求,表现了人类渴望和平的主题。

解析:

选D D项,“表面上是写巴勒斯坦人对和平梦的追求,实际上表现了巴勒斯坦人对体育梦的追求”说法错误,由原文来看,应该是“表面上是写巴勒斯坦人对体育梦的追求,实际上表现了巴勒斯坦人对和平梦的追求”。

8.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新闻开头先进行了一个场面的展现,整体上展现了巴勒斯坦人为追逐梦想而在艰苦条件下训练的情况,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B.安全问题是杰哈德训练的最大困难,因为“敢于冒着‘枪林弹雨’坚持锻炼的人,确实需要些胆量”。

C.对于杰哈德,本篇新闻并没有只是展现他游泳方面的事情,还介绍了他的家庭情况,这使得新闻的信息容量更加丰富,新闻人物的形象也更加全面。

D.记者认为尽管走出去参加比赛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杰哈德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逐梦想的机会。

E.本篇新闻借写“15米泳池里的梦想”,不仅展现了杰哈德等青年人的游泳梦想,还隐含着“巴勒斯坦人渴望和平、渴望走向外面世界”的梦想。

解析:

选BD B项,“安全问题是杰哈德训练的最大困难”不当,因为原文还写“场地有限,训练设施简陋”“经费紧张”等困难,并且文中并未说“最大困难是什么”。

D项,“尽管走出去参加比赛的可能性很小”不是记者的观点,而是“杰哈德”自己的看法。

9.“我能出现在赛场上就是一种胜利!

”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表明了加沙人冲出封锁参加比赛甚至比比赛结果更重要,突出了参赛的艰难,从而表明了加沙人对参加比赛的强烈渴望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0.给下面的消息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3分)

德国《人民之友报》7日报道称,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国准备向其家乡特里尔赠送一座高6.3米的马克思铜像,但一些当地人认为雕像过于庞大。

为此,特里尔市政府近日竖立了一个与该雕像同尺寸的木板仿制品,向民众展示高度。

该市市长雷贝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仿制品是为了消除民众的误解。

中方于两年前表示希望赠送马克思雕像给特里尔。

有人称这是“共产主义的胜利”。

一些在德华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持此看法的政客和市民显然曲解了中国送礼的本意,中国人不是出于意识形态,而是出于对德国人民的友情。

目前,围绕雕像的争议点主要是大小和放置位置。

有反对者要求去除原雕像1.4米高的底座,但遭到特里尔市建筑委员会负责人路德维希反对。

他说,五边形的底座象征着马克思一生中居住过的重要地方。

至于雕像放置的位置,市政府已从原计划的马克思故居周边改为思默昂斯提夫广场。

雕像仿制品目前就放置在这里。

不少当地人路过时都拿出手机拍照,并称“没有想象那么大”。

《人民之友报》称,马克思的亲密伙伴恩格斯的故乡伍珀塔尔几年前也收到中国送的恩格斯雕像。

雕像目前安置在公园中,引来许多中国游客拍照。

是否接受中国的马克思雕像以及放在什么位置?

特里尔市议会将于3月13日做出决定。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马克思家乡竖起“中国赠雕像”仿制品

11.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请你帮助他们在下面的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

(6分)

①阿富汗一客机神秘坠毁,机上包括3名美国乘客在内的104人无一生还。

客机失事可能是恶劣的天气所致。

(据阿富汗当地媒体报道)

②因旅馆费用及发票问题与会议中方联系人发生争执时一外籍男子出手,女博士后在美无端遭打被拘。

(据新华社报道)

③美国女大学生情定重庆农民,春节后准备举行婚礼,婚后两人将继续在大连打工。

(据《城市晚报》报道)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那104个生命在动荡的阿富汗意外地遭遇了不幸,他们随风而去了,令人想不到的是中国的女博士后在号称法律完备、高度尊重人权的国家遭打被拘。

(2)这样的消息实在让人不快,但下面还有让人喜悦的消息,这条消息也与外国人有关。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5分)

张艺谋说完最后一段话后,记者没有做任何评论就结束了采访,你认为有没有必要评论一下?

如果不必要,请说明理由。

如果必要,请说明理由并说一说你准备如何评论。

记者:

您正在筹备下一部武侠片,那您是否会将《英雄》中的经验教训全带到下部片中去?

张:

其实不能光拿《英雄》来说,我每拍一部片都会总结,我自己总结比媒体早得多,一般是剪完或看完拷贝就开始总结,我肯定是希望总结好的经验,每一部都能提高,但有这样的心也不一定做得到,有时自己认为做到提高了,和别人看你是两个标准,我很坦率地说,到今天我不是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判断自己,我只要尽量客观严格要求就没问题,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众说纷纭该听谁的呢?

我相信任何一个导演都不会听别人说来改变,创作最宝贵的是个人角度,评价往往是他人角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不必要。

理由如下:

张艺谋这一段话有两层主要意思,一层是每拍一部电影他都会总结提高;二层是不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来判断自己,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

这两点都不好评论,第一点要评论就必须举例证明,就会使访谈结尾显得臃肿、偏离主题;第二点要评论就涉及对与错的问题,无论记者同不同意张的看法都不好评说,因为张的观点有一些绝对,如果同意,显得不是发自内心,说不同意则可能引起对方的不愉快。

所以记者至此访谈的目的均已达到,没必要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适时收尾正是一种智慧,再评论下去则可能画蛇添足。

(示例二)有必要。

理由是:

①张艺谋兴致勃勃讲的自己关于电影的观点却没有得到回应,显得记者不够礼貌;②张艺谋的观点有一些绝对的成分,有必要指出来,给读者一定的阅读关注指导。

评论方法:

基本肯定张艺谋的观点,对他坚持自己个性的做法表示欣赏,同时委婉地指出其实有一些评论如果合理参考还是有好处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