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细胞的结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5053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2细胞的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考点2细胞的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考点2细胞的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考点2细胞的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考点2细胞的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2细胞的结构.docx

《考点2细胞的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2细胞的结构.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点2细胞的结构.docx

考点2细胞的结构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2细胞的结构

一、选择题

1.(2013•安徽高考•T1)生物膜将真核细胞分隔成不同的区室,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核是mRNA合成和加工的场所

B.高尔基体是肽链合成和加工的场所

C.线粒体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D.溶酶体合成和分泌多种酸性水解酶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关键点:

(1)回忆细胞核内完成的遗传信息转录过程。

(2)掌握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唯一场所。

(3)提醒:

“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线粒体”的说法是错误的。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生物膜系统及生理功能等相关知识。

A项,细胞核是转录的场所,所以是mRNA合成和加工的场所,故正确。

C项,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故错误。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唯一场所,高尔基体及溶酶体都不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故B、D项错误。

2.(2013•北京高考•T1)下列真核细胞结构与成分,对应有误的是 (  )

A.细胞膜:

脂质、蛋白质、糖类B.染色体:

核糖核酸、蛋白质

C.核糖体:

蛋白质、核糖核酸D.细胞骨架:

蛋白质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关注以下两点:

(1)细胞膜和细胞骨架都含有蛋白质,但蛋白质的种类不同。

(2)染色体和核糖体中的核酸不是同一种,分别是DNA、rRNA。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真核细胞结构和成分的基础知识。

A项,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脂质和蛋白质,另外还含有少量糖类,故正确;

B项,染色体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构成,故错误;

C项,核糖体由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RNA)构成,故正确;

D项,细胞骨架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的网络结构,故正确。

3.(2013•福建高考•T1)人肝细胞合成的糖原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脂肪不储存在细胞内,而是以VLDL(脂肪与蛋白复合物)形式分泌出细胞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VLDL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

B.VLDL以自由扩散方式分泌出细胞外

C.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

D.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关键点:

(1)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直接影响血糖浓度。

(2)脂肪在肝细胞内合成后以脂蛋白(VLDL)的形式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细胞内糖的代谢、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

A项,VLDL是脂蛋白,其中蛋白质的合成在核糖体上完成,故错误。

B项,VLDL是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自由扩散分泌到细胞外,而是以胞吐方式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完成,故错误。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肝细胞在胰岛素的调节下合成糖原;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分解以维持血糖浓度在正常范围内,故C项正确、D项错误。

4.(2013·广东高考·T24)下表为四种不同细胞的比较结果,正确的是(双选) (  )

选项

细胞

细胞壁

光合作用

染色质

细胞全能性

A

蓝藻细胞

B

洋葱根尖细胞

C

兔成熟红细胞

D

蛙受精卵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三点:

(1)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2)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应有光合色素。

(3)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比较特殊,无细胞核。

【解析】选B、D。

本题考查各种细胞结构的区别。

蓝藻为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无染色质;“全能性”适用于多细胞生物。

兔为哺乳动物,其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因此没有染色质,无全能性。

5.(2013·山东高考·T1)真核细胞具有一些能显著增大膜面积、有利于酶的附着以提高代谢效率的结构。

下列不属于此类结构的是 (  )

A.神经细胞的树突    B.线粒体的嵴

C.甲状腺细胞的内质网D.叶绿体的基粒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细胞增大膜面积的方式:

线粒体形成嵴、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堆叠形成基粒等。

(2)明确真核生物酶的主要附着位点是细胞内的膜。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

真核细胞中显著增大膜面积、有利于酶附着的结构主要是指各种细胞器膜。

A项中,神经细胞的树突是扩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故A错误。

B项中,线粒体内膜折叠形成嵴,增加了膜面积,为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的附着提供场所,故B正确。

C项中,内质网是细胞内分布最广泛的生物膜,如甲状腺细胞的内质网有较多的酶附着,故C正确。

D项中,叶绿体的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增加了膜面积,其上有与光反应有关的酶,故D正确。

6.(2013·山东高考·T4)生物实验中常用盐酸处理实验材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盐酸解离根尖的同时也为龙胆紫染色创造酸性环境

B.盐酸处理染色质能促进DNA与派洛宁(吡罗红)结合

C.盐酸浓度过高会破坏过氧化氢酶的空间结构导致其失活

D.盐酸处理细胞有利于健那绿(詹纳斯绿B)对线粒体染色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明确盐酸在不同实验中作用原理不同。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基础实验。

