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卡夫丁峡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5066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越卡夫丁峡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跨越卡夫丁峡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跨越卡夫丁峡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跨越卡夫丁峡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跨越卡夫丁峡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跨越卡夫丁峡谷.docx

《跨越卡夫丁峡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越卡夫丁峡谷.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跨越卡夫丁峡谷.docx

跨越卡夫丁峡谷

马克思主义晚年关于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曾说:

“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前资本主义包含三种所有制形式;亚细亚公社所有制、古希腊罗马公社所有制、日耳曼公社所有制。

后来认识到此三种所有制之间并无直接的连续的演进关系,它们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道路。

早年,马克思曾认为,印度、中国和俄国都只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印度:

英国的殖民统治带来的是社会革命,英国的占领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英国在这里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印度的牺牲也是历史发展所必需付出的代价。

中国:

英国殖民主义使“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它引起了旧中国的解体和社会革命,使自由、平等、博爱等原则在中国有了发展。

俄国:

沙皇时代属于半亚细亚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东方的专制政府很少、或没有履行治水职能的期间统治着他的臣民”,(49/393)这种社会的革命只能是资本主义革命。

如他说:

“俄国的1793年就会来到;这些半亚洲式农奴的、恐怖统治将是历史上空前的现象,然而它将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二个转折点,最终将以真正的普遍的文明来代替彼得大帝所能推行的虚假文明。

”(12/66)

当时,他认为,亚细亚社会是原始社会,印度公社是原始公社,亚细亚的公社所有制是最古老的公有制形式。

“仔细研究一下亚细亚的,尤其是印度的公社所有制形式,就会得到证明,从原始公社所有制的不同形式中,怎样产生出它的解体的各种形式,例如日尔曼的私人所有制的各种原型,就可以从印度的公社所有制的各种形式中推出来。

”(13/22)

亚细亚“这种以同一基本关系即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形式,本身可能以十分不同的方式实现出来。

例如,跟这种形式完全不矛盾的是,在大多数亚细亚的基本形式中,凌驾于所有这一切小的共同体之上的总和的同一体表现为更高的所有者……”(46/473)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东方没有奴隶制和封建制度,因为劳动者本人没有成为他人和社会生产的自然条件,国家才是真正的地主。

在亚细亚“没有土地私有权,虽然存在着对土地的私人的和共同的占有权和使用权。

”(25/891)

正因为如此,他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中提出自然历史必然性的思想,把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看成是不可超越的必然阶段。

在70年代初以前,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主要特点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为中心,以所有制更替线索,论述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的历史演变,尽管他发现了具体社会发展道路的不同,仍然认为一切社会发展都要经历资本主义已经走过的道路,并以此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

跳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条件

 

一、对古代日尔曼历史跳跃式发展的研究

七十年代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并没有在资本主义危机中激化并导致革命爆发,使资本主义走向灭亡。

相反,资本主义正在发生变化,具备了应付危机的能力。

英国走向稳定,美国、俄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马克思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不再强调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必然会使一切民族都卷入资本体系,因而必然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再强调共产主义只有在各文明民族立即同时发生革命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他主张俄国跳越卡夫丁峡谷,不经历资本主义阶段,独立开辟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

1877年,在给《祖国纪事》的信中,马克思对《资本论》中的一些结论作了限定,反对把他对西欧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理论运用于俄国:

“我关于原始积累的那一章中只不过想描述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封建主义经济制度内部产生出来的途径。

”(19/129)他还明确限定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说:

“在那一章末尾,我把生产的历史趋势归结成这样:

它‘本身已经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它同时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切个体生产者的全面发展以极大推动;实际上已经以一种集体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

在这个地方我并没有提出任何证据,理由很简单,这个论断本身只不过是概括地总结了我过去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那几章里所作出的详细阐明。

”(19/130)

在批评米海洛夫斯基的时候,马克思指出:

“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路――以便最后都到达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

但我要请他原谅。

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19/130)

“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会引起完全不同的结果。

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会很容易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这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是超历史的。

”(19/131)

1881年,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国家自发形成的“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因此,在这种西方的运动中,问题是把一种私有制形式变为另一种私有制形式。

