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960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8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docx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docx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一、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理由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①微观经济无效率(包括公共品、垄断、外部性);

②宏观经济不稳定(包括失业、通货膨胀及总量失衡);

③社会不公平(难以接受的收入与财富的不平等)。

公共品

(1)私人物品。

市场交易中的商品通常是指私人物品;

私人物品的两个特性;

排他性:

如果没有付费,就会被排除在消费之外;

竞争性:

一旦某人消费了某个物品,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费该商品。

(2)公共物品。

非排他性:

无法排除一些人“不付费便可消费”,或者这种排他是不可能的,或成本过高。

国防,疾病预防。

非竞争性:

在不需要增加该商品的提供成本的条件下,可以增加对它的消费。

增加消费者,并不影响他人。

如路灯照明。

只要有空位,电影院里多一位观众无所谓。

公共物品的搭便车问题

搭便车——某人不进行购买而消费某种物品。

私人物品不存在搭便车问题,但公共物品则会存在搭便车问题。

所以,市场机制不可能自发产生公共物品的供给。

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供给。

政府通过征税的办法解决对公共物品只消费不购买的搭便车问题。

外部性

⏹“外部性指个人或企业不必完全承担其决策成本或不能充分享有其决策成效,即成本或收益不能完全内生化的情形。

⏹“市场有效性的另一假定:

是经济主体承担自身行为带来的所有成本并享有其创造的所有收益,当这一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会发生外部性(Externalities)问题。

⏹负外部性与正外部性。

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一)外部经济:

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增加。

引起外部经济的原因:

第一,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更为经济和更好地供给。

第二,行业信息和人才更容易流通和获得。

(2)外部不经济:

指一个行业生产规模过大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减少。

引起外部经济的原因:

竞争加剧,

环境污染,

对基础设施的压力增加。

外部性与产权界定

⏹“如何应对外部性?

经济分析史很长时期,主流应对意见认为,应由政府通过税收或补贴等干预手段解决。

因而,经济学原理通常在讨论外部性之后直接讨论政府干预必要性。

⏹“过去几十年产权经济学发展,认识到外部性之所以产生效率问题,关键在于产权界定不清晰和不充分,可以通过界定产权来消除外部性影响。

政府干预解决外部性问题实际上仍可能是必要的,但这一必要性建立在对产权解决方案交易成本过大这一假定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产权分析把外部性的行政干预方案由一般命题变成了一个特殊命题。

垄断

垄断是对市场的控制,垄断引起市场的失灵。

“马歇尔冲突”及其解决

1890年,马歇尔在其经典名著《经济学原理》中分析规模经济成因时发现:

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降低,市场占有率提高,其结果会导致市场结构中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这就是所谓的“马歇尔冲突。

即对于垄断结构带来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带来的配置效率不能兼得。

失业

失业的定义和种类

失业及其标准:

(1)在调查周内没有工作;

(2)能够参加工作(能力、条件);

(3)在一定时间内里为寻找工作做过具体的努力。

自愿失业:

劳动者有就业机会,但因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发生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

劳动者虽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而发生的失业。

有效需求原理

凯恩斯学派“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理论

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

⏹三大心理规律解释有效需求不足: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流动性偏好规律

⏹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

通货膨胀(紧缩)

1、定义(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一定时间、持续上涨)

2、测度指标

消费价格指数(CPI)

家庭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当期价格与基期价格的加权平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若干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当期批发价格与基期批发价格比值的加权平均数。

零售价格指数(RPI)

指反映一定时期内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GDP平减指数

指没有扣除物价变动的GDP增长率与剔除物价变动的GDP增长率之商。

(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

因此,这一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是对价格水平最宏观测量。

通货膨胀(紧缩)的程度用通货膨胀(紧缩)率即价格指数的变动率来衡量。

通货膨胀(紧缩)的原因

1、货币因素

2、需求因素

3、成本因素

4、结构因素

货币因素

费雪交易方程:

MV=PY(总支出=总收入)

