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杨作文议论文课堂讲解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5988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杨作文议论文课堂讲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南杨作文议论文课堂讲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南杨作文议论文课堂讲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南杨作文议论文课堂讲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南杨作文议论文课堂讲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杨作文议论文课堂讲解资料.docx

《南杨作文议论文课堂讲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杨作文议论文课堂讲解资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杨作文议论文课堂讲解资料.docx

南杨作文议论文课堂讲解资料

南杨作文

议论文阅读课堂讲解资料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鲁云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

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好受:

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

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呆得住?

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

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

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

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

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

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

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

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

《大学》里说: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诸葛亮告诫过我们: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

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

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

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

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

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

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

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

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

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本文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静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题,然后逐层论证,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B.第②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终南捷径”。

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

C.文章末尾“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静能量”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积极意义。

D.作者善于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事例典型,说理充分,特别是引用名人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

2.下面不能证明第④段中“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这个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剑”,克服浮躁,保持安静,终能有所收获。

B.达摩面壁,静坐九年,影嵌入壁,终悟得大道,开少林寺一脉,传之千年而不衰。

C.李时珍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历时27年,终于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D.“定能生智,静能生慧”。

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心无杂念、持久专注,定会赢得喝彩。

3.第⑤段中“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是什么?

联系全文,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4分)

 

赞美如药

在南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持着许多优秀的生活礼仪和处世方式。

譬如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的时候,族长便会让犯错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戒。

但最值得称道的是:

每当这种时候,整个部落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这个犯错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来“理疗”他的心灵,修正他的错误,引导他以此为戒,总结教训重新做人。

围上来的族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然后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依次告诉这个犯错的人,他今生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哪些善事,哪些好事。

每个族人都必须将犯错的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调讲述出来。

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

对前面已经有人提及的优点和善行,后面的人不能再重复。

总之,每个人在叙说时,都要有新的发现,新的褒扬。

整个“赞美”仪式,要持续到所有的族人都将正面的评语说完为止。

“赞美”仪式结束以后,紧接着便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庆典。

庆典在老族长的主持下进行,部族中的男女老幼都要参加。

人们载歌载舞,用一种隆重而热烈的礼仪,来庆贺犯错的人脱胎换骨,改过自新,重新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实事求是的赞美,就像一剂良药,能够愈合对方因为犯错而引发的心灵创伤和悔恨,除去心头痼疾,矫正错误行为,鼓起改过的信心,点燃向善的正气。

在我们这个所谓文明社会里,对待犯了错的人所采取的手段是所谓的批评教育。

不是真诚地“赞美”,而是一味地指责、处罚;不是真诚地接纳,而是冰冷地拒绝,或冷嘲热讽;_____A_____。

不给人留后路,不给人以改过的机会。

更有甚者。

总用“放大镜”去看待别人犯下的错误。

仿佛某人一旦犯了错误,浑身上下就一无是处,横看竖看全都是毛病。

全都是“麻子”。

只有自己永远正确,白璧无瑕。

这样做的结果。

反而把犯错的人逼向敌对的位置,违背了帮助与教育的初衷。

巴贝姆巴族人则完全不像我们这样,他们对待犯错的人的态度是:

尽管你犯了错,有了缺点,但我们依然爱护你、关心你、接纳你。

既然你曾为整个部族做过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着那么多的优点,那么,请你认真地作一回反思。

然后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

我们整’个部族的人都坚信:

你一定具备改过向善的信心与能力。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在犯了错误并有所意识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反应往往就是自卫。

对待犯错的人,如果批评或处罚失当,就会适得其反,甚至会让犯错者彻底丧失改过自新的勇气和信心,以致于“破坛子破摔”。

人们常用“_____B_____”的俗语,来形容那些屡教不改的人。

当我们强烈地去批评或处罚一个犯了错的人时,应该考虑到,犯错的人并不是“死猪”,你用开水去烫,不但起不到帮助和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将其“烫伤”,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

印度的圣雄甘地曾经说过:

“自我改造,是面对某些行为偏差之时,唯一值得努力的行动。

如果我们改造了自己,别人就会愿意跟随我们。

”如果我们能够在别人做出成绩,显现出优点的时候,不吝于称赞和褒奖。

那么,往后这种美好的行为出现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多。

当别人犯错的时候,我们在大加挞伐之前,先想想对方以往的诸多好处,诸多优点,再以和风细雨的婉言加以诱导。

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修正他人错误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明白自己的优点。

然后引导他用自身的优点,去“占领”开始生长杂草的“心田”。

就像一块荒芜的土地,里面野草丛生,我们要除去杂草的最好办法,不是施药放火,不是斩草除根,而是播种上茁壮的庄稼。

批评是“苦”的,赞美是“甜”的,良药为何一定要“苦口”?

