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手抄报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128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手抄报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手抄报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手抄报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手抄报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手抄报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手抄报资料.docx

《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手抄报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手抄报资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手抄报资料.docx

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手抄报资料

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手抄报资料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以翠亨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坐落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在中山市区东南方公里处,广(州)珠(海)公路主干道旁。

北距广州约100公里,南距澳门约30公里,隔珠江口水域与深圳、香港相望,陆地与珠海市毗邻。

翠亨村傍山濒海,气候宜人。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置身于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的公园环境之中。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建馆于1956年,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多年来,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在注重保护好孙中山故居和馆藏文物的同时,注重保护孙中山故居的文物环境,并加以充分的利用。

目前,向观众开放参观的面积约6万平方米,开放的主要景点有:

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纪念馆、孙中山听太平天国反清故事的雕塑、孙中山试验炸药处--瑞接长庚牌坊、翠亨民居展示区、翠亨农业展示区、中山鼎等,逐步形成以“孙中山和他成长初期的社会环境”为主题,兼具历史纪念性和民俗性、立体而多元化的陈列展览体系,充分地再现了孙中山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体系和革命实践,再现孙中山出生和成长初期的社会历史环境,使人们加深对孙中山这一伟大人物的了解。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致力于开拓进取。

本馆建立完善了员工的各种行为规范,施行CI形象系列设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开通了电脑局域网、观众电脑触摸屏查询系统和国际互联网,实行了管理上的现代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每年都举办关于孙中山的大型展览和学术研讨会,不断取得研究成果;为抢救和保护民俗文物,组建了"中山市民俗博物馆",努力不懈地弘扬民俗文化。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于1996年至1997年先后被公布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将继续以自身独特的风采和魅力,拓展新区域,迈进新世纪。

  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手抄报内容:

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演讲稿

  马克·吐温的写作里有个手法──当写到一个严肃到不行的场合,譬如今天这种场合,他就会让一只小土狗,不知道从哪里蹿出来,突然奔跑到前面,把演讲的人撞一下,那份严肃就被瓦解了,我不知道今天我拿这严肃怎么办,但是很高兴能够来到这里。

  我不是孙逸仙研究的专家,所以今天只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那个时代的观察。

  列强瓜分的中国

  1912是甚么样的时代?

第一个浮出的意象,可能就是——那是一个列强瓜分中国的时代。

有张漫画,是当时一个法国杂志所刊出的。

桌上有个大饼,写着CHINE,列强拿着刀分割这个饼。

整个19世纪,是这样弱肉强食的时代。

  那也是个非常残酷的时代。

沈从文自传里有段文章题目就叫作《辛亥革命的一课》。

沈从文生于1902年,住在湖南的乡下,在1910年最混乱的时代,从他七八岁的眼睛看到的世界是满地人头的:

当时满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员,但到底谁是革命党呢?

乡下官兵于是抓人头充数,成千上万的,五花大绑地被抓去砍头,基本上都是乡下的农民。

在沈从文的村子里每天大约有一百多的农民被抓去河边砍头,砍到后来,人实在太多了,官兵就把成堆的农民抓去大王庙面前掷筊,如果丢出来的是两面都向上或一阴一阳的,就到“活”的这一边,如果两个都覆盖住,就被分去“死”的那边,等砍头。

运气不好的农民掷完筊,也就乖乖地去排队等砍头。

  每一天在河边,都有很多的围观者去看砍头,所以沈从文从小的数字学习,是从数尸体学来的。

围观者嬉笑不已,有时围观的人太多了,官兵也搞不清楚到底谁该杀谁不该杀,有的“该”被砍头的不知怎么混到嬉笑的人群里,也就被当作路人给放了。

  有张图,中间站着的是孙中山先生,在上海车站,一行人正要搭火车去南京就职总统。

民国终于建立了,但非常不稳定。

  一张奇特的邮票可以充分表达政局的不稳。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了,可是我们也都知道,十九世纪到廿世纪初的中国,海关和邮政全部由外国人主控。

当时的邮政总办是一位法国人叫帛黎,当中华民国成立时,他非常不甘愿,不认同。

邮票上面还是写着“大清邮政”,可是孙中山都已经在南京宣誓就职了,怎么办?

