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农场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村建设长远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189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灵武农场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村建设长远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灵武农场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村建设长远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灵武农场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村建设长远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灵武农场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村建设长远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灵武农场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村建设长远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灵武农场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村建设长远规划.docx

《灵武农场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村建设长远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灵武农场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村建设长远规划.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灵武农场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村建设长远规划.docx

灵武农场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村建设长远规划

灵武农场创建宁夏自治区级生态村长远规划

(2007年~2011年)

第一节灵武农场基本现状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农场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以建立职工群众增收长效机制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改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宗旨,牢牢抓住生态村建设的战略发展期的机遇。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全力加快我场自治区级生态村建设步伐。

二、规划范围及规划年限

1、规划范围

灵武农场全场在内的15个生产队。

2、规划年限

  2007年—2011年。

  三、基本现状

  1、地理环境国营灵武农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西北郊,地处银川平原河东灌区。

地理坐标为东经10617′—10619′,北纬385—3813′;南北长23.76公里,东西平均宽4.3公里,面积63.3平方公里。

边界东至东排水干沟与灵武市东塔乡、临河乡相邻,西至西排水干沟、梧桐树渠与梧桐树乡毗邻、南至5号斗渠、6号斗渠、梧桐树渠与梧桐树乡接壤、北至东西排水干沟交汇处与梧桐树乡临河乡相接;中部被梧桐树乡史家壕村分割,使农场分为南北两部分。

  2、气候条件灵武农场地处西北内陆,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其特点是气候干燥,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四季分明,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光能丰富;无霜期短,霜冻危害较重;冬、春季风沙较多。

年降水量192.9毫米,全年冬短夏长,四季分明,气候条件优越。

年平均气温8.9度,全年无霜期152天,年日照总数为4434.7小时。

  3、水文条件农场将近有一半面积的地下水水质较好,可做灌溉用水。

农场渠纵贯全场,长度约23.5公里,田间桥、涵、路、渠、沟、泵站设施完备,确保灵武农场农业生产旱能灌,涝能排。

4、人口状况截至2007年,全场共有农户4328户、人口15402人,其中汉族12545人,其他少数民族2857人。

5、社会事业各类事业全面发展,医疗保险覆盖全场居民,社会保险惠及每个职工,计划生育连年获得各部门的表彰。

6、经济发展概况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灵武农场针对企业面临的困境,重新确立了以职工增收、企业增效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之路的发展思路。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初步形成了具有灵武农场特色的产业化格局,即:

农业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

2006年,职工人均纯收入9736元。

  7、交通设施现状307国道(即歧银公路:

河北省黄骅市歧口至银川市,原叶军公路属其一段),县道灵梧公路(灵武至梧桐树乡,包括原灵仁公路)穿场而过,区道银(川)—灵(武)—吴(忠)一级公路纵贯南北,银川机场座落农场之北距场部27公里,场—队、队—队道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

  8、垃圾处理现状目前,各生产队的垃圾重点是各家各户堆积存放,堆积处理率在70%以上,为了改善农户乱堆乱放的现况,农场党委将结合新农村建设,准备在各队设立生活垃圾收集点若干个,安排专人负责,定点、定时收运。

  9、绿化现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受天牛的影响,各个生产队将大量的树木砍伐,现如今所有的树木都是此后栽植的。

全场共有农田林网2000亩,各类果树3500亩,部分道路两侧已经种植了绿化带,基本能满足农场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的要求。

林地覆盖率较高,水土保持良好。

10、水环境质量灵武农场水资源重点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农场职工家属饮用水是灵武市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全部实现户户通自来水。

地表水主要是农场渠及东、西大沟水,全部符合农田灌溉标准。

地下水也可作饮用水,基本符合国家标准。

近年来,农场通过采取“工业强场、农业稳场、三产兴场、特色建场、开放活场”的战略方针,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农业项目示范园区建设日益完善,优质水稻项目带动作用不断提高,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更加广泛;“灵武长枣”等生态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灵农”牌鲜猪肉基地建设和产品销售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46家鲜猪肉经营连锁店遍布全区,辐射半径逐步延伸;奶牛业稳步发展,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场部中心小城镇建设、边远生产队“旧村改新村”、“塞上职工新居”稳步推进,场区绿化、道路硬化、住宅区亮化工程成效显著,为改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招商引资提供了和谐发展的平台,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发展目标

