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导学案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753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导学案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导学案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导学案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导学案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导学案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导学案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docx

《高中历史导学案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导学案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导学案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docx

高中历史导学案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

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

第1课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

联合国的地位、成立过程、宗旨和原则、主要机构及职能;第一次维和行动和维和部队、第一次强制性决议;海湾危机中联合国的积极努力;联合国裁军行动;《世界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支持民族独立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人道主义援助工作;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努力。

2、理解:

联合国的成立是世界人民向往和平、维护和平的产物,联合国在维护人类的基本生存权利、平等权利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3、运用:

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主要活动,认识联合国日益成为实践其宗旨与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

探究联合国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2、分析比较:

综合比较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异同点,从中认识到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的地位。

3、总结归纳:

根据联合国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归纳并评价联合国的突出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合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普遍性、影响力、重要性的国际组织,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共谋人类和谐发展与福祉的机构;

2、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主要活动,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维护世界和平的行动。

难点:

认识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巨大贡献以及当今世界局部地区动荡、战争的现实。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起来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的发展历程。

在教材的内容安排上重点叙述了联合国在战后世界发展最为重要的课题──人类和平与安全问题上作出的杰出贡献和取得的突出成果。

此外还就联合国在世界人权保障及推动非殖民化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未来联合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概述。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导入:

教师先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如下照片:

教师:

上面三幅照片都是纽约联合国总部联合国花园里的雕塑和雕像。

右图:

“打结的枪”——画面上近乎黑色的青铜雕塑,那是一把手枪,但是枪管被卷成“8”字形,打上一个结,名曰“打结的手枪”。

这是1988年卢森堡赠给联合国的。

这一雕塑的含义很明白,那就是制止战争,禁止杀戮。

中图:

“铸剑为犁”——这是苏联在1959年赠送给联合国的,雕塑中的人一手拿着锤子,另一只手拿着他要改铸为犁的剑,象征着人类要求终结战争,把毁灭人类的武器变为造福人类、建设世界的工具。

左图:

“善必胜邪”——1990年,联合国大厦北侧庭院的一尊雕像:

一位斗士身跨战马,手握长矛,刺死了一条用原苏联SS-20、美国潘兴II等两枚中程导弹作为躯体的恶龙。

这尊雕塑生动而形象地体现了人民期盼和平、力主裁军的强烈愿望。

从这些照片中,我们能得出什么启示?

让学生带着问题而导入新课学习。

一、联合国的成立:

1、地位和性质:

“四最”,即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

2、创建历程:

(1)提出设想:

1941年8月,美英签署的《大西洋宪章》(第一次提出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的设想)

(2)名称由来:

1942年,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次使用“联合国家”一词)

(3)公开宣告:

1943年10月,美英中苏签署《普遍安全宣言》(第一次向世界宣告要建立一个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4)正式命名:

1944年8~9月,苏、中、美、英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正式将未来的国际机构命名为“联合国”)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由于三国在是否邀请中国参加会议上存在分歧,因此会议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44年8月21日到9月28日,苏美英三国参加,就战后联合国的组织机构基本达成了协议,但是,安理会否决权和创始会员国资格问题没有达成协议。

第二个阶段从1944年9月29日到10月7日,中美英三国参加,对联合国组织问题作了进一步讨论。

经过会谈,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议案,并建议将这个组织定名为“联合国”。

议案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秘书处等主要机构的组织和职权,以及关于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和关于国际经济与社会合作的各种安排。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

罗斯福将会议提案称为“国际政治合作的奠基石”,斯大林认为这次会议是“联合国家战线的鲜明标志”。

(5)确立原则: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确立了“五大国一致”原则及否决权

(6)签署宪章:

1945年4~6月,50国开会并签署《联合国宪章》

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隆重召开。

最初参加会议的有46国,连同会议期间被接纳的4国,最后达到50国。

各国代表共282人,中、美、苏、英四发起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分别为宋子文、斯退丁纽斯、莫洛托夫、艾登。

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参加了会议。

6月25日,50个国家的代表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

26日晨,在旧金山退伍军人纪念堂,50个国家的153名代表在《联合国宪章》的中、法、俄、英、西5种文本上签字,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的是历经八年艰苦抗战的中国代表团。

