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小学教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168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心中的小学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心中的小学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心中的小学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心中的小学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心中的小学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心中的小学教育.docx

《我心中的小学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心中的小学教育.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心中的小学教育.docx

我心中的小学教育

我心中的小学教育

绿树成荫,景点别致,小径通幽,环境典雅;教室宽敞,配套设施应有尽有……这是我心目中的小学校园。

               

    走进校园,能听见书声歌声笑声;走进课堂,孩子们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学习是他们最幸福的享受……这是我心目中的小学教育。

每一天,我们在窄窄的三尺讲台上,为每一个孩子开启知识的大门,让他们拥有一片广阔的天空。

日子在希望中一天天过去,工作十年的点点滴滴中,我发觉,教师这一职业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般光鲜亮丽,那般从容简单,它需要太多的坚持与付出。

我爱教育事业,因为教育赋予我崭新的生命;我爱学生,因为学生赐于我无限的动力;我更在乎学生,仅仅因为学生在乎我!

教师的教育对学生的认知、心态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加之学生的可塑性极强,如果方法适当,学生就会更容易养成好习惯,积极主动地发展;如果方法欠妥或者错误,也容易产生消极效果。

一.学会赞美。

一位哲人说过:

“只有真实的赞美才能打动人的心灵。

”赞美是为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生活的细节。

所以应该强调那些令人满意的生活琐事。

你的赞美越具体,学生对哪些是好的言行就越清楚,遵守这些言行要求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心中的教育就是热情地赞美小事,让学生在爱中成长。

俗话说:

“以小见大。

”生活中出现的小事极易被忽略。

但往往是这些小事,最能见出一个人真实的世界。

因此,我尽力擦亮自己的眼睛,尽力抓住机会,衷心地、实事求是地赞美做得好的学生,让他们从小学会“莫因善小而不为”。

赞美颜景雯同学不怕累不怕脏的劳动精神;赞美张铭修同学做操时提醒旁边没能站好的同学,整个班级的队形就越来越整齐;赞美金筱迪同学总是把字写得整洁大方又漂亮……每一句赞美、每一件小事,其实都是进步的印记。

你的心越贴近自己的学生、越贴近自己的班级,你就越能感受到在与阳光同行,越能感受到一抹抹希望破土萌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品质与道德行为。

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针对班级的状况和学生实际,时移世易,与时俱进,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讲究方法着墨,避免败笔和失误,涂抹出教育的亮色,进行有价值的教育。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

“教育之没有爱,犹如池塘之没有水。

”作为教师,应该用爱浇灌祖国未来的花朵,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学生。

让他们在言与行、知识与爱中学习、提高、不断成长,为以后的人生画上最为亮丽的一笔。

在爱的天空下,让每个学生都能张开隐形的翅膀;老师们向每一个所获的今天告别时,无愧于明天的朝阳。

二.承认差异,学会包容。

有一则报道说,美国有个大学有个精神病教授,学校并没有解聘他,而不久以后,这个人就获得诺贝尔奖。

这是什么?

是包容的力量。

教育难,后进生的教育更是难上加难。

如果我们多一点包容心理,正确的对待学生的对于错,容许学生犯错,鼓励学生改错,我们才能教育出敢于尝试的一代,敢于创新的一代,而不能学生犯错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一顿责骂,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畏畏唆唆,为命是从。

人生而有差异,每个人的智力、能力是有差异的。

我们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去包容他们。

我觉得教育不能以成绩而定论。

就算是成绩,也不能只是文化成绩,而我们的教育体制却只局限在这个狭小的夹缝中求生存。

那么,我们的德、体、美、劳呢?

所以,我认为,教育应该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学习是一种乐趣。

开设学分制,让学生有其他方面发展的机会。

比如:

英语的学习很多学生听不懂,而他的实际价值有多少呢?

能不能让他去学足球、学插花、学绘画呢?