他就在邮票的中间,印上了“临时中立”四个字。

到了三月的时候,孙中山严重抗议,他才再加“中华民国”四个字。

从一张小小的邮票里,就看得出一个动荡的时代。

  1912年前后,不只是军事动荡,不只是政治动荡,其实更是改风易俗、价值翻转的时代;服装,缠足,包括发型,剪辫子这件事情,都是严重的大事。

  丰子恺的漫画画了一个举头仰看科举发榜的书生,一个中国文人脑后垂下长长的辫子。

1912年,割除辫子,是与过去两百多年巨大的割裂。

  钱穆先生出生在1895年。

1910年,风声鹤唳,十几岁的孩子都知道时代要变了。

有一天晚上,他睡不着,在他同学的枕头下面发现了一本书——是谭嗣同的《仁学》。

谭嗣同这位前进的思想家,就在这晚让十五岁的钱穆认识了,钱穆最震动的是什么呢?

竟然是谭嗣同在《仁学》里头谈头发的部分。

把人依照发型来分,谭嗣同说,全发戴冠的,是中国人;把头发剃光的是印度人,把头发剪短的,是西方人;第四种,前面都刮光,后面留个猪尾巴的,叫做满洲人。

  少年钱穆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就把自己的辫子给剪了。

问题是,他辫子才剪了,没几天要放假了,他要搭火车回家,朋友就警告他说,你现在没有辫子,一上火车一定会被官兵抓起来被当革命党给杀了。

事情非常的危急,怎么办呢?

钱穆就把剪下的辫子缝到瓜皮帽上,伪装辫子。

在历史大转换的时代,一根辫子很可能就让人送了性命。

  其实,钱穆不需要缝辫子,因为在1912年前后,已经出现“改良帽庄”,有现成的帽子加辫子的改良帽可以买了。

那个时候,道士服突然贵了,因为很多人买道士服来穿,道士的高帽子可以把不剪的辫子藏起来,可收可放,端看你遇到的是官兵还是革命军。

  1912年之后,守城门的革命军,到处抓留辫子的人,抓到就是咔擦一刀。

那时候关于剪辫子的漫画特别多。

价值的大翻转,辫子可以代表。

  我们讲到1911、1912年,就联想到革命、战争、动乱、割裂,仿佛没有任何其他的大事了。

事实是这样的吗?

譬如传染病,会因为革命而暂停爆发吗?

  1911年在东北爆发的鼠疫,死亡人数六万,是一场大规模的疫战。

那个时候,东北的铁路,东清铁路是俄国的,南满铁路是日本的,然后从奉天到北京的,才是华人的,连治理权都是分开的。

当有传染病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人潮从火车来往上下,传染病也迅速蔓延扩张。

当革命在南方蔓延的时候,哈尔滨却在疫病的恐怖下一天死一两百人。

当时医学的常识,大家以为这是跳蚤咬老鼠然后传人。

在人人自危的氛围里,北京派了一个人赶赴东北处理紧急疫情,这个人叫伍连德,马来西亚出生、剑桥医学院的毕业生。

他赶到哈尔滨,经过解剖和观察,断言这是一个飞沫空气传染的肺鼠疫,是人对人直接的传染,因此它的严重度、传染速度,远超过人们尤其是当时西方专家的认知。

  伍连德在1911年,动用了三千名士兵、警察、医师、护士,投入防疫。

借用了俄国铁路局一百廿辆列车,作为隔离医院。

我们在一百年后的SARS时也有经验,大家都要戴口罩,口罩怎么来的?

伍连德在1911年时,认定肺鼠疫是飞沫传染,因此他严格要求所有人都戴厚口罩,当时就叫做“伍连德口罩”。

一位法国专家不接受伍连德的判断,坚持不戴口罩进入疫区,没有几天就染病死亡,震惊了国际。

  冰原上堆积了两千两百具尸体,装在成千的薄棺内。

伍连德说服了清廷,做出一件空前的措施:

火化。

  他说服清廷“解剖”的医学必要,使得现代医学有了开始。

也就是说,当武力革命在南方动荡的时候,伍连德在冰天雪地里默默开启了现代公共卫生的制度建立。

  辛亥革命到高潮时,伍连德的工作是否停顿下来?

没有。

他计划向英国募款,组一个红十字会,然后由他率队到辛亥革命的武汉前线去为伤兵治疗。

他说,不管是清军或革命军,他想为两边的士兵裹伤。

  伍连德所做的事,基本上叫做不动如山。

价值可以翻转,世界可以颠倒,革命可以燃烧,他却专心坚定做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

  另外一个想分享的是大家很熟悉的詹天佑。

革命了,战争了,时代要换了,天要变了。

在大动荡里,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停摆?

