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1397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34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二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二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二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二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x

《二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x

二标段施工组织设计

 

力拓煤业有限公司

井巷工程Ⅱ标段施工组织设计

 

建设单位:

山西霍州力拓煤业有限公司

工程名称:

井巷工程Ⅱ标段

施工单位:

中十冶集团力拓井巷工程Ⅱ标段项目经理部

编制:

审核:

矿长:

监理工程师:

 

中十冶集团力拓井巷工程Ⅱ标段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三日

 

审批意见

编制人

主持人

会审时间

 

会审单位及人员签字:

单位

会审意见

签名

单位

会审意见

签名

施工单位

通防科

技术科

机电科

调度室

安监科

地测科

通防矿长

生产矿长

机电矿长

安全矿长

总工程师

矿长

监理工程师

第一章矿井概况与工程及地质概况………………………………………

一、矿井概况……………………………………………………………

二、资源条件……………………………………………………………

三、工程概况……………………………………………………………

四、设计依据……………………………………………………………

第二章 工程施工方案………………………………………………………

  一、施工场地布置………………………………………………………

二、工程施工方案………………………………………………………

第三章 施工组织及施工进度计划……………………………………………

一、工作面作业循环方式………………………………………………

二、拟投入主要施工机械设备…………………………………………

三、劳动组织……………………………………………………………

四、施工进度计划………………………………………………………

五、材料供应计划………………………………………………………

第四章 施工系统………………………………………………………………

一、运输系统……………………………………………………………

二、通风系统……………………………………………………………

三、供电系统……………………………………………………………

四、给排水系统…………………………………………………………

五、通讯系统……………………………………………………………

六、防尘系统……………………………………………………………

第五章 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及质量保证措施………………………………

一、质量保证体系………………………………………………………

二、质量保证的具体措施………………………………………………

三、施工技术与保证措施………………………………………………

四、降低工程造价保证措施……………………………………………

五、季节性施工管理规定………………………………………………

第六章 工期保证措施…………………………………………………………

一、组织管理措施………………………………………………………

二、工期保证措施………………………………………………………

第七章 文明施工措施…………………………………………………………

一、管理机构……………………………………………………………

二、场容场貌……………………………………………………………

三、物资设备……………………………………………………………

四、环境控制……………………………………………………………

五、综合治理……………………………………………………………

六、文明施工措施………………………………………………………

第八章 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第九章安全技术措施…………………………………………………………

第十章井下灾害预防…………………………………………………………

一、井下自然灾害预防及治理…………………………………………

二、避灾路线………………………………………………………………

附表:

项目管理机构配备情况……………………………………

项目管理机构配备情况表………………………………………………

项目经理简历表…………………………………………………………

项目技术负责人简历表…………………………………………………

矿建、地质、测量技术人员表……………………………………………

项目施工组织机构………………………………………………………

 

第一章:

矿井概况与工程及地质概况

一、矿井概况:

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晋煤重组办发[2009]80号文《关于临汾市霍州市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同意山西普大煤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地方煤炭企业整合主体企业,兼并重组原山西涧河煤业有限公司、山西霍州磊建煤业有限公司(十关闭)、山西霍州涧庄煤业有限公司和山西霍州冯什煤业有限公司(十关闭)。

重组后暂定名:

山西普大煤业集团涧河煤业有限公司,井田面积为6.5471km2,批准开采井田内1、2、10、11号煤层,生产能力为60万t/a。

另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晋煤重组办发[2009]129号文《关于山西临汾四通焦煤有限公司等四处煤矿企业调整方案的批复》,同意将原晋煤重组办发[2009]80号文中批复的山西普大煤业集团涧河煤业有限公司(暂定名)矿井能力由60万t/a变更为90万t/a。

经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以(晋)名称变更核内[2009]001413号核准企业名称变更为山西霍州力拓煤业有限公司。

2009年12月25日由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为山西霍州力拓煤业有限公司核发了证号为C140000************0126的采矿许可证,井田面积为6.5471km2,批准开采井田内1#—11#煤层,生产能力为90万t/a。

矿区位置及交通

山西霍州力拓煤业有限公司井田位于霍州市西北9km处白龙镇韩南庄村,行政区划隶属霍州市白龙镇管辖。

井田地理位置为:

东经:

111°37′37″—111°40′21″,北纬:

36°35′22″—36°37′07″

井田东侧2km处有大运路和南同蒲铁路通过,南侧2km处有汾西-霍州线公路通过,井田有简易公路与上述交通干线相连,交通便利。

地形地貌

井田呈侵蚀的低山丘陵地貌。

井田内以对竹沟为主沟谷,大小支沟于对竹沟南北两侧呈树枝状展布,支沟间有黄土梁峁断续绵延,地形较复杂。

总的地势为南北高中间低。

地形最高点为井田西南部山梁,标高807.3m,最低点为中部对竹河河床19号钻孔,标高597.87m,最大相对高差209.4m。

河流水系

井田内主要河流为对竹河,该河流属季节河流。

平时水流较小,雨季水量增大。

自西北边界处斜穿井田,于霍州市西侧汇入汾河。

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

气象条件及地震情况

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2.2℃,一月份气温最低平均气温-5℃,最低气温-20℃;七月份气温最高,平均气温25℃,最高气温40℃。

年平均降水量479.7mm,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蒸发量1746mm。

为年平均降水量的3.6倍。

霜冻期为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全年无霜期为180天左右。

最大冻土深度0.67m,冬春季多风,主要风向为西北风,次为东南风,最大风速20m/s。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井田所属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20g,地震烈度为Ⅷ度。

二、资源条件

(一)、井田地质勘探程度及地质报告批准文号

1、井田地质勘探程度

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在收集利用以往地质资料和矿井生产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报告。

井田10、11号煤层达到了勘探程度。

所编制的《山西霍州力拓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可作为矿井建设的地质依据。

2、地质报告批准文号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以晋煤规发[2010]1517号文对该报告进行了批复。

(二)地质构造

Ⅰ、区域地质

1、区域地层

本井田位于霍西煤田中西部,霍州矿区中部,出露地层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和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的一部分。

上第三系、第四系不整合覆于各个时代地层之上。

见表2—1。

2、区域构造

霍州矿区位于霍西煤田中部,东、西两侧分别为霍山和罗云山大断裂,构成矿区的天然边界。

矿区内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伴有开阔的波状起伏,受北北东向霍山和罗云山断裂控制区内断裂,走向多为北东—北北东,是矿区内的主体构造。

与其大致垂直的北东东向断裂也较发育。

前者有霍山断层、罗云山断层、赤峪断层、瓦窑圪塔断层、僧念断层,后者如什林断层、上团柏断层、下团柏断层。

现将主要断层叙述如下:

霍山断层为本区的主要断层,走向北东20—30°,倾向北西,倾角50—70°,为西侧下降的正断层,断层落差在霍县城东约3000m以上。

罗云山断层走向北东30°,呈“S”型。

自临汾辛店,经西郭梁家庄,向北延伸于罗云村转为北北东向,经霍县岭南、上团柏于霍县陈村又转为北东东流入汾河,延展约60km,为东南盘下降之正断层,其中北东东走向段称上团柏断层。

在罗云村北北东向落差最大,约600—700m。

什林断层始于罗云山西,走向近于东西,为南侧下降的正断层,落差在什林一带约200m,经蔡家庄、许村至李雅庄附近什林挠褶断裂带南翼新第三纪砾岩中人字型构造及北盘二叠纪砂、泥岩一系列北西西向小褶曲,显示了南盘向东移动。

本井田位于霍州矿区的中部。

正处什林断层的南盘。

3、区域含煤特征

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含煤12层,煤层自上而下为1号、2号、2下号、5号、6号、7号、7下号、8号、9号、10号、10下号、11号煤层。

其中1号、2号煤层稳定基本全区可采。

10号、11号煤层全区稳定可采。

5号、9号、10下号煤层则为局部可采,6号只在区内中部有一小部分可采。

1号、2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上部,两者间距一般8m—13m,统称上组煤层,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为2.73m。

5号、6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上部,两者间距4m左右。

9号、10号、10下号、11号煤层都集中在太原组下部,统称下组煤层,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为5.86m。