P=MV/Y

M—由银行准备金情况、准备金率、货币政策、借贷情况决定;

Y—由人口、资源、技术等条件决定,变化缓慢,在充分就业前提下,其在短期内相对稳定;

V—由支付习惯、货币收支的规律等因素决定,变化缓慢。

货币数量(M)的变动引起物价的变动。

货币供应量

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名称

表示符号

内容

流通中现金

M0

企业库存现金+居民手持现金

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货币超发的争议

“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这是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的一句经典名言。

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

而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

但过高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带来通胀。

根据统计公报数据,2013年,我国GDP总量为56.9万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为110.7万亿元。

需求因素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成本因素

导致商品(服务)成本变化的因素:

上游商品价格变化

工会力量

垄断企业垄断力量变化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结构因素

结构型通货膨胀是由经济结构、部门结构失调引致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

结构性失调表现在:

1、“瓶颈”制约

由于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使得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严重失衡,有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另一些行业则严重滞后,形成发展的¡°瓶颈¡±。

当这些¡°瓶颈¡±部门的价格因供不应求而上涨时,便引起其他部门,甚至是生产过剩部门的连锁反应,形成一轮又一轮的价格上涨。

2、需求移动

原先处于均衡状态的经济结构可能因需求的移动而出现新的失衡。

那些需求增加的行业,价格和工资将上升;但是需求减少的行业,由于价格和工资刚性的存在,却未必发生价格和工资的下降。

其结果,需求的转移导致了物价的总体上升。

3、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差异

生产率增长较快的先进部门和生产率增长较慢的落后部门。

先进部门的工资上涨率较高,价格上涨较快,由于价格和工资刚性的存在,落后部门的工人往往要求与先进部门的工资上涨率看齐,使其货币工资的整体水平与先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同比例增长。

其结果,落后部门的生产成本便上升,并进而造成物价整体水平的上升。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波动的阶段划分

两个大的阶段:

扩张阶段和收缩阶段;

两个阶段和两个转折点:

即:

扩张、波峰、收缩、谷底。

二、宏观调控——恢复总量平衡的政府行为

宏观调控是一种预先调节

1、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

2、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3、实现充分就业

4、保持物价稳定

5、保证国际收支平衡

6、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1、计划手段

2、法律手段

3、行政手段

4、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作用原理

货币政策作用原理

安倍经济学

是指日本第96任首相安倍晋三2012年底上台后加速实施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

安倍经济学要的是创造通膨预期(2%),当消费者预期日本物价要上涨,所以对于一些本来就要购买的商品,就会尽快地去购买,因而带动消费及投资,进而扭转日本长年消费与投资极度低迷的状况。

首先强势要求日本央行配合发钞。

其次,安倍在2013年1月11日通过了1170亿美元,总数2267.6亿美元的政府投资。

最后是日元贬值政策

三、规制——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

“规制”一词由英文“regulation”翻译而来(也被译为管制)。

规制指的是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府公开宣布这些行动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

按规制的内容可分为:

经济性规制、社会性规制、反垄断规制

经济性规制

经济性规制指是在自然垄断和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领域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低效率和确保利用者公平利用,由广义政府的相关职能机构在给定的法律权限下,对企业的进出价格、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方面的行为进行规制,主要包括价格规制、进入和退出市场规制、投资规制、产品特征与质量规制。

社会性规制

社会性规制是以保护广大的消费者、劳动者及社会公众的健康、安全及生活质量,而在一定的法律法规框架下对企业造成诸如产品质量、工作场所质量等负内部性和环境污染等负外部性行为实施的规制,大体上分为保证健康和卫生、保证安全、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三类。