签字仪式延续了8小时。

波兰代表于同年10月15日补签,从而使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增至51个。

6月26日晚,旧金山制宪会议举行盛大闭幕式。

中美英苏法等10国代表在闭幕会上讲了话,盛赞这次会议获得了历史性的成果。

这一天被誉为“历史上伟大的一天”。

最后由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

历时两个月的旧金山会议圆满结束。

(7)正式成立:

1945年10月24日,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依照《联合国宪章》规定,在宪章上签字的51国应有29国(中、法、苏、英、美等5国同其他24国)批准并将批准书交存美国政府,宪章方能生效。

1945年10月24日,批准总数已达到法定生效数的29国,是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诞生。

大会在1947年专门通过决议,把每年10月24日定为“联合国日”,以纪念联合国的成立。

总部:

永久性设在纽约:

当时美国富豪小约翰-洛克菲勒在纽约曼哈顿东区购置了一块土地,并把它送给联合国,建起了联合国总部大厦。

另外,瑞士的日内瓦、奥地利的维也纳也是联合国的两个总部。

到目前为止,共有会员国192个。

其中亚洲47个,非洲53个,东欧及独联体国家27个,西欧23个,拉丁美洲33个,北美、大洋洲47个。

另外,有2个常驻联合国观察员国:

梵蒂冈、巴勒斯坦(地位高于梵蒂冈)。

联合国会徽:

从地球的北极方向勾勒世界地图的形象,经纬线由8条直线和五个同心圆组成,标志着联合国是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两根橄榄枝衬托着地球,象征着联合国的根本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橄榄枝的含义是和平。

为什么用橄榄枝象征和平呢?

这里面有着一个“诺亚方舟”的神话传说。

在远古的时候,一天,上帝发觉人类的道德意识越来越糟,简直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十分生气于是决定用洪水把人类全部吞没。

但到四面八方仔细查访,最后了解到有一对叫诺亚的夫妇道德良好,结果上帝把生存的权利赐给了他俩。

上帝令人通知诺亚夫妇,准备一只方形大木船,备足干粮和饮水,并挑选各种动物一起载到船上。

洪水来时,世界上的生物都未能逃脱这场灾难,只有诺亚的方舟仍旧在水上漂流。

过了很长时间,洪水渐渐消退,远处出现了高山、岛屿、陆地。

诺亚夫妇很高兴,就将船上的一对鸽子放飞,给它们以自由。

不久,鸽子飞回来了,并衔着一根翠绿色的橄榄枝,意味着大地恢复了生机,一切都归于和平。

3、宗旨、原则、主要机构及职能:

(1)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和平等。

(2)原则:

会员国主权平等;善意履行宪章义务;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禁止会员国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侵害他国领土和政治独立等。

(3)主要机构:

①联合国大会:

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是联合国的审议机构

联合国大会,简称“联大”,由全体会员国组成。

它是联合国的审议机构。

每年举行一次常会,规定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二开幕,通常持续到12月中旬,每届常会会期一般为3个月。

如议程未讨论完毕,可延至第二年春继续,但必须在下届常会开幕前闭幕。

大会可在会议期间决定暂时休会,并可在以后复会。

大会对于“重要问题”的决议,须由2/3多数通过;对于“一般问题”的决议,半数以上通过即可。

大会通过的决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足以对会员国产生广泛的政治影响。

除常会以外,应半数以上会员国或安理会要求,大会还可在15天内召开特别会议,在24小时内举行紧急特别会议。

按照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大会有权讨论宪章范围内任何问题,并向会员国和安理会提出建议。

大会接受和审议安理会及其机构的报告;选举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和托管理事会理事国;与安全理事会一起选举国际法院法官;根据安理会推荐批准接纳新会员和任命秘书长。

联合国的预算和会员国分摊的会费都需经大会讨论决定。

每届常会开会时,各国往往派出外交部长或其他部长级官员率代表团出席,一些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也到会发表讲话。

大会的1名主席和21名副主席,由常会全体会议按地区分配原则选举产生,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为大会当然副主席,但也需经过选举。

②安全理事会:

拥有“否决权”,主要责任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由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等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非常任理事国按地区分配原则由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两年,不能连选连任。

《宪章》规定,安理会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方面负有主要责任,职能是:

根据宪章规定作出全体会员国都有义务接受并执行的规定;调查任何国际争端或可能引起国际摩擦或争端的任何情况,断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侵略的行动,并采取经济、外交或军事制裁行动来反对侵略;负责拟订军备管制的计划;向大会推荐新会员国和秘书长。

安理会的行动以“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的原则(即所谓“大国一致原则”)为基础,5个常任理事国在实质问题上都拥有否决权。

经安理会通过的决议,对会员国具有约束力。

安理会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采取行动的机构。

它有权对国际争端进行调查和调停,可以采取武器禁运、经济制裁等强制性措施,还可以派遣联合国维和部队,以协助缓和某一地区的紧张局势。

联合国安理会作为国际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已经成为公认的多边安全体系最具权威性和合法性的机构。

③秘书处:

联合国秘书处是联合国各机构的行政秘书事务机构。

联合国主席任命联合国秘书长。

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官,担任重大的国际政治责任。

秘书长由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推荐,任期5年。

秘书长在国际事务中以联合国代表的资格出现,代表联合国与会员国及其他国际组织进行联系,可以代表联合国到出现国际冲突和争端的地区进行了解和调解。

秘书处由秘书长和联合国工作人员组成,其职责是为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服务,并负责执行这些机构所制定的方案和政策。

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官,现任执行秘书长为韩国人潘基文。

除以上机构外,联合国还设有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等。

【合作探究】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不同作用及原因

不同作用:

①虽然都把维护世界和平问题摆在首位,但国际联盟作为维护帝国主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工具,复兴德国军主义等,孕育了新的世界大战;联合国则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②国际联盟高举反共、反对民族独立旗号,对苏俄等国无产阶级革命及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横加干涉;联合国则将两种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体系,对国际共运和民族解放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③国际联盟一直为大国操纵,无视弱小民族利益。

联合国(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第三世界国家发挥了重大作用。

原因:

①建立基础不同:

国际联盟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联合国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

②组织方式不同:

国际联盟排除了苏俄等国,为帝国主义大国操纵;联合国则具有广泛性,容纳了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

③国际形势特点不同:

二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亚非拉美第三世界崛起,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

二、20世纪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联合国自诞生之后的维和行动已多达数十次,教材只择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例证,如第一次维和行动、第一支维和部队、第一次强制性通过决议等。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根据安理会或联大通过的决议,向冲突地区派遣维持和平部队或军事观察团,以恢复或维护和平的一种行动。

它的目的是防止局部地区冲突的扩大和再起,从而为实现政治解决创造条件。

1、联合国成立初期未能发挥“维和”作用:

美国操纵联大通过出兵朝鲜的决议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取得干涉朝鲜的合法性,美国决心利用联合国这个幌子,扯虎皮作大旗,在联合国通过出兵朝鲜的决议,将一次不得人心的武装侵略粉饰成维护“国际和平”的“警察”行为。

《联合国宪章》第27条规定,联合国做出的任何决议至少需要有7个理事国的同意票,其中必须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在内。

也就是说,5个常任理事国对联合国的决议有一票否决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支持国民党集团继续占据中国在联合国及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故中华人民共和国缺席。

苏联为抗议美国这一行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合法席位,从1950年1月起拒绝出席安理会会议,故也缺席。

希克森和格罗斯估计苏联代表雅克夫·马立克来不及返回安理会,因为他向国内请示到批准需要时间,认为这正是美国钻空子的大好时机,如果马立克返回安理会,势必会毫不犹豫地行使否决权阻止安理会采取任何行动。

美国当地时间6月25日下午2时,安理会的紧急会议开始了,主持会议的是一贯以美国马首是瞻的联合国秘书长、挪威人特里格夫·赖伊。

美国的提案企图把侵略的帽子戴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头上,但法国、埃及、挪威、印度等国不同意这样的提法,会议吵吵嚷嚷四个小时,最后以九比零票、一票弃权通过的决议中,把“武装侵略”改为“对大韩民国的武装进攻”,“断定‘北朝鲜’构成了对和平的威胁”,请求“联合国朝鲜委员会”尽快地提出关于局势的建议,号召“各会员国对联合国执行本决议给予一切帮助”。

6月27日下午3时许,安理会再次开会,否决了南斯拉夫代表提出的调解朝鲜交战双方和解的提案,根据美国提案,以7票对1票(南斯拉夫投反对票,埃及和印度弃权)又通过一项决议,决议中说:

“必须用紧急的军事措施来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建议联合国各会员国“向大韩民国供给为击退武装进攻并恢复该地区国际和平与安全所必须的援助”。

杜鲁门决计借朝鲜战争大做文章,越来越胆大妄为。

6月30日,他下令将美国驻日本的地面部队投入侵朝战争。

接着,他又于7月7日下达了全国征兵令,决定扩充美国的战斗部队63万人,使美国的陆海空三军总额达到200多万人,准备以更大的力量进行侵朝战争。

同一天,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了一个非法决议:

授权美国指挥下的统一司令部使用参加干涉朝鲜的各国部队,由美国指派指挥这些部队的司令官,并授权该司令部使用联合国的旗帜。

杜鲁门见这个决议通过更加大喜过望,遂指示参谋长联席会议给东京的美国远东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发电,任命他为“联合国军”总司令。

从6月25日到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朝鲜问题连续通过的三个决议都是非法的。

说它非法依据有二:

一是在5个常任理事国中中国合法代表和苏联代表空缺的情况下通过决议,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第27条规定即“大国一致”的原则;二是公然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关于不得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部事务的原则。

这样的非法决议给美国及其伙伴侵略朝鲜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因此也在联合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的历史上,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

2、1948年以来“维和”行动的突出表现:

(1)第一次维和行动: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的停战监督组织

(2)第一支维和部队: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中派出的维和部队

联合国维和行动始于1948年。

当年的5月29日,安理会通过决议,首次尝试维和手段,在中东地区设立了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

同时选派36名武装军事观察员进驻耶路撒冷,监督阿拉伯—以色列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的停火,帮助维持地区稳定。

1956年7月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以后,以色列对埃及发动了袭击,并占领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法国和英国军队也随即在苏伊士运河区域登陆。

安理会未能就此事及时做出决定,联大于是在11月4日到5日举行特别会议,授权组建了“联合国紧急部队”。

自1948年至2008年6月,联合国总共采取了63个维持和平行动,截止2008年6月30日,有16个现行的维持和平行动。

如今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由国际社会共同参与的集体维和力量,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

正因如此,1988年联合国维和行动荣膺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2002年,联大通过决议,决定将每年的5月29日定为“联合国维和工作者日”,借此向参加维和行动的各国人士致以敬意,并缅怀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和平事业而牺牲的人们。

(3)第一次强制性决议:

1987年两伊战争中要求交战双方立即停火的决议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经过半年的努力,全体一致通过了要求伊朗、伊拉克立即停火的决议,即598号决议。

决议要求作为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第一步,两伊立即实行停火,停止在陆海空的一切军事行动,并立即将所有部队撤到国际承认的边界;请求联合国秘书长派遣一组联合国观察员,以核实肯定和监督两伊实行停火和撤军,并且请求秘书长在同双方协商的基础上作出必要安排,并向安理会提交一项报告;敦促双方根据1949年8月12日第三个日内瓦公约,在停止主动敌对行动之后立即释放和遣返战俘;要求两伊在实行本决议和调解工作方面给秘书长以合作,以使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就所有突出问题达成两方都能接受的、全面的、合理和体面的解决方案;要求所有其他国家极力克制,并且不进行可能导致这场冲突进一步升级和扩大的任何行动,从而使本决议得以顺利执行。

598号决议是联合国为结束长达7年之久的两伊战争作出的新尝试。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一决议是公平、合理的,它反映了国际社会要求尽早结束流血冲突、恢复海湾地区和平的强烈愿望,为全面、公证解决两伊争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化解战争危机的成功事例:

1998年海湾危机中安南的斡旋

1998年1月,伊拉克第七次拒绝了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的核查,6名美国武器核查人员当天夜里离开巴格达。

12日以美国人里特为首的军事核查小组抵达巴格达。

伊拉克对小组人员构成强烈不满。

当天,伊拉克停止核查小组的工作。

13日美国扬言,在必要时,美可能采取单方面行动,对伊动武。

16日武器核查小组撤离巴格达。

30日至31日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和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称外交努力已经结束,美国将在近期对伊采取军事行动。

1998年2月11日伊拉克提出解决危机新建议,同意向联合国开放包括8处总统住处在内的所有地点,但必须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派的特别小组行检查,美英拒绝了这一建议,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开放所有可疑地点。