相反地,在俄国农民中,则是把他们的公有制变为私有制。

”(19/269)

马克思晚年揭示了亚洲农村公社的类型和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他指出,印度公社离古代公社更近,由于各种原因失去土地的成员仍然有对公有地的权力,但由于殖民的彻底统治,失去了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可能。

俄国公社则在全国范围内保存了自己,发展了劳动组合、大农业。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根据

主要根据在于对农村公社两重性的认识。

马克思在研究了摩尔根和柯瓦列夫斯基的著作后,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是古代所有制的原生形态,也不是希腊罗马公社的来源,而是从公有制过渡到私有制的中间环节,它并不建立在血缘关系上,而是最初的自由人的联合。

原始公社希腊社会、罗马社会和其他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更有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在遗存的农村公社中保存下来,使农村公社具有了较强的生命力。

亚细亚的公社和各民族的公社具有结构上的两重性:

公有制及建立在它基础上的各种社会关系,使公社具有稳定性;房屋、耕地及小块土地的产品私有又使个人获得了发展的可能性。

而社会的公有制能够平衡个体的发展所带来的分裂趋势。

这种两重性也是公社解体的根源:

生产力水平提高后,平等和公共利益就会受到破坏,共同体内就会产生对抗,致使公有财产私有化,使公有财产向私有化方向发展。

但是,私有化也不是唯一的方向,因为公社有两种发展趋向:

“或者是它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战胜集体所有制因素,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

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先验地)说,两种结局都是可能的,但是,对于其中任何一种,显然都必需有完全不同的历史环境。

”(19/435)

对资本主义破坏原始公有制的重新认识

早年认为英国对印度的入侵是一次真正的革命,晚年则认为是倒退。

“大概除了亨 梅恩爵士及其同流人物外,谁都知道,那里的土地公有制是由于英国的野蛮行为才消灭的,这种行为不是使当地人民前进,而只能使他们倒退。

”(19/448)英属印度的官员们,以及以他们为根据的国际法学家亨 梅恩爵士之流都把旁遮普公社所有制的衰落仅仅说成是经济进步的结果(尽管英国人钟爱古老的形式)实际上英国人自己却是造成这种衰落的主要(主动的)罪人。

“(45/300)

在批判法国资产阶级在非洲落后国家推行土地私有制时,他嘲笑把土地私有制说成是“政治和社会领域内任何进步的条件”,指责农村公社的私有化导致了社会对抗、价值的沦丧,公社的主人失去了旧世界,却没有进入新世界,公社时期的团结、集体、勤勉“在农村公社被分割以后就完全消失了”(45/298)。

他主张完善公有制,而不是消灭公有制去发展私有制,强调俄国通过牺牲农民来发展资本主义,只能使寄生虫吸农民的血。

(29/440)

马克思当时主张在欧洲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这种情况下,赞同在俄国发展充满灾难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能接受的。

马克思还认为,俄国是欧洲各国中唯一在全国范围里把农村公社保存至今的国家,它不像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物。

而且,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与俄国整个农业国家的条件相抵触。

俄国土地的天然优势适合于利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的组织和合作劳动。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条件:

1、必须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肯定成就。

俄国公社和资本主义处于同一个时代,而且资本主义正面临危机,革命的力量正力图消灭它,以回复到古代类型的公有制。

这种共存状况使俄国革命有了利用资本主义肯定成就并获得欧洲无产阶级帮助的可能性。

村社土地公有制度只是在农村实现共产主义的所有制基础,共产主义作为全面发展的社会,还须有工业、商业、交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俄国缺少这些方面的发展。

但是,它不是与世隔绝的,所以没有必要重复资本主义道路。

2、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帮助公社复兴

俄国公社具有独特的特征。

公社之间缺乏联系,这是封建专制的基础。

但它又具有集体占有的基础,农民习惯于集体经营、合作劳动,适合于大机器的使用和发展合作经济。

若加以引导,有可能使公社成为现代社会所趋向的经济的基础。

应该取消对公社的多重压迫,把农民创造的财富用于公社的发展。

必须有俄国革命。

公社正处于困难时期,国家靠牺牲农民发展资本主义,农民正成为资本主义剥削的对象。

要挽救公社,就必须有国内革命,以保证集中力量使公社全面发展。

4、必须有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支持。

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实际上提出了两条社会主义道路:

在西方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不经历资本主义的苦难、建立在原始公社所有制与发达生产力结合基础上的社会主义。

道路的不同,决定了社会主义具体形态的不同,也决定了东方的社会主义必然与西方的资本主义长期共存。

因此,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尊重人的价值、人的主动选择、人的自由是这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本质。

为此,他研究了日尔曼公社向封建社会的跳跃式发展、罗马奴隶制中货币积累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原始社会的多线发展和东方社会发展的双重可能性,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不是直接决定的关系等思想,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和历史发展的多线论等。

1、《形态》中关于封建主义如何产生的思想

在揭示所有制的发展规律时,马克思指出,欧洲封建主义并不是完全从古代奴隶社会演化而来的,即不是古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而是日尔曼原始公社制度和古代奴隶制下的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与希腊和罗马相反,封建制度的发展是在一个广阔得多的地盘上开始的,而这个地盘是由罗马的征服以及起初与此有关的农业的普及所准备好的。

趋于衰落的罗马帝国的最后几个世纪的蛮族对它的征服,使得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在日尔曼的军事制度的影响下,现存关系以及受其制约的实现征服的方式发展了封建所有制。

”(《选集》1/28)

“在起源于中世纪的民族那里,部落所有制先经过几个不同的阶段――封建地产,同业工会的动产,工厂手工业资本――然后才变为由大工业和普遍竞争所产生的现代资本。

”(同上,69)

关于日尔曼部落所有制直接过渡到封建所有制的特殊性:

“封建主义决不是现成地从德国搬去的;它起源于蛮人在进行侵略时的军事组织中,而且这种组织只是在征服之后,由于被征服的国家内遇到的生产力的影响才发展为现在的封建主义的。

”(同上,81)

但是,也不能把封建制度的形成简单归结为占领:

“再也没有比认为迄今历史上的一切似乎都可以归结于占领这一观念更普通的了。

蛮人占领了罗马帝国,这一事实通常用来说明从古代世界向封建主义的过渡。

但是,在蛮人的占领下,一切都取决于被征服的民族此时是否已经像现代民族那样发展了工业生产力,或者它的生产力主要还只是以它的联合和现存的共同体形式为基础。

其次,占领的性质是受占领的对象所制约的。

如果占领者不依从于被占领国家的生产和交往的条件,就完全无法占领当地银行家的体现于票据中的财产……最后,无论在什么地方,占领很快就面临结束之日,那时已经没有什么可供占领了,需要转向生产。

从这种很快到来的生产必要性中可以做出如下结论:

定居下来的征服者所采纳的社会制度形式,应当适应于他们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果起初没有这种适应,那末社会制度形式就应当按照生产力而发生变化。

”(同上,81)

“如果在另一种土壤上发展起来的交往形式被现成地搬到被征服国家的话,这种交往形式在自己的祖国还受到过去遗留下来的利益和关系的牵累,而它在新的地方就是全能够而且应当毫无阻碍地确立起来。

”(80)

马克思的这些思想表明,《形态》已经有了后来关于东方道路设想的根据,即先进的社会交往方式不一定是社会内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直接结果,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但不一定直接在一个民族或社会内部直接实现这种要求,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可以来自发生交往关系的其他民族,它不一定是在一个社会内部连续积累和创造的。

《57-58经济学手稿》

马克思在本书中论述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演变时,探讨了欧洲封建社会形成史的特殊性。

日耳曼公社的演变和希腊罗马公社的演变是同时并行的,他们有各自独立的发展道路。

日尔曼公社的特点:

个体性,分散的农村个体。

罗马:

公社联合体,共同体。

日尔曼公社的个体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普遍使用奴隶,它在历史上没有经历奴隶制。

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一章中,论述了古代罗马公社史是城市史,罗马瓦解过程是城市乡村化的过程。

日耳曼公社建立在乡村上,日尔曼瓦解的过程是乡村城市化的过程。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日尔曼在征服中发生了“一种相互作用,产生了一种新的、综合的生产方式。

”(选集2/10)日尔曼人后来在被征服的国家建立的新公社的特点是:

耕地是农民的私有财产,森林、牧场、荒地是公有财产。

恩格斯也有类似思想。

由于法国革命和德国革命,出现了新的农民,这些自由农民如何在农业开始机械化的时代组织生产?

