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2教学辅导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8485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2教学辅导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学语文2教学辅导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学语文2教学辅导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学语文2教学辅导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学语文2教学辅导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2教学辅导三.docx

《大学语文2教学辅导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2教学辅导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2教学辅导三.docx

大学语文2教学辅导三

大学语文

(2)教学辅导(三)

 

四十四.雁 荡 山

 

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握沈括及《梦溪笔谈》的有关常识

  2.熟读全文,复述文章内容

  3.掌握本文主要表现手法

  4.明确本文选材的特点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掌

内容概要

  1.文章主旨:

  

(1)此文选自《梦溪笔谈》介绍雁荡山长期"未名"的前后经过以及雁荡山地貌形成的地质原因。

  

(2)本文所揭示的雁荡山地质现象,尤其是对于流水侵蚀作用的创建,比欧洲人同类研究大约早了700年,使本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文章特色:

  

(1)文笔曲折,引人入胜

  

(2)以议论的方式分析了雁荡山生成的原因。

层次清晰,记事详实,中心内容十分突出。

  (3)选材独辟蹊径,可谓别开生面,意境独到鲜明,遣词精练,显示出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变法失败后,屡遭贬谪,晚年退居镇江,筑梦溪园隐居著书,举平生见闻,撰写《梦溪笔谈》。

  2.《梦溪笔谈》为笔记形式的学术著作。

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科技内容,涉及数学、天文、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医药、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是有关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文献,被海外科学界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3《雁荡山》选自《梦溪笔谈》,本文所记雁荡山为北雁荡,主峰1009米,峰顶有湖,因南来北往的雁群常来栖息,因此得名。

景区内有120峰、61岩、46洞等诸多名胜。

二、填空

  1.温州雁荡山,(    ),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2.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 (      ),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

  3.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     ),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4.余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       ),穹崖巨谷,不类他山。

  5.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     )耳。

  6.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     )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

三、词语辨析

  1."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中"名"字应解释为:

  A.名字    B.提名

  C.命名    D.题名

  提示:

  C

  2."原其理"中的"原"字应解释为:

  A.原因    B.推原

  C.原来    D.原本

  提示:

  B

  3."雁荡经行云漠漠"中的"经"字应解释为:

  A.经过    B.曾经

  C.小道    D.径直

  提示:

  C

三、简答题

  简述本文引人入胜的曲折文笔及作用。

  提示:

  本文以"天下奇秀"的美誉开篇,可令人想不到的是"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虽偶然被发现,却"尚未有名";虽"尚未有名",却列入"西域书",声震藩邦,景入唐诗,介绍得有鼻有眼。

然而,却依旧"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作者制造悬念,带读者神游神秘之地,引发兴致。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至此,才以诗句命山、命峰、命景,才将这"云漠漠、雨蒙蒙",虚无缥缈的仙山落实到现实中来,才有了如今真正意义上的雁荡山。

文章一波三折,环环相扣,给人以得来不易之感,紧凑而有磁力。

四、古文翻译

  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雁荡山是天下一座奇特、秀丽的高山,可是自古以来的地理图谱表籍上都没有提及过它。

宋代祥符年间,因为修建玉清宫,在开山伐木时,才被人所见,这时它连个山名都没有。

根据西域的书籍记载,说有一个名叫诺矩罗的罗汉,曾住在中国东南海边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

唐朝一个叫贯休的和尚写的《诺矩罗赞》中,也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

这座山的南边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看可以俯视大海,然而当时的人依旧不知道雁荡、龙湫到底在什么地方。

后来人们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

山顶上有一个大水池,它当作传说中的雁荡了;山下有两个水潭,以为就是大、小龙湫了。

至于经行峡、宴坐峰,那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

南朝的宋代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他把永嘉一带所有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个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呢。

  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

它的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山谷里面。

从外往里看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只有走到山谷里面来,才能看到它们的峭拔林立,直冲云霄。

