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水资源污染状况及开发利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061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国水资源污染状况及开发利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中国水资源污染状况及开发利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中国水资源污染状况及开发利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中国水资源污染状况及开发利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中国水资源污染状况及开发利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水资源污染状况及开发利用.docx

《浅谈中国水资源污染状况及开发利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国水资源污染状况及开发利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中国水资源污染状况及开发利用.docx

浅谈中国水资源污染状况及开发利用

浅谈中国水资源污染状况及开发利用

XX班XX学号:

XX

摘要:

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

目前,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淡水资源缺乏的环境中,而如果人们继续像现在这样不节制用水的话,则三十年后贫水人口数将可能达到三分之二。

据称地球上有百分之九十七的水属于不可饮用的水,而余下的百分之三的水资源中又有三分之二在冰川雪原,不能直接供人们使用。

人们可利用的江河湖泊及地下水的总量仅占地球总水量中极微小的比例。

而在中国这个原本人均水资源匮乏的国家,污染也很严重,如何治理水污染并最大限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已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关键字:

淡水资源;保护;水污染;开发利用;

1.水资源的重要性

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

[1]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人口剧增,经济高速发展,全球用水量急剧增长,水污染日益严重。

[2]1997年联合国发布的世界水资源综合评估报告指出,水问题将严重制约21世纪全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

展望未来,水资源正日益影响全球的环境与发展,探讨21世纪水资源的国家战略及其相关科学问题,是世纪之交全球共同关注和各国政府的重点议题之一。

[3]

2.中国水资源状况及污染现状

2.1中国水资源状况

中国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以及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4]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水资源现状和对策分析,对于构建本世纪水资源发展战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5]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这个增长对资源消耗的影响有多严重,中国的增长会因为这种资源消耗而在何种程度衰退。

实际上,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如曾以一篇《谁来养活中国?

》震动全世界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1998年又提出,“中国水资源的匮乏将动摇世界粮食安全”、“水资源短缺将影响中国经济”。

“水危机”已被列为未来10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

[6]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径流资源总量的6%;又是用水量最多的国家,1993年全国取水量(淡水)为5255亿m3,占世界年取水量12%,比美国1995年淡水取水量4700亿m3还高。

由于人口众多,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500m3,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名百位之后,被列为世界几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

2.2中国水污染现状

水污染日益加剧,成为影响水资源安全最严重的问题。

比起水量减少,我国由于污染引致的水质恶化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更为严重,也更加令人忧虑。

2004年在全国评价的河流长度中,达到和优于Ⅲ类水质的河流长度仅占总评价河流长度的59.4%,主要江河水系、90%以上的城市地表水体、97%的城市地下含水层均受到污染。

我国饮用水安全和人群健康问题十分突出,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达3.23亿。

近20年来,水污染从局部河段到区域和流域、从单一污染到复合型污染、从地表水到地下水,以很快的速度扩展,危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当前我国水危机中最严重、最紧迫的问题。

[7]

2.2.1中国水污染分类

我国主要的污染除了我们日常生活外,最主要的就是中国的工业生产用水对于水资源的污染,可以说现在中国的水污染已经由地表水转向了地下水中国的水污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河流的水质污染

中国的河流众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大部分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流域污染状况是干流水质好于支流一般河段强于城市河段污染从下游地区逐步向上游转移并且它的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氨氮。

2)湖泊和水库的水质污染

湖泊污染是中国水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尤其是湖泊的重金属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它的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而且中国的湖泊都存在富营养化的现象这种现象很容易导致湖泊生物平衡链的缺失,而且湖泊营养过剩的话还会导致湖泊水质的污染,导致水质有毒,它对于周围人们的饮水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常常导致中毒事件的发生,造成鱼群种类减少名贵鱼种基本绝迹。

3)地下水的水质污染

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就是中国绝大部分的水资源的污染,据中国的有关数据说明中国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城市地下水污染有逐年加重趋势。

