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发展规划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326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25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院校发展规划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职业院校发展规划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职业院校发展规划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职业院校发展规划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职业院校发展规划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院校发展规划汇编.docx

《职业院校发展规划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院校发展规划汇编.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院校发展规划汇编.docx

职业院校发展规划汇编

《技工学校学校发展规划》汇编

一、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二、招生工作规划

三、校企合作发展规划

四、学院基本建设规划

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六、教师队伍建设及培养培训规划

七、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方案

八、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九、外聘兼职教师培养方案

十、校企合作总方案

十一、**年校企合作计划及实施方案

十二、**年校企合作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

十三、**年校企合作计划及实施办法

十四、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方案

十五、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十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十七、培训鉴定部近五年工作发展规划

十八、校团委工作规划

十九、工会发展规划

二十、学生管理工作规划

二十一、信息与生物技术教研室发展规划

二十二、经贸教研室发展规划

二十三、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发展规划

 

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为了促进我市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按照国家有关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与水平评估的标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如下:

一、办学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规模创效益,以创新促发展,以特色创名校;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坚持依托建筑行业优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定不移地走建设职业教育的道路。

二、发展总目标

建立一所条件优良、定位准确、行为规范、特色鲜明、教学高质量、管理高水平、办学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中等职业职业学校。

把学校建设成为在湖南省内水平一流、在全国职业学校中影响力较大的中等职业学校。

1.实现总目标的过程:

第一阶段:

10~11年夯实基础;

第二阶段:

12~13年重点突破――通过中职示范校评估

第三阶段:

14-15年快速发展阶段

2.发展总目标的具体内涵

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确定为学校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1)规模:

到2015年,在校生达到7000人,并有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教科研机构、教学设备和后勤服务设施。

(2)结构:

1)人才层次结构:

全日制中职中技学生、高级技工学生和社会培训学员的比例为3:

1:

6(可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调整比例)。

2)学科结构:

工科与其他学科比例8:

2。

3)师资结构:

生师比17:

1。

教师学历结构:

专任教师全部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以上占3%以上。

职称结构:

高级职称比例30%以上,中级职称50%以上,初级职称20%左右。

(3)质量:

学生以毕业后能胜任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企业满意为标准。

教学质量优良稳定,教学管理科学规范。

(4)效益: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三、办学定位

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立足基层,面向生产、建设及服务一线;立足行业,面向全社会。

以机电专业为主体,模具、数控、汽修等工科类专业为主干,经贸、物流等专业协调发展;以全日制中职教育为主,兼顾高技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形成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

四、发展规划及保障措施

(一)办学规模发展规划

1.办学规模发展目标:

在学校现有主体中职中技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探索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事业,寻求多种合作办学模式,实现多形式、多功能、多元化办学,确保规划期间学生规模逐年稳步递增。

中职在校生规模(现5300人)逐年增长:

2013年在校生人数达到6000人,2015年在校生人数达到6500人。

附:

规划在校学生一览表

规划在校学生人数一览表(2010~2015年)

年份

招生人数

当年底在校生人数

备注

2010

2000

5300

中职生

2011

2100

5500

2012

2500

5800

2013

3000

6000

2014

3100

6500

2015

3200

7000

2.保障措施

(1)加大办学资金筹措力度,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主校区建设。

(2)继续依靠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增加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3)采取与境外、国内联合办学和国内校际合作办学等形式,拓宽办学空间,增强办学实力,改善生源结构。

(4)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建学校品牌,加强招生宣传和就业指导工作,提高社会声誉,确保生源数量和质量。

(二)校园校舍建设规划

1.校园校舍建设规划总体目标

学校现有校园570亩,各类建筑5万余平方米。

为加快学校发展,在经过反复论证和充分研究基础上,启动二期建设工程,所需资金通过项目建设、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多种方式解决,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保证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期建设主要项目计划投资一览表(2010~2015年)

序号

项目名称

建筑面积

(平方米)

金额

(万元)

实施年度

备 注

(资金来源)

1

一体化实训楼

16000

2000

2010-2012年竣工

项目资金+银行贷款+融资

2

教工食堂

300

30

2011年竣工

自筹资金

3

学生教室宿舍改造

10000

600

2012年竣工

项目资金+融资

4

教师

公租房

9000

800

2012-2013年竣工

项目资金+自筹资金

5

标准

体育场

20000

760

2013年竣工

项目资金+融资

6

经贸物流实训室

600

70

2014年竣工

项目资金

7

汽车实训中心

2000

200

2014年竣工

项目资金

8

学生宿舍

6000

540

2015年竣工

项目资金+融资

9

合   计

63900

5000

(三)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1.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职业教育法》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目标,以学科梯队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培养教师实践能力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重点,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师资培训计划和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着力于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