Ⅱ、矿井地质

1、地层、

本井田位于霍西煤田中西部,瓦窑圪塔精查勘探区中部,井田内大面积基岩出露,现根据钻孔、井筒揭露情况对井田内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02s)

该组本井田未出露,岩性为深灰色石灰岩,块状,致密,质纯,性脆。

本井田东南边界外80m处的21号钻孔揭露厚度182.3m。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平行不整合接触于奥陶系之上,岩性为浅红色铁铝岩,灰黄色铝土岩、铝质泥岩,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底部常有鸡窝状铁矿。

本组厚度为1.80~16.80m,平均厚度为8.06m。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井田内未见出露。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建造,岩性主要由灰黑色、黑色泥岩,砂质泥岩,泥岩,深灰色石灰岩及煤层组成。

本组含5、6、7、7下、9、10、10下、11号煤层,其中5、6、7、7下号煤层为井田内不稳定不可采煤层,9号煤层为井田内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10下号煤层为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10、11号煤层为稳定全区可采煤层。

该组底部为灰白色细、粗粒石英砂岩,厚度为0.50~12.86m,平均厚度为3.63m,即本区K1标志层,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本组厚度为72.00-94.88m,平均厚度82.12m。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井田内零星出露。

岩性主要为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及灰色中粒砂岩,夹1、2号可采煤层及2下号薄煤层(平均厚0.37m)。

底部为一层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厚度1.00-9.10m,平均3.82m,即本区K7标志层,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本组地层厚度27.59-55.14m,平均37.12m。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本地层在井田内对竹河附近及北部广泛出露。

岩性由中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等组成。

底部为一层灰白色中粒砂岩,灰白色,含云母较多,厚度1.10-10.98m,平均5.06m,即本区K8标志层,与下伏山西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本组厚度为64.75-106.25m,平均厚度80.25m。

(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本地层在井田内局部出露,主要由灰绿、紫等杂色泥岩、灰绿色中粒砂岩等组成。

底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粗砂岩,底部含砾石,厚度1.55-7.07m,平均3.95m,即本区K10标志层,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本组地层在井田内大部分被剥蚀,仅有部分残留,井田内最大残留厚度约为80m。

(7)上第三系上新统(N2)

底部为砂砾岩,上部为棕红色粘土及灰白色钙质土或钙质结核井田内未见出露,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本组厚度为0-20.00m,平均厚度为5.00m。

(8)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

下部以浅黄色黄土为主,夹数层红棕色埋藏土,底部有砾石层。

上部为次生黄土及砾石层为主。

厚度为0-19.00m,平均厚度为6.58m。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9)第四系全新统(Q4)

为对竹河床冲积、洪积而成的泥沙、砾石层及河谷两侧的残坡积物。

厚度为0-10.00m。

平均厚度为5.00m。

2、含煤地层

井田范围内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山西组。

现简述如下:

(1)太原组(C3t)

本组本组厚度为72.00-94.88m,平均厚度82.12m。

岩性主要由灰黑色、黑色泥岩,砂质泥岩,泥岩,深灰色石灰岩及煤层组成。

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三段:

1)下段(C3t1):

K1砂岩底—K2灰岩底。

本段平均厚度为22.82m。

岩性以灰黑色泥岩为主,砂岩次之,含有9、10、10下、11号煤层,其中9号煤层为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10下号煤层为井田内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10、11号煤层为稳定全区可采煤层。

2)中段(C3t2):

K2灰岩底—K4灰岩顶。

本段平均厚度为33.89m。

岩性以三层石灰岩及灰黑色、黑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夹有7号、7下号薄煤层,均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3)上段(C3t3):

K4灰岩顶—K7砂岩底。

本段平均厚度为25.41m。

岩性以灰黑色泥岩及粉砂岩为主,夹5、6号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2)山西组(P1s)

由K7砂岩底至K8砂岩底,本组厚度为27.59—55.14m,平均厚37.12m。

岩性主要为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及灰色中粒砂岩,夹1、2号可采煤层及2下号薄煤层。

其中1、2号煤层为稳定大部可采煤层,本井田现已采空,2下号薄煤层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3、井田构造