尤其是在近几年,中国大部分城市都在加紧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企业随意的排放有污染的工业废水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同时由于水质的污染,人们不得不重新开采新的地下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开采的地下水又被污染,这样就会造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地下水水污染向更深层发展,使地下水污染的程度不断加重。

4)海洋

海洋是目前为止中国受到水污染相对较小的水质区域之一,尤其是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可以说中国的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黄海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渤海水质一般,东海水质差。

重金属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海域中累积,并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海洋动物和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造成毒害。

[8]

2.2.2人们对水污染的认识及对待

此外,我国水资源问题还面临一些问题。

对水资源性质认识不清,规划和管理不善。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水资源的性质问题认识不清,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结果造成很多地区、很多部门没有计划或管理不善,肆意兴建工厂,随意扩大灌溉面积,滥用水资源。

我国对水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水资源开发建设与使用管理分属不同部门,造成管理工作上的混乱。

虽然近几年水资源保护和监测工程有所发展,但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问题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如水体跨流域污染问题,占有行洪滩地阻塞河道问题,河段分区管理不协调问题等。

[9]

3.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时间跨度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不仅涉及同时段内目标间的替代权衡,而且这种权衡取舍关系是随时间变化的。

水资源开发利用需要同时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即使考虑到社会与环境效益,决策者在权衡它们与经济效益的得失关系时,也可能使环境与社会效益处于很低的水平,本质上,这是水资源非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偏好选择。

[10]

3.1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一﹑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管理办法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资源管理运用法律的形式明确流域管理机构的性质职责权力建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流域水管理体制实现制度创新。

第二﹑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

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全国的水资源管理的职能应集中于中央,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对全国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国家应侧重于水,法规政策规范,监督协调方面宏观管理。

由流域机构执行直接的监控管理,实现体制创新。

第三﹑按照资源共享平等协商的原则。

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条件下,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划分水资源的权属关系、使用范围方式。

当流域水资源分配中明确了权属关系,应积极推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水资源的政策,建立用水交易权和许可的水市场,通过经济手段调节水的分配,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机制创新。

第四﹑加强水资源调度运行的全过程监控。

在已经建成的水情信息系统、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基础水文数据库系统等,应尽快建设以信息采集传输系统为基础、综合数据库为纽带、水资源管理优化配置和运行调度系统为核心、运行监控系统为手段的多目标管理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科技创新。

第五﹑建设以节水为导向的需水管理模式。

依靠需求管理来控制需水增长,通过节约用水和调整用水结构来满足需水要求。

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战略性转变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管理创新。

3.2从生态学上开发水资源

生态学上开发水资源,是个很好的途径。

从生态学我国学者在系统生态学理论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益部分,根据我国朴素的生态工程实践经验,将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总结为整体、协调、自生、循环等。

[11]生态工程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有效途径。

生态与整体最优原则。

[12]水体生态系统是水资源系统中共同生活的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其物理、化学、地理等环境组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生相克、互为因果(往复回路)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中每一组分(如各种生物和无机成分等)的出现、行为、动态、变化、功能等都是多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

[13]又如,在一水体生态系统中,一种营养盐的出现、化学形态、分布、浓度、动态以及变化均受一些物理过程,如沉积、再悬浮、溶解、稀释、扩散、水流(或气流)等物理过程的影响,同时也受如氧化、还原、分解、化合、螯合、络合等化学过程的影响,还受生物的吸收或摄食、同化和异化、对该种营养盐的富集和释放等生物过程的影响。

[14]反过来,这一组分的出现、行为、动态、变化、功能等也影响作用于它的其他组分。

又如,在水体生态系统中一种藻类的出现、密度、分布、生长、繁殖、生产和对某些物质的吸收、转化、富集和释放等,不仅受到系统中各种化学物质(如氮、磷、碳)的化学形态、浓度以及各种化学成分的比量等的影响,还受到光、透明度、温度等物理因素和过程的影响,以及植食性动物的摄食、其他生物的竞争的影响,反过来,它们又影响作用于它的一些组分。