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适应中等职业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

2.规模和目标

逐步调整师资队伍结构,使学校的生师比达到并保持在17:

1以内。

2010年我校专兼职教师人数为312人,根据我校中职教育的发展规模,2013年达到354人,2015年达到415人。

在教师的配置上,要做到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相结合,校内聘用与校外聘用相结合,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010~2015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一览表

规划年度

当年在校生人数

(中职生)

高级职称人数

应有教师人数

2010

5300

94

312

2011

5500

98

324

2012

5800

103

342

2013

6000

106

353

2014

6500

115

385

2015

7000

125

415

3.师资队伍结构

(1)学历结构。

按照职业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的条件,完成教师学历达标任务;提高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的教师所占的比例,逐步达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

(2)专业技术职务结构。

要提高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所占的比例,逐步达到占教师总数的30%以上。

(3)在双师型教师培养。

加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逐步达到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70%以上。

(4)学术梯队建设。

努力培养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逐步做到每个主干专业都有1-2名学科带头人或骨教师。

使他们成为在教学、科研方面有影响的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健全和完善骨干教师管理机制。

(5)要逐步加大外聘教师的比例,结合专业建设,聘请社会上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较高知名度的教师来校任教。

建立外聘教师人才储备库,保证随时能够满足学院的教学需要。

4.保障措施

(1)对在岗教师进行培养。

根据专业发展与建设的要求,对在岗教师进行专项培训进修,使他们具备高学历和双师素质,以适应教学工作的要求。

(2)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

学院继续鼓励教师报考硕士,使其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师系列人员获取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资格及相关技能证书。

(4)学校每二年选拔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对被确定为专业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的人员,按现有规定进行培养。

(5)着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到相应企业单位进行不少于半年时间的顶岗工作。

(6)大力开展教研和科研工作。

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在CN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或参加院校以上科研(教研)课题。

(7)加大引进和聘用教师的力度。

实行开放的教师招聘方式,拓宽面向社会招聘教师的渠道。

要聘请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和能工巧匠作为我院兼职教师,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促进我校师资水平的提高,同时为我校科研立项、成果鉴定和评奖工作发挥指导作用。

(8)加大经费投入。

要切实做好经费收支预算,确保引进教师、在岗教师培训进修、外聘教师等能够按计划实施。

(四)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1.指导思想

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为重点,采取全面建设和重点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强化传统优势专业,培育品牌特色专业,论证开办新型专业,促进我校专业建设向多科性发展。

在专业建设符合社会需要、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专业特色优势明显、基础性专业发展稳定的基础上,力争到2015年形成以工科类专业为主体,兼顾相关行业的文科和管理学科类专业协调发展的中职教育专业结构体系。

2.建设目标

(1)对传统专业进行升级和改造

对传统优势专业要不断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通过积极组织调研和专家集体论证,适度调整其专业结构和内涵、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有计划地完成对传统专业的升级和改造,使其保持旺盛的活力,充分体现我校品牌专业的特点和优势,以此引领和支撑学校整体的专业建设。

(2)适度培育新型专业

培育新专业是孵化新型学科和支撑学校办学规模的需要。

开办新专业,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科学的预见性,要符合我校的办学条件和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要认真做好开办新专业的前期调研和科学论证工作,把握好新专业的建设方向,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

(3)加强专业特色建设

与学科特色建设相互配合,夯实传统专业特色建设的基础。

通过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积极创办一些知识面相对较宽的复合型专业或专业方向,将其作为较长时期内能够代表学校专业特色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

3.具体目标:

(1)每年申报1~2个新专业或专业方向,力争使中职专业由2010年的22个扩展到2015年的25个左右。

(2)每年对1个传统优势专业完成重点建设和升级改造,力争到2015年建设4~5个深受社会欢迎、水平较高、在湖南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的品牌专业。

4.保障措施

(1)加强社会联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强现有专业专家委员会、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建设。

(2)积极推行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教育,建立互补双赢的合作机制,优化专业建设。

至2015年,每个专业至少建立4~5个长期稳定的、互利互惠的校企合作点。

(3)结合教育部办学条件评估工作,完善校内教育教学工作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坚持开展每年一度的校级教学评估。

(4)每年进行一次专业调研,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5)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对获准建设的试点专业、精品专业给予政策支持。

(6)积极引进国内外、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办学,加强专业建设。

(五)实习实训基地(中心)发展规划

1.指导思想

以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以满足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需求为前提,以建设资金为保障,重点建设好学校主干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基本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力度;对现有实验室、实训基地进行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实训基地整体管理水平;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2.建设目标