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解离,将细胞相互分开,同时盐酸还会影响染色过程,所以在染色之前应先漂洗,故A错误;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水解实验材料,DNA与甲基绿结合,B错误;酶的作用条件温和,过酸会导致酶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而失活,C正确;健那绿对线粒体的染色要求细胞必须是活细胞,盐酸会杀死细胞,所以不可使用,D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3•北京高考•T31)(16分)研究者发现,小鼠舌头上的某些味觉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均存在蛋白C,该蛋白能和脂肪结合。

为研究蛋白C的功能,进行了系列实验。

(1)蛋白C是一种膜蛋白,它在细胞内的 上合成,然后在  和 中加工。

(2)实验一:

让小鼠舌头接触脂肪,结果发现正常小鼠小肠出现脂肪消化液,而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分泌的脂肪消化液明显减少。

由此推测,脂肪通过与味觉细胞表面的蛋白C结合,刺激了脂肪味觉   ,产生兴奋,传到相关中枢,再通过   刺激消化腺分泌。

(3)实验二:

分别培养实脸一中两种小鼠的小肠上皮细胞,向培养液中加入脂肪分解物。

与正常小鼠细胞相比,进入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细胞的脂肪分解物减少,表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蛋白C的功能是   。

(4)为了证实其他哺乳动物的蛋白C也有相似作用,可行的做法是从该种动物的基因文库中   蛋白C基因序列,然后以   的小鼠为受体,导入该基因序列,检测发育出的小鼠相关指标的恢复程度。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关注以下三点:

(1)真核细胞中膜蛋白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场所相同。

(2)解答

(2)时,要结合反射的过程和反射弧的结构作答。

(3)解答(3)时,注意结合实验中两种小鼠的区别及实验结果的不同作答。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细胞器功能、酶、内环境调节方式、基因工程和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的知识,综合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难度适中。

(1)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首先在内质网中加工,然后在高尔基体中进行分类包装。

(2)舌头接触脂肪,结果在小肠中出现脂肪消化液,说明通过反射弧作用于效应器分泌脂肪消化液,所以脂肪通过与味觉细胞表面的蛋白C结合,刺激了脂肪味觉感受器,传到相关的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

(3)单独培养正常小鼠细胞和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细胞,发现进入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细胞的脂肪分解物减少,说明蛋白C具有促进脂肪分解物吸收的作用。

(4)获取蛋白C基因的方法是从基因文库中获得并进行扩增。

动物细胞的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是受精卵细胞。

答案:

(1)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2)感受器 传出神经

(3)促进脂肪分解物的吸收(4)获取/获得 去除蛋白C基因

8.(8分)(2013·江苏高考·T29)下图为某细胞的部分结构及蛋白质转运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不能穿过   进入细胞核,表明这种转运具有

      性。

(2)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分子基础是  具有疏水性和   具有专一性。

(3)若该细胞是最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则图中未绘制的细胞器有      。

(4)若该细胞为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则图示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  ,此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明显可见细胞核中有      存在。

(5)研究表明硒对线粒体膜有稳定作用,可以推测人体缺硒时下列细胞中最易受损的是      (填序号)

①脂肪细胞  ②淋巴细胞③心肌细胞④口腔上皮细胞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细胞核上核孔是大分子运输的通道,核膜是小分子运输的媒介。

(2)明确细胞有丝分裂间期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核孔的功能、有丝分裂、细胞的结构。

(1)蛋白质进入细胞核的通道是核孔,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不能穿过核孔进入细胞核,表明这种转运具有选择性。

(2)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的头部是亲水的磷酸基团,尾部是疏水的不饱和脂肪酸链,因此磷脂双分子层具有疏水性;膜转运蛋白具有专一性,一种转运蛋白只与特定的被转运物质结合。

(3)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还应该具备叶绿体和液泡。

(4)图中具有完整的核膜,应该处于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该时期细胞核中核仁明显。

(5)心肌细胞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消耗较多的能量,需要较多的线粒体,硒对线粒体膜有稳定作用,缺硒时对心肌细胞危害较大。

答案:

(1)核孔 选择

(2)磷脂双分子层 膜转运蛋白

(3)叶绿体和液泡 (4)分裂间期 核仁(5)③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1生物的变异及育种

一、选择题

1.(2013•安徽高考•T4)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 (  )

①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②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

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④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⑤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

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④⑤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以下两点:

(1)正确理解联会发生的时间、场所及意义。

(2)正确分析减数分裂过程异常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的各种类型。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与生物变异之间的联系,重点考查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①人类47,XYY综合征是由于精子异常导致的,卵细胞不可能提供Y染色体,因此YY染色体来自于精子,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两个Y染色体进入了同一个精细胞所致,与联会无关;②线粒体DNA突变发生在细胞质内,与联会无关;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是由于联会发生紊乱,难以形成正常配子所导致的,与联会有关;④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配子形成时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发生分离,自交后代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与联会有关;⑤卵裂属于有丝分裂,个别细胞21号染色体异常分离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与联会无关。

