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的体系及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框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943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的体系及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框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哲的体系及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框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哲的体系及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框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哲的体系及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框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哲的体系及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框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的体系及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框架.docx

《马哲的体系及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的体系及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框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的体系及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框架.docx

马哲的体系及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框架

马哲的体系及原理框架

马哲包括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也叫辨证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也叫唯物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也叫唯物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叫人生价值观)。

(1)   唯物论原理: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2)   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联系、发展、矛盾。

1.联系的原理: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发展的原理:

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普遍性、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状态(即量变和质变)。

3.矛盾的原理:

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辨证否定观。

(3)   历史观的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其实现方式;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4)人生价值观的原理:

人生价值的内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误的判断标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条件。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显著特点是( ) 

A.科学性和阶级性 B.原则性和灵活性 

C.实践性和阶级性 D.科学性和革命性 

13、现实可能性是指( ) 

A.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的可能性 

B.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充分展开的可能性 

C.目前尚未实现,将来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D.实现的可能性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A、较差的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21、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A、非决定论 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4、下列命题中属于提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0、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唯一的多数人对少数人实行的专政是( )

A.奴隶主阶级的专政B.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C.资产阶级专政D.无产阶级专政

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12.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1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20.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6.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劳动所起的作用有()

A.劳动创造了人脑B.劳动创造了人手

C.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D.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

10、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是否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B.出发点不同

C.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是从正义、平等的愿望和道德出发,引出社会主义的结论

D.科学社会主义是从物质生产活动的规律出发,寻找到社会主义必然实现的客观根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

A.辩证法思想(黑格尔)B.唯物主义思想

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

15.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

A.形象性B.间接性C.全面性D.主观性

20.生产关系概念反映的是(   )

A.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B.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C.人们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D.人们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3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A.在时间上是相互分离的B.在空间是相互分离的

C.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是先后进行的两次劳动

8.“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一种(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辩证法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2.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是(   )

A.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实践与理论的关系D.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2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是(   )

A.阶级性B.继承性

C.社会性D.主观性 

22.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它们是(   )

A.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划分法B.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划分法

C.进步社会和落后社会划分法D.五种社会形态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26.从本质上看,科学是(   )

A.知识的理论体系B.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反映

C.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D.一切知识的总汇

30.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   )

A.从现实的人出发B.从抽象的人出发

C.从经济的人出发D.从政治的人出发

4.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可能导致(  )

A.激变论B.庸俗进化论

C.机械决定论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30.在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A.主观意志的产物B.不受任何限制的活动

C.对必然性的否定和超越D.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这是一种(   )

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金木水火土)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10.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D.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

22.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

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6.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

A.人口因素B.民族构成

C.生产方式D.地理环境、

12.“或然率”这个概念是对(   )

A.相对性在量上的说明B.可能性在量上的说明

C.必然性在量上的说明D.偶然性在量上的说明

15.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

A.概念B.表象

C.知觉D.感觉

17.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27.科学的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制约科学发展最主要的社会条件是

A.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C.是否尊重知识和人才D.是否有正确的哲学指导思想

2.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它()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坚持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批判了唯心主义时空观的错误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10.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有内在根据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是否发生了属性的变化

14.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作出了准确的预报。

这件事说明

(   )

A.认识具有前瞻性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不断发展的D.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19.广义的经济结构指的是()

A.所有制结构B.产业结构

C.分配结构D.生产方式结构

24.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中(   )

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B.各种生产力的总和

C.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D.各种生产方式的总和

27.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发展具有与自然界发展的不同特点

B.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局限性

C.严重的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的破坏

D.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对社会进步的反抗

29.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30.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

A.人的先天禀赋B.人所处的自然环境

C.社会关系的总和D.个人的主观努力

6.“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这说明

(  )

A.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B.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D.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惟一源泉

6.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B.否认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C.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D.认为意识是静止不变的

9.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指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的原理,是毛泽东同志对事物矛盾的实质的概括。

22.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所依据的标准是(   )

A.人们的科学技术素质

B.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

C.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

D.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社会形态作为揭示社会生活整体性特征,研究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类型即社会接个欧的社会历史范畴,通常有两种划分方法:

一种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社会形态,即经济社会形态;一种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即技术社会形态。

5.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共同具有的观点有(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D.认识是主动的创造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在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原则性的区别:

第一,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是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揭示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第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辩证法的观点,把认识看成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项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因而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辩证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基本内容

B.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功能作用

C.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实践基础

10.生产方式是指()。

A.生产工具和劳动者的统一B.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统一

C.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Modeofproduction):

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16.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 )

A.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错误

B.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C.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D.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

1、“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

”这种观点

  A正确说明了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

  B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C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解析】主要考查评价杰出人物的基本观点。

题干中表明,每个时代的伟大人物出现都是时代的需要,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作用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这是正确的历史观。

DCB是错误的判断。

 2、下列各项正确揭示科学的本质的是

  A科学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知识   B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C科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科学是各种知识的总和【】

【解析】主要考查科学的概念。

科学定义之一是“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A项是科学的产生,C项是科学的作用,D项是知识的集合,都不是科学的本质,故排除。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3.阶级的实质是( )。

A.一部分对另一部分人的专政 B.人们的社会分工和地位不同

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D.生产过程中的执行者和指挥者

14.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 )。

A.社会中现存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工具的总和

15.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

这犯了(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1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

  A.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B.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能力的范畴

  C.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能力的范畴

22.从反映社会存在的高低不同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可分为(      )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B.经济意识和政治意识

  C.阶层意识和阶级意识D.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24.从起源上看,阶级是(   )

  A.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B.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分配关系极端不平等的产物D.政治暴力和军事征服的产物

3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B、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D、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

37、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3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可能导致(    )

A.庸俗进化论 B.庸俗唯物主义 C.激变论 D.政治上的改良主义

4.“万物皆备于我”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0.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就会导致(  )。

  A.诡辩论  B.激变论  C.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D.均衡论

1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

  A.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满足和被满足的价值关系  D.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彼此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其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第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关系。

 

第四,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其中,实践关系是首要的和基本的关系。

4.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

  A.理论要服务于实践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C.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D.这次飞跃可以使精神转化为物质

1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3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永恒性B.客观性C.不变性D.终极性

8、“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的历史观是

A.唯物主义B.宿命论C.唯意志论D.循环论

21、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看成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2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D.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  )

A.唯心主义认识论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C.经验论D.唯理论

6、“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反映(   )的历史观(宿命论和唯心史观)

A.唯物主义B.宿命论C.唯意志论D.循环论

20、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看成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它认为宇宙间一切都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的。

5.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  )

A.唯心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段、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管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源)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经验论D.唯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