推究形成的原因,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的结果,沙土都被冲走了,唯独剩下了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岩石。

至于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统统都是由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

从下面望这些山峰,都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峰顶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

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像神龛一般的岩石,也都属于这一类情况,成因是相同的。

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山涧中,直立的土层往往可达百尺,高高耸立着,可算是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相似形,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

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掩蔽,所以古人没有看见,那么谢灵运没有到过,从事理上说就不奇怪了。

五、分析

  试分析作者如何以议论的方式分析了雁荡山生成的原因。

  提示:

  作者不以史料、传说为满足,而要亲临现场做实地考察,得到"穹崖巨谷"、"皆包在诸谷中"、"不类他山"的第一手感性材料。

并从内外有别、上下各异的四种不同角度,准确无误的领略了它的不同地貌,行文缜密,简洁明确,此为一。

接着,突出核心部分,深揭其成因: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阐明这些统统来自流水冲涮的威力,指出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事实俱在,记事详实,此为二。

进而,又引证黄土高原作比较,以"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

"再一次确定考察中的推断,精确、严密,增强了说服力,此为三。

最后,通过谢灵运未至"理不足怪",来进一步说明不易被发现的原因: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

"意境独到鲜明,遣词精练,显示出严谨的科学态度,此为四。

  另外本文所揭示的雁荡山地质现象,尤其是对于流水侵蚀作用的创建,比欧洲人同类研究大约早了700年,使本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四十五、裘

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掌握对客观物象进行说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熟读全文,理清说明的步骤

  3.掌握本文的重点词语有用法

  4.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内容概要

  本文主要说明了裘是取兽皮制成的服装。

说明了裘的价值、种类,其相同点与区别点,裘衣在阶级社会里显示着一种等级差异。

  写客观物象的说明文,要从所写物象的概念入手,并力求准确。

此外,判断的正确,种类区分的明确,事物之间内部联系的同与异的界分,内容与形式上的特点,也都要求写得恰如事理,恰如其分。

在这些方面,本文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

重难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裘,皮衣。

  2.宋应星,字长庚,公元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生于江西省奉新县。

他28岁考中举人,后屡试未中进士。

47岁才做了分宜县教谕(掌管教育的小官)。

他具有唯物主义自然观。

在总结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他在自然科学理论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主要著述有《天工开物》、《野议》、《论气》、《谈天》等。

  3.《天工开物》是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18卷,内容涉及三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谷物种植和加工、纺织、染色、制盐、制糖、陶瓷、车船、锻造、油料、造纸、冶炼、采矿、武器、菌种培养等方面的技术成就。

其中有不少在当时居于世界前列的工艺措施和科学创见,闪耀着科学技术的光辉。

市,做买卖或做买卖的地方。

  4.役夫,脚夫苦力。

  5.方物,各地特产。

  

  二、词语辨析

  1.《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A.司马迁    B.宋应星

  C.白居易    D.沈括

  提示:

  B

  2."值百分等"应解释为:

  A.价值相当高          B.值一百分

  C.价格的等级约有百种之多    D.价格

  提示:

  C

  3."然寒凉渐杀"中"杀"的意思是?

  A.杀害     B.谋杀    

  C.严重    D.消减

  提示:

  D;

  4."役夫用以适足"中的"适足"应解释为:

  A.脚舒服     B.适合走路    

  C.做鞋靴穿    D.合适且充足

  提示:

  C

  5."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中"制服"的意思?

  提示:

  制服,作衣服。

制,作。

  6."眯入目中,拭之即出,所以贵也"中"眯"的意思?

  提示:

  眯(mí),尘埃等杂物进入眼中。

  7."其老大羊皮,硝熟为裘,裘质痴重,由贱者之服耳"中"硝熟"、"痴重"、"贱者"的意思?

