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与技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366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5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知识与技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综合知识与技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综合知识与技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综合知识与技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综合知识与技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知识与技能.docx

《综合知识与技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知识与技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知识与技能.docx

综合知识与技能

综合知识与技能

一、药学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药品基础知识

一、药物相关概念

1、药品: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2、新药:

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新药申请:

指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的注册申请。

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按照新药管理。

3、假药: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

①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的;

②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论处:

①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

②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

③变质的;

④被污染的;

⑤使用依照本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

⑥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4、劣药:

《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为劣药。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劣药论处:

(1)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

(2)不注明或者更改生产批号的;

(3)超过有效期的;

(4)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

(5)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

(6)其它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

5、非处方药:

指应用安全、质量稳定、疗效确切,不需医生处方,在药房(店)中可购买到的药品。

非处方药分为甲类(红色标识)和乙类(绿色标识),由处方药转变而来。

我国遴选OTC药物的基本原则是应用安全、质量稳定、疗效确切、使用方便。

6、药品剂量:

指一次给药后产生药物治疗作用的数量。

7、最小有效量:

能引起最小药理效应的剂量或浓度称为最小有效量或阈剂量。

8、常用量:

临床上用于防治疾病中既获得疗效又较安全的剂量为常用量,为临床医生常使用的剂量。

有些书籍称为治疗量。

9、极量:

如超过就有濒临中毒可能的剂量为极量,为充许使用的最大剂量,是安全用药的极限,介于治疗量和中毒量之间,人为1日或1次极量。

10、中毒量:

药物作用强烈,毒性剧烈,剂量与中毒量相近,能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11、致死量:

是导致人体死亡的最小剂量。

12、半数有效量和半数致死量:

凡能引起半数动物有效或死亡的剂量人别称为半数有效量(ED50)或半数致死量(LD50)。

LD50/ED50为药物治疗指数。

13、安全指数:

LD3/ED95的比值为安全指数,引起5%的动物死亡或95%的动物有效的剂量比值。

安全指数越大,表示药物的毒性小,安全性强。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及其概念

1、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

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2、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

A型:

又称为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

该反应为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常和剂量有关,可以预测,发生率高而死亡率低,如苯二氮zhuo类引起的瞌睡,抗血凝药所致出血等。

A型主要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过程所致,特点是可以预测,与剂量有关,发生效率较高,但死亡率很低。

B型:

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难以预测,发生率很低,但死亡率高。

B型不良反应又可分为药物异常性和病人异常性两种,又称剂量不相关的不良反应。

它是一种与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和剂量无关联,难于预测,发生率低(据国外数据,占药物不良反应的20~25%)而死亡率高,如氟烷引致的恶性高热,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C型: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潜伏期长,难以预测。

3、药物依赖性可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躯体依赖性:

是长期反复使用依赖性药物所产生的一种适应(依赖)状态,包括耐受性和停药后的戒断症状。

精神依赖性:

指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效应(愉快满足的感觉),表现为对药物的强烈渴求和强迫性觅药行为。

4、耐药性:

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三、熟悉药品名称

1、药品国际通用名称:

又称国际非专利名称,缩写为:

INN是由国际卫生组织编定的世界通用药品名称,为药品的国际统一的正式名称,可在全球范围通用。

2、商品名和专利名称(商标注册名):

是由制药生产企业或药品研发公司为药品上市流通和保护知识产权而命名的名称,并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备案。

3、化学名称:

以药品化学结构(母核主体、侧链)、化学基团、元素、盐类或脂而命名。

4、别名与习惯名:

另有一些药品有习惯上的称谓,如: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苯妥英钠-大仑丁。

另名不受约束和法律保护。

5、有效期:

是药品在一定的贮存条件下,能够保证质量的期限。

有效期若标注到日,应当为起算日期对应年月日的前一天,若标注到月,应当为起算月份对应年月的前一月。

例如:

有效期至2006年7月,则表示该药品可使用到2006年6月30日。

再如:

有效期至2006/07/08,则该药品可使用至2006年7月7日。

6、失效期:

指药品在一定的贮存条件下,能够保证质量的期限,到达此期限即认为失效。

失效期是指可以使用到药品标识物上所标明月份的前1个月的最后1天为止。

如失效期为1999年12月,则仅可用到1999年11月31日。

有效期是指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期限,可以使用到药品标识物上所标明月份的最后1天。

如有效期为1999年12月,可以用到1999年12月31日。

第二部分药动学基础知识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1、吸收:

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织的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分布:

指药物由血液通过各种生理屏障向不同部位转运。

3、代谢:

指药物在体内经过的不同程度的结构变化,主要形式有氧化、还原、分解、结合等。

主要的代谢发生在肝脏。

也可发生在血浆、肾、肺、肠及胎盘。

4、排泄:

指药物的原形或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和分泌器官有肾、肝、胆、肠、肺、及外分泌腺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肾脏和肝胆排泄。

5、肝脏首关作用:

首过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黏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效应。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1、表观分布容积:

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值称为表观分布容积。

2、血浆生物半衰期:

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简称半衰期,一般用t1/2表示。

3、生物利用度:

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量及速度。

二、处方调剂

第一部分处方调配差错分析

1、处方调配差错的表现:

1药品名称出现差错;

2药品调剂或剂量差错;

3药品与其适应证不符;

4剂型或给药途径差错;

5给药时间差错;

6疗程差错;

7药物有配伍禁忌;

8⑧药品标识差错如贴错瓶签、错写药袋及其他。

2、处方调配差错的分类(性质):

①客观环境或条件可能引起的差错(差错未发生);②发生差错但未发给患者(内部核对控制);

③发给患者但未造成伤害;

④需要监测差错对患者的后果,并根据后果判断是否需要采取预防或减少伤害;

⑤差错造成患者暂时性伤害;

⑥差错对患者的伤害可导致患者住院或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⑦差错导致患者永久性伤害;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⑧差错导致患者生命垂危;

⑨差错导致患者死亡。

3、处方调配差错的原因:

①选择药品错误;②处方辨别不清;③缩写不规范;④药品名称相似;⑤药品外观相似;⑥分装;⑦稀释;⑧标签;⑨其他。

4、为减少和预防调配差错的发生,工作中需遵守下列规则:

(1)药品贮存

①药品的摆放应有利于调配,可以按中、英首字字母顺序或按药理作用系统,或制剂剂型进行分类;

②只允许受过训练并被授权的人员往药架上摆放药品,确保药品与药架上的标签(标有药品名称及规格)严格对应;

③相同品种而不同规格的药品分开摆放;

④包装相似或读音相似的药品分开摆放;

⑤在易发生差错的药品摆放位置上,可加贴醒目的警示标签,以便药师配方时注意。

(2)处方调配

①读懂处方配方前先读懂处方上所有药品的名称、剂型、规格和数量,有疑问时不要凭空猜测,可咨询上级药师或电话联系处方医师。

②逐张调配一张处方的药品调配结束后再取下一张处方,以免发生混淆。

③核对标签张贴标签时再次与处方逐一核对。

(3)药品分发

①核对处方如果核对人员发现调配错误,应将药品和处方退回配方人员,并提醒配方人员注意。

②核对姓名确认患者的身份,以确保药品发给相应的患者。

③用药交待对照处方逐一向患者交待每种药的使用方法,可帮助发现并纠正配方及发药差错。

对理解服药标签有困难的患者或老年人,需耐心仔细地说明用法并辅以服药标签。

④用药咨询在承接的用药咨询服务中提示或确认患者及家属已了解用药方法。

(4)明确差错防范措施

①制订并公示《标准药品调配操作规程》,良好的工作规范有助于提醒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注意操作要点;

②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保证轮流值班人员的数量,并在调配高峰时间增加调配人员,减少由于疲劳而导致的调配差错;

③随时通告药品信息,如价格、规格、摆放、包装等的调整,及时掌握药房中新药的信息;

④及时分析和检查,调配发生差错后要及时召开讨论会,分析和检讨出现差错的原因,及时让所有工作人员了解如何避免类似差错发生;

⑤定期查找差错隐患,定期召开工作人员会议,接受关于差错隐患的反馈意见,讨论提出改进建议。

二、药品不良反应及报告制度

1、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

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2、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

A类(扩大反应):

为药理作用增强的反应,和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时,反应停止或减轻。

B类(bugs反应):

由促进某些微生物生长引起的ADR,这类反应可以预测,它与A类反应的区别在于B类反应主要针对微生物,但应注意,药物致免疫抑制而产生的感染不属于B类反应,如抗生素引起的腹泻等。

C类(化学反应):

该类反应取决于赋形物或药物的化学性质,化学刺激是其基本形式,这类反应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浓度,如静脉炎、口服药物对胃肠黏膜的损伤、注射部位局部疼痛外渗反应等可随已了解药物的化学特性进行预测。

D类(给药反应):

反应由给药方式引起,它不依赖于成分的化学物理性质。

给药方式不同会出现不同的ADR,改变给药方式,ADR消失。

如注射剂中的微粒引起的血管栓塞、植入药物周围发生炎症或纤维化。

E类(撤药反应):

