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686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9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docx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docx

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

第七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1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全国卷】

  (2018年全国Ⅱ卷,4~5)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

下图示意澳门半岛山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

据此完成1~2题。

1.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澳门半岛的(  )。

                    

A.东北部B.西北部

C.东南部D.西南部

2.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

A.狭窄B.曲折

C.坡大D.路面凹凸

  【解析】第1题,考查城市空间的发展。

由材料可知,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

从图中可以看出,低矮的丘陵主要集中于半岛的西北部和北部,且澳门半岛西部和东北部距离行政边界较近,拓展空间相对较小。

而东南部行政区域面积大,且东南部道路呈现以方格状为主的道路网,说明地形平坦,主要是填海造陆形成的,该地距离丘陵集中的老城区相对较远。

第2题,考查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自行车行驶占用空间较小,老城区街道狭窄不是限制其行驶的主要原因;自行车骑行灵活,不易受到弯曲道路的限制;由于澳门半岛以丘陵地形为主,道路坡度较大,自行车骑行主要依靠人力,行驶不便;澳门老城区发展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路面平坦。

  【答案】1.C 2.C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4~5)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3~4题。

3.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4.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

【解析】第3题,图中铁路线附近无河流分布;铁路线未经过城镇,也很少有耕地分布;读图可知,铁路线大致与1000m等高线平行,所经地区地势平坦。

第4题,读图可知,兰新铁路在该区域接近直线,不存在线路过长的问题;据比例尺可知,两个车站距离城镇都较远,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小;该区域气候干旱,受洪水威胁小;该区域地势平坦,人烟稀少,不存在工程量过大的问题。

【答案】3.D 4.B

【地方卷】

  (2014年江苏卷,1~2)《桃花源记》中描述: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据此回答5~6题。

5.“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

A.山间峡谷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D.平缓高原

6.“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

A.地理位置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D.水力资源

【解析】第5题,主要利用古代经典散文来考查考生分析地形地貌特点的能力。

该篇古文描述的是群山环绕的空旷之地,地形可能为山间盆地。

第6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形成的影响因素。

通过题意可知“桃花源”这种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其形成与山间盆地的独特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答案】5.C 6.A

  (2014年广东卷,4~5)图甲、图乙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图甲

图乙

7.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250~1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8.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黄土高原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D.江南丘陵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在各海拔段中,<125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少,坡度10°~15°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多。

第8题,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地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m至1850m之间,坡度在5°至20°之间,黄土高原符合这两个条件;三江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势低平,两者皆不符合;塔里木盆地地势平坦,坡度方面不符合题意;江南丘陵平均海拔低于500m,不符合题意。

【答案】7.C 8.A

考点2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全国卷】

  (2016年全国Ⅱ卷,6~8)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山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1~3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B.降水量

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量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

【解析】第1题,可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在不同海拔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又同时影响山地植被,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

第2题,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

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较大。

第3题,全球气候变暖,长白山雪期推后且缩短,植被缺少积雪覆盖,致使冻害加重。

【答案】1.C 2.D 3.C

【地方卷】

  (2017年天津卷,10)读图文材料,回答第4题。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

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下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4.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上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m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解析】分析海面、陆面温度变化曲线,可以得出海洋和陆地表面增温趋缓,故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但不是减速上升;据图无法得出火山喷发频率增加这一结论。

【答案】B

  (2017年天津卷,11)读图文材料,回答第5题。

  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

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5.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多年冻土在夏季融化深度增加,活动层厚度变大;气温升高,冻土表层在春季提前融化,春耕播种的时间提前;永冻层上界下降,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答案】D

  (2016年上海卷,25~26)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

6.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  )。

①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 ②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

③北美中高纬小麦减产 ④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今年4月,太平洋周边某些国家出现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有专家认为这与厄尔尼诺有关。

根据厄尔尼诺影响的一般规律判断,发生干旱的国家可能是(  )。

A.日本B.泰国C.智利D.秘鲁

【解析】第6题,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部分岛屿逐渐被淹没甚至消失;北美中高纬地区热量增加,小麦可能增产;全球大气环境紊乱,会使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增加。

第7题,厄尔尼诺是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增温的现象,会导致美洲西海岸的智利、秘鲁多雨,日本大部分地区多雨,东南亚(泰国)气候变得干旱。

