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561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尔多斯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鄂尔多斯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鄂尔多斯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鄂尔多斯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鄂尔多斯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尔多斯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鄂尔多斯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尔多斯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鄂尔多斯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鄂尔多斯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2019-2020鄂尔多斯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一、诗歌鉴赏

1.古诗文阅读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①

[宋]张先②

龙头舴艋③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幕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寒食:

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②张先:

字子野,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张先善于写“影”,据说因为他的诗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等写影妙句,而有“张三影”的美名。

③舴艋:

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1.下列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写出了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干的画面。

“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B.上阙后两句只是写景,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C.下阕前两句承上启下,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器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字又为下面写夜景做铺垫。

D.这首词词风疏淡清丽,轻巧自然。

运用华丽浓重的词语和精巧的构思,让人回味无穷。

E.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阕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下阙描绘出春天月夜的景色。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词的末句“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进行赏析。

【答案】

1.BD

2.末句采用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的清明,表现了恬淡清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格外恬适和舒畅的心情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CE三项正确。

B项错误,上阕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

D项“运用华丽浓重的词语”错误,本词语言工巧。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

游春的人散了,词人回到家中,心境特别宁静。

这里的月色清明,写了静夜之美。

杨花从清明的月色下飞过,影儿绰绰,庭中景物似蒙上一层轻雾,瞬息间,月色依旧清明。

两句借景抒情、动静结合,反映出词人畅游一天后恬静舒畅的心境。

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③。

(注释)①《晋书·罗含传》:

“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从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

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③白玉堂:

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1.诗的首联和颔联分别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联:

色美(花色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

颔联:

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品高(将菊花的色香同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

2.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诗歌的前两联“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的意思是:

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首联描摹菊花色调淡雅,丰韵翩翩,突出其色美;颔联用陶令、罗含之典,突出了菊的味香,烘托菊花高贵品格。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

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诗歌的前两联突出“菊”的美好品质,颈联用“禁重露”“怯残阳”写菊花深忧迟暮,暗含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

尾联则言志,暗含自己希望被朝廷赏识之意。

尾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的意思是:

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所以,这首诗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花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入朝的思想。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八百里”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体现了军容的威武、雄壮。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C.“梦回”二字表明词中所描写的战争场面和战斗情景是词人想象的,是虚写。

D.这首词通过梦境的描写展现一个忠贞不二、披肝沥胆、勇往直前的壮士形象。

2.“可怜白发生”一句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

简要分析。

【答案】

1.A

2.抒发了词人年岁渐老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解析】

1.“八百里”,牛的代称,写的是战前给养准备,并非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

故A错误。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

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

本题要求从思想感情方面进行赏析。

赏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结合本诗写作背景分析,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所以“可怜白发生”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年岁渐老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4.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观察下面图画,简要说明这幅图画表现了诗歌中所描绘的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秋景及身处边塞的征人的艰苦生活,抒发了将军与征夫_______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3.这是一首边塞诗。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表现边塞生活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__”和“②_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

1.崇山峻岭之中,只有一座孤城静默在黄昏里。

2.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

3.①秦时明月汉时关②归雁入胡天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画面中的主要景物“群山”“孤城”“落日”,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考查对诗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3.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如,王昌龄(唐)的《从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唐)的《凉州词》: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阅读下面两首古代文学作品,回答各题。

(甲)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简要赏析(甲)文中的“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体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两句中的“接”“连”两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B.(甲)文抒发了作者李清照渴望追求自由与幸福,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之情。

C.“破阵子”是(乙)文的词牌名,其文中的“吹角连营”与“霹雳弦惊”生动地展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也蕴含了作者辛弃疾杀敌报国的豪迈高昂之气。

D.(乙)文“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翻”的意思是“奏”,这个词形象地描绘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答案】

1.“九万里”化用《庄子•逍遥游》句子,境界宏阔。

表示了词人有大鹏高飞之志,体现词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意思对即可)。

2.C

【解析】

1.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

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风名。

“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

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2.C错误,“吹角连营”是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是虚写,不是实写。

6.下列对《十五从军征》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A.“八十始得归”中“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从军多年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四句以乐景写哀情,写老兵出征归来,看见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形。

C.“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两句细节描写,将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寂寞难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读后令人心酸。

D.本诗是一首叙事诗,采用第一人称,借一个老兵从军多年回家后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诗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写出了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萧条衰败的景象。