  提示:

  硝熟,指我国旧时用芒硝鞣制皮衣的过程。

痴重,笨重。

贱者,旧时指穷人。

贱:

指地位低下之人,与贵相对。

这里泛指地位低下穷困的人。

  8."习久而俱化,南方不习者不堪也。

然寒凉渐杀,亦无所用之"中"习久"、"不堪"、"杀"的意思?

  提示:

  习久,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不堪,不能忍受。

杀,消减。

  9."虎豹至文,将军用以彰身;犬豕至贱,役夫用以适足"中"至文"、"彰身"、"犬豕"、"至贱"、"役夫"、"适足"的意思?

  提示:

  至文,很美丽的花纹。

彰身,彰,炫耀;身,自己的威武尊严。

犬豕(shǐ)至贱,豕,猪。

至贱,最低级。

役夫,仆役。

适足,做鞋靴穿。

  10."穷山越国,射取而远货"中"远货"的意思?

  提示:

  远货,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卖。

  11."方物则不可殚述"中"方物"、"殚"的意思?

  提示:

  方物,各地特产。

殚,尽,详尽。

三、分析

  1.试结合说明理论,分析本文是如何对客观事物进行说明的。

  提示:

  一般来说,对客观实体事物的说明,要写明其空间的位置、表里的情形、大小及方向、原理及特点、来源、结构、种类、异同、比较、联系和功能等。

至于这些说明的要件运用哪些以及如何运用,那还要视说明对象和说明的目的而定。

不论对何种客观事物进行说明,都要依照一定的顺序展开,因为只有条理清楚,才能解说得明白。

  本文基本上是按照这样一个顺序对"裘"进行说明的。

  一是提示题旨,说明裘的贵贱质地;

  二是说明貂的产地及皮毛之贵重的程度;

  三是说明狐貉的产地及毛皮的类别;

  四是说明羊皮裘的种类以及质地的良莠;

  五是说明麂皮的功用及产地的情况;

  六是说明不同阶级不同等级的人穿着裘衣有着明显的等差。

  对具体事物的说明,要概念准确,判断正确,种类区分明确。

事物之间内部联系的同与异的界分,内容与形式等,也都要求解说得恰如其理,恰如其分。

在这些方面,本文几乎都做到了。

  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看其是怎样进行说明的。

台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是人类的一大祸害。

但是,倘若没有台风,人类将更遭灾殃。

  目前,全世界水荒严重,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都感不足。

而台风这一热带风暴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台风给日本海、印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带来了大量的雨水,占这些地区总降水量的四分之一。

  赤道地区受日照最多,干热难耐,如果没有台风驱散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温带将会消失。

没有台风,我们将没有昆明这样的春城,也没有四季常青的广州。

  台风最大时速为200公里左右,其能量相当于400颗2000吨级氢弹爆炸时所释放出的能量。

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凭借这个能量使地球保持热平衡。

提示:

  上面的文字主要是用介绍的笔法进行说明的。

介绍,是使人们对被说明的对象有一个概括的基本的了解的说明方法。

  介绍的对象十分广泛,凡有貌象声色者,均可介绍之。

台风是一种自然现象。

作者着重介绍了台风除了其祸害的一面外,还有其不可缺少的一面。

文章从不同地域所受台风之益处的角度,介绍了它"给日本海、印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带来了大量的雨水";若没有它,"热带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温带将会消失";它能永远"使地球保持热平衡"。