(1)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室:

争取到2015年建立40个特色明显、配套设施先进的校内专业教学实训室。

(2)校外实习基地:

在稳定现有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争取到2015年,建立25个相对稳定的与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对口的专业教学和实训基地。

(3)加快实验实训设备更新,提高技术含量。

到2015年,在满足专业教学所具备的数量需求基础上,骨干专业的实验实训基地的设备达到技术较先进、品种功能较齐全的要求,各专业均有部分较先进的仪器设备。

(4)建立校外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校外实习实训教学的质量。

3、保障措施

(1)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培训和对外技术服务,紧扣实操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主线,突出中职特色,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应体现高科技含量和应用功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2)加大建设资金投入,从2010年起,每年投入不少于300万元用于对原实验室、实训基地进行技术改造与扩建。

至2015年使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4000万元。

(3)建立有效的实验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

开展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考核评估工作,提高实验实训基地整体管理水平。

(4)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满足教学、科研、培训和对外技术服务需求,结构合理、技术精良的实践教学队伍。

(六)教学资料、教材开发及教育科研发展规划

1、指导思想

以职业技术工作领域或岗位(群)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通过产学合作的途径,建立中职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案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建设目标

(1)针对职业岗位(群)的客观需要,加强各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开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各类实践教学指导书、任务书等多种教学资料。

(2)建立动态教材供应目录,建立适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学资料库,建立试题库,自编部分专业教材及实践教学教材。

(3)完善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加快教育科研工作的步伐,督促已经立项的课题在计划的时间内结题。

同时鼓励申报省级、国家级的立项课题。

到2015年,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级1项、省级3项;多媒体课件数量达到课时总数的15%以上;每年完成教科研项目省级1项,省级2项。

3、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学校、系(部)两级科研、教研组织机构,尤其要建立健全系(部)科研、教研组织机构。

(2)、建立教师参与教研、科研的激励机制,成立学校教研、科研基金会,制定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立项研究和科技服务,争取做到全校参与教研、科研工作的教师数达到教师总数的15%以上。

(3)加强对教研、科研基金的管理,确保学校教研、科研管理经费逐年增长,为教师进行教研、科研、学术交流等提供强有力的经费支持。

(七)校园网络建设规划

1.指导思想:

我校校园信息化建设应本着“统一规划、软硬并重、分步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持之以恒”的建设原则,有计划、分步骤使我校从环境、资源到活动逐步实施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2.建设目标: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我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服务等活动移植到一个数字网络空间环境下,从而达到提高我校教职员工的工作效率、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并最终将我校构建成为一个数字空间下的虚拟校园。

未来5年的信息化建设投资比例达到软、硬件投资比例1:

2。

3.具体措施:

在未来5年中应在完善目前的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各项应用服务,硬件建设应围绕软件应用进行,以够用为度、适当超前的原则进行。

新区的网络建设列入学校基本建设计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

(1)2010年在现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扩充网上办公系统,实现校内收发文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各部门完成自己的网络信息平台(网站)建设,并及时更新内容。

(2)2013年在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的同时,积极开展网上教学活动,建设网络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点播、教学过程直播和网络课堂。

(3)2015年要实现全校范围内的高性能计算服务,建立基于校园网络的各种信息查询统计系统,并逐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学校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

硬件建设主要集中在完成基于校园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和校园网络一卡通系统。

(4)成立我校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同时设置专家组与工作办公室,对信息化工作投入专项建设资金。

建立校系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切实落实齐抓共建的方针。

(5)开展“人才工程”建设,把德才兼备的网络技术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充实到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来,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信息化。

在未来的5年中要积极地以各种方式,不拘一格引进人才,以岗位和职责确定报酬。

(八)内部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与后勤社会化改革建设规划

1.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构建“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人事管理和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共创和谐校园氛围。

(1)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校、系二级管理模式,增强教学部门自我发展和管理的自主性,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和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学部门自我发展的主动性,提高学校及教学部门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增强办学活力。

(2)人事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积极推行专家、教授治校理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3)分配制度改革。

本着“按劳分配、兼顾公平”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学校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

力争实现以岗定薪、同工同酬、优质优酬、总体提高的改革目标,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4)创建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单位。

进一步规范行政管理行为,牢固树立为教学中心工作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思想,努力提高机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5)后勤社会化改革。

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方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政府主导、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学校参加、社会参与、市场引导”的做法,积极探索引进社会资金建设校园的发展路子,建立既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又适应学校发展的后勤服务管理体系。