是的,很多原来的秩序都停摆了,革命的意思就是原秩序的停摆和替换。

但是有些事情,不因革命或战争或改朝换代而停。

詹天佑在1909年时完成了京张铁路,这是第一条中国人自己完成的铁路,途经八达岭,技术之艰难,当时也是举世惊诧的。

  之后詹天佑又成为粤汉铁路的总工程师,或称为总理。

粤汉铁路从1896年核准动工,到1936年才完成,经过了几乎半个世纪。

  在1911年时情势非常不好的时候,詹天佑曾在一封写给同事的信件中提及对时局的忧虑。

“广州正处于愤激的形势中,我希望不会有严重的后果,但是可能会有巨大的悔恨。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以一生投入推动国家基础建设的人,对于革命所可能带来的中断和破坏,会非常忧虑。

  广州是一个革命的核心地,当战争要在广州爆发时,詹天佑人在广州。

几乎所有管铁路系统的人都逃难去,列车停驶了,甚至也开始发生抢劫。

在这样一个不安的时代里,詹天佑怎么做?

他把所有粤汉铁路的主管找来,告诉大家革命就要爆发了,所有要离开的人都来跟我登记,我可以让你们走,但是每个人都要先做好工作细节的移交。

后来发生的情况是,当街头因革命而沸腾时,詹天佑手上的那段粤汉铁路工作,始终是照常运行的。

  1912年5月17日,孙中山先生就到了广州,詹天佑以粤路公司经理的身份接待孙先生,这已经是1912年的5月。

诸位熟悉孙中山先生历史的就知道,孙先生很快地就担任了全国铁路总监,他提出了要为中国建设20万公里的铁路,后来变成了“建国方略”。

“建国方略”提出的宏伟基础建设蓝图包括要在十年内为中国修建16万公里的铁路,160万公里的公路。

这个梦想距离现实有多远呢?

一直到1949年,全中国的铁路系统加起来不到2万公里。

到今天距离1912年一百年之后,现在的中国,真正营运的铁路里程是8万多公里。

公路就远远超过了孙所擘划的,有360万公里。

  孙先生当时有一个澳洲的顾问叫作端纳。

端纳在1912年6月底时,见了孙中山先生之后对他很不满意,给另外一个很有名的澳洲记者摩里斯在七月四日写了一封私人信,发了一堆牢骚:

“孙先生告诉我,他已经决定要尽自己毕生的精力发展铁路,他说他几个月内还不能公开他的计划,我就磨了他好一阵子,他最后拿出一张6英尺见方的大地图铺在地上,从这张地图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狂妄极了,简直是个疯子,他完全的不切实际,对于他目前开创的事业没有最基本的了解。

  这是端纳私下对孙中山的批评。

端纳说,“这幅地图包括西藏、蒙古,以及中国西部最偏远的地区,孙中山煞费苦心地用笔在各省及周边地区的地图上画了许多条线,他用线标出从上海到广东沿着海岸的铁路线,方向一转铁路线越过崇山峻岭直达拉萨到西藏,然后穿过西部直抵边界,又蜿蜒曲折的进入新疆到达蒙古。

他画的另一条线是从上海经过四川到达西藏,还有一条经过戈壁边缘到达蒙古,他还画了从北到南、从西到东许多条线遍布全国,孙席地而坐向我介绍他的计划,当他坐在那儿的时候,我想这个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怎么会这么愚蠢,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他真的疯了。

问题不在于他画的地图,你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与资金,他画的每一条线,即使是更多的线都有可能建成,可是问题在于他竟然会以为外国资本家可以提供充足的资金给他,在5到10年内把这些铁路建成。

  端纳接着写,然后孙中山就问他,“你认为外国资本家,会为此而投资吗?

”端纳回答:

“那要看什么条件。

”孙中山说,“喔,我们可以给他们四十年铁路的使用权,不过期满时他们要将铁路无偿的还给我们,而且保证运行良好。

  端纳说,“我就告诉孙,除非有一个稳定的政府,否则即使在中国几个人口稠密的省份,修建最切合实际最有前途的铁路,恐怕也得不到外国的一分钱。

”端纳总结说,“孙中山太幻想了,他幻想十年后中国满布的铁路,你想想看从越南的老街到中国云南的小铁路就花了八百万的英镑。

凭良心讲,一条从云南要拉到拉萨的铁路要花多少钱呢?