恩格斯主张:

以新的方式采用原始公社的土地所有制,以便使农民得到大规模经营和采用农业机械的好处,“而且能向他们提供资金去经营(除农业以外)利用蒸汽和水力的大工业,不用资本家,而依靠公社本身的力量去经营大工业。

”(同上,19/369)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又谈到欧洲封建制度跳跃发展的特点和日耳曼公社从原始公社到封建制度的发展过程,指出德意志人所造成的封建制度和封建关系并不是依靠他们的特殊的民族特点,而是他们的野蛮状态和氏族制度给欧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历史学笔记》对日耳曼跳跃式发展的研究

70年代后,马克思根据俄国原文资料,认为俄国正处于革命的前夜,革命的一切因素都已经具备,俄国可以在欧洲无产阶级的帮助下独立完成跳跃卡夫丁峡谷。

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马克思说:

“俄国的‘农业公社’有一个特征,这个特征是它的软弱性的根源,而且对它的各方面都不利。

这就是它的孤立性,公社与公社之间的生活缺乏联系,而保持这种与世隔绝的小天地,并不到处都是这种公社的内在特征,但是,有这一特征的地方,它就把比较集权的专制制度矗立公社的上面。

俄罗斯北部各公国的联合证明,这种进化在最初显然是由于领土辽阔而成的。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又由于蒙古人的入侵以来俄国遭到的政治命运而加强了。

”(19/436)它还指出,农奴制并没有摧毁农村公社,农村公社在农奴制下广泛地保留下来了。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提出

1871年,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的信中,明确限定了《资本论》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所适应的范围,提出俄国可以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的问题。

他表示赞同切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

“发展它所特有的历史条件,就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结果。

”“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到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

”(全集19/129)

1881年,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及草稿中,又提出俄国在具备各方面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全集19/436)

“公社是俄国复兴的因素和比其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如果它在现在的形式下事先被引导到正常状态,那它就能直接变成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的出发点,不必自杀就能获得新的生命”。

(同上,431、451)

1822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又重申说:

“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的起点。

”(选集1/231)

马克思曾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因为只有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才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提供物质条件。

由于只有在西方才可能因生产力的进步导致社会矛盾的全面激化,形成两大阶级的斗争,所以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在西方发生。

但是,19世纪70-80年代后,欧洲的革命形势没有形成,各国政府通过调节社会政策缓和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无产阶级革命在西方发达国家延迟了。

但是,此时俄国的革命形势正在发展。

70年代,由于改革农即制,社会矛盾加剧,加之俄土战争的爆发,加快了俄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此时,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设想,即在不经过资本主义的苦难,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1881年,俄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沙皇的统治权力加强了,跳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减小了。

马克思在冷静思考俄国社会的特点后,主张多方面创造条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打开通往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道路,以俄国革命推动欧洲革命。

那么,东方社会为什么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呢?

这与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特点的认识有关。

马克思在分析印度时,总结出了亚洲社会的特点:

1、土地公有,不存在私有制。

2、农村公社制度是社会的基础,每个村社通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而自给自足。

在公社中,尽管有村社管理上的自治,但是,个人缺少独立性,受到土地和传统的制约,文化上缺乏创造力,盛行着不开化的利己性。

由于公社间缺乏联系,分散独狐立,互不关心,人们过着闭关自守的生活。

3、在公社制度的基础上,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起着支配作用。

国家通过兴办水利工程和公共工程,执行公共经济职能,发展成土地占有者和社会统治者。

在财政、军事和公共管理部门中,管理者成为统治阶级。

他后来在《资本论》中也谈到,埃及的祭司由于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后来成了统治阶级。

4、没有真正的社会革命和历史,政治变化不影响社会基本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