所以B项对这四句话“以乐景写哀情,写老兵出征归来,看见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形”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7.诗歌赏析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诗中“山泉”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品格特征?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答案】

1.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2.语言角度:

(1)“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消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写法角度:

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

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构思角度:

首联叙事点题,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且中间两联分别从正反两方面立意,构思新颖。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

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

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

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

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赏析。

在艺术上,首先,注重形象描绘。

整个诗歌,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清凉丰溢的山间清泉。

其次,拟人手法的运用。

诗人赋予山泉以人的性格品质,拉近山泉与人之间的距离,便于借此抒发了自己情感。

再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可以说,咏物诗往往都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这里,诗人借写山泉来明心志,并使二者高度统一,融合一体。

第四,欲扬先抑的手法,提高了抒情效果。

前文的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

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据此结合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译文: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

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小池塘。

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怎样,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丹阳送韦参军①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②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①丹阳:

地名。

唐天宝年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属江苏镇江)。

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参军:

古代官名。

②心知:

犹知心。

指好友。

1.作者本次送别友人从________________(出发地)前往________________(目的地)。

2.简析“一别心知两地秋”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丹阳(郭)江北

2.“秋”字既交代了送别的时令,更烘托了人的离情别绪。

此外,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秋”道明愁绪。

3.全诗表达作者不舍(依依惜别)之情:

伤感孤寂之情。

【解析】

1.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

“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2.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

“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

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3.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日晚”指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

“寒鸦”句是望中所见,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或寓情于景),表达作者的悠悠的思念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从色彩运用的角度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的妙处。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燕脂”“夜紫”两个凝重的色彩,勾画了悲壮、奇特的意境;烘托凝重而惨烈的战斗气氛,为下面写夜袭做铺垫。

(意思对即可)

2.流露出诗人对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英雄气概的赞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解析】

1.题干要求从色彩运用的角度分析诗句。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

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同时创设了悲壮、奇特的意境。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抒发了誓死报国、奋勇杀敌的思想感情。

10.古诗阅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③。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②迥:

远.③行杯:

传杯而饮。

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

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请仔细比较这三篇作品,完成下表。

作品

洞庭湖的景象

景物描写的作用

《岳阳楼记》(范仲淹)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①______________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②________________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③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③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回答问题。

①《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③《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结合“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分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11.阅读《泊秦淮》,完成后面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有人说,“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

说说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2.诗人通过“犹唱”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3.古代诗歌中常出现“月”有时是自然之月,有时是借月感叹时光流逝,寄托思念之情,象征哲理的启迪……下列诗句中,与“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月”表意相近的一项是()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答案】

1.示例:

诗句中“夜泊秦淮”既点出了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点,又照应了诗的题目:

“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和“后庭花”,由此触动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这句诗承上启下,体现了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

2.示例:

“犹唱”是指国运衰微时,商女还在唱《后庭花》这样的亡国之音。

表面上是指责商女,实则却是讽刺那些不顾国事、沉迷享乐的达官显贵,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3.B

【解析】

1.本义考查诗句的赏析,诗句的赏析还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用词角度等方面出发。

根据题干可知,本题需要我们理解“夜泊秦淮近酒家”中值得玩味的地方,这就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理解。

内容上,“夜泊秦淮”点出了时间、地点;结构上,“夜泊秦淮”照应标题,“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和“后庭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做这类题目,不可孤立地看某个词语,需要将它放入诗句中理解。

在本题中,也就是要知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思想,这就简单了。

《后庭花》是亡国之音,作者通过商女唱《后庭花》这件事讽刺了那些不顾国家安危,只顾享受的达官显贵。

3.本题考查对诗歌中关键字的理解。

“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月”指自然之月,并且在此句中没有任何修辞手法,所以只有B项符合。

12.古代诗歌阅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①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①十年离乱:

指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使兄弟俩分别已十年。

1.对这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写于唐朝战乱期间,都写到了战争使兄弟离散的痛苦。

B.《月夜忆舍弟》首联写边塞秋景,颔联写望月怀乡,引出忆弟。

C.《喜见外弟又言别》颈联写叙旧时间很长,正面表现欢聚喜悦。

D.两首诗都语言凝炼,朴素自然,感情深沉,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答案】

1.C

2.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解析】

1.C错误,颈联是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说从今夜起进入白露的天气了,天气开始变冷了,十分想念故乡的明月。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