[15]每一组分的各种行为和功能,不能离开生态系统单独孤立地出现、消长与发展。

一个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系统中所有或绝大部分成分(状态变量),以及输入或输出的驱动变量的综合效应,在各组分彼此协调时,其整体效应往往大于组成系统所有成分的简单加和,即1+1>2。

[16]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或生物群体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形式或总的一门关系学。

在生态与整体最优中的生态是指协调以人为本、天(自然)人调谐的关系,它既是一种竞争、共生、再生和自生的生存机制,又是一种追求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和秩序的持续与和谐的系统功能。

[17]根据生态与整体最优原则,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研究和实践,应将水资源、水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一种整体性、综合性的发展过程,它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自身的发展,而是多系统、多要素在协调这一有益约束和规定之下综合发展。

[18]发展是系统运动的指向,协调是对这种指向行为的有益约束和规定。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的研究和实践,不仅指水量,而且指水量与水质的关系,不仅指地表水还应考虑地下水;在水的利用方面,不仅指某一用途,而且要统筹兼顾其他多种功能和用途等。

[19]对一水体利用和保护的设计和实践,不能仅强调某一措施和功能,仅为解决局部的个别问题而顾此失彼,忽略水体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自生性,应跨学科、跨行业统一考虑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景观、水生境等。

[20]

废水处理和利用生态工程与传统污水处理工程有所不同。

它要求从源头上控制,通过工艺改革,尽量回收、回用废水,或耦合这些废水的其他产业对这些废水加以利用,减少产生的废水量和污染物总量,同时利用废水及其中所含物质生产出商品,寓环保于生产中,寓废水处理于利用中,这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技术、措施和经验[21]。

3.3水资源优化配置

水资源优化配置作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保障生态环境基本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实现水资源分配的效率与公平,具有重要作用。

[22]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水资源系统分析理论和优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取得了很大发展。

如:

王浩等[23]基于宏观经济与水资源系统分析理论,提出了水资源三次平衡的配置思想,阐述了基于流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配置方法;赵建世等[24]提出了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陈守煜[25]、崔振才等[26]将模糊优选理论引入水资源管理中。

总的说来,以往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多是针对确定性条件展开的。

受水文气象、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实际供求关系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张秀菊[27]、MinskerBS等[28]、孙才志等[29]虽然采用遗传算法、模糊集理论等对水资源配置过程中需水量、可供水量等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冯尚友

[30]、ChangN-iBin等[31]采用随机规划方法对水资源系统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定量研究,但水资源合理配置可靠性等问题,尚待深入研究。

4.水资源保护规划

1.3水资源保护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

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而人类的用水增加了5倍,对人类和环境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当前,全球1/5的人得不到安全的饮用水,30亿人缺乏卫生设施,致使每年有300~400万人死于由水引起的疾病。

我国水资源危机更为严重,人均水资源不足,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全年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北方问题更为突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

如果目前的用水方式保持不变,未来生态系统的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将威胁人类的生存,缺水更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

水资源危机不仅仅表现在数量方面,而且同样表现在质量方面,水资源质量下降是导致水危机的重要原因。

因此,开展水资源保护管理的研究,探讨水资源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管理体系,解决我国水资源保护管理的关键技术,是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32]

自50年代至70年代后期,我国对各大江河流域先后进行流域规划编制或补充修订工作。

结合这一工作,从1983年开始,各流域机构会同省市的水利、环保部门开展了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辽河、海河、珠江七大水系的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至1988年底,七大江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先后制定完成。

除完成干流的水质规划外,对135条河流、271座城市进行了水资源保护规划,完成了水体功能区划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

与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水的长期供需平衡计划相协调,制定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确定水污染防治措施和实施管理办法。

这是我国自70年代初期开展水资源保护工作以来规模最大、最系统的规划工作,是传统的江河流域规划工作的新发展,同时完善和补充了区域、局部河段的水质规划。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最早源于《生态学》中的“承载能力”一词,是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一部分。