反垄断规制

政府在企业兼并、串谋、市场集中等方面的限制和豁免。

1890年谢尔曼(Sherman)反托拉斯法通过

规制工具

1.进入规制

它是指在自然垄断产业中,政府允许特定一家企业或极少数几家公司加入,或者从防止过度竞争的立场出发,视整个产业的供求平衡情况来限制新企业的加入。

2.价格规制

它主要指在自然垄断产业中,政府从资源有效配置和服务的公平供给出发,对产业价格体系和价格水平进行的规制。

3.质量规制

它主要是指政府为了防止自然垄断产业中由于竞争不足而致使企业提供的物品和服务质量出现下降,以及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督促企业建立有关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和不同的档次体系,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4.联网规制

规制失灵:

传统规制理论的两个假设前提:

政府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政府是无所不知的

规制“俘获”理论

政府容易被利益集团“俘虏”

规制“俘获”理论认为,政府规制机构容易被“被规制”利益集团所控制,其后果很可能不会刺激自然垄断产业提高效率,而会导致利益集团追逐和分享垄断利益。

价格规制失灵

在政府规制的垄断性企业中,由于没有市场参照,没有法定预测成本的根据,也无明确的量化的效率提高要求,更无明确的产业合理利润率的标准或合理的投资报酬率,什么是合理成本,只能是企业自己说了算。

因此,这种缺少制衡力量的成本定价机制本来目的是为了防止垄断者侵害消费者的利润,但由于规制当局与被规制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分布,在实施中反而变成保护垄断者既得利益的制度安排,造成了社会福利的损失。

规制失灵的背后是政府失灵

传统微观经济学假定政府是一个企图利他的外在于经济的元素,这种柏拉图式的监护人是无私的,只为全民利益服务,它把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政策目标,向社会提供法律和秩序等公共物品。

因而源于传统微观经济学的公共利益规制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在于矫正“市场失灵”。

但是当人们认识到需要政府采取行动对市场失灵进行补救时,却发现政府并不是全能全知、完美无缺的,甚至会由于自身的缺陷产生失误。

正如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政府至少部分地内在于经济,它制定的政策反映了社会上的既得利益,更何况现实中的政府是由利益集团组成的,因而其决策很难做到大公无私,制定的政策、规章是利益非中性的。

所以,在过去30年时间里主流经济学关于公共政策的观点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公共利益的思路让位于“私人利益”。

私人利益理论对政府干预经济减轻市场失灵能力并不乐观,更强调“政府失灵”的作用。

个案分析:

“通道费”的规制

案例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零售业迅猛发展,零售商通过连锁经营、并购扩张等策略使其垄断势力日趋明显,零售商与生产商在产业链纵向关系中的地位发生置换。

具有市场势力的零售商开始反过来限制制造商,对供应商实施各种纵向约束行为,其集中表现则是,大多数零售商采用了要求生产商交纳“通道费”的盈利模式。

工商矛盾激化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也促使政府部门出台法规加以规制。

经过长时间酝酿,2006年10月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审议通过了《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当年11月开始实施。

零售商职能的转换

通道费的产生

制造商进驻零售卖场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光顾零售卖场的消费者规模;同理,消费者对光顾零售商的需求主要取决于进驻零售商铺的制造商数量。

作为双边市场交易平台的大型零售商,向供货商收费而不向消费者收取额外费项。

这是因为,供货商既相互竞争,其产品的差别特性又无法通过中小零售商的服务行为得到显示,而不得不向大型零售商缴费以获取销售资源;同时,大型零售商是零售服务市场上的主导性厂商,面对众多从属性中小零售商争夺消费者的竞争,从而对消费者采取不收取额外费项的方式,以吸引其参与平台并进行交易。

这样就形成了零售商交易平台对消费者一方采取低价甚至免费服务,相应地在供货商一方收费以弥补运营成本的盈利方式。

结论

除了信息不对称、规制被俘获以及规制机构承诺能力的不完全性以外,规制过度也会造成规制失败。

现代零售商既是网络产业也是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竞争性交易平台,进场费的费率就是供货商接入零售商网络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时的接入价格。

平台之间的竞争会迫使零售商收取费用的水平向拉姆齐最优定价逼近,从而《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是在最优价格已然形成时实施的过度规制。