本井田总体为一宽缓的褶皱构造,东部较陡,西部较缓,地层倾角为3°—14°,一般为6°左右。

另外,井田内共发育有断层18条,陷落柱13个;井田内10号钻孔附近的1、2号煤层有剥蚀现象。

现简述如下:

(1)褶曲构造

1)S1向斜:

位于本井田中部,向斜轴自北向南由NNE向转为近SN向,倾伏NE,轴长约2100m。

西翼较缓,倾角约为3°—7°,东翼较陡,倾角约为4°—14°。

向斜轴由11、17、856、32、33、26、25、18、857号钻孔控制,井下采掘中揭露,地表亦见出露。

2)S2背斜:

位于S1向斜东部,背斜轴自北向南由近SN向转为NE向,倾伏N,贯穿于整个井田。

两翼基本对称,倾角约为5°—9°。

背斜轴由54、55、12、859、27、20号钻孔控制,井下采掘中揭露,地表亦见出露。

(2)断层构造

井田内断层构造发育,主要为走向NE向的正断层,大小断层共计18条(详见断层特征一览表)。

1)F1正断层

位于井田西部边界处,走向NE,倾向NW,井田北部倾角50°,落差35m,南部倾角60°,落差30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约为1450m,地面填图时发现。

2)F2正断层

位于F1正断层东,走向NE向,倾向NW,倾角70°,落差6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约为170m,地面填图时发现。

3)F3正断层

位于F2正断层东,走向自北向南由NE转为NNE向,倾向NW,井田北部边界处倾角70°,落差15m,中部倾角70°,落差25m—30m。

南部倾角70°,落差45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约为1850m,

在井下采掘1号、2号煤层时发现。

地面填图时亦发现。

4)F4正断层

位于F3正断层东,走向NE向,倾向NW,井田北部边界处倾角70°,落差5m,中部倾角70°,落差6m。

南部倾角70°,落差5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约为1600m,在井下采掘1、2号煤层时发现。

地面填图时亦发现。

5)F5正断层

位于井田南部边界处,35号钻孔附近,走向NE向,倾向NW,倾角60°,落差5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约为250m,在井下采掘1、2号煤层时发现。

地面填图时亦发现。

6)F6正断层

位于井田北部边界处,10号钻孔附近,走向NE向,倾向NW,倾角70°,落差5—15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约为850m,在井下采掘1号、2号煤层时发现。

地面填图时亦发现。

7)F7正断层

位于井田南部边界处,31号钻孔附近,走向近SN向,倾向W,倾角70°,落差8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约为150m,在井下采掘1、2号、10号煤层时均发现。

地面填图时亦发现。

8)F8正断层

位于F7正断层东部,32号钻孔西部,走向NNW向,倾向SWW,倾角70°,落差2.5—5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约为1050m,在井下采掘1号、2号、10号煤层时均发现。

地面填图时亦发现。

9)F9正断层

位于F8正断层东部,32号钻孔东部,走向近SN向,倾向W,倾角70°,落差7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约为250m,在井下采掘1号、2号煤层时均发现。

地面填图时亦发现。

10)F10正断层

位于F9正断层北部,856号钻孔西部,走向近SN向,倾向W,倾角70°,落差3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约为200m,在井下采掘11号煤层时发现。

地面填图时亦发现。

11)F11正断层

位于F10正断层东北部,走向NW向,倾向SW,倾角70°,落差5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约为280m,在井下采掘1号、2号煤层时均发现。

地面填图时亦发现。

12)F12正断层

位于F11正断层东部,55号和18号钻孔西部,走向自北向南由NE转为近SN向,倾向NW,倾角70°,落差5m—10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约为900m,在井下采掘1号、2号煤层时均发现。

地面填图时亦发现。

13)F13正断层

位于F12正断层东部,55号和18号钻孔东部,走向自北向南由NE转为SW向,倾向W,倾角65°,落差10m—25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约为1400m,在井下采掘1号、2号煤层时均发现。

地面填图时亦发现。

14)F14正断层

位于F12正断层北部,857号钻孔附近,走向NEE向,倾向NNW,倾角65°,落差6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约为300m,在井下采掘1、2号煤层时均发现。