[33]水资源保护规划内容不断深化和扩大。

水资源保护规划是在调查分析河流、湖泊、水库等污染源分布、排放量和方式等的基础上,与水文状况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相联系,利用水质模型等手段,探索水质变化规律,评价水质现状和趋势,预测各规划水平年的污染状况,划定水体功能分区的范围和确定水质标准,按功能要求制定环境目标。

计算水环境容量和与之相应的污染物消减量,并分配到有关河段、地区、城镇,提出符合流域或区域的经济合理的综合防治措施。

结合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协调干支流、左右岸、上下游、地区之间的水资源保护。

水质水量统筹安排,对污染物的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单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管理与治理相结合,综合防治水污染。

水资源保护综合性研究。

随着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和规划工作的深入,国内大专院校、科研、设计等单位开展了水资源保护综合性研究项目,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水科院水资源所完成了5区域水环境规划方法研究,河海大学参与完成了5大湖水系水质保护研究,苏州河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研究,苏州市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研究,秦淮河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及对策。

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完成了长江武汉江段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南水北调引江东线方案水资源保护可行性研究,大清河水系水资源调节与保护的研究。

研究成果多,水平较高。

这些研究是从流域或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大系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应用研究为主。

研究坚持治理污染源和河流综合整治并重的原则,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和生态观念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工程技术、经济、行政、法律相结合,将流域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流域内的资源、社会、经济、人口、生产、生活、旅游等因素与水资源保护之间的内在规律。

应用物理、化学、生物学及系统工程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具有模拟计算功能的水质模型和水质预报模型,合理确定环境目标,提出适合国情的水环境保护措施,以求建立流域或区域新的稳定生态系统,为综合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34]

5.解决水资源保护问题的对策措施

从目前水资源质量的发展趋势看,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下个世纪初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

如何从这长期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中找出一条合理的、可行的又可产生积极效果的出路,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针对我国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我国水资源的根本出路在于健全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强化统一管理。

5.1加强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建设

我国水资源保护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管理上的无序状态。

要解决好我国水资源保护问题的一项重大措施就是强化统一管理,使管理工作纳人科学的、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的统一管理轨道。

为此建议:

A.成立协调全国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权力机构,制定统一政策,对水资源保护实施全国统一管理,改变国家多部门分管的分散状况;B.刀口强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保护机构建设,并赋予其行政监督和管理职能,负责本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规划计划与监督管理,在流域决策体制下,对全流域的水污染进行宏观调控与治理;C.建立流域与区域结合、管理与保护统一的水资源保护工作体系。

逐步形成中央与地方,流域与区域,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上游与下游分工明确、任到位、统一协调、管理有序的水资源保护机制。

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负责组织编制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组织水功能区划分,审定水域纳污能力,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确定省界水体水质管理标准,对流域内各省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行监督。

流域内各省、市人民政府对辖区内水质负责,依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制定辖区内水污染防治规划,将总量控制方案落实到污染源治理和污水处理上,确保水资源保护目标的实现。

5.2制定和完善水资源保护政策法规体系

健全法制、以法治水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基本依据和保证。

总结过去,既要看到已颁布的《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和《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对水资源保护所起到的作用,也应看到许多水污染和水环境间题与法制不健全、法规与政策不完善及执法不严有关。

因此,除了要修改和完善《水法》,制定《流域法》,以法律形式明确水行政生管部门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中的地位、责任和权利外,还应加快制定由国务院颁布的《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确定以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核心,地方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分工负责,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实行监督的水资源保护机制。

以部门规章制定人河排污监督管理、省界水体水质监餐管理和水源地保护等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

5.3建立水资源保护市场

经济机制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不仅涉及到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问题,也涉及到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摇要,逐步把市场经济机制引人到水资源保护工作中来的问题。

