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环境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568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环境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二章环境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二章环境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二章环境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二章环境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环境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docx

《第二章环境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环境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环境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docx

第二章环境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人类自然环境由下列圈带构成,哪项除外()

A.生物圈B.大气圈C.水圈D.非生物圈E.土壤岩石圈

2.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下列各种功能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这些功能流是()

A.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B.物质流、能量流和食物流

C.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食物流D.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E.能量流和信息流

3.以下是生态系统的特征,哪项除外()

A.整体性B.开放性C.自调控D.可复制性E.可持续性

4.下列对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的描述哪项正确()

A.是异养型微生物B.是草食动物

C.可起着对初级生产者加工和再生产的作用D.是肉食动物

E.能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

5.关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A.是人类力量无法取代的B.已被农业革命所取代

C.已被工业革命所取代D.已被现代文明所取代

E将被人类新的文明所取代

6.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相互对立的关系B环境决定人类C.人类改造环境

D.辩证统一的关系E.无特殊关系

7.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是()

A.人类固有的、无限的

B.人类固有的、有限的

C.在长期发展的进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无限的

D.在长期发展的进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限的

E.与疾病的发生元关的

8.环境污染物的暴露一般是通过()

A.直接摄入污染物

B.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土壤

C.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生物

D.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水

E.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环境介质

9.污染物通过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人的危害()

A.都降低B.都增加C.既可以降低,也可以增加D.保持不变

E.保持不变或降低

10.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速度,最快的是()

A.水B.大气C.土壤D.植物E.岩石

11.以下是联合毒性作用的类型,哪项除外()

A.相乘作用B.拮抗作用C.相加作用D.协同作用E.增强作用

12.以下哪项不是影响环境污染物在靶部位蓄积量的因素()

A.暴露频度B.暴露期C.化合物的生物半减期

D.摄入量E.化合物的生物放大作用

13.环境污染物在靶部位的蓄积量()

A.在经历六个生物半减期后,趋于降低

B.在经历六个生物半减期后,趋于稳定

C.只要暴露期足够长,就会达到对机体产生有害效益的水平

D.只要生物半减期足够长,就会达到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的水平

E.只要暴露频度低,就会达到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的水平

14.目前认为某些有害物无阔值,它们是()

A.引起急性中毒的毒物B.引起慢性中毒的毒物

C致敏物D.环境致畸物E.遗传毒性致癌物

15.根据人群健康效应谱,从弱到强的5级效应的分布规律是(

A.两头大,中间小B.两头小,中间大C.最弱的效应比例大

D.最强的效应比例大E.都一样大

16.在人群健康效应谱中,准病态(即亚临床状态)的变化是()

A.生理异常的变化B.生理代偿的变化C.正常调节的变化

D.出现严重中毒E.体内负荷增加的变化

17.人群易感性是()

A.遗传决定的B.后天获得的C.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

D.是不会改变的E.感染以后产生的

18.下列有害的自然环境因素的特征中,错误的是()

A.历来存在B.比次生环境的问题出现早C.依然存在

D.将继续长期存在E.将逐渐消失

19.关于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主要表现为急性毒性

B.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

C.对人体健康毒害严重的主要有动物毒素和植物毒素。

D.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主要表现为致癌性

E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主要表现为致畸性

20.下列都是植物产生的有毒物质,哪项除外()

A.透明质酸酶B.糖苷C.真菌毒素D.生物碱E.毒蛋白

21.微量元素摄入与机体有害效应产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B.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C.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和摄入不足D.某些微量元素摄入过高或过低E.以上都不是

22.环境污染的概念是()

A.进入环境的污染物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B.进人环境的污染物造成了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

C.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

D.A+B

E.A+B+C

23.下面哪项不是环境污染产生的急性危害()

A.地方性氟中毒B.印度博帕尔发生的异氰基甲酯泄漏事件

C.前苏联发生过的核电站核泄漏事故D.伦敦烟雾事件

E.介水传染病暴发流行

24.影响环境化学污染物产生慢性危害的因素是()

A.污染物的暴露剂量B.污染物的暴露时间

C.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半减期和化学特征D.机体的反应特性

E.以上全是

25.下列是环境中易引起持续性蓄积危害的污染物,哪项除外(

A.DDTB.氰化物C.PCBsD.镉E.铅

26.产生慢性危害的根本原因是()