四、规制重构改革

(一)放松垄断行业的经济性规制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英国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在电信、电力、铁路、民航、石油及天然气输送、煤气、自来水等垄断行业的规制出现了放松的趋势。

放松规制意味着放松或者取消诸多规制条款,包括市场准入、退出、价格、投资、财务、会计等规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让市场机制在更多的领域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放松规制放松规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竞争,提供多种新的服务,降低资费水平,使收费体系多样化,并促进技术革新等(植草益,1992)。

放松规制的动因

1、理论的创新

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在可竞争市场,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并不像传统竞争理论认为的那样在厂商很少的市场不起作用。

一个市场是可竞争的,就必定不存在严重的进入和退出障碍,从而来自潜在进入者的潜在竞争能够起到与实际竞争一样的作用,对市场现有厂商行为产生有力的约束,保证市场效率。

因此,只要政府放松进入规制,新企业进入市场的潜在威胁自然会迫使产业内原有垄断企业提高效率,即使只有一个厂商,可竞争市场仍然能够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率。

可竞争市场理论

放松规制的理论认为促进被规制产业效率的关键则在于引入竞争。

如果在一个产业中可以实现完全的无障碍的进退,那么在这个产业中,用潜在竞争来代替规制通常能取得更好的效率上的结果。

鲍莫尔认为,没有进入壁垒的市场,就被称为可竞争市场。

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出现,对传统的规制理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按照可竞争市场理论,只要一个市场是可竞争的,那么对一个产业就没有必要实行严格的规制。

高额垄断利润会吸引潜在厂商的进入,潜在厂商的进入行为会压低市场上商品的交易价格。

而且在完全的可竞争市场上,垄断厂商是无法获取超额利润的,他们只可能在一个被称为“可维持价格”的价格水平上定价,因为任何高于可维持价格水平的价格都会受到潜在厂商“打了就跑”战略的影响。

从可竞争市场理论出发,我们可以看到,重要的不是如何去规制厂商的价格和产量,重要的是确保潜在进入的存在,只要有潜在进入的存在,市场上哪怕就是只有一家厂商垄断经营,这家厂商也会去努力提高生产的效率。

事实上,对于规制机构来说,市场竞争就是最好的激励机制。

2、技术的变化

以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新的结果,在某些自然垄断产业内形成了新企业进入和多家企业共同竞争所需要的技术基础,可能使一个产业或一个产业的某些环节从自然垄断变为寡头垄断或竞争性结构,通过规制来维持垄断的市场结构的理由已经被大大地弱化了。

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自然垄断环节都已不再具有垄断特征,可以引入竞争。

3、被规制企业的低效率

尽管政府规制或许能够避免过度竞争导致的低效率,但同时也往往使得被规制企业内部产生诸多低效率问题,包括抑制创新、助长工资一价格的螺旋性上升、价格体系扭曲、推动以成本扩张和浪费为主的产业成长。

严格规制下的日本铁路产业的低效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4、规制产生的政治经济问题

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与规制机构被俘虏的可能性,规制可能会失灵。

另一方面,规制费用在膨胀。

在某种意义上,政府规制行为天然地具有自我膨胀、自我扩张和自我强化的倾向。

正是在这种内在扩张机制的作用下,政府极易产生扩张的冲动,导致不合理的政府行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规制机构的规模不断扩大,规制机构的成本支出由1960年的25.33亿美元膨胀到2008年的386.28亿美元;雇员人数由1960年的57109人扩张到2005年的251595人。

(三)完善对规制者的规制

1、规制者的行为和规制秩序必须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

有关微观规制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制度能够制约政府行为,限制政府官员的寻租,惩治腐败。

2、调整各级政府机关审批权限,组建更加独立的规制机构。

3、规制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程序,体现政府与市场经济主体的互动共进。

建立各种利益集团为代表正式参与的公开透明的规制法律法规制定和调整机制。

4、政资分开。

政资分开,有助于界定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率,减弱行政干预,但又不放弃政府的责任和权利。

五、政府职能定位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