  灵武农场在推进生态村建设的目标是完成一个提高(五年提高职工人均纯收入2000元),培育二大支柱(畜牧养殖业和特色农业两大支柱产业),搞好三个建设(道路、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和综合治理)。

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为基础,不断提高种植业的效益,努力实现“种子工程”从特色农业、高效种植中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

以畜禽养殖规模发展为后盾,建设高标准的自治区级生态农业区。

  总体目标是实现村庄绿化、街院净化、道路硬化。

生产队主要干道建柏油路,中心干道和住宅区道路安装路灯,路旁绿化;彻底治理脏、乱、差,达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整体美化,继续建设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文化体育场所,提升职工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第二节生态经济建设

  

一、生态村经济建设发展规划

  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经济,重点发展优质粮食、畜牧养殖、优质水果等特色经济,积极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为灵武农场自治区级生态村建设提供经济基础。

  二、培育两大支柱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危机。

生态村建设也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因此,在灵武农场推进生态村建设的进程中,培育两大支柱产业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关键。

1、种植业紧紧围绕优质高效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优质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以“订单农业”为抓手,不断提高种植业的效益,努力实现“种子工程”从特色农业、高效种植中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

用2~3年的时间,把我场建设成为全区最具规模和带动作用良种示范繁育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市县种植优质水稻20万亩,年增加职均收入1000元。

2、畜牧养殖业以“灵农”品牌效应,用5年的时间,使得鲜猪肉销售店达到70个,遍布宁夏及周边省市,实现猪肉在银川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入超率达100%。

新建一个高质量的现代化养猪产业化园区,实现年屠宰生猪40000头,销售鲜猪肉2700吨,带动周边地区养殖20万头的目标;新建一个优质奶牛育种中心,养牛实现存栏5000头,年销售鲜奶20000吨的目标;畜牧养殖业年实现利润500万元。

  三、加强职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

在推进产业化进程中,农场的职能是引导与规范,没有直接主导产业与市场的职能。

这就需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来提高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化水平。

围绕重点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健全合作社运转机制,农户按照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步骤生产,基本建成以龙头企业为中心、专业合作组织为“车间”,生产经营主体为“工人”的企业化运作模式,提高主导产业抗市场风险和职工增收支撑的有效能力。

到2011年,实现畜禽养殖大户以及饲料销售、屠宰、贩运等专业户参加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参会率达到90%以上。

  四、切实做好农业新科技的推广与运用工作

  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重点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到2011年,实现全场良种农作物种植达到90%以上;农用机具的推广应用达到95%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200个,覆盖全场各个生产队。

主要措施是:

强化社会化服务,建立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户的联结机制,履盖面达到100%;完善农业综合服务功能,以农场农技站为基础,建立农用物资配送站、农业信息服务站、病虫害防治、农用机具维护维修等专业队伍。

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控制工程、水稻生产四大重点关键技术覆盖面达到95%以上。

  五、把农场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职工增收的另一途径

  积极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就地转移农场剩余劳动力,巩固和发展服务业,推动灵武农场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

到2011年,全场剩余劳动力及个体工商户达到实现产值2000万元。

第三节土地利用保护建设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本着用地节约、防止不必要的浪费。

居民建筑用地必须在拆迁后的原址上进行建设,公共建筑、厂房用地必须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养殖区必须在地力条件差、经上级部门严格审批后建设,道路在原址上进行建设。

  二、基本农田保护

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全场列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的耕地进行依法保护,杜绝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发生。

  

三、努力提高耕地产出率

把基本农田保护、中低产田土改造、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林业生态等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有机的结合起来。

对中低产田土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方式进行改造;对年久失修的沟渠、水利设施进行完善,努力提高中低产田的产出率。

第四节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建设规划

  1、道路现状概况

  虽然307国道,县道灵梧公路穿场而过,区道银(川)—灵(武)—吴(忠)一级公路纵贯南北,场—队、队—队道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