送上一剂“甘甜”的良药。

不但“患者”喜欢服用,而且能够更好地收到“治病救人”的效果,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按要求补句。

①在A处采用关联词语“不是……而是……”补充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B处填写一句恰当的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开篇有什么特点?

你觉得这样开篇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除了正面论述外,还从反面加以了论述。

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反面论述的内容吗?

(可用原文中的语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

请举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舍弃,也是一种尊严

叶匡政

 ①流失在海外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目前已经回归了牛、猴、虎、猪、马五件。

佳士得公司宣布,2009年在法国的一场拍卖会上将出现鼠首和兔首。

它们的总价可能会拍卖到2亿元人民币。

对此,中方专家认为“无异于打劫”,网上新闻-出更是引起了无数中国网民的愤怒。

  ②自从中国有了回购文物的专项基金,尤其传出重建圆明园的设想后,当年英法联军所抢的那些圆明园遗物,身价像打了鸡血般飙升。

强盗们似乎磨圆了身上的棱角,纷纷变成了艺术家的后代,想在拍卖市场上与被抢者握手言欢。

没有道歉与愧疚,也不要愤怒与哀怨,只要白花花的银子。

  ③强盗打的终究是强盗的算盘。

100多年前,英法联军抢走了那些有工艺价值的铜宝贝,100年后,强盗的后代们却要以貌似文明的方式去拍卖它们,再从中国人头上大肆掠夺一次。

  ④据统计,1840年以来由于战争、盗掘、不正当贸易等,至少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中国是文物流失大国,所以早早就加入了《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与多个国家签署双边协定:

任何因战争等原因而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无时间限制。

因为这个公约,2005年,被英法联军当作战利品的天津塘沽大钟,终于归还给天津。

由于并不是所有国家都签订了这个公约,所以流失海外的文物拍卖的情况仍在频繁发生。

  ⑤自中国启动国宝工程回购流失文物后,中国文物的行情就一路看涨。

于是出现了几年前只值几百万的兽首,今年竟被喊出了亿元天价。

被抢劫是一种耻辱,同样挨宰也是一种耻辱。

如果流失的文物被我们花巨资买回来了,即使我们把它们重新捧在手心,供在了博物馆中,也没有了那种失而复得的好心情。

  ⑥单拿圆明园兽首来说,我们更应该通过外交途径来索回。

让抢劫者们如何抢走的,再如何送回来。

虽然此举难度甚大,但我们还是要一直保持这种索回的权利和姿态。

假若一时难以追讨回来,不如索性让它们就像圆明园废墟那样,保持着一种缺憾。

我想,无论这些文物流失在何方,它们身上铭刻的中国印记不会变,它被抢走的历史记忆不会变.它来自圆明园的这个事实不会变。

只要我们真实与满怀诚意地面对历史了,屈辱也能成为一种爱国的力量。

  ⑦因为爱,所以舍弃,这样的姿态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尊严。

1.阅读第①节,“网上新闻一出更是引起了无数中国网民的愤怒”,这则新闻指的是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理解“强盗打的终究是强盗的算盘”,这句话中有两个“强盗”,各指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被抢劫是一种耻辱,同样挨宰也是一种耻辱”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标题,请你谈谈面对“中国启动国宝工程回购流失文物”这件事情,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张铁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

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没有之一”的“辞职申请”,引起无数人共鸣。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

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

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

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达,都会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

“看世界”与“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上讲台,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

一个正常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

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

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

现实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

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

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

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

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

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

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

“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对于“想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

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

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

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

心有梦想,何必远方?

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人民日报》2015年4月16日,有删改)

1.作者认为“因为现实的砝码太重,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的原因是什么?