由此,读者就对台风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了。

四、古文翻译

  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凡取用兽皮制作的服装,统统叫作皮衣。

贵重的达到用貂、狐的皮为料,便宜的可取用羊、麂的皮,价格的等级有百种之多。

  貂产在辽宁、吉林等边境地区及朝鲜国。

大概貂鼠喜好吃松子,我国东部少数民族的人每每于夜间侦候、观察在树下,抑制住呼吸悄没声地射取它。

一只貂的皮,*见方不满一尺,积累六十多只貂,仅仅能够做成一件貂皮衣。

穿貂皮衣的人,站立在风雪之中,比呆在屋里的人还觉得暖和;灰沙进入眼中,用貂皮一擦灰沙就出来了,所以它很贵重。

貂的颜色有三种,一种是白色的叫银貂,一种是纯黑的,一种是黯黄的。

  大概说来狐和貉也产在燕、齐、辽、汴各个地方。

纯白色的狐腋皮衣的价格同貂相类似,黄褐色的狐皮衣,相当于貂的五分之一,防御寒冷温暖身体的功用也不如貂。

一般说来,东北一带的狐,取毛时要看一看它的底部是不是青黑的颜色,内地的狐要看吹开时能否见到白色,用这种方法区分质量的好坏。

  羊皮衣,母羊皮贱小羊皮贵。

怀着的叫胞羔(毛文略具),初生的叫乳羔(皮上毛似耳环脚),长到三个月的叫跑羔(毛略舒展),长到七个月的叫走羔(毛文渐直),胞羔、乳羔、做出来的皮衣没有膻味。

古代羔皮衣是中层官员穿的,现在西北的旧官僚也认为它很贵重。

老羊大羊的皮用芒硝鞣制过后做成皮衣,皮衣的质地很笨重,那是贫穷的人所穿用的罢了。

然而那些都是绵羊皮做的。

如果南方短毛的皮用硝鞣制后,去了毛的兽皮,只可用作画灯罢了。

穿羊皮衣的,腥膻的气味,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南方不习惯的忍受不了。

然而当寒冷的程度消减的时候,皮衣也就没什么用了。

  麂皮去掉毛,用芒硝鞣制过后做成袄和裤,挡风轻便,做成袜靴就更好了。

这种东西除广东南部有很多以外,中部地区荆州一带是买卖这种东西较集中的地方。

麂皮还可以防御蝎子造成的祸患,北方人制作皮衣以外,还割成一条一条的用来沿被子的边,那么蝎子自然会远远离开。

  虎、豹皮的花纹非常美丽,将军用来炫耀自己的威武尊严;狗和猪的皮最廉价,最低级,脚夫苦力用来做鞋靴穿。

西北各民族喜欢水獭皮,认为水獭皮毛细可以做衣领上的装饰。

东北"尚黄旗"女真族人,翻山越岭,射取来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卖,于是可以得到相当可观的价钱。

各地方的特产,如金丝猴,皇帝用来做帽子;猞猁皮皇帝用来做袍子,这些都不是内地的东西。

人类用兽皮做衣服,这些就是大概的情况,当然,各地的特产不可能都做详尽地介绍。

四十七.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了解作者叶圣陶生平,以及“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2.熟读全文,掌握文章结构,并能复述文章内容

  3.掌握本文主要说明方法

  4.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

内容概要

  1.文章主旨。

这是一篇介绍人造园林的说明性文章。

作者以鉴赏者的角度向我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

  2.文章背景:

本文原标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1979年初,叶圣陶应邀为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写下了此文。

在序文作者概括地论述了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

本文选入本教材时更改了标题,并删掉了原文的第一段和最后的两句。

  3.文章特色:

  

(1)本文虽为作序,不过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来写“说明性文字”,仍可谓大家手笔。

  

(2)文思严谨,舒活自然。

  (3)多处对比,中心突出。

  (4)笔法多样,语言简明。

重难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叶圣陶(1894—1988)江苏省苏州人。

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字圣陶。

1914年开始发表10余篇文言小说,1919年加入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并开始在、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

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

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

1949年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三五斗》等。

出版有《叶圣陶文集》。

  2.说明文就是说明事物的情况或道理的文章。

常常使用定义和诠释、分类和分解、举例和引用、比较和对比、以及数字和图表等等说明方法;并且要观点鲜明,中心突出;语言确切平实,简单清楚。

  

  二、简答题

  1.作者认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提示:

  作者认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是: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即“如在画图中”。

  2.叶圣陶主要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自然美”和“图画美”?