【答案】6.A 7.B

  (2015年海南卷,13~14)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

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

A.蒙古高原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9.南北半球升温产生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大气成分的差异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D.大洋环流的差异

【解析】第8题,从材料中“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符合这一地理位置特征的是蒙古高原。

第9题,北半球陆地所占比重较大,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比热容较大,升温速度慢,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

【答案】8.A 9.B

考点3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全国卷】

  (2017年全国Ⅲ卷,7~9)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D.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长江口附近海域在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自西向东逐渐增大,说明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呈现递增的变化规律。

第2题,由题干信息可知,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

夏季长江进入汛期,河流挟带的泥沙较多,水体含沙量较大,河流入海口附近海域水体较混浊,影响太阳光的入射,不利于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繁殖,因此,该海域自东向西浮游植物的密度减小。

因此,影响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体含沙量。

第3题,与夏季相比,冬季气温低,且冬季长江进入枯水期,河流入海流量减少,挟带入海的营养盐减少,因此浮游植物总数量减少,且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答案】1.D 2.C 3.A

4.(2016年全国Ⅰ卷,43)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

中游河谷狭窄。

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

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暴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解析】注意不要将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理解为冰川泥石流发生的原因。

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可以从形成泥石流的物质条件、水源及当地地形等多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消融加剧,此时降水也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5.(2016年全国Ⅱ卷,43)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km2,平均海拔2~3m。

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m,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m,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

下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解析】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可以从改造河网、建设水利枢纽工程、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回答。

【答案】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修筑蓄洪工程(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地方卷】

  (2017年海南卷,9~11)位于南岭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

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图所示。

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6~8题。

6.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

A.谷地面积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D.风俗习惯

7.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

A.通风B.避灾C.采光D.美观

8.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

①砾石多 ②退水快 ③历时长 ④流速慢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第6题,该地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农业社会主要依靠土地,南岭山地地形崎岖,耕地主要位于谷地,故谷地面积制约了聚落规模。

第7题,南岭地处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大,雨水很快汇聚到山间谷地,导致谷地汇聚的水量较大,而该地的集镇位于山间谷地,为了避免洪灾,住宅的二层和三层开外门。

第8题,该地区处于山区,汇水速度快,退水速度也快;但集镇处于谷地,地形相对平缓,水流速度较慢。

  【答案】6.A 7.B 8.C

9.(2017年江苏卷,19)(双选)中央气象台2017年5月5日6时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

下图为运用“3S”技术生成的“5月5日8时至6日8时全国沙尘落区预报图”。

本次沙尘暴的沙源主要为(  )。

A.甲B.乙C.丙D.丁

【解析】我国沙尘暴常由西北风引发。

从全国沙尘落区预报图可以看出,本次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华北北部与内蒙古东南部,因此沙源地主要为西北方向的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即甲和丙。

【答案】AC

10.(2014年海南卷,25)初春气温迅速升高,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化,并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形成泥流,规模较大的泥流能摧毁或掩埋植被、建筑路、道路等。

下图所示区域年降水量约1500~1700mm,年雨日约180天,甲地海拔约1000m,1月平均气温约4℃。

公路西端海拔约3000m。

山地1500m以上分布着云杉、冷杉林,林下土层深厚。

  分析图示区域公路西半段初春多发泥流灾害的原因。

【解析】读图可知,公路西半段位于山地边缘,根据等高线判断,公路北侧山高,坡度大,高差为数百米到千米以上。

结合文字材料可知该地降水量大、雨日多,有植被保护,西段坡长,且土层深厚、含水量大。

冬季气温低于0℃,土层冻结,有积雪。

初春升温快,冻土层和积雪快速融化,容易导致泥流灾害。

【答案】(公路北侧)山高(坡度大,高差数百米到千米以上)坡长,且土层深厚、含水量大(降水量大、雨日多、有植被保护);冬季气温低于0℃,土层冻结,有积雪;初春升温快,冻土层和积雪快速融化。

高频考点

命题特点

备考启示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该部分内容地方卷考查较多,全国卷侧重与交通和区域特征相结合进行考查,地方卷多以考查地表形态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1.学习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内容时要注意与区域特征相联系。

