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的弊端与改进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5064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历史教学的弊端与改进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历史教学的弊端与改进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历史教学的弊端与改进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历史教学的弊端与改进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历史教学的弊端与改进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历史教学的弊端与改进方法.docx

《浅谈历史教学的弊端与改进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历史教学的弊端与改进方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历史教学的弊端与改进方法.docx

浅谈历史教学的弊端与改进方法

目录

一、前言……………………………………………………………………1

(一)写作缘由……………………………………………………………1

(二)研究之法……………………………………………………………1

(三)创新之处……………………………………………………………1

二、时代的发展与历史学所处的现状……………………………………1

(一)时代的改变…………………………………………………………2

(二)历史学的现状……………………………………………………2

三、历史教学的一些弊端…………………………………………………2

(一)历史教科书重复明显且逻辑关系不强……………………………2

(二)总结历史教训时有失偏颇…………………………………………4

(三)大学公共平台意义的丢失…………………………………………4

四、针对弊端的改进之策…………………………………………………6

(一)传道…………………………………………………………………6

(二)热情…………………………………………………………………6

(三)形式…………………………………………………………………6

五、未来历史发展展望……………………………………………………7

六、后语……………………………………………………………………7

七、结语……………………………………………………………………7

八、参考文献………………………………………………………………7

 

浅谈历史教学的弊端与改进方法

专业:

环境科学学号:

200911201066学生:

许永佳指导老师:

蓝武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是凭借论述之人自己的一些学习经验和积累对历史学的教学和发展所着的一些简单分析。

文章主要是通过比较历史学的现状来呈现历史学如今存在的一些弊端,然后再寻求一些改进之法。

本文主要总结了历史教学所存在的几个弊端。

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教学内容大同小异变化甚少,并且相互之间层次递进混乱;在述说和评价历史事件中缺乏一定的平衡性,这就造成了历史教学像一个“瘸子”;大学本是一个历史教学开放的平台,但是这里大家却在“走过场”等。

然后本文针对以上的弊端提出了一些改进之策,以期望历史教学能有所突破。

另外也对历史的未来发展作了一些预测,算是表达自己的关切之情。

本文的创新之处就是不把历史教学限制在文的范围,而是和理科教学一起作比较,从而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

历史学现状;弊端;改进方法;展望

一、前言

(一)写作缘由

在高中时就比较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籍,并且常常为你们的人物所吸引。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看了一定量的书后,性格和一些想法也慢慢发生了一些变化。

于是乎希望可以复制他们的事迹,抑或是从事教学工作来讲他们的事迹。

但是事与愿违,最终没能在大学期间却去了其它专业。

后来选修了历史学,也算是件“功德”。

可是我慢慢发现大家在大学期间对于学习是很缺乏性趣的,他们开始对很多事情变得漠不关心;老师上课也是如此,他们到点就来上课,上完课就走。

大家都是以一个完成规定工作的态度来对待教学,这和韩愈所提倡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渐行渐远。

面对如今大家的思想的变化我也是颇有感触的,于是很想写一些东西出来。

虽不如鲁迅先生之斯者之文章那样发人深省,但也希望也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比较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数字列表法来进行研究和论述的。

(三)创新之处

不同于大多数人的意见,他们都觉得文科和理科教学是性质完全不同的。

本文却把两者拿来作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分化点,从而找出更适合的教学方式。

另外就是能结合时代的发展为未来的历史学的发展作一个展望。

二、时代的发展与历史学所处的现状

(一)时代的改变

在古代,人们还没有大型的生产设备,也没有电脑手机等等,所以他们不需要学习机械,也不需要学习电子。

对于“天空”他们更是知之甚少,也没有宇宙飞船和卫星,因此更不需要学习牛顿定律和航空航天。

他们只能在一起论“道”,在一起看讲历史,在一起谈论人生,除此之外当然是忙政务,额外再来一点娱乐。

可以说学历史在那时和学文章是占据着人们主要的学习内容的。

当然这两样东西也跟随着他们的一生。

但是,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门科学学科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

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学习的东西就变得越来越多,时间便显得有那么一些单薄。

首当其冲的便是历史,她包容量最大,时间跨度也最大。

我们现在学习历史的时间是完全少于数学英语这些主科的,并且她的实用性也在逐渐下降。

毕竟现在世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在于历史这些知识所提供的帮助是很少的。

譬如外星球资源的开发、环境破坏的治理、各种潜在变异病毒的威胁等等,都是历史知识鞭长莫及的。

于是我们在有限的学校生涯中便大力消减了学习历史的时间,这也是为了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