地面填图时亦发现。

15)F15正断层

位于本井田北部,走向NE向,倾向NW,倾角70°,落差5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约为200m,在井下采掘1号、2号煤层时均发现。

16)F16正断层

位于F13正断层东部,13号钻孔西北部,走向自西向东由SW转为近EW向,倾向N,倾角80°,落差10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约为700m,在井下采掘1号、2号煤层时均发现。

地面填图时亦发现。

17)F17正断层

位于F16正断层东部,走向自北向南由近SN向转为SW向,倾向NW,倾角65°,落差15m—20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约为1100m,在井下采掘1号、2号、10号煤层时均发现。

地面填图时亦发现。

18)F18正断层

位于井田东部边界处,走向NE向,倾向NW,倾角75°,落差20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约为1100m,在井下采掘1号、2号煤层时均发现。

地面填图时亦发现。

断层特征一览表

断层特征

断层编号

断层

性质

位置

走向

倾向

倾角(°)

落差

(m)

备注

F1

正断层

井田西部边界处

NE

NW

60

30

地面填图时发现

F2

正断层

F1断层东

NE

NW

70

6

F3

正断层

F2断层东

NE转为NNE

NW

70

15-45

在井下采掘1、2号煤层时均发现。

地面填图时亦发现。

F4

正断层

F3断层东

NE

NW

70

5-6

F5

正断层

井田南部边界处

NE

NW

60

5

F6

正断层

井田北部边界处

NE

NW

70

5-15

F9

正断层

F8断层东

SN

W

70

7

F7

正断层

井田南部边界处

SN

W

70

8

在井下采掘1、2、10号煤层时均发现。

地面填图时亦发现。

F8

正断层

F7断层东

NNW

SWW

70

2.5-5

F17

正断层

F16断层东

自北向南近SN转SW

NW

65

15-20

F10

正断层

F8断层北

NNE

近SN

70

3

在井下采掘11号煤层时发现。

地面填图时亦发现。

F11

正断层

F10断层东北

NW

SW

70

5

在井下采掘1、2号煤层时均发现。

地面填图时亦发现。

F12

正断层

F11断层东

自北向南NE转SN

NW

70

5-10

F13

正断层

F12断层东

自北向南NE转SW

W

65

10-25

F14

正断层

F12断层北

NEE

NNW

65

6

F15

正断层

井田北部

NE

NW

70

5

F16

正断层

F13断层东

自西向东SW转EW

N

80

10

F18

正断层

井田东部边界处

NE

NW

75

20

(3)陷落柱

在井田内1号、2号、10号、11号煤层开采过程中,发现13个陷落柱,井田内陷落柱特别发育,其中以井田东南部X5陷落柱为最大,长轴为225m,短轴为130m,井田中部X12陷落柱最小,长轴为20m,短轴为15m,这些陷落柱基本上为椭圆形,陷落柱内地层杂乱无章,柱壁倾角85°以上。

陷落柱特征一览表

陷落柱特征

陷落柱编号

位置

长轴(m)

短轴(m)

形状

备注

X1

井田西南部31号钻孔附近

110

80

椭圆形

均为1、2、10、11号煤层开采中揭露

X2

井田西南部31号钻孔附近

85

65

椭圆形

X3

井田南部边界处

150

100

椭圆形

为10、11号煤层开采中揭露

X4

井田南部859号钻孔附近

175

70

椭圆形

均为1、2、10、11号煤层开采中揭露

X5

井田南部859号钻孔附近

225

130

椭圆形

X6

井田东南部28号钻孔附近

130

90

椭圆形

X7

井田东南部19号钻孔附近

125

90

椭圆形

均为1、2号煤层开采中揭露

X8

井田东部14号钻孔附近

90

50

椭圆形

X9

井田中部11号陷落柱北

35

25

椭圆形

均为1、2、10、11号煤层开采中揭露

X10

井田中部9号陷落柱东

30

25

椭圆形

X11

井田中部主立井附近

110

20

椭圆形

X12

井田中部20号钻孔附近

20

15

椭圆形

X13

井田南部33号钻孔北

170

110

椭圆形

为1、2、10号煤层开采中揭露

(4)冲刷

井田内北部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