2.全球气候变化复习时要全面,注意材料所给的信息。

3.自然资源的考查一般会落实到区域当中,与区域开发结合在一起,解题时要注重综合思维。

4.自然灾害的内容注意与天气、地形等方面综合思考

气候变化

无论全国卷还是地方卷全球气候变暖都是重点考查的内容,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考查频次是最高的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的考查通常以水资源和能源资源为主,自然灾害的考查在前几年全国卷主要是以选修内容考查,地方卷必考,出现概率也较高,在选择题或非选择题中都有出现

考点1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影响

表现

原因

典型案例

聚落

形态

平原

地区

平原广阔,聚落多呈团聚型

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我国北方的村落

丘陵

山区

聚落多呈条带状

山区河谷地带城镇发展受地形制约;水乡聚落往往沿河分布,一方面可获得较好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水运交通便利

我国南方的村落

聚落

区位

平原

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

山区

高原

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西宁位于湟水谷地,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

热带

地区

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气候比较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

  【特别提示】 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影响的聚落分布特点

地区

分布特点

西北干旱地区

多分布在沙漠边缘的山麓绿洲地带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带

 

(续表)

地区

分布特点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坝子)

北方平原地区

一般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一般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1)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

原则

原因

举例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其次是铁路运输

山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建造公路的成本较低、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可发展水运

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长江中下游地区

  

(2)地形对线路走向的影响

原则

原因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缓道路的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一般呈网状分布,但一般应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较近

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满足运输需求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少灾害的影响

  (3)地形对线网密度的影响

  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

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

据此回答1~2题。

1.黄土高原地区,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

                 

A.紧临河岸以方便取水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2.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A.河流水量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D.林木蓄积量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所以紧邻河岸容易受洪涝灾害的影响。

黄土高原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中部和上部不适合聚落的分布。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陡坡易发生崩塌、滑坡,聚落的选址应避开。

第2题,在农业社会,决定川地聚落发展规模的是地形条件,地形越平坦越开阔,农业和聚落的发展受限越小,聚落发展的规模越大。

川地一般都具有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优势。

  【答案】1.D 2.C

考点2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其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对农业的影响

(5)对工业的影响

(6)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

读图,回答3~4题。

3.地质时期全球气温反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毁林开荒 ②太阳活动 ③燃烧化石燃料 ④火山喷发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全球气候变暖对冻土界线变动的影响,正确的是(  )。

A.使冻土界线向北移B.使冻土界线向南移

C.山区冻土界线上移D.山区冻土界线下移

【解析】第3题,地质时期全球气温变化不受人类活动影响;该时期,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

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半球冻土界线向南移动,北半球冻土界线向北移动;山区由于气温升高,冻土界线向上移动。

【答案】3.D 4.C

考点3

自然资源

  1.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多年平均径流量是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

看降水、蒸发的对比及流域面积的大小状况,分析水资源的丰歉状况:

(2)区域气候的降水、气温变化特点影响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看水循环的活跃程度,分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及措施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而措施主要有开源、节流和跨流域调水,以及加强宣传教育等。

2.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读图并结合社会发展历程,可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

(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如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贫困测度,简单而言即对水贫困程度的测算。

读我国农村水贫困测度空间格局示意图,回答5~6题。

5.我国农村水贫困程度(  )。

A.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

B.由南向北逐渐加重

C.由东向西逐渐减轻

D.总体看,西北重于东南

6.造成贵州省成为高水贫困地区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B.地貌C.植被D.土壤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西北地区、贵州、重庆、山西和吉林农村水贫困程度高,东南地区农村水贫困程度低,总体来看,西北重于东南。

第6题,贵州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蓄水能力差。

【答案】5.D 6.B

  读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变化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图中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曲线表示木柴B.②曲线表示煤炭

C.③曲线表示石油D.④曲线表示天然气

8.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现阶段最有发展前途的能源是天然气

B.20世纪世界最主要的能源是石油

C.目前世界主要能源是石油和煤炭

D.石油所占比重将呈上升趋势

【解析】第7题,19世纪中期以前消耗的能源主要是木柴,曲线②表示木柴;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70年代是煤炭时代,曲线①表示煤炭;20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石油时代,曲线③表示石油;曲线④表示的能源发展潜力大,为可再生能源。

第8题,天然气污染小,运输方便,为现阶段最有发展前途的能源。

【答案】7.C 8.A

考点4

自然灾害(以水文灾害为例)

  1.我国三种洪水灾害类型的成因及时空分布规律的对比分析

类型

分布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