所谓形势无非是中国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全力培养高端技术人才。

或许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吧,她自己也难逃厄运。

(二)历史学的现状

初中、高中的历史课程想必变化不大,基本都是一周两节正课再加一节晚自习,高二的文科历史是一周五节课。

大学的课程内容和安排则比较广泛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世界史(古、近、现)均为一个学期70个课时左右的课程。

其余就是由历史学衍生出来的及其与之相关的考古学、史学导论、民族学等等。

相对于初、高中的其它学科,历史可以说是放在了最末的位置。

虽说大学的课程安排看起来相当可观,但是实际我们在学习中还是感觉时间有那么一点捉襟见肘。

在时间上,初、高中的历史课明显的短缺,那么内容就会被压缩;在课堂上,老师的拳脚得不到伸展,这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于是乎,历史就尽量把中华五千年的积淀包容在薄薄的基本书上。

时间便成了所谓的主线,然后我们在上面再连缀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然后再适当的装饰一下,附带点文化、经济之类的东西。

这就是历经变革后今天我们所学的历史教科书。

三、历史教学的一些弊端

(一)历史教科书重复明显且逻辑关系不强

1.初、高中和大学的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重复情况相当的严重,它们的区别不是很明显。

原本应该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然而我们却只看到一些小的变化,即使有些地方有变化,但是变化意义不大,现象不明显。

倘若我们几年来都学那么些大同小异的东西,试问:

还有几个人有心思再听老师讲课呢?

固然能把历史常识牢牢的掌握是好事,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怎么会再对这些东西有兴趣呢?

如果教育不能适应一个人的成长变化,那么它必然会走向失败。

大学的书是变厚了,内容更充实了,但是那些初、高中的许多却依然在上面。

大学的教科书应该有个完全陌生的面孔呈现在我们,让我们眼前一亮。

这些东西反反复复的学来学去,大家除了应付考试,我想不出来他们能在里面再去下功夫。

2.这里我们将为大家展示“陈胜、吴广起义”在初高、中和大学的教学内容,并作一个简单的对比分析,然后指明它如何没有逻辑关系并指出该如何改进。

首先我们展示初中老师的板书设计:

 

秦的暴政(起义原因)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理清这个事件的整个脉络,并且知道他是老师所讲历史书内容的重点。

所以老师在这章的教学很明显,那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全面的了解这次起义的全貌。

然后再间接地告诉他们陈胜吴广起义是导致秦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但是高中的历史淡化了这章的内容,我们只需要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行了,把重点放在了秦统一霸业的实现和秦王朝的制度上。

这里我们也不多讲了,接下来我们看看大学的教学内容。

大学这部分的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来进行讲述:

大泽乡揭竿而起、农民军的发展、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功绩。

这里的内容有两页有余,比较详细的介绍了整个起义的发展和结束。

由于这是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所以他的意义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无能在哪些方面都该给它一个高度评价。

通过这三个事例我们对比可以发现:

学生所接收的知识内容明显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所学的知识点明显顺序颠倒。

我觉得大学所学内容故事性更强,更浅显易懂,并且评价这次起义也更直接。

大学才是一个交流的平台,这里也能容纳更多。

我们知道这次起义是失败了的,为何失败呢?

书上只是说阶级的局限性,那我们自己怎么看待呢?

这就需要深入研究与讨论了。

于是我们就要像初中所学那样理清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查资料、翻阅文献,然后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3.就我个人意见:

初中的历史应该是事件性的,然后把我们的一些绝对直观的观点附带在后面,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延伸拓展;高中后同学们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价值观和认知力、判断力,我们的教学就可以更深入一些,同一个事件我们就可以从方方面面去分析,并且让他们自己试着去总结;到了大学则应该完全变型,老师只负责引导和帮衬,其余的则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二)总结历史教训时有失偏颇

1.历史思维的定式

白月桥先生在《历史教学问题探讨》中说: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可适用于一切科学,但不能是各门科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现在诸如农民革命失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失败等等均笼统的概括为阶级的局限性,抑或两个阶级爆发冲突时又说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这些都是没有实事求是的去分析总结历史,是在套用和泛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然后就是朝代的更迭,又归结为民心的向背问题,这些都没有能逃离历史的束缚,就如同一条最终缠绕着自己一样。

我相信一场起义或一场改革的失败绝对不是由于什么阶级的局限性,而是缺乏某些客观的条件。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且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后,大家便极力的去赞扬她,她是那么的完美无瑕。

