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讲资料第五模块 教师基本能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555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串讲资料第五模块 教师基本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串讲资料第五模块 教师基本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串讲资料第五模块 教师基本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串讲资料第五模块 教师基本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串讲资料第五模块 教师基本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串讲资料第五模块 教师基本能力.docx

《串讲资料第五模块 教师基本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串讲资料第五模块 教师基本能力.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串讲资料第五模块 教师基本能力.docx

串讲资料第五模块教师基本能力

串讲资料:

第五模块:

基本能力

第一章信息处理能力

一、工具书概述:

是指根据一定的查阅需要,系统汇集有关的知识资料或文献信息,按便于检索的方法编排的图书文献。

它具有系统性、知识性、准确性、资料性、概括性、检索性等特点。

(一)工具书的种类

1、字典和辞典:

如古代的《说文解字》《尔雅》《方言》等,近代的《辞源》《辞海》和《中华大字典》等。

2.书目:

如《四库全书总目》《全国总书目》《司马迁著作及其研究资料目录》。

3.索引:

如《古今人物别名索引》。

4.年鉴:

如《世界知识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出版年鉴》。

5.手册:

如《汉语方言调查手册》《译名手册》。

6.年表:

如《中国历史纪年表》;历表可换算不同历法,纪年法的年、月、日;大事表则为查考大事及其年代的工具书,如《中国历史大事纪年》。

7.图录:

如《世界地图》《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图谱》

8.政书:

如《通典》《文献通考》《唐会要》。

9.类书:

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骈字类编》。

10.百科全书:

如《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

(二)工具书的结构

工具书一般由序跋、凡例、正文、附录等几个部分组成

(三)工具书的主要排检法

中文工具书的排检法主要有三大类:

字顺法、类序法和自然顺序法。

二、信息检索能力

(一)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

1.信息素养:

中学教师应具有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

(1)运用信息检索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

(2)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3)对经过分析处理后的信息加以运用的能力。

2.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能力包括:

(1)传统信息检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检索的能力(网络信息检索)。

(二)文献检索

1.文献检索的步骤

(1)分析研究课题:

明确检索范围、提高检索效率

(2)选择检索工具:

明确使用的检索工具。

(3)确定检索途径:

根据文献特征、确定检索路径

(4)选择检索方法:

确定使用的具体检索方法。

(5)查找文献线索:

明确检索工具的著录格式,从中找到文献线索。

(6)索取原始文献:

按照找到的文献线索,从图书馆或资料室找到原始文献。

2.文献检索的方法

(1)直接法:

是直接利用检索系统(工具)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又分为顺查法、倒查法和抽查法

(2)追溯法:

是指不利用一般的检索系统,而是利用文献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逐一追查原文(被引用文献),然后再从这些原文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逐一扩大文献信息范围,一环扣一环地追查下去的方法。

(3)循环法:

又称分段法或综合法。

它是分期分段地交替使用直接法和追溯法,以期取长补短,相互配合,获得更好的检索结果。

(三)网络信息检索

1.网络信息检索的工具

(1)搜索引擎:

XX和谷歌是目前常用的搜索引擎。

(2)目录型检索工具

(3)多元搜索引擎

2、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

(1)直接访问网页,通过IP地址或URL地址直接打开网站或网页。

(2)使用搜索引擎,利用分类目录或关键词,在特定搜索引擎中查找所需信息,这是目前所使用的最普遍的方式

(3)通过新闻组搜索,时时跟踪新闻组动态,是了解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最便捷的途径。

(4)通过大型专业数据库搜索,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通过电子邮箱定制搜索,如利用Google的Gmail账户可以定制个人选定的关键词,之后Google搜索引擎会自动向用户的账户发送与关键词有关的各类信息。

三、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一)信息收集

1.信息收集的概念:

是指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可以分为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两大类。

2.信息收集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所收集到的信息要真实可靠

(2)全面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所搜集到的信息要广泛,全面完整。

只有广泛、全面地搜集信息,才能完整地反映管理活动和决策对象发展的全貌,为决策的科学性提供保障。

(3)时效性原则:

信息的利用价值取决于该信息是否能及时地提供,即它的时效性。

信息只有及时、迅速地提供给它的使用者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3.信息来源

信息源一般分为实物型、文献型、电子型和网络信息源

4.信息收集方式

(1)社会调查:

(2)从文献中获取信息:

(3)建立信息网:

(二)信息处理

1.信息的筛选:

是指对大量的原始信息以及经过加工的信息材料进行筛选和判别,从而有效地排除其他不霈要的信息,选择需要的信息。

在筛选信息时要注意:

真实性、权威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2.信息的加工、整理

首先应对信息进行形式上的整理,即将信息加以剪贴、摘录,按学科体系归类。

其次要进行内容整理。

3.信息的传递:

信息传递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

②无线通讯传输,如对讲机、移动电话、收音机

③数字通讯传输,如网络;

④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等。

4.信息的存储

(1)信息存储的程序:

①登记:

即建立信息的完整记录②编码:

分析所有预编信息——选择最佳的编码方法——确定数码的位数。

便于检索。

(2)信息存储的方式:

①纸:

②胶卷:

③计算机:

四、教育测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一)教育测量的基础知识

1.教育测量的概念:

教育测量是依据编制好的量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思想品德以及教育措施上许多问题的数量化测定。

2.教育测量的要素

(1)单位。

(2)参照点。

(3)量表。

量表就是进行测量所使用的工具,即各种类型的测验试卷,教育测量常用的工具是试卷,试卷的编制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其优劣直接影响测量的目的和结果。

(二)数据整理

1.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

(2)系统抽样:

(3)分层抽样:

(4)群体抽样:

2.数据分布

(1)顺序排列表:

是简单的整理分数的方法。

这种方法简明清晰,一眼便能看到最高分数和最低分数,也可以大致了解个体成绩在总体中的位置

(2)频数分布表:

是一种反映数据分布情况的统计表。

每一个频数除以数据的总个数称为频率,或称相对次数。

(3)频数直方图:

由频数分布表可以制作频数直方图。

3.集中趋势分析

(1)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总频数所得的商,称平均数或均数、均值。

(2)方差:

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又叫均方差或变异数。

(3)标准差: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称为标准差,标准差反映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程度。

值越大,反映两极分化程度越严重,也就是分数分布较广;值越小,则分数分布较窄或说“集中在平均分附近”

(4)差异系数:

差异系数也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但它没有计量单位,而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平均数的百分比,因此更多地用于两组平均数差异比较大的数据之间离散程度大小的比较。

五、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230)

第二章逻辑思维能力

一、逻辑思维的基础知识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

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也即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一)概念

1.概念的定义:

概念就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性质。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它的外延就越小;反过来,概念的内涵越少,它的外延就越大。

2.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概念与外延之间具有全同、属种、种属、交叉、全异5种关系。

(二)直言命题

命题也叫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判定的一种思维形式。

1.直言命题的类型

根据所含联项和量项的不同,把直言命题分为六种类型

(1)全称肯定命题:

(2)全称否定命题:

(3)特称肯定命题:

(4)特称否定命题:

(5)单称肯定命题:

(6)单称否定命题:

2.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

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是指有相同素材(即有相同主项和谓项)的直言命题间的真假关系。

共四类对当关系:

反对关系、差等关系、矛盾关系和下反对关系。

3.三段论

(1)三段论的定义:

是由一个共同词项把两个作为前提的直言命题联结起来,得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作为结论的推理。

三段论由三个直言命题构成,其中两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

例如:

凡是真理都是正确的;……(大前提)中项(M)大项(P)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真理;……(小前提)小项(S)中项(M)

所以,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正确的。

---(结论)小项(S)大项(P)

(2)三段论的一般规则:

要想使一个三段论有效,就必须遵守一般规则。

三段论的一般规则有如下几条:

①在一个三段论中,有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②两个前提不能都是特称命题,且只要前提有一个为特称,则结论为特称。

③两个前提不能都是否定命题,且只要前提有一个为否定,则结论为否定。

(五)归纳推理(244)

1.归纳推理的定义:

归纳推理是指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2.归纳推理的分类:

根据前提所考查对象范围的不同,把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六)类比推理

1.类比推理的定义:

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2.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

(1)前提中确认的相同属性越多,那么结论的可靠程度也就越大;

(2)前提中确认的相同属性越是本质的,相同属性与要推出的属性之间越是相关的,那么结论的可靠程度也就越大。

(七)论证推理

论证推理考查的主要是批判性思维,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识别、构造、评价实际思维过程中各种推理和论证的能力。