只有当他有兴趣去学的时候,他才能把最大的潜力发挥出来。

三.注重“全人全程”教育。

思想不好是危险品,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心理不好是易碎品。

理想的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要让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同样不可偏废。

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应该互相支持、协调发展。

理想的教育不应该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忽视美育和体育。

理想的教育在传授知识同时,不能忘记塑造人格,关心学生学习成绩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内心世界丰盈起来。

理想的教育,更应该是全程的教育,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亮丽的“底色”。

传统教育中“注入式”、“填鸭式”教育弊端,就是教师简单将自己知识强加给学生,那种以“告诉”为主的教育方式,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扼杀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而这些恰恰又是学生终身受用的。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当体会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自由地想;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自由地说;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自由去做。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责任就是点燃火把,并让它燃烧更旺。

教师不应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思考的果实。

教师应当是使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发展的引路人,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最后,让学生步履蹒跚到铿锵有力地主动走向知识,走向生活。

教育,是一片神奇而广袤的土地, 而我只是这片神奇而广袤的土地上的普通一员。

作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我所做的教育工作也仅仅是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启蒙知识和一些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

有梦就有希望,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认真去干,理想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作为百年大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教育是造就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

但是教育不是企业工厂,可以实行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生产出整齐划一、规格一致的产品。

所以,在我的心中,教育过程是重视个性化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快乐学习的过程,教育的目的不再是让更多的学生考试时获得更多的A,而是在于使学生能够在未来世界生活得更美好。

在我心中,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对心灵的悉心关照。

每一个孩子,不管他来自何方,出身尊卑,也不管他的穿戴与长相万千差别,心灵都是一样的,充满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真善美的向往。

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呵护,细致入微地聆听和感受,让它纤尘不染,让它不受伤害,让它快乐而健康地跳动。

人生而有差异,每个人的智力、能力是有差异的。

我们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去包容他们。

我觉得教育不能以成绩而定论。

就算是成绩,也不能只是文化成绩,而我们的教育体制却只局限在这个狭小的夹缝中求生存。

我们每天拥抱的是一个新的太阳,我们每天面对着的都是一些个性迥异的孩子,都是一个个前程不可限量的个体。

他们当中可能会有今后的政治领袖,可能会有今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可能。

只要你精心地去照料他们,哺育他们,只要你帮助他们去找回自信,只要你帮助他们去挖掘潜力,他们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是会远远超出你所能想象的,一份耕耘会给你多少倍的回报!

对于后进生,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他们个性鲜明,他们有青少年独有的特征,如有激情、讲义气、敢于说不;当然也有生活习惯差,如迟到、旷课、上课开小差,学习习惯差,经常不交作业、上课讲话、甚至考试舞弊等等。

所以,对待这些同学,我们应该因势利导,不应该忽视他们、放弃他们:

英语学的很差的学生,能不能让他去学足球、篮球、排球呢?

能不能让他去学裁缝、学插花、学服装设计呢?

只有重视他的个性化发展,他才能把最大的潜力发挥出来。

陶行知先生曾在诗中写道:

“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贝多芬;你的偏见中有达尔文、爱因斯坦、安吉尔、托尔斯泰、罗丹……”阅之深为惭愧!

在我心中,教育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的过程,教育应该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学习是一种乐趣。

作为教育中重要角色的教师,他们“给予”的将一去不复返,教师不再是知识和技能的权威,只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探索的伙伴,而学生,他们的头脑将不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亮的火把”。

教育应该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学习是一种乐趣,目前,世界教育研究有一个共同鲜明的主题是“儿童参与”,然而儿童参与在中国的教育界却始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而充分地参与,新的课堂改革和素质教育就很难落实到位,也就很难推向深入。

课堂不应是教师死板的讲堂,而应成为学生快乐的学堂。

而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情境交融地进入角色。

课堂上,教师要走下讲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放心、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成为学生知识构建的引路人。

在我心中,教育的目的不再是让更多的学生考试时获得更多的A,而是在于使学生能够在未来世界生活得更美好。

大量事实表明,知识不等于智慧。

知识是人类对生活事实进行研究得出的规律性结论,生活是知识的源泉。

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才是智慧。

教师不应当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当是智慧之树的浇灌者。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个人能否与社会环境相协调,不但关系到他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生活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我们必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能顺利地融入到新的社会群体中,能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发展的机会,能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能妥善地处理各种关系。