但是恩格斯曾经说过: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热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我觉得这句话最好的解释就是:

所有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去认识他们时要找出这些客观条件。

起义抑或是改良,这些都是仓猝之间突然发生的事,所以在他的前期在很多方面都没有“技术”的支持。

这些又必然导致他的前期要么是失败要么是走不少弯路。

就譬如一场战争,人民无论如何都不是战争的主角,决定战争的胜败是和军队的战斗力成正比的。

再比如说,一场舞台剧的确是观众占绝大多数,但是在上面表演的演员才是主角,演绎精彩的是他们不是我们。

2.历史的对错判断

对于历史上一些人和一些事的对错判断,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众说纷纭,但他们都似乎在极力说服对方。

难道历史的对错一定要给个判断吗?

其实那些事情已经过去那么久远了,我们无需再去刻意的给个对错评判。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去思考战争的危害,难到侵略就一定是错的吗?

如果没有战争,我们今天的国家,今天疆域又是怎么划定的呢?

我不知道如何去评判一段历史,但是我觉得错与对又是真的不是那么重要。

但是我们的历史书却总是给我们灌输那些他们认为“极正确”的思想,可是现实的效果总是那么“差强人意”。

这些完全没有国外学校的那种学术思想自由,正是这次所谓的“标准”左右了我们的思想,使得我们完全丧失了自主。

我这里就举一些现代史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政府组织了上海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战役。

但是几次会战国民党军队都损失惨重,然后不得不向后方撤军。

但是我们为了宣传自己,一味的谴责他们畏敌退缩,不能为人民作出牺牲。

这些都严重背离了一些历史事实,难道他们那些军人所作出的死亡就是白纸一张么。

很多时候当局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是歪曲历史事实,以致我们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所以历史最首要的还是恢复事实真相,至于怎么去判断我觉得不是那么重要。

没有一致的立场就不能在一起公正的讨论,那么所作的评判又有什么意义呢。

(三)大学公共平台意义的丢失

1.北大教授钱理群说: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原本大学是大家开阔眼界、培养能力的地方,可是近几年他们的表现是:

事业心不强,责任感较差;片面追求学位,实际能力弱;轻视实践,过高估计自己;人生观、世界观模糊,缺乏精神支柱。

的确,现如今有的大学生成天的待在宿舍玩游戏,逃课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考试的时候就左顾右盼,等别人的小抄。

难道真的就是高考成功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如果真的怎么想的话,那么他们真的虚度了四年光阴,而这四年确是生命里最宝贵的时间。

很多同学都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觉得辛苦了那么十年,现在正是休息的阶段。

想想以前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里面的大声疾呼: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为疆。

”倘若梁先生看见今天的大家,他该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

2.如今的社会风气是越来越不纯了,很多人都变成了现实的拜金主义者。

他们认为只有金钱才能开道,也只有金钱才能带来物质生活的享受。

于是他们开始放弃那些“没有前途”的东西,去学“有用”的一技之长。

远的咱且不论,就说近的:

居然连师范大学这样培养老师队伍的基地都去开设建筑工程类专业。

学校也变成了追逐利益的场所,都开始竞起豪华大楼,大势的扩专业来招揽生源。

他们把办学质量抛到了脑后,舍本而逐末。

教授开始去外面找项目做,教案用了几年还是那个模子;学生上课只带书本,不带脑子,左耳进右耳出。

这里要说说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少却了水乳交融,多了生疏和距离。

通俗的讲就是将不习兵,兵不知将。

老师上课就来,下课就走,大家之间很少再有沟通和交流。

学生的作业也是完全的应付了事,这里抄抄那里抄抄。

完成一篇论文基本书都可以不参考,网上到处去找。

期末考试的时候,老师的试卷也就是那么一些内容,书上的原题就占去将近一半。

慢慢的大家就习以为常了,反而觉得不这么做是老师故意刁难学生。

3.另外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

大学生完全的追求一页纸的证书,视其为大学学有所成的凭证。

不知曾几何时,证书蔚然成风。

四级证、二级证、普通话过级证等等成了大家共同的追求。

可是他们真的是为学习而学吗?