安南宣布推迟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访问,集中精力为解决伊拉克危机斡旋。

14日安南表示愿意到伊拉克做最后调解工作。

2月20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到伊拉克进行最后斡旋。

次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同以副总理阿齐兹为首的伊拉克官员举行首轮正式会谈。

22日有关联合国武器核查危机的谈判接近突破。

谈判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安南希望二十二日晚或二十三日上午达成协议。

伊总统萨达姆正与安南秘书长就关键问题进行最后商谈。

23日伊拉克危机终于出现转机。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与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上午10时30分在伊拉克外交部就联合国对伊拉克进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查签署协议。

3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经过多轮磋商后,于今天晚上八时当地时间一致通过决议,核准了联合国秘书长与伊拉克政府签订的武器核查谅解备忘录,并督促该协议尽早得到全面执行。

此次危机终于全面缓和。

3、裁军和军备控制:

(1)成立裁军委员会(50年代初):

讨论常规裁军和核裁军问题

1952年成立的裁军委员会,其职责是就裁军领域的各种问题进行审议和提出建议。

根据1978年5月第一届裁军特别联大决议改称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是联合国审议裁军问题的专门机构,隶属于联合国大会。

由联合国所有成员国组成,设主席1人,副主席若干人,报告员1人,并根据情况设若干工作组。

主要活动:

以往每年春季在纽约召开为期约3~4周的讨论实质性问题的会议,2005年的会议定在7月。

召开通常审议2—3个裁军议题,多数议题需多年反复审议,但一般每个议题不超过三年。

每年向联大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自2003年以来,由于成员国难以就会议议题达成一致,裁军审议委员会面临僵局,难以开展实质性工作。

(2)第一届裁军特别联大(1978年):

规定联合国在裁军领域中应发挥的中心作用和应承担的责任,设立管制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机构

第一届裁军特别联大又称联大第10届特别会议。

1978年5月23日~6月30日在纽约举行。

146个联合国成员国派代表出席(吉布提、科摩罗和南非缺席),25个非政府组织也参加了大会工作。

经过激烈辩论,与会各国代表在裁军领域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通过了《最后文件》。

该文件由导言、宣言、行动纲领和机构四部分组成,提出了有关裁军的目标、原则和重点。

指出:

裁军进程的最终目标是在有效国际监督下的全面彻底裁军;在达成裁军目标的任务方面,所有核国家,特别是拥有最重要核武库的国家负有特别责任;对于开展裁减常规军备的进程,拥有最庞大军事武库的国家负有特别责任;应公平和均衡地采取裁军措施,以确保每个国家的安全权利;裁军和军备限制协定应规定有关各方都满意的适当核查措施;裁军谈判的重点是核武器、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包括化学武器)、常规武器(包括任何被视为具有过分伤害力或滥杀滥伤作用的武器)和裁减武装部队。

《最后文件》还重申联合国在裁军方面起着中心作用和负有首要责任;规定联合国裁军委员会是一个附属于大会的审议机构,日内瓦裁军谈判委员会(见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为谈判机构。

对于《最后文件》,包括中国在内的45个国家有不同程度的保留。

大会结束后,由于主要大国继续加紧军备竞赛,文件中确定的行动纲领基本上未执行。

(3)通过多边和双边谈判达成众多裁军协议:

(如下表)

签订时间

协议成果

1963.8.5

《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

1968.7.1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975.8.1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

1992.11.30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1996.9.10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三、人权宣言和推动非殖民化:

1、保障人权:

通过《世界人权宣言》:

(1)时间:

1948年12月通过

(2)内容:

宣布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见解,享有同等的权利和自由。

【备课资料】《世界人权宣言》

《世界人权宣言》是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12月10日通过(联合国大会第217号决议)的一份旨在维护人类基本权利的文献。

《世界人权宣言》继承、吸取了人类文化遗产中有关自由、平等、人权的一般观念,与当时欧美各国人权立法中体现的人权概念相比,在具体规定上有所充实和扩大,对人权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大体说来,这些贡献是:

第一,《宣言》对人权主体的规定比过去明确与完全,真正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在《宣言》的一系列条款中都强调“人人”,第1条是宣布总的原则: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第2条则明确规定:

“人人皆得享受本宣言所载之一切权利与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见或他种主张、国籍和门第、财产、出生或他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