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M25引起热议说开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572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PM25引起热议说开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PM25引起热议说开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PM25引起热议说开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PM25引起热议说开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PM25引起热议说开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PM25引起热议说开去.docx

《从PM25引起热议说开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PM25引起热议说开去.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PM25引起热议说开去.docx

从PM25引起热议说开去

从PM2.5引起热议说开去

-------环境污染如何遏制

PM2.5(细颗粒物),这个大家原本很陌生的专有名词,因为2011年10月以来我国多地灰霾天气造成严重大气污染,而迅速成为社会热词。

之后,PM2.5被纳入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一些地方开始监测。

2012年全国“两会”上,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全社会对PM2.5的关注和重视,折射出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严峻性。

(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直径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与较粗颗粒物相比,它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可直接进入人的支气管,易依法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大。

PM2.5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产生于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的直接排放,另一方面是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等在空气中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硝酸盐、硫酸盐等二次污染物。

2012年2月,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指标。

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让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关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

现阶段,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

◎环境污染为何更趋严重

前两年,有一部灾难片《2012》在国内热映,天崩地裂、地动山摇、火山喷发、洪水肆虐、城市毁灭……这些惊心动魄的场面让无数观众深深震撼。

虽然这只是影片虚构的2012年出现“世界末日”的景象,却形象地揭示了破案坏环境必将受到大自然惩罚的道理。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看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

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

当前,到底是什么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呢?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方式粗放。

我国经济总量虽位列世界第二,但产业水平总体上较低,污染排放多,对环境破坏大。

据统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增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一些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要高出10倍以上。

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若不改变,环境污染就难以得到根本遏制。

经济利益驱动。

一些地方在推动发展中,重经济轻环保,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只顾当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着眼全局利益少,有的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

执法问责不严。

虽然近年来环境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加大,但是环境保护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企业违法成本低,助长了环境污染行为的发生。

体制机制弊病。

目前,环境管理职能分散交叉在多个部门,环境保护的统筹协调、统一监督职能仍需加强。

地方环保部门实行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地方环保部门独立执法。

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只限于本行政区,转嫁污染屡禁不止,跨界跨区域流域污染加剧。

环境问题错综复杂,污染行为往往是短期的,但带来的危害是长期的,其解决必然付出高昂的代价。

国内外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从源头上防治污染怎么着力

人们常说,治污要治本,治本先清源。

加强环境保护、遏制环境污染,如果只注意治理已经出现的污染,不从源头抓起,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陷入防不胜防的恶性循环。

因此,防治环境污染,必须从源头上抓起,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从源头上防治污染,也是对国际治理污染经验的借鉴。

考察世界许多国家治理环境问题的历史,都经历过一个从“末端治理”、“生产过程控制”到“源头防治”的过程。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环境问题,涉及诸多方面,但究其实质而言,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发展道路问题。

因此,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必须从发展方式上找根源,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切实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全面控制污染物产生。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

“十一五”期间,我国共关停小火电机组721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000万吨、炼钢产能7200万吨、水泥产能3.7亿吨,大大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但必须看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繁重,环境污染防治压力还很大。

从根本上遏制环境污染,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融合,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

首先,要积极调整经济结构。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从源头上防治污染的根本之策。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产品的循环利用。

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大力推进环境科技进步。

国际经验表明,保持或改善环境质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把发展环境保护相关技术放在优先位置。

必须加快落实防治水、气、重金属污染等重大环境科技专项,力争在共性技术、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加大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力度,提升国产化水平,不断降低治理成本。

实施排放总量控制。

“十二五”期间,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制定了削减指标。

现在关键是真抓实干,把工作落实到实处。

严格落实总量减排目标责任制,以削减氨氮等四项主要污染物为中心,以减排项目为依托,大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坚决完成总量削减任务。

此外,还要发挥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作用,把好“入口关”。

要严格项目环评,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项目、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建设项目。

大力推进战略环评,加强流域、水利水电等领域的规划环评,推广应用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成果,促进区域重点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环境执法力度怎么加大

在浙江某地,当环保部门检查一家企业时,企业主当场拿出120万元,对执法人员说:

“我把一年的罚款都给你,今年就不要来查了!