恐怕不尽然。

当这些证件到手的时候便把英语计算机等等抛诸脑后,成日的与游戏为伴。

现在大学的各个角落我们都可以看见什么四、六级包过、公务员考试包过等等之类的小广告。

这也是大学的一个“牛皮癣”,不论怎么治理都还是徒劳无功。

如果不是为了追求知识而学习,我坚信他们一定在几年内就遗忘去八九成。

学习泛是个好事,但是不是什么都去了解一点反而显得更有意义。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现在人的一个极大缺点,并且在愈演愈烈。

他们为了证书去学习,事后却一无所知。

4.文化教育的弱化也是个越趋严重的形势。

下面我就列个表格出来作对比说明,这样大家可以一目了然。

表一大学生技能评分

条目序号

1

2

3

4

5

6

重要性

4.48

3.80

3.90

4.69

3.10

3.09

培养要求

2.40

2.40

2.30

2.64

2.18

2.36

毕业生现状

2.05

1.79

1.40

1.62

1.47

1.62

注释:

1运算技能2制图技能3实验技能4工程设计技能5计算机应用技能

6外语技能

表二大学生修养评分

条目序号

1

2

3

重要性

2.33

1.42

2.40

培养要求

2.39

2.21

2.67

毕业生现状

1.55

1.74

1.66

注释:

1语文、文字修养2历史、文化修养3文明、道德修养

在这里我们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一个很显然的东西:

技能这方面的重要性明显大于修养。

此外我们还可以发现:

技能方面内容更广泛,毕业生在所有技能和修养方面全部未达到培养要求。

我们也可以从侧面发现在大学重理轻文也是比较明显的。

我们分析造成如此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

以科学技术基础教育取代人文教育;以现代文化基础教育取代传统文化教育。

我们可以理解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而不得不作出的变化,我们只有舍弃一些东西来换取另一些东西。

我能理解这种变化是不可更改的,因为中国的近代史给了我们惨痛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重视这样所带来的危害:

(1)物质与精神的反差扩大。

这就是造成今天大家对财富疯狂追求的根源。

我们不再甘心贫穷,那会成为别人耻笑的对象。

还记得孔子说: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如今如果还有人能够如此的话,想必大家看他的目光都是斜视了,怎么可能反过来去赞扬。

(2)学历与素养的相关减弱。

现在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他们的学历的确是越来越高,这是个很好的形势。

但是他们却少了一点点人文关怀的精神,很多对同学情表现的越来越冷漠,大家相互之间有了距离。

尤其是这次黄洋事件的发现,让我们感触颇多。

(3)社会发展综合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的不平衡加剧。

国家教育局一直在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现在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越来越差,动手实践能力严重缺乏。

他们老是很早就想融入社会,以期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他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他们的独立能力真的值得怀疑。

5.主次不明。

现在我们不论是对主要科目还是对次要科目,基本的学时安排都是在一个学期内。

对于面向社会和一些技能性的专业,我们也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十个学时。

然而,这些书却厚达三四百页,如此短的时间,我们到底能学多少,又能有多少实用性的东西可学,这些都完全没有考虑进去。

他们只是认为重要的东西放到后面学就行,但是他们却忽略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是最低状态。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重要的专业分几个学期来学,这样我们既能学的很全面,又不会很快就忘记。

一点一点积累,这样我们最后势必学到的将会成为我们未来的实用东西。

四、针对弊端的改进之策

(一)传道

任何学科的学习传道都是首要的。

何为传道?

又怎么传道?

我在这里就由事例入手,详尽的讲述讲述。

还记得老师在上地理课时的内容:

古人认为地球是天圆地方的,我们把大地分为九洲。

后面老师又说,在达伽马环球航行一周后,证明我们的地球是球形的。

现在我们对于这些是深信不疑的,并且没有任何疑问。

因为今天我们的技术已经可以从外太空窥视地球的全貌了。

当时我们对于这些知识,我们只是被动的接收了。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这些知识。

这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不得而知。

倘若老师当初这么讲的话效果会怎么样呢?

古人观察物体只能凭借双眼,于是在我们视力所及的范围下,我们的地球是“天圆地方”的;后来人们建造了大型船只,他们出海返回时,地面上的人总是先看见船上的桅杆,于是他们发现地球是“弧形”的;再后来就是达伽马的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

如此层层深入,让同学们多多的去思考。

他们既可以获得地理知识,又可以获得历史知识,那可真是两全其美的事。

所以教学的根本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

(二)热情

罗素先生说:

“如果某人喜欢草莓,而另一个则不喜欢,那么后者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古人有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果我们对学习缺乏热情,以致觉得他是父母或者老师强加给我们的东西。

那么,我相信他们觉得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极痛苦的事情,更不用说对她投入一丝的热情了。

所以老师应该随时都引导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

如何才能使他们对于所学产生热情呢?