除了到世界屋脊,就是拉萨,去做夏季的游玩,或者供达赖喇嘛逃跑的时候提供方便,这条铁路一点用都没有。

  这是1912年孙中山先生身边的澳洲顾问私底下的一个说法,有趣的是端纳提供了那么一个活泼的孙中山的侧写轮廓。

1912,民国初始,孙中山对于政治的权力,可以放弃,但是对于建设中国的那个梦想,他紧紧地、紧紧地抓住,为之燃烧。

从端纳的叙述里,你看到“孙逸仙这个人”,46岁的革命家,弯身趴在一张敞开的大地图上,拿着笔,从北到南,从西到东,画下他心中的建国蓝图。

他真的是一个大梦想家。

当端纳用轻佻的口气说:

“铁路从云南去建到拉萨干什么?

”一百年后,回头来看,是的,还真的就是要让全球的人到世界的屋脊去做“夏季的游玩”!

  孙逸仙是个大梦想家,因为他所想象十年内要做的事情,要到一百年之后才能完成其中的一部分。

你可以从负面去说,此人实在是太不切实际了。

可是换个角度去看,我们是否也可以说,真神奇,他的梦想,竟然都是对的,只不过他的梦想太大、太早。

他的梦想的实践所需时间,不是十年,是百年。

但是他在地上画出的那个梦想的蓝图,后来的人用一百年的时间去验证,他的方向和愿景是伟大的。

  想象着趴在地图上的孙逸仙,我就开始思索,孙逸仙是什么时候开始变成梦想家,一个热情燃烧的梦想家的?

我就想到1923年他在香港大学的演讲。

那场英语演讲的题目是:

我的革命思想来自哪里?

  他是这么说的。

二十出头的孙中山在香港读书,看见香港“秩序井然,建筑宏美,无有干扰,向往不已”。

每次放假回到相隔只有八十公里的香山,“每次回乡,我竟然需自做警察以自卫,时时留意防身之枪弹完好否。

年复一年,情况俱如此,家乡与香港仅有50英里之隔,唯两地政府何以差别如此?

”香港社会秩序令他震撼不已。

  而二十岁的孙逸仙还不只是个梦想家,还是个行动者。

他受到香港的影响,放假回到家乡,他召集了一批乡里年轻人动手挖石头,铺路,要把他的村子跟另外一个村子之间的几里路给铺起来。

铺了一阵子后发现不行,做不下去了,有很多很多的障碍,他就去找县长。

一个20岁的少年,非但不怕官,还会去找县官。

这个县官也答应了要帮助铺路,但是接下来他发现这个县官不见了,换了一个县官,他再去找这个接任的县官,发现接任县官对他置之不理。

这个时候,孙中山发现这个县官是花了5万银子买来的官。

20岁的少年才知道,政府的管治原来是这样的。

  他在1923年演讲里说,有了这个认识之后,他就着手对政府做研究,发现在别国的政府当中,贪污是例外,廉洁是常态,但是中国的情况刚好相反。

在中国的官场,贪污是常态,廉洁是异态。

孙逸仙刚开始以为,省城的情况会比较好,不料一到广州才知道它的腐败更严重。

原来,“中国之官地位越高,贪污愈炽,最后到了北京,其腐败又千百倍于广州”。

孙中山说,这时候他才知道原来底层县府竟然是中国最廉洁的政府机构。

这样的震撼教育给了他一个信念:

好政府才是中国最需要的拯救。

  今天这场短短的演讲如果一定要有结论的话,那就是:

孙逸仙是个大梦想家,可是他不是一个空的梦想家,因为他也是一个行动家。

一个清朝的学生,会去铺路,会去找县官,然后希望有所突破,最后用革命行动来实践他的梦想。

有人说,民国建立,如果孙中山真正的执政,他不会是一个很好的执政者。

也许,但是我想,大破的时候,需要的是目光远大、胸怀愿景、有气魄、有梦想的人。

大立的时候,需要的是一步一脚印,忍辱负重,有谋略、有毅力的,能静水深流的人。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特质,我们怎么可能要求这两种特质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

  今天之所以提及伍连德,是因为“伍连德这个人”在国家政治、军事动荡到极度的时候,他专心只做一件事,就是把中国的公共卫生制度给建立起来。

今天之所以讲到“詹天佑这个人”是因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如此笃定不移地坚守铁路的基础建设。

在大破的时候,我们需要像孙逸仙先生这样的大梦想家,让你有一种气魄,敢于想象非常远的未来。

在大立的时候,我们需要像詹天佑这种实践家坚毅执著。

在大破大立非常混沌不明、价值混乱的时候,可能要有像伍连德这样的人,他不管你外面天翻地覆,就是一心一意去完成最重大、最扎根、最长远的建设,以天崩地裂不变色的从容态度,一点一滴地做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