所以,教育必须把目光投向未来,根据未来的需要设计教育方案,教育是创造未来的人,必须具有对未来负责的强烈责任感,使学生能够在未来世界生活得更美好。

在教育中,我希望跟着学生一起走过她神奇有趣的学习生活,我可以感动着,思索着,体会最真诚的关爱,最平等的友谊,最快乐的学习。

这就是我——一个普通教师心中的教育。

时光荏苒,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参加工作四年了,这四年里没有离开过教育工作,更确切点说是这二十几年里都没离开过教育,大学毕业之前接受教育,一毕业从事教育,也许教育将是我此生伴侣。

这也是我儿时的梦——手执教鞭立于三尺讲台之上教授“之乎者也”。

有人说老师教学生就是教会学生知识。

我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教师传授知识固然重要,正如韩愈所说“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但是我觉得首先教会学生做人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假如我们的学生成绩十分优异可偏偏就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唯我独尊,更有甚者凭着自己的专业技能做有损于国家和人民的事,这样的优等生我宁肯不要!

先学会做人再去做事,把人做好了就算是目不识丁也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所以我们应该将人格教育放在首位,让其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教育出“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合格接班人!

其次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方法就可以去猎取知识,无需老师在紧跟其后。

学生学习得法以后兴趣高涨,老师也得个轻松自在,何乐而不为呢?

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从这句经典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名校对于教师的作用的肯定。

的确如此一个国家要发展进步只能靠教育,而教育的发展进步要靠教师,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所以我觉得国家和学校在教师素质提升技能培训的方面应下大力气,并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惟其如此才能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到教育领域,这样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细数教育强国如美国、德国、日本等无不对教师尊敬有加!

我目前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是人生的起点。

小学教育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发展,基础打得牢不牢更是关系到孩子以后的前途。

可是我国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小学教育的师资力量是最薄弱的,特别是农村小学!

稍微留心就会发现,学历高的教师大部分都留在高学段,大学教师当中硕士博士比比皆是,可是在中学阶段寥寥无几,在小学阶段更是十分罕见。

是小学阶段不需要那么高学历的教师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在德国小学阶段的教师当中博士学位的占到相当大比重,而他们的大学教师中高学历教师反而少。

有人说让一个硕士生、博士生去教小学不是大材小用吗?

我却不这么认为,学历高的教师去抓好基础教育,他们会以更高的理念来引导学生,从高屋建瓴的高度为孩子们指明航向,孩子们会有跟宽的路可以走!

我觉得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正是我的快乐所在!

我期望教育正如我心中所想的披荆斩棘开拓出更美好的未来!

一直以来,人的个体差异被教育学所研究。

小学生的个性正处在发展阶段,在迅速的社会化阶段,可塑性大,尚未定型,但个性差异已经初步显露出来,在教学中如何针对小学生个性差异,抓住小学生的个性具有可塑性进行指导。

要求教师在教学上不仅要对全体学生进行集体教育,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利用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优点,使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度的学习达到专业化,在百花齐放中有一支独秀,于是个性化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个性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几乎每一次教育改革都与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有关。

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把发展人的个性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任务。

我们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于人的内在价值,强调人的主体存在。

因此,教育的真实意义就在于使得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的任务不是消除个别差异而是因势利导,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手段、方式方法,竭力使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

材就是指教育对象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他的兴趣、性格、能力等心理上的特点。

“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在教育或教学上,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按不同的条件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因材施教就是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和教学,在分析学生的差异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良好品质与个性。

首先,教师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进步的学生观,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抓住闪光点去启迪学生,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改正缺点。

在努力学习的同时,逐步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控等个性品质。

个性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引发儿童兴趣,发掘儿童潜能,培养学生个性特长。

让儿童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引导每一名学生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小组,在其有兴趣的方面获得发展,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尽可能提供发展的空间,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张扬自己的个性。

一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又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家庭的熏陶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个性培养的关键在于捕捉并识别这些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性格上的差异,教师应细心地观察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利用各种机会,发挥学生性格上的长处,克制短处。

并要创造机会,让儿童认识自己的短处,自我克制,实行自我修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在学生心理上。

教师提出的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因此,提出适当要求应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心理水平和知识能力,避免出现“吃不饱”和“够不着”的情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励。