水资源是国有自然资源,水资源对使用者来说是商品,应当有偿使用。

因此,在观念上要有大的转变,要改变现有的计划经济下城市低价用水、农村无偿用水的旧体制。

要利用市场化、商品化机制调节水价。

使用者要合理地缴纳水资源费,包括供水投人的成本费、排放污水治理成本费等。

水价要分类管理、分类计算,使用户对水资源的利用承担合理的经济责任。

要利用经济杠杆激励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发挥其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具体有以下几点:

A合理运用价格机制,提高水资源费。

价格改革是市场发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过去水资源被视为无价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结果带来了水工程年久失修,无自我维持之力;水环境破坏,生态失衡;还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当前应通过推行“取水许可”和征收“水资源费”制度,逐步把过去被扭曲了的价格扶正过来,适当提高水资源费价格,并利用水资源费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以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B.合理运用供求机制,调整水的各项费用。

在我国多数地方,特别是供水水源地污染严重的地区,存在着水资源供求关系紧张状况,所以应调整水的各项费用,实行“核定限额,超额加征”制度。

在供水紧张情况下,对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都要核定用水、排污定额,在此定额以内按国家价格征收水费、水资源费和排污费,超额加价收取水费、水资源费和排污费,这样可以鼓励节约用水,减少浪费,减少排污,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有利于改善水环境。

C.合理运用竞争机制,促进节水减污技术发展。

治理水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虽然经济杠杆是主要的手段之一,但还要辅以技术手段和行政手段,采用先进的技术降低成本,减少排污,包括废污水中污染物的回收、废污水资源化和建立生态农业等。

通过技术发展促进竞争,通过竟争带动技才发展。

另外,国家还应通过贷款与财政援助等途径,鼓励各行各业进行污染治理,促进水资源保护事业健康发展。

5.4加强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

加大水资源保护的投资力度,是加强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增强管理水资源综合能力的重要保障。

为此,各级政府应增加资金投人,加强水资源保护机构的能力建设,在逐步完善常规水质监测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水环境监测系统的机动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自动测报能力。

建立基于公用数据交换系统和卫星通讯的水质信息网络,增强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警、预报和防范能力。

装备用于水生生物、痕量元素和有毒有害物测试的先进仪器设备,不断提高监测水平和能力。

进一步做好对从事水资源保护工作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水资源保护队伍的整体素质。

5.5加强舆论宣传和监督工作

水涉及千家万户和各个领域,为了确保水量的稳定性,水质的优良性,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必须深人持久地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画报、手册等工具,开展“立体型”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节水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丰富人们的节水知识,使每个公民认识到水是宝贵的资源,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水的储量是有限的,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

实践证明,在发达国家,法律作用、行政手段、经济支持和宣传工作,被认为是做好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四个要素。

因此,舆论宣传是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只有唤起全社会的重视,加强人大监督、群众舆论监督和各方面的监督,水资源才能真正得到保护。

[35]

 

参考文献

[1]陈志恺.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J].中国水利,2000,2(8):

38-40.

[2]姜文来.中国21世纪水资源安全对策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1,12

(1):

66-71.

[3]贾绍凤,何希吾,夏军.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5):

347~351.

[4]张利平,夏军,胡志芳.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

(2):

1.

[5]李茜.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6,26

(1),192。

[6]谢书玲,王铮,薛俊波.中国经济发展中水土资源的“增长尾效”分析[J].《管理世界》(月刊),2005,1(7):

22.

[7]夏军,苏人琼,何希吾,黄铁青,中国水资源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北京,2008,23

(2):

118.

[8]乔倩倩.中国水资源污染与防治策略浅析[J].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县环境保护局,2012,第6期:

62。

[9]雷川华,吴运卿.我国水资源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湖北武汉.2007,4期:

41-42.

[10]马静,陈涛,申碧峰,汪党献.水资源利用国内外比较与发展趋势[J].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27

(1):

6。

[11]赵思平,颜京松.废水处理和利用生态工程类型及一些案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13(6):

6-11.

[12]颜京松,张玉书,丁树荣,等.乡镇工业有机废水治理与利用生态工程研究实例[A].国家环境保护局.水污染防治和城市污水资源化技术[C].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3.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