  提示:

  

(1)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池沼和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4)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5)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6)在每一个角落:

阶砌、花草、爬山虎或蔷薇、竹子或芭蕉的布置都注意图画美。

  (7)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8)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的广漆色,白墙灰砖等等等,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而到各种花开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说明其妙处。

  提示:

  一是先总后分的说明方法。

先总说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说明。

即总的概括出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然后紧紧围绕着图画美逐一展开,进行分说,由布局而假山和池沼而树木的栽种和修剪而花墙和廊子而每一个角落而门和窗而彩绘,多处落墨,十分舒展。

  二是比较和对比的方法。

例如:

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这一特征,作者把苏州园林放在了对比的框架中。

先是拿苏州园林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得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再拿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追求与其他地方的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追求比,得出“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是总的对比,细处有时也用了对比,比如介绍苏州园林的布局特色,就拿苏州园林与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住房比,得出“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再如说明苏州园林的色彩美,就拿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比,得出“极少使用彩绘”,“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如此对比,无论是总括的比,还是具体的比,比来比去,就突出了苏州园林的独特的图画美。

  三是诠释的方法。

诠释不像下定义那么严格,它是一种灵活的解说,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说。

本文围绕着“如在图画中”这一中心作了全面的诠释。

这种诠释从不同角度进行,如布局的角度;假山和池沼设计的角度;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的角度;花墙和廊子的角度;园林角落以及门窗、色彩等角度,逐一展开,每一处的诠释都是灵活的、变换的,合在一起又是丰富多彩十分鲜明的。

局部的诠释也有,如在说明园林中花草树木讲究映衬时,作者就诠释道: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用语生动,具有一定的描述性。

  四是典籍的引用。

写到园林的池沼,很自然地引用了《汉乐府?

江南》里“鱼戏莲叶间”的诗句,增添了说明的文学性、趣味性。

  三、分析

  试分析下面两段文字的语言特色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⑻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鉴于说明是要对事物的形状、特征、性质、相互关系或事理进行介绍、阐释和解说,因此往往使用确切和平实的语言,而上面两段中作者也正是这样运用语言的。

如“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以及“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都没有使用什么形容词、副词和复杂的句式,显得简单清楚,平实明确。

  不过本文作者是散文写作的大师,在语言的使用上还显示出文艺性散文和小品文的风格,例如: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以及“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的“隔着”、“界着”,“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用词用语;还有“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中的“栽几丛”、“蔓延着”等等,都是于清纯平淡中见生动,于自然流畅中见意趣的语言特点。

四十八.桥的运动

 

  

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了解作者毛以升生平,以及“科普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2.熟读全文,掌握文章结构,并能复述文章内容

  3.掌握本文主要说明方法

  4.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

内容概要

  1.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解说建筑物的科普说明文。

主要说明的对象和要说明的问题点,就是“桥”和(桥的)“运动”。

  2.文章背景:

  3.文章特色:

  

(1)运用科学的道理作科学的解说。

  

(2)运用深入浅出的笔法作科学的解说。

  (3)运用恰贴的词语作科学的解说。

重难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茅以升(1896-1988),字唐臣,江苏镇江人,现代著名桥梁专家。

他从20世纪20年代起即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曾任东南大学、北洋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校长。

建国后,长期任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

20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近代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50年代,参加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并任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后又主持修撰了《中国古桥技术史》。

主要著述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等。

  2.说明文就是说明事物的情况或道理的文章。

常常使用定义和诠释、分类和分解、举例和引用、比较和对比、以及数字和图表等等说明方法;并且要观点鲜明,中心突出;语言确切平实,简单清楚。

  二、简答题

  1.试归纳本文所运用的说明笔法。

  提示:

  本文使用的说明笔法归纳起来主要有:

  

(1)定义和诠释

  一是定义的笔法。

此笔法主要是指为事物下定义的笔法。

例如:

“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

”“平衡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