A.低浓度的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损害的逐渐积累

B.环境污染物的毒性高

C.环境污染物之间的联合作用

D.低浓度的环境污染物可经口吸收

E.低浓度的环境污染物可呼吸道吸收

27.IARC根据对人的致癌物危险将致癌物分类,正确的描述是()

A.1类:

对人致癌B.1类:

对人很可能致癌C.2A类:

对人可能致癌

D.2B类:

对人很可能致癌E.3类:

对人很可能不致癌

28.非遗传毒性致癌物是()

A.DNA损失剂B.染色体断裂剂C.不包括以DNA为靶的诱变机制的致癌物D.促进细胞凋亡的物质E.抑制细胞分裂的物质

29.肺癌高发人群是()

A.城市居民B.乡村居民中C.燃柴农户的居民

D.燃煤农户的居民E.空气中苯并(a)芘浓度较高地区的居民

30.下列都是饮水氯化消毒副产物,哪项除外()

A.三卤甲皖B.次氯酸C.氯乙酸D.溴乙酸E.卤化酮

31.导致出生缺陷率增加的危险因素中,环境因素单独作用的比例为()

A.20%B.10%C.30%D.40%E.60%

32.致畸作用的基本特征包括()

A.存在敏感期B.剂量-反应关系仅在特定条件下存在

C.种属差异性大,存在个体差异D.致畸物的胎盘转运和转化影响致畸性等E.以上都是

3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英文缩写是()

A.ECDsB.CDEsC.EDCsD.CEDsE.EDBs

无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为EEDs

34.目前认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与下列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中错误的是()

A.某些癌症B.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代谢紊乱D.出生缺陷E.生殖障碍

35.环境卫生标准的制订原则不包括()

A.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B.保障居民不发生急性中毒

C.保证居民不发生慢性危害D.不需要考虑经济因素

E.选用最敏感原则

36.下列哪项不属于环境卫生单项标准()

A.环境空气卫生标准B.公共场所卫生标准C.污染物排放标准

D.卫生防护距离标准E.环境医学评价技术规范

原始答案为C,经查阅7版教材,认为答案应为AC,请核对。

37.下列哪项不是环境流行病学暴露测量的常用指标()

A.人群接触的环境介质中某种污染物的浓度

B.血液、尿液等生物材料中污染物的含量

C.血液、尿液等生物材料中污染物的代谢产物的含量

D.骨髓中重金属的含量

E.血红蛋白加合物的含量

38.生物有效剂量是()

A.个体暴露量B.靶部位的污染物量C.尿液中污染物的含量

D.血液中污染物的含量E.血液中污染物的代谢产物含量

39.选择环境流行病学健康效应测量的对象时,主要应考虑()

A.儿童B.妇女C.老年人D.高危人群E.以上都是

40.生物标志物是()

A.暴露剂量的指示物B.有害效应的指示物

C.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一系列关键事件的指示物D.人群易感性的指示物E.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改变的指示物

41.生物标志在环境流行病学中可应用于()

A.生物有效剂量的测量B.内剂量的测量C.早期效应的测量

D.宿主易感性的评价E.以上都是

42.以下都是环境毒理学在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中的优点,哪项除外()

A.人为地控制化学物的暴露剂量

B.人为地控制化学物的暴露时间

C.更能反映对人的有害效应

D.可应用特殊基因型的细胞、转基因动物等试验材料进行研究

E.效应观察的指标不受限制

43.制定某物质的卫生标准的依据是()

A.中毒剂量B.最大无作用剂量或阈剂量C.耐受剂量

D.吸入剂量或吸收剂量E.以上都不是

44.环境卫生学的研究中()

A.环境流行病学方法是最好的方法B.分子生物学方法是最好的方法

C.环境毒理学方法是最好的方法D.健康危险度评价是最佳方法

E.需要环境流行病学和环境毒理学相结合的方法

45.以下是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哪项除外()

A.未知毒性化合物基本毒理学特征评价B.建立动物模型,确定病因

C.毒作用机制和生物标志研究D.应用于环境生物监测

E.确证对人类的致癌性

46.现场生物监测与传统的环境监测相比,其特点是()

A.能够迅速反映对生物体、特别是其遗传物质产生的影响

B.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经济

C.能反映总体的污染水平和可能产生的危害

D.A+B

E.A+C

47.健康危险度评价的主要特点是()

A.以可接受的危险程度代替安全性

B.其评价方法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健康

C.把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定量化

D.A+C

E.A+B

48.下面哪项不是进行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

A.危害鉴定B.污染来源鉴定C.暴露评价

D.剂量—反应关系评定E.危险度特征分析

49.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危害鉴定中,有害效应包括以下4种类型,哪项除外()