但绝大多数生产队之间的道路以沙石或泥土路面为主,给部分职工群众的出行以及农产品的畅销增加了一定难度。

2、道路建设规划

以场部为中心,辐射至各个生产队的道路交通网络。

主要干道路面全部实现柏油或水泥路,住宅区内道路实现水泥路,生产作业区内道路实现沙石路。

到2009年,完成场部至农五队,农五队至农六队,四站至农九队的道路硬化任务。

并在住宅区内安装路灯,实现亮化。

彻底解决边远生产队职工家属外出及物资运销行路难的问题。

  

第五节 居住环境建设

  

一、规划原则

  1、在不破坏原生态的情况下,建设集中居民点。

  2、近期以整治为主,治乱、治脏、治水为重点。

在住宅区内主干道路上建公共垃圾池数个,解决垃圾场队脏乱差的问题。

  二、集中居民点规划布局

  以场部小城镇建设为基础,以四站新村自治区级生态村建设为重点,以一站新村为亮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二、三站居民向场部集中,一、四站各自为点具有农场特色的居住模式。

同时带动灵武农场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危房改造

  用2年的时间搞好四站新村的“一池二改”工程,即建沼气池,改厨、改厕,对沼气池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厨房、厕所严格按照单元住宅楼的标准设计,拆除露天旱厕;对环境实施综合整治,清除乱搭乱建,规范柴草、农具和杂物的堆放,设立固定的垃圾场,完善道路两侧绿化带和房前屋后的绿化工程,使村容村貌有较大的改观,真正符合自治区级生态村的要求。

第六节 环境保护建设

  

一、水环境保护措施

  加快沼气池建设,特别是畜禽养殖专业大户必须采取干湿分离、通过沼气或其他方式净化后才能排放畜禽粪便。

完善居民点的污水排放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

  二、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扩大液化汽、沼气、太阳能、天然气的使用率,减少燃煤对大气的污染。

三、固体废物控制措施

  逐步建立完善生活垃圾收集、清洁和垃圾处理体系,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固体废物的定点收集和定点填埋,使固体废物达到无害化、减轻化和资源化。

第七节 生态文化建设

  

一、居住区生态文化建设

  制定创建规划,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

以人为本,邻里和睦,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注重公众参与居住区生态管理,倡导节能、节水、生活俭朴、环境良好。

  加强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修养等,形成民风淳朴、敬业守法、呵护自然。

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群众监督举报制度,同时建立公众信息反馈渠道和机制。

  二、村落生态文化建设

  为丰富农场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职工群众的各项素质,建设一批富有传统特色和时代特征、积极向上的村落文化项目,培育一批个人素质好、示范带动强的村落文化带头人,大力培植一批文化中心户。

全方位推进农场文化阵地,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生态文化教育

  重视居民的生态教育,每年分期开设生态建设培训,聘请相关技术人员给居民讲解生态知识及创建生态村的重要性和任务,以及建设的进展情况;利用报刊媒体和“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地球日”等纪念活动,广泛开展国民生态教育;新建或改造一批文化活动室、绿色示范区等。

 

第八节生态村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在农垦事业管理局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局城建管理部的指导和支持下,成立自治区级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各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领导和决策。

具体负责协调和处理生态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对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实行项目管理和监督。

  二、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建立和完善投资机制,制定有利于筹集生态村建设资金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引进外资,不断加大生态建设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

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质量监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要重点投入,确保实施。

  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建立生态环境专家咨询和技术支撑系统,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为生态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发展和培育科技市场,健全技术市场功能,形成高效运行的科技信息网络。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意识

  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职工群众的生态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提高人们对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对广大职工群众进行有关生态环境的教育,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提高职工群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充分调动职工群众参与生态村建设的积极性,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监督生态村建设工作。

  五、扩大合作交流,借鉴他人经验

  要积极吸收和借鉴有关生态保护与建设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提高建设水平。

在生态村建设中,要开阔视野,拓宽领域,在各个方面,尽可能地全方位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生态建设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