保持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2.具体目标

(1)尝试教学部门的办学经费承包方式;改革学校对教学部门办学经费下拨的方法;试行灵活的酬金分配制度和效益奖励制度;健全学校对教学部门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监控体系;加强办学成本调研和分析;逐步在教学系(部)试行办学经费包干方式。

(2)根据“精简、高效、统一”原则,强化岗位编制管理,明确岗位职责,严格岗位目标考核,逐步实行全员聘用制,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和岗位聘用的统一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的职级制度;严格控制学校岗位编制,进一步提高岗位编制的准入条件,严格控制在编人员数量,避免在编人员臃肿,影响学校发展。

完善人事代理制度,加强对编制外人员的管理,完善学校用人制度,引入竞争机制,真正做到事业留人。

(3)完善现有岗位酬金制度,体现优质优酬,实现职、责、绩、利的统一;建立健全优秀人才、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考核机制,并尽可能提高他们的待遇。

重奖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

(4)完成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修订汇编工作,使学校管理工作进一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

加强理论、政策、法规学习,提高管理人员依法办事的水平和自觉性,继续加强和改进行政管理部门的作风建设,积极推进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建设,更好地为教学中心工作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

(5)组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后勤服务公司,后勤服务公司完全从学院内部走向社会,主动参与社会竞争。

通过社会融资,加快学生公寓建设,改善学生公寓的条件,落实和完善学生宿舍管理各项政策措施,推行辅导员进学生公寓,加强学生日常生活管理。

学校后勤服务工作,除必须由学校自我管理和服务的项目外,其它能由社会承办的学校后勤服务项目均交由社会去办,使学校广大师生都能充分体验到现代物业管理企业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使后勤保障能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

 

学校招生工作规划

招生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的生命线。

只有不折不扣地做好招生工作,才能给学院带来朝气与活力。

衡阳市“十二五”规划打造“衡阳技师城”,计划5年培养10000技师和50000技术工人,我校被市政府指定为衡阳技师技工培养培训骨干院校,担负着近在眼前2/3的培养培训任务,为了完成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我校特制定本招生工作规划,并在招生政策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实行“全院动员、招办组织、片区负责、经费包干”的招生模式。

一、工作目标

(一)招生人数逐年增加:

2012年招收注册新生2600人,2013

年招收注册新生2800人,2014年招收注册新生3000人,2015年招收注册新生3200人;

(二)新生入学门槛和新生素质逐年提高;

(三)专职招生成员队伍基本稳定和招生能力逐渐增强;

(四)建立一定数量、合作密切、生源稳定、关系融洽的生源基

地;

(五)招收高技工、技师和“订单式”定向培养的学生比率逐年

上升。

二、实施步骤和措施

(一)2012年

1.制定操作性强、措施得力、奖罚分明的招生政策;

2.组建一支战斗力强、能吃苦耐劳的专职招生队伍;

3.划分片区招生任务和个人招生任务;

4.各片区招生工作小组负责到所在片区各中学乡镇宣传、发动

和组织生源,鼓励非专职招生成员利用走亲访友的机会进行招生;

5.每个片区建立初中生源基地20个以上,建立高中生源基地

2个以上;

6.作为示范中职校,就应在为地方企业提供技能型实用人才

方面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招生办会同就业处和各系重点加大跟学校周边名优企业“订单式”联合办学力度,实现60%以上的新生采用“订单式”定向培养;

7.招收技师、高职大专、高级技工类生源人数达到50%以上,

高中生源人数达到10%以上。

(二)2013年

1.进一步创新招生机制,改革完善招生模式,采取以专职队伍

招生为主,全体教职工全面参与的招生模式;

2.切实重视并采取得力措施狠抓春季招生;

3.每个片区建立初中生源基地25个以上,建立高中生源基地3

个以上;

4.会同就业处和各系重点加大跟省内名优企业“订单式”联合

办学力度,实现70%以上的新生采用“订单式”定向培养;

5.招收技师、高职大专、高级技工类生源人数达到55%以上,

高中生源人数达到12%以上。

(三)2014年

1.进一步完善招生模式,采取全专职人员招生,开始取消个人招生任务;

2.每个片区建立初中生源基地30个以上,建立高中生源基地4

个以上;

3.会同就业处和各系重点加大跟国内名优企业“订单式”联合

办学力度,实现80%以上的新生采用“订单式”定向培养;

4.稳定招生规模,提高新生入学门槛和新生素质;

5.招收技师、高职大专、高级技工类生源人数达到60%以上,

高中生源人数达到14%以上。

(四)2015年

1.每个片区建立初中生源基地35个以上,进一步融洽高中生源

基地关系;

2.进一步稳固融洽“订单式”联合办学企业关系,实现90%以

上的新生采用“订单式”定向培养;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