A.致癌(包括体细胞致突变)性B.致生殖细胞突变

C.器官和(或)细胞病理学损伤D.非特异损伤

E.发育毒性(致畸性)

50.关于致癌强度系数,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指一个个体终生(70年)暴露于某一致癌物后发生癌症的概率的95%上限估计值,其单位以[mg/(kg·d)]-1表示

B.终生暴露于剂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1mg致癌物时的终生超额患癌危险度,其值为剂量-反应曲线斜率的95%上限,以[mg/(kg·d)]-1表示

C.它是指一个个体终生(70年)暴露于某一致癌物后发生癌症的概率的90%上限估计值,其单位以[μg/(kg·d)]-1表示

D.致癌强度系数可因暴露途径不同而异

E.此值越大,则单位剂量致癌物的致癌概率越高

51.危险度特征分析时,对有作用阈值的化学物可计算出()

A.人群终生超额危险度B.人群年超额危险度C.人群年超额病例数D.B+CE.A+B+C

二、问答题

1.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在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上有何意义?

2.如何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生物学基础?

3.什么是环境物质的迁移和转化作用?

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发生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的暴露会产生哪些影响?

举例说明。

4.环境污染物的暴露途径、暴露剂量和时间与产生的有害效应有何关系?

5.试说明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多样性,研究环境因素联合毒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6.人群健康效应谱的含义是什么?

了解人群健康效应谱有什么意义?

7.试述影响人群健康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的易感性。

8.环境污染急性和惺性危害有哪些类型?

举例说明。

9.什么是健康危险度评价?

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是什么?

10.试述环境与健康相关标准体系的内容?

11.环境卫生标准与基准的区别与联系?

12.试述环境卫生标准制定的原则与方法?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2.A3.D4.C5.A6.D7.D8.E9.C10.B1l.A12.El3.B14.E15.C16.A17.C18.E19.C20.A2l.D22.E23.A24.E25.B26.A27.A28.C29.E30.B31.B32.E33.C34.B35.D36.C37.D38.B39.D40.C4l.E42.C43.B44.E45.E46.E47.D48.B49.D50.C51.E

二、简答题

1.答:

(1)人类的环境条件是变动的,人体对环境的变化形成一定的调节功能以适应环境状态的变动。

适应性提供一种保护机制以维持机体的健康。

机体的适应性是人类在长期发展的进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遗传特征。

长期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群,对各种异常的外环境有着不同的适应性。

(2)另一方面,人体对环境变化的这种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环境条件发生剧烈的异常变化(如气象条件的剧变,自然的或人为的污染等),超越了人类正常的生理调节范围,就会引起人体某些功能、结构发生异常反应,使人体产生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2.答:

(1)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机体的基因多态性有关。

敏感个体的生物学本质就是由机体内在的遗传特征基因决定的。

(2)环境交互作用在人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肿瘤的发生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3)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健康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全面认识环境因素和机体的遗传易感性,就可准确地对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采取积极措施避免有害因素的危害,也可以帮助敏感个体较准确地认识他们所处的环境暴露可导致的健康风险,更好地保护易感人群的身体健康。

3.答:

无论是人为排放的还是天然的环境化学物质,在进入环境以后会在空间位置、形态特征或化学性质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

(1)环境物质的迁移是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的过程。

(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化学物的转化,通过转化作用可形成二次污染物。

(3)环境化学物和污染物通过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的暴露可能产生的影响:

①扩大人群暴露的范围;②增加暴露途径;③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④影响暴露剂量。

以柔和S02等环境污染物的实例说明。

4.答:

环境暴露时环境因素产生健康有害效应的决定因素,暴露的途径、剂量和时间等特征与其效应的产生密切相关。

(1)环境物质和有害化合物往往通过多种途径暴露,暴露途径通过影响总暴露量、吸收率、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而影响对人体产生的效应。

(2)环境暴露剂量与暴露产生的反应有剂量-反应关系,根据阔值的存在,剂量-反应曲线包括无阁值和有阔值(包含必需微量元素)两种类型,无阔值有阔值物质的环境毒理学特征不同。

(3)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往往是在较低的剂量下数月或数年内的重复暴露。

重复暴露的时间包括暴露频度和暴露持续期两个要素。

暴露频度和持续期与靶器官和靶组织中的剂量(浓度)有关,所以它们是影响有害效应产生的重要因素。

5.答:

(1)环境有害因素是多样的,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因素。

每一大类又包含许多亚类和具体的因素。

环境有害因素的类型多、数量庞大,以致人体吸人的空气、饮用的水、摄人的食物中的污染物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物质同时存在。

(2)多种环境物质同时存在时对人体的作用与其中一种单独存在时有所不同,他们往往呈现复杂的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生物转运、转化、蛋白结合或排泄过程等,使机体的毒性效应发生改变,加强或减弱。

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称为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研究环境因素联合毒作用在阐明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制订混合污染物的卫生标准以及采取防治对策等方面具有实际意义。

6.答:

(1)环境有害因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健康效应谱。

(2)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健康效应谱有冰山现象之称。

临床所见的疾病患者和死亡者只是"冰山之巅",而不是冰山之全貌;预防医学需要了解和掌握"冰山"的全貌,即了解整个人群有害效应的分布。

只有了解人群反应的全貌,才可能对其危害作出全面的定量评估,为制定预防措施和卫生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7.答: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两大类。

(1)影响人群易感性的非遗传因素:

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态、生活习惯、暴露史、心理状态、保护性措施等。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易感性可能有较大差异。

婴幼儿解毒酶系统尚未成熟,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老年人生理、生化、免疫等功能降低,DNA损伤的修复能力降低。

因此婴幼儿和老人对环境有害因素的作用往往有更高的易感性。

(2)影响人群易感性的遗传因素:

如性别、种族、遗传缺陷和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等。

8.答:

(1)环境污染急性危害类型:

大气污染的烟雾事件;过量排放和事故性排放引起的急性危害;核泄漏事故;环境生物性污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慢性危害的类型:

非特异性影响;引起慢性疾患;持续性蓄积危害。

根据《环境卫生学》相关的内容和知识举例。

9.答:

(1)健康危险度评价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2)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

危害鉴定、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暴露评价和危险度特征分析4大部分。

(3)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方法1)危害鉴定:

依据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的研究资料,确定在一定的接触条件下,被评价的化学物是否会产生健康危害及有害效应的特征。

2)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

是暴露与健康效应之间的定量评价,有阈化学物和无阈值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不同。

来自于动物实验的资料需要外推到人。

对有阈化学物,应用未观察到有害效应的剂量或最低观察到有害效应的剂量来计算参考剂量。

对无阈化学物以致癌强度系数来表示化学致癌物剂量与致癌反应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利用动物致癌试验的结果外推时,需应用数学模型从试验高剂量的反应外推至低剂量。

3)暴露评价:

是要确定暴露剂量和暴露人群的特征。

暴露剂量分为外暴露剂量和内暴露剂量,暴露人群的特征包括人群的年龄、性别、职业、易感性等情况。

4)危险度特征分析:

它通过综合暴露评价和剂量反应关系评定的结果,分析判断人群发生某种危害的可能性大小,并对其可信程度或不确定性加以阐述,最终以正规的文件形式

提供给危险管理人员,作为他们进行管理决策的依据。

10.答:

(1)我国的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分为由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的环境标准体系和由卫生部门制定的环境卫生标准体系,对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居民健康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2)我国环境质量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五类三级,即按照内容可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和环境样品标准;按照级别可以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此外,按照效力可以分为强制性环境标准和推荐性环境标准。

(3)环境卫生标准体系包括环境卫生专业基础卫生标准和环境卫生单项(个性)标准,各类单项(个性)环境卫生标准是直接为卫生监督和卫生管理服务的,它是环境卫生标准体系的核心和主体,也是法规实施的技术保证。

而专业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是制订和实施环境卫生标准的技术支柱。

11.答:

(1)基准和标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基准是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对人群不产生有害或不良影响的最大浓度,是根据剂量-反应关系和一定的安全系数确定的。

它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不具有法律效力。

(2)基准和标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两者的数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基准是通过大量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而确定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基准的内容必然要随之而修订。

标准以基准为科学依据,会随基准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政治、社会、经济技术和人们的要求等而变化。

12.答:

(1)制定的原则包括:

①保障居民不发生急性中毒或慢性危害。

②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③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影响。

④选用最敏感指标的原则。

⑤掌握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的原则。

(2)制定的方法包括:

①环境毒理学方法。

②感官作用测定方法。

③环境流行病学方法。

④其他研究方法包括:

a.人类受控实验(志愿者试验);b.人体负荷量测定;c.混合污染物质的容许水平研究;d.数学计算方法;e.危险度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