与形式推理不同,论证推理不需要套用逻辑学的专业知识,而主要是结合题目设置的情景内容来进行综合论证推理。

这种题型注重的不是推理规则,而是题干材料和选项、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语义关联,也就是说,论证推理更加注重对思维能力本身的考查,而不是对具体知识的考查,因而其更能公平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在议论文写作中应用广泛。

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248)

(一)矛盾律:

是指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中必须否定其中一个,不能两个都肯定。

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矛盾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一致性和相容性。

(二)排中律:

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就是排中律。

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都否定,必须肯定其中一个,否则会犯“两不可”的错误。

以下两个例句就违反了排中律。

(三)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维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这就是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三、逻辑思维的方法与步骤(249)

常见的逻辑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

(一)分析与综合

1.概述分析与综合是揭示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的内在联系的逻辑思维方法,是科学抽象的主要手段,它主要解决部分与整体的问题;分析与综合是加工情报信息的基本方法,是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本手段,是形成观点和模型的主要工具,也是构成各种逻辑方法的重要基础。

2.分析:

是把客观事物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要素,并根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特定关系,通过推理、判断,达到认识事物目的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基本步骤:

一是明确分析的目的;二是将事物整体分解为若干相对独立的要素;三是分别考察和研究各个事物以及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的特点;四是探明各个事物以及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而研究这些关系的性质、表现形式,在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3.综合:

是同分析相对立的一种方法。

它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片面、分散、众多的各个要素(情况、数据、素材等)进行归纳,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整体的角度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观事物发展的全貌和全过程,获得新知识、新结论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基本步骤:

一是明确综合的目的;二是把握被分析出来的研究对象的各个要素;三是确定各个要素的有机联系;四是从事物整体的角度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结论。

(二)分类与比较:

比较与分类方法在物理教学和生活中都是很重要的两种方法,利用这两种方法可以给教学和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和利益。

所谓的比较分类法,就是确定问题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并把各个问题进行分门别类,归纳出它们的内在规律的方法。

1.分类:

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思维方法。

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通过比较,才能确定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以进行分类。

分类的规则:

①每次分类必须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否则就会出现分类重叠或分类混乱的逻辑错误;②分类必须相应相称,即划分所得的各事项的外延之和应与被划分的母项的外延之和相等,否则会出现分类过窄或过宽的逻辑错误;③分类所得的各事项应是互相排斥的,即划分所得的各事项之间必须是不相容的并列关系;④分类必须按照一定的层次逐级进行,否则会出现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2.比较: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认识和实践目的,把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加以比较,来确定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思维方法。

运用比较方法能够启发人们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广泛和深入的探索。

比较的种类:

一是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进行相同点的比较。

在比较中不要因表面上的差异而忽略实质上的相同,要力求能找出异中之同来。

二是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进行相异点的比较。

三是既求同也求异。

既求同也求异是对两种以上的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同时进行相同点和差异点的比较。

一般地说,在越不相同的对象间探求相同点,或在越相同的对象间探求相异点,就越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事物。

(3)比较的注意事项:

进行比较,必须把不同事物的相对应的属性进行比较。

只有在同一关系下的不同事物的属性才是可比较的,而不具有同一关系的不同事物的属性是不可比较的。

(三)归纳与演绎

1.归纳:

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从许多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

归纳法的优缺点:

归纳法的优点在于判明因果联系,然后以因果规律作为逻辑推理的客观依据,并且以观察、试验和调查为手段,所以结论一般是可靠的。

然而,归纳法也有其局限性:

①归纳是以直观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因而,它不能揭露事物的深刻的本质和规律。

②归纳只能根据已经把握的一部分事物的某些属性进行归纳,无法穷尽同类事物的全部属性,因而作出的结论不是完全可信的,带有很大的或然性,也可能有同客观事实相矛盾的情况

2.演绎: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用已知的一般原理考察某一特殊的对象,推演出有关这个对象的结论。

演绎法的优缺点:

演绎法是科学认识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可以使人们的原有知识得到扩展和深化,而且能够作出科学预见,为新的科学发现提供启示性的线索,使科学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然而,演绎法也有其局限性:

①演绎不是推出知识的唯一方法,作为演绎出发点的公理、定律、假说等都是运用其他认识方法的结果。

仅仅依靠演绎推理的“三段论”是可以获得知识的,但新知识未必正确。

②演绎方法的作用在于它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演绎推理的前提是对个别事物的共性和本质的判断,它本身只能揭示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不能进一步揭示共性和个性的对立。

(四)抽象与概括

抽象与概括是两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任何数学概念、数学命题、数学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抽象和概括。

1.抽象:

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分析和舍弃,抽出共同点,撇开差异性的内容和联系,通过概括得出简单的、基本的规律,即合理的抽象。

抽象的过程:

人们在思维中对对象的抽象是从对对象的比较和区分开始的。

所谓比较,就是在思维中确定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所谓区分,则是把比较得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思维中固定下来,利用它们把对象分为不同的类。

然后再进行舍弃与概括,舍弃是指在思维中不考虑对象的某些性质,概括则是指把我们所需要的对象的性质固定下来,并用词表达出来。

这就形成了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就形成了表示这个概念的词,于是完成了一个抽象过程。

2.概括:

是指在认识事物属性的过程中,把所研究各部分事物得到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联系起来,整理推广到同类的全体事物中,从而形成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的思维过程。

概括的过程:

概括通常可分为经验概括和理论概括两种。

经验概括是从事实出发,以对个别事物所做的观察陈述为基础,上升为普遍的认识——由对个体特性的认识上升为对个体所属的种的特性的认识。

理论概括则是指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由对种的特性的认识上升为对种所属的属的特性的认识,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规律的认识。

在数学中经常使用的是理论概括。

一个概括过程包括比较、区分、扩张和分析等几个主要环节。

第三章阅读理解能力

一、现代文阅读

(一)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某一事物的所有性质及其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事物的属性,其中,为该事物所特有的并对该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重要概念”是指与整体文章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一个“概念性”词语。

1、“重要概念”一般包括: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

(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

(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代词);(5)比喻、借代、反语等特殊的词语;

(6)根据语境随情况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

2、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浏览文段、把握主旨:

(2).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3).结合文体特点、修辞方法来理解:

(4).代词理解的“就近原则”

(二)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

考试中考查的“重要句子”通常有下述几种:

(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

(2)蕴涵文章主旨的句子;

(3)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

(4)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需要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句子的主干,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

4.从分析上下文的语境入手:

对句子在文段中的意思,要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正确理解和阐释。

(三)筛选并整合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材料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所要求的信息。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按照命题要求进行分类集中、重新整合、粗略概括。

筛选信息题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1)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

(2)抓住重要的知识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其中包括体现概念和语句内容的若干要点(形成的条件、原因或相关因素);

(3)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按提供的例句去寻找同类的语句;

(4)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1.筛选信息的途径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筛选信息:

文章基本概念的含义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都要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2)从重要的句子中筛选信息:

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这些重要句子往往带有重要信息,是判断文意或作者观点的关键句。

(3)从运用的材料中筛选信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

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要注意作者对材料所作的评述,注意表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2、整合信息的方法

整合信息,就是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才能对阅读材料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首先,要把文中相关的材料、语句提取出来,然后加以分析、归纳,即进行整合。

其次,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作答,表达的内容应围绕题目中提示的“陈述的内容”。

最后,在整合信息时,要注意加工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结构。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

由于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密不可分,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

分析文章的结构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

(2)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

(3)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具体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1.从形式方面分析

(1)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

(2)抓住文体特征:

(3)分析段内表达方式:

2.从内容方面分析

(1)根据句意归类

(2)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所谓“归纳”就是把具体的内容加以抽象、提炼;所谓“要点”就是事情涉及的重要方面。

“内容要点”就是指材料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材料内容的精要之处。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段进行归纳总结,要求对文中信息加以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作出合理的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关键词语:

2.抓住关键句子:

3.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指的是作者在文中对客观存在的人、事、物、现象、表现、做法等所持有的主张和看法。

在考试时,要能准确分析作者对所论说的事物的观点和态度是赞颂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的保留。

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有的是直接表述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需要经过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体的方法有:

1、从关键词入手:

如表转折关系的关键词,一般表明作者不同意他人的观点,考生可以据此判断作者对某事(人)的观点或态度。

2.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3.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

文中运用的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