教师的教学中的基本工作之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其需要、兴趣和价值观,然后有针对性地激励需要,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培养高级需要,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

教师在平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优缺点,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发扬其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就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条件和情况;对症下药。

只有了解了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所在,才能有的放矢,采取得力措施,调动起学生心理上的积极因素,消除其消极因素,使之自觉主动地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品德,按教育要求发展。

教师要平时注意了解学生个性,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

教育塑造人就是在学生的个性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培养,使之成为在社会规范指导下充分发展了个人特性和潜能的人才。

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使之适应社会,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把自身的个性和潜能外化为社会的价值,使他们“能成为什么就成为什么”。

只有承认并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为其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

重视个性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和根本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最佳体现。

只有把学生当“人”看,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把学生看成独立发展的人,才能使学生个性的自主性、创造性、独立性等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健全的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育。

这是教与学的最高境界。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可见学习本身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

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实的教育把学习搞得那么枯燥乏味,那么苦不堪言!

学习的快乐首先源于知识本身。

可以说任何一门知识都有着无穷趣味,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知识本身的趣味足以使学生孜孜以求,乐此不疲。

其次,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非常值得高兴的。

一个人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收获的还有无尽的快乐。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享受过这种快乐的。

至少在幼儿园时期是这样,每天都学到一点新奇的知识,回家就高高兴兴地对爸爸妈妈讲。

可惜后来这份快乐渐渐变成了厌倦和苦恼!

这实在不是孩子的过错啊!

学习的最高层次的快乐来自思考和创造。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会意”源于他的思考,这种对文章意旨的理解与把握使他高兴地忘记了吃饭。

有什么快乐能比得上这种快乐呢?

颜回跟随孔子求学,正因为他喜欢思考,善于思考,才对孔子的学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闻一以知十”,以致于“欲罢不能”。

如何让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是我们的教育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

 教师教学其实是很快乐很幸福的事情。

教学的快乐首先源于学生学习的快乐。

学生的天真幼稚,学生的热情奔放,学生的思维敏捷,学生的质疑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学生的每一分提高,都是教师快乐的源泉。

教学的快乐还源于教师的创造。

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教师在享受传授知识快乐的同时,还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这就是所谓“教学相长”。

作为一个教师,绝不能只抱着几本教科书,照本宣科地去做重复性的劳动,而要不断探索,不懈追求,领悟本科学问的奥秘和根本。

如此授课之时才能深入浅出,才能让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与学相得益彰,融洽和谐,那是多么理想的一个境界啊!

学生只有快乐才有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坚持不懈的学习动力,只有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取得的成功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成就。

在愈来愈激烈和残酷的社会竞争面前,在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现在大多数的父母都在担心孩子未来生活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为了孩子将来生活过得高人一等,能胜人一筹。

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就将本应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的孩子,用所谓的兴趣班和培训课把小鸟关在了封闭的牢笼,把孩子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并且自以为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全然不顾孩子的意愿。

忘记了揠苗助长的寓言,让孩子失去了人生中一段本应快乐的童年,而换来的往往是物极必反的结果。

其实适当的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他们会对自己所选择的事情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以快乐的心情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这是教育的最佳形式。

让自己和学生都快乐。

说起来惭愧,当老师已经几年了,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煎熬中度过,有时是因为学生的不懂事,有时是因为工作的千头万绪,因而牢骚的时间总比快乐的时间多,也许是自己总把教育当成了一种工作,出于责任心而不停的拼搏却总觉无愧于心,但实在是没有给自己机会寻找快乐、创造快乐,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总是“还存在什么问题”而不是“还有那些乐趣”。

因为自己的误区,我想学生们一定也是跟我一样在备受煎熬。

换一种思维方式,经常问问自己:

今天感受到那些快乐?

经常和学生一起探讨:

今天创造了那些快乐?

也许在没有什么快乐时自己也会想尽办法和学生一起创造快乐吧!

因此能够和学生一起探讨“今天我们享受到哪些快乐?

”便是我理想的教育境界。

作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教育的意义,认清教育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找准前进的方向。

细节决定成败,平凡成就伟大。

只有认真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在给他们知识的同时给他们快乐和自信,这样才能干好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