”这样的尴尬场面,各地环境执法人员经常遇到。

一位基层执法人员大倒苦水:

“企业违法排放一次污水,环保局顶多罚10万元,但执行周期需要四五个月。

很多企业就是跟我们拖,跟我们耗,违法成本实在太低。

对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客观上造成了“企业无赖,环保无奈”的现象。

当前,我国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环境执法体系,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但是从现实看,受各种因素制约,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环境执法制度、机制、程序还不晚上,执法能力相对薄弱,“环境执法难”在全国普遍存在。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以完善保护环境的各项法律法规为重点,用“铁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切实加大对污染者的处罚力度,决不允许环境违法者逍遥法外。

健全环境法规。

立法是依法保护环境的根本。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了20多年,一些内容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一些新出现的问题在现行法律中又没有明确规定,一些领域存在着无法可依的情况。

当前,《环境保护法》正在进行修改,必须以此为契机,构建覆盖环保工作各个方面,门类齐全、功能完备、措施有力的环境法规标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无法可依”的问题,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

坚持严格执法。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严格执法是依法保护环境的手段,是环境保护法律落实的关键。

要加强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的执法监管,加强城市和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执法监管,持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

实施跨行政区执法合作和部门联动执法,敢于碰硬,做到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

加大处罚力度。

环境污染事件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法律惩罚力度疲软,没有让污染环境者付出更大成本。

比如,四川沱江特大污染事故造成经济损失高达2亿多元,但肇事企业仅被罚款100万元。

当前,必须加重罚则,使罚款额与治污成本、污染物排放量、违法行为持续时间、污染造成的损失等因素挂钩,震慑违法行为。

对于拒不改正的企业,可以依法责令停产或取缔。

对造成重大污染损失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突出环境问题怎么破解

2010年,某地矿区污水池渗漏造成周边水域污染,居民不得不抢购纯净水。

2011年,某石油企业海上作业不慎,导致大面积海域污染,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受到重创。

2012年,某蓄电池企业违法排污,儿童吸入铅污染的空气和进食铅污染的食物后导致血铅超标。

……

近年来,由水、空气、重金属、化学品污染引发的突发环境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地区污染排放大大超过环境容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我国目前尚有部分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大量的城市人口呼吸着受到污染的空气。

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必须把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摆在环境保护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强化环保为民的理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认真抓好水、空气、重金属污染等防治工作,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

抓好水污染防治。

2012年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应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现在一些地区中小河流和沟渠有水皆污,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水系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通过财税优惠、项目倾斜等措施,鼓励一些地方率先摘掉流域水污染严重的帽子,让其休养生息。

进一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十二五”期末全国城市要平均达到85%以上,东部发达地区城市要超过90%。

抓好空气污染防治。

近年来我国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令人忧虑,区域性阴霾问题越来越突出。

要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打响一场以降低PM2.5浓度为重点、提升空气质量的攻坚战。

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大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提升车用燃油品质。

按照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抓好监测,“十二五”期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将分阶段形成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等新增指标的监测能力,及时发布信息,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

近年来,重金属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

仅2011年,全国就发生11起重金属污染事件,其中9起为血铅事件,对人们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当前,应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对重点防控区域、行业和企业采取综合措施,严禁新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对造成污染的重金属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停产治理和限产限排等。

此外,农村环境保护、化学品和危险废物处理、垃圾围城和城市噪声等突出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生活,老百姓反映比较强烈,也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环保长效机制怎么构建

在一些地方,环境保护问题面临尴尬境地:

虽然花了很大力气去治理环境污染,但污染问题依然照旧,甚至还有家中趋势。

之所以这样,原因很多,归根到底是没有形成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我国环境保护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环境保护的很多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形式需要,必须探索建立有利于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

落实政府责任、发挥主导作用。

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

地方政府要对环境质量负总责,把环境保护摆上议事日程。

建立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制订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对于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完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条件。

各级财政要把环保投入列入年度预算,保持合理增长。

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民族自治地方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的转移支付力度。

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贸易、信贷、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

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引入市场机制,用好经济杠杆。

污染治理不能单纯依靠法律和行政力量推动,积极发挥市场作用是长久之计。

坚持“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国家排污权交易中心,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

建立检测体系,织密防控网络。

环境检测是环境管理的耳目,是参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依据。

监测数据是环保部门最大的资源。

必须集中力量加强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和评估力度,把环境污染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强化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扩大监测范围。

建立快速高效的环境事故应急监控和突发事件预警体系。

环境保护是涉及人人的事业,必须动员全社会参与。

大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社区都要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环境法规,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共同创造一个美好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