(4分)

                                                                                

2.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分)

                                                                                

                                                                                  

3.通观全文,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分)

                                                                                

                                                                                

 

留住那个心智觉醒的时刻

周国平

①一个5岁的男孩对指南针不停转动,最后总是指向同一个方向充满惊奇:

没有一只手去拨动,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

从这个时刻起,他相信事物中一定藏着某种秘密,等待着他去发现。

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从这个时刻开始的。

②在所有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时刻:

好奇心觉醒了,面对成年人习以为常的世界,他们提出了绝大部分成年人没想到也回答不了的问题。

和好奇心一起,还有想像力和理解力,荣誉感和自尊心,心灵的快乐和痛苦,总之,人类精神的一切高贵禀赋也先后觉醒了。

假如每个孩子生命中的这个时刻在日后都能延续下去,人类会拥有多少托尔斯泰、爱因斯坦、海德格尔啊!

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由于心智的惰性、教育的愚昧、功利的驱迫、生活的磨难等原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儿童时代的这个时刻仿佛注定只是昙花一现,然后不留痕迹地消失了。

但是,趁现在的孩子们正拥有着这个时刻,我们能否帮助他们尽可能多地留住它呢?

④《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所做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不妨说,获奖者们正是一些幸运地留住了那个心智觉醒时刻的人。

从那以后,他们没有停止提问和思考,终于找出了隐藏在事物中的某些重大秘密。

比如物理学奖得主宾尼希,小时候父母不让他随便打电话,他就自己想办法,用两个罐头盒和一根紧绷的长绳子制作了一部土电话。

当孩子们能够用它在相邻房间清楚地通话时,他品尝到了成功的巨大快乐。

后来他因研制可以拍摄到原子结构的光栅隧道显微镜而得奖,我相信这一成果与那部土电话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

⑤为什么天空是蓝的?

为什么有男孩和女孩?

为什么1+1=2?

为什么会有战争……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回答的问题似乎都属于《十万个为什么》的水平,可是,又有多少大人能够说清楚这些貌似简单的问题?

他们每个人的特殊贡献往往就建立在解决某一简单问题的基础之上,是那个简单问题的延伸和深化。

⑥关于科学家工作的性质,化学奖得主波拉尼有一个生动的说法:

和小说家一样,科学家也是讲故事的人,他们用自己讲的故事来为看似杂乱的事物寻找一种联系,为原因不明的现象提供一种解释。

譬如说,自然科学是针对自然界的问题讲故事,社会科学是针对社会的问题讲故事,文学艺术是针对人生的问题讲故事。

因此,我们不但要鼓励孩子提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针对自己提的问题讲故事。

是对是错无所谓,只要动脑筋,就能使他们的思考力和想像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⑦请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这是一个有趣的构想。

对诺贝尔奖获得者自己来说,这是向童年的回归,不管这些大师们所发现的秘密在理论上多么复杂,现在都必须还原成儿童所能提出的原初的、看似简单的问题,仿佛要向那个儿童时代的自己做一个明白的交代。

对读这本书的孩子们来说,这是很及时的鼓励,他们也许会发现,那些在成年人世界里备受敬仰的大师离他们非常近,其实都是一些喜欢想入非非的大孩子。

这本书当然未必能指导哪一个孩子在将来获得诺贝尔奖,但它可能会帮助许多孩子获得比诺贝尔奖更加宝贵的东西。

有了这些东西,他们就能够成长为拥有内在的富有和尊严的真正的人。

(选自《周国平论教育》,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用爱因斯坦的事例开头,有什么作用?

(2分)

                                                                                 

2.阅读第③段,说说加点词语“昙花一现”的含义。

(3分)

                                                                                 

3.文章第④段中,作者说“我相信这一成果与那部土电话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你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4分)

                                                                                 

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画线句中“更加宝贵的东西”具体指什么?

(3分)

                                                                              

语文学习不能要求速成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

“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

”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

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

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

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

“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

哪有这么快?

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

学习是急不来的。

为什么?

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

比方学游泳。

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

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

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

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的习惯。

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

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

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

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

知道是知道了,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

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

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一万字。

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

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

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工夫。

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

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

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

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