它是生理依赖的表现,只发生在停药或剂量减少后,再次用药症状改善。

常见的引起撤药反应的药物有阿片类、苯二氮卓类、二环类抗抑郁药、b-受体阻滞剂、可乐定、尼古丁、激素等。

F类(家族性反应):

仅发生在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代谢障碍敏感个体中的ADR,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引起的镰状细胞性贫血、G-6-PD是F类反应,而CYP2D6缺乏引起的反应则为A类反应。

G类(基因毒性反应):

能引起人类基因损伤的ADR,如致畸、致癌等。

H类(过敏反应):

他们不是药理学可预测的,且与剂量无关。

必须停药。

如光敏反应、皮疹、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U类(未分类反应):

指机制不明的反应,如药源性味觉障碍等。

3、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药物方面的因素

①药理作用;

②方法和剂量的影响;

③药物相互作用;

④药品质量;

⑤药物的剂型和赋形剂。

(2)机体方面的因素

①种族的差异;

②性别:

氯霉素和保泰松致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率,女性远远高于男性。

③年龄;

④病理状态:

肝、肾功能不全者,不利于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使药物血浓度增高,作用时间延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增高,甚至发生严重后果。

4、国内外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1)镇静安眠药如地西泮(安定)、氯氮等,易引起神经系统抑制,表现有思睡、四肢无力、神经模糊及口齿不清等。

长期应用苯二氮类药物可使老年人出现抑郁症。

(2)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对于发热尤其是高热的老人,可导致大汗淋漓,血压及体温下降,四肢冰冷,极度虚弱甚至发生虚脱。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导致胃出血,呕吐咖啡色物及引起黑便。

(3)抗高血压药如胍乙啶、利血平、甲基多巴长期应用易导致抑郁症。

(4)抗心绞痛药如硝酸甘油可引起头晕、头胀痛、心跳加快,可诱发或加重青光眼;硝苯地平可出现面部潮红、心慌、头痛等反应。

(5)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

美西律可出现眩晕、低血压、手足震颤、心动过速和房室传导阻滞。

(6)β受体阻断剂如普萘洛尔可致心动过缓,心脏停搏,还可诱发哮喘,加重心衰。

(7)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可致脱水、低血钾等不良反应。

(8)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与利尿剂合用可加重耳毒性反应,,可致耳聋,还可使肾脏受损。

由于一些药物对肾脏产生毒性,老年人应该避免使用四环素、万古霉素等药,羧苄西林、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类、多粘菌素需减量或适当延长间隔时间。

因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真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9)降糖药如胰岛素、格列齐特等,因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10)、抗心力衰竭药如地高辛等强心苷可引起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及低血钾等洋地黄中毒反应。

(11)抗胆碱药如阿托品、苯海索和抗抑郁药丙咪嗪等,可使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抑制排尿括约肌儿导致尿潴留。

阿托品亦可诱发或加重老年青光眼,甚至可致盲。

(12)抗过敏药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可致嗜睡、头晕、口干等反应。

(13)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泼尼松、地塞米松等长期应用可致水肿、高血压、易使感染扩散,亦可诱发溃疡病出血。

(14)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如维生素A过量可引起中毒,表现为厌食、毛发脱落、易发怒激动等,维生素E摄入过量会促使静脉血栓形成、头痛及腹泻等病症;微量元素锌补充过量可致高脂血症及贫血;硒补充过多,可致慢性中毒,引起恶心、呕吐、毛发脱落、指(趾)甲异常。

四、特殊药品的管理

1、药物毒性:

指药品对人的毒害作用。

2、药物耐受性:

指机体对药物反应的一种适应性状态和结果。

当反复使用某种药物时,机体对该药物的反应性减弱,药学效价降低;为达到与原来相等的反应和药效,就必须逐步增加用药剂量,这种叠加和递增剂量以维持药效作用的现象,称药物耐受性。

3、耐药性:

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4、药物依赖性:

又称药物成瘾,是指躯体和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精神方面和躯体方面的改变,并在行为上常常有为了再度体验这些药物精神效果,有时为了避免没有药物而产生的不快感,而周期地、持续地使用药物这一种强迫性愿望的特征。

5、身体依赖性(生理):

主要是机体对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状态,包括耐受性和停药后的戒断症状。

6、精神依赖性(心理):

是指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效应,表现为对药物的强烈渴求和强迫性觅药行为。

7、WHO癌症疼痛三阶梯治疗基本原则:

(一)首选无创途径给药:

口服、芬太尼透皮贴剂、直肠栓剂、输液泵连续皮下输注等,可依患者不同病情和不同需求予以选择。

(二)按阶梯给药:

指镇痛药物的选择应依疼痛程度,由轻到重选择不同强度的镇痛药物。

①轻度疼痛:

首选第一阶梯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为代表;

②中度疼痛:

选弱阿片类药物,可待因为代表,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③重度疼痛:

选强阿片类药物,吗啡为代表,同时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两类药合用可增加阿片药物的止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④三阶梯用药的同时,可依病情选择三环类抗抑郁药或抗惊厥类药等辅助用药。

(三)按时用药:

是指止痛药物应有规律地按规定时间给予,不是等患者要求时给予。

使用止痛药,必须先测定能控制患者疼痛的剂量,下一次用药应在前一次药效消失前给药。

患者出现突发剧痛时,可按需给予止痛药控制。

(四)个体化给药:

阿片类药无理想标准用药剂量,存在明显个体差异,能使疼痛得到缓解的剂量即是正确的剂量。

选用阿片类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到缓解疼痛又无明显不良反应的用药剂量,即为个体化给药。

(五)注意具体细节:

对使用止痛药的患者,,应注意监护,密切观察疼痛缓解程度和身体反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镇痛治疗效果。

8、药品的三致反应:

“致畸、致癌、致突变”,属慢性(特殊)毒性范畴,

9、医疗用毒性药品:

系指药理作用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用量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

10、麻醉药品:

系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信赖性且能成瘾癖的药品。

11、精神药品:

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够产生依赖性的药品。

五、含兴奋剂药品的管理

1、兴奋剂:

在英语中称"Dope",原义为"供赛马使用的一种鸦片麻醉混合剂"。

现指能作用于人体机能,有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的药物。

2、兴奋剂分类:

刺激剂、麻醉止痛剂、合成类固醇类、利尿剂、β-阻断剂、内源性肽类激素、血液兴奋剂

六、合理用药指导

1、根据分布性质作剂量调整:

小儿剂量=(体表面积㎡×成人剂量)÷1.7

2、根据药物处置变化作剂量调整:

患者剂量=正常人剂量×(正常人t1/2÷患者t1/2)或(正常人K÷患者K)

半衰期:

t1/2消除速率:

K

3、不同药品剂型的特点:

①给药途径不同,作用不同;

②经药途径不同,药物吸收不同;

③给药途径不同,价格不同;

④给药途径不同,适应证不同。

4、不同药品剂型的正确选用:

P60#

5、服用药物易多喝水:

①平喘药物;②利胆及抗胆结石药物;③蛋白酶抑制剂;④双膦酸盐;⑤抗痛风药;⑥抗菌药物。

6、正确选择服药时间的意义:

①顺应人体生物节律变化,增强药物疗效:

肝脏合成胆固醇的时间多在夜间;胃酸分泌有昼夜规律,清晨5时至中午11时最低,下午2时至次日凌晨1时最高;胰岛素细胞每日分泌胰岛素约50IU,清晨开始升高,午后达到高峰;凌晨低谷。

调节血脂药他汀类宜提昌睡前服,有助于提高疗效;利尿药宜清晨服用,减少起夜次数,避免夜间排尿过多,影响睡眠和休息。

②提高用药依从性,减少和规避药品不良反应: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具有昼夜规律性,上午7-10时为分泌高潮,随后渐下降,午后12时为低潮。

③降低给药剂量和节约医药资源:

对肾上腺素β2受体激动剂可采用晨低、夜高的给药方法,如:

早8时给特布他林5mg,晚20时服用10mg可使血药浓度昼夜保持相对稳定,有效控制哮喘发作。

7、药品不良反应处理原则:

①注意避免滥用,尽量减少合并用药;②用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品不良反应;③严格控制给药间隔和持续时间、疗程和合并用药数量,防止蓄积中毒。

注意药品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④注意特殊人群及个体差异,药物过敏史、家族过敏史;⑤对曾经发生或疑似发生的不良反应药品尽量防范、替代;⑥易过敏药物使用前做过敏试验;

⑦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对症治疗,及时上报。

8、婴幼儿期用药特点特点:

①口服给药时以糖浆剂为宜:

(AD滴剂绝不能给熟睡、哭闹婴幼儿喂服,以免引起油脂吸入性肺炎)②注射给药:

婴幼儿吞咽能力差且不配合,肌注局部血液循环不好,可考虑静脉给药,注意剂量和速度;③适当加用镇静剂;(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患病后烦躁不安、高热、惊厥等,可适当应用)

9、儿童期用药特点:

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新陈代谢快,对一般药物的代谢较快;②儿童对水及电解质代谢功能较差,长期或大量应用酸碱类药物易引起电解质平衡紊乱。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应用酸碱类药物时应间歇给药,不宜大剂量;③激素类药物慎用;④骨骼和牙齿发育易受药物影响。

如四环素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四环素牙,8岁以下禁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影响骨骼发育,18岁以下避免使用。

10、药师应特别指导的小儿用药问题:

①严格掌握剂量,注意间隔时间;②根据小儿特点,选择较好的给药途径;③熟悉小儿用药禁忌,特别是小儿禁用的药物类别。

详见表6-3《小儿禁用的药物》:

给出了22类(种)药物小儿禁用的年龄时段。

如氯霉素新生儿禁用、吲哚美辛14岁以下儿童禁用等。

11、不同孕期用药的特点:

①孕期胎儿器官发生期为药物致畸的敏感期(受精3周-3个月)特别注意用药;

②3个月后至足月,注意中枢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可因药物致畸。

12、药物对胚胎及胎儿的不良影响:

①畸形:

妊娠早期(前3个月)是胚胎器官和脏器分化时期,最易受外来药物影响;②神经中枢抑制和神经系统损害:

妊娠期妇女服用镇静、安定、麻醉、止痛等中枢神经抑制制剂可抑制胎儿神经活动并改变脑发育;③溶血:

妊娠后期使用香豆素类抗凝药、大剂量苯巴比妥可致胎儿严重出血;④其他不良反应:

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致胎儿永久性耳聋和肾脏损害;分娩前用氯霉素可引起新生儿循环障碍和灰婴综合征(表现为腹胀、呕吐、进行性苍白与紫绀、循环衰竭、呼吸浅表而不规则等症候群)等。

13、药师应特别指导妊娠期妇女用药:

①了解不同药物在妊娠期对胎儿的影响,安全选药:

(尽量选用对孕妇及胎儿安全的药物;用药时间宜短;临床验证的新药及疗效不确定的药物不用)。

②慎用可引起子宫收缩的药物;(如垂体后叶素、麦角胺、麦角新碱。

部分活血化瘀的中药)。

③严禁滥用抗菌药物;(如确需使用使用较为安全的抗菌素如头孢氨苄、氨苄西林等)④妊娠期妇女禁用的药物:

表6-4妊娠期妇女禁用的药物:

列举了11类200余种,药师应熟悉并指导妊娠期妇女使用。

14、药物在乳汁中的排泄:

①哺乳期妇女用药后药物通过母体吸收入血后可分布于乳汁中,有的还易于在乳汁中排泄。

②新生儿肝肾功能不健全,尤其血液中血浆蛋白含量少,没有足够的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可导致血液中游离型药物浓度高,引起蓄积甚至中毒。

15、药师应特别指导哺乳期妇女用药:

①选药慎重,权衡利弊:

(所选药物弊大于利则停药或选用其他的,尽量不用或少用;必须使用的疗程不宜长,剂量不宜过大);②适时哺乳,防治蓄积:

(哺乳时间尽量在药物半衰期后;避免使用长效及多种药物联用,尽量选用短效药物,避免在小儿体内蓄积);③非用不可,选好代替:

参考新生儿用药,选用安全药品替代;④代替不行,人工哺育:

短期可考虑人工哺育代替;⑤哺乳期妇女禁用的药物,表6-5哺乳期妇女禁用的药物12类200余种。

16、肝功能不全时药动学特点:

主要的改变是药物的吸收、体内分布及代谢清除。

①药物的吸收:

药物首关效应减少,体内血药浓度增高;②药物的分布:

肝脏蛋白合成减弱,药物与蛋白结合少,游离型药物浓度增高,药物作用增强同时不良反应也可能相应增加;③药物的代谢:

肝细胞减少同时肝细胞产生的药物酶减少,使药物的清除和代谢速度下降,易蓄积甚至中毒;

17、肝功能不全时药效学特点:

由于肝功能损害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药酶数量和活性以及排泄等,其药效学也相应的改变。

18、药师应特别指导肝功能不全患者用药:

①明确诊断,合理用药;②避免或减少使用对肝脏毒性大的药物;③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特别避免肝毒性的药物合用;④肝功能不全肾功能正常的可选用肝毒性小能从肾脏排泄的药物;⑤初始剂量宜小,必要时制定TDM(治疗药物监测:

通过测定血液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利用药动学原理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减少中毒和蓄积。

⑥定期检查肝功能,调整治疗方案。

⑦表6-6肝病患者慎用药物

19、肾功能不全时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