我给给我的亲身经历以供参考。

以前我们老师在上化学课时,他不仅仅给我们讲解书本上的知识,在课堂上他还会做一些趣味小实验。

这个时候,大家的热情是最高的,所有人都是全身心的投入了进去。

课后,老师每一周都会给我们印发一个化学小故事,比如味精如何产生、方士如何用手下油锅等等。

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他每隔两周会教大家学一首歌。

这样,我们不但能陶冶情操还能增进师生感情。

正是由于这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大家在他们的课上,学习热情是空前的高涨,最后我们班居然有四个同学进入年级前十。

时隔怎么久了,我依然记得当时的个别情景。

(三)形式

很久以来即使是现在,我们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

课堂教学才算是真正意义的教学。

倘若离开了课堂,那么他所学的东西就跟江湖卖艺的技能没差别。

如今时代变了,如果我们不能坚持一些老观点了。

科技的日益革新已经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教育方法:

计算机视频远程教育、某某大学公开课、某某学习团……这些都在日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习惯。

清华北大的课我们能听了,某某老师的课我们也能听。

教育资源正源源不断的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它不再以书本作为唯一的载体。

因而,我们的老师也要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我们学习历史不能总是以书本记载为主,我们可以适当的观看一些影片、视频。

当然这个在今天的大学已经是普遍的事了,初、高中还有待完善。

五、未来历史发展展望

1.文字

甲骨文距今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我们基本都难以认识上面的文字了。

今天我们较为熟知的是汉文简体字,汉文繁体字也能认识些许。

但是,我们的90后一代已经创造了火星文。

电影《阿凡达》也创造了特有的语言——潘多拉星语。

所以,未来我们的文字一定会慢慢的改变。

2.书纸

古文那时记事最初还是用的绳子,后来开始有龟甲和兽骨;再往后他们开始记到竹简和帛上,再往后有了纸张;现在我们有了记忆卡、储存卡。

东西越来越小,但是记载量却变得越来越大。

并且,从单纯的记事变成了语言和动作。

而且,现在环境保护越显得是当务之急,造纸业也不得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故而,书纸会逐渐逐渐消失在大家的日常视野中。

基于上面两点,尤其是第二点,我大胆的预言:

未来的历史走向必定会和多媒体相互融合,彼此紧密联系。

六、后语

其实不管历史未来如何发展,我们总不能忘记过去,我们需要的是继往开来。

历史就如同一条河流一样,只有慢慢的汇聚才能源远流长。

历史教给我们的不仅仅借鉴,她还教给了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我真切的希望历史教育能够薪火传承,不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淹没。

七、结语

经过近段时间对历史教育问题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历史教育在中华大地有其充分成长的养分,必会长青而茁壮。

虽说,我们在历史教育上拥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些不是不能克服的。

我们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并找出相应的改进之策,这样历史教育才能“更上一层楼”。

倘若我们不能正视自身的缺点,这样只能使自己滞留在原地,慢慢的被时间打磨掉。

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我殷切的希望能为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当然,由于笔者本人受知识所限,本文有些观点难免显得有些浅陋。

 

参考文献

[1]杨立志,孟宪杰主编.中国历史教学问题研究[M].武汉市: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白月桥著.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北京市: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孙绍辉,苗懿明编著.高中历史教学问题的解疑与思考[M].大连市: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汪鲲.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及教学对策[J].成功(教育),2012,(第7期).

[5]王超.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开展情感性历史教学:

浅谈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问题[J].快乐阅读,2012,(第18期).

[6]姬文铎.注重讲求实用教学,逐步培养学习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浅析[J].考试周刊,2012,(第57期).

[7]卢建勋.挖掘创造潜能提高综合素质:

历史教学问题探究模式析论[J].中学教学参考,2010,(第9期).

[8]王永.立足问题设计激发学习兴趣——谈高中历史教学问题的巧妙设计[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第3期).

[9]周发增.关于历史教学的几个问题——评白月桥著《历史教学问题探讨》[J].历史教学,1998,(第9期).

[10]孙恭恂,丁西玲主编.历史教学法[M].郑州市: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

[11]历史教学法教研室编.历史教学法参考资料选辑.东北师范大学函授教育处,1956.

[12]冯常玲.“比较法”在中学历史教学法中的应用[J].神州,2012,(第16期).

[13]沈庆新.对散文创作式历史教学法的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11,(第4期).

[14]伯特兰·罗素.罗素文集[M].北京市:

中国戏剧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