故C项正确。

2.(2013•福建高考•T5)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

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甲所示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B.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

C.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8种

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

【解题指南】准确快速解答本题需要弄清以下两点:

(1)一条染色体的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变异。

(2)根据题干提供信息,画简图展示图乙细胞减数分裂后子细胞染色体组成。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及减数分裂等知识。

A项,一条染色体的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故错误。

B项,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观察异常的染色体应选择分裂中期的细胞,故错误。

C项,将图乙中的染色体从左向右编号为1、2、3,不考虑其他染色体,如图所示。

在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的情况下,若1、2分离,3随机移向任一极,则精细胞中含染色体组成为1、3或2或2、3或1四种类型;若2、3分离,1随机移向任一极,精细胞中含染色体组成为1、2或3或1、3或2四种类型,因此精子类型理论上有6种,故错误。

D项,根据C项的分析,该男子能够产生含有1、3(即分别含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组合的正常精子,因此可能生育正常染色体组成的后代。

3.(2013•四川高考•T5)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

用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B.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共含有20条染色体

C.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D.放射性60Co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关注以下两点:

(1)含有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套遗传信息的植物细胞都具有全能性。

(2)杂合子自交多代,纯合子(显性和隐性各占一半)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无限接近于1;杂合子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无限接近于0。

【解析】选A。

本题以单倍体为素材,考查了花药离体培养的原理、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杂合子自交后代基因型的判断等,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A项,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与它是否为单倍体无关,只要其细胞具有该生物体的全套遗传信息即可,故正确;

B项,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细胞内染色体暂时加倍,应为40条,故错误;

C项,由题可知该突变植株为杂合子,但是表现为抗病,所以该突变为显性突变,连续自交后,杂合子占的比例不断下降,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且无限趋近于50%,故错误;

D项,基因突变只能提供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进化方向,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故错误。

4.(2013•大纲版•T5)下列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技术的是 (  )

A.水稻F1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

B.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

C.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

D.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基因工程”和“诱变育种”的区别:

二者虽然都涉及“基因”,但前者是把外源基因导入另一种生物的细胞内,而后者指自身基因内部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育种等知识。

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获得的基因型纯合新品种未涉及基因工程,A错误;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也未涉及基因工程,B错误;抗病基因是外源基因,属于目的基因,其导入玉米细胞的过程属于基因工程,C正确;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其改变的是自身基因,而不是外源基因,D错误。

5.(2013·江苏高考·T11)某种极具观赏价值的兰科珍稀花卉很难获得成熟种子。

为尽快推广种植,可应用多种技术获得大量优质苗,下列技术中不能选用的是 (  )

A.利用茎段扦插诱导生根技术快速育苗

B.采用花粉粒组织培养获得单倍体苗

C.采集幼芽嫁接到合适的其他种类植物体上

D.采用幼叶、茎尖等部位的组织进行组织培养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保持植物优良特性的方法是无性繁殖。

(2)明确单倍体一般是高度不育的。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个体克隆——无性繁殖。

A项中,利用茎段扦插诱导生根技术不存在基因重组,可以保存该种珍稀花卉的优良性状,故正确。

B项中,花粉粒是减数分裂产生的,经过组织培养形成的单倍体往往比较弱小且高度不育,不能保存该种珍稀花卉的优良性状,故错误。

C项中,幼芽嫁接属于无性繁殖,可以保存该种珍稀花卉的优良性状,故正确。

D项中,采用幼叶、茎尖等部位的组织进行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繁殖,可以保存该种珍稀花卉的优良性状,故正确。

6.(多选)(2013·江苏高考·T25)现有小麦种质资源包括:

①高产、感病;②低产、抗病;③高产、晚熟等品种。

为满足不同地区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需求,育种专家要培育3类品种:

a.高产、抗病;b.高产、早熟;c.高产、抗旱。

下述育种方法可行的是 (  )

A.利用①③品种间杂交筛选获得a

B.对品种③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筛选获得b

C.a、b和c的培育均可采用诱变育种方法

D.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③中获得c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杂交育种要求双方必须具有相应的优良性状。

(2)多倍体育种不能产生新的基因。

【解析】选C、D。

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

A项中,①③不具有抗病基因,二者杂交不能获得a,故错误。

B项中,③是高产、晚熟品种,染色体加倍之后,不能获得早熟性状,故错误。

C项中,诱变育种具有不定向性,能获得大量变异性状,a、b和c的培育均可采用诱变育种方法,故正确。

D项中,转基因技术可以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③中能获得c,故正确。

二、非选择题

7.(14分)(2013·山东高考·T27)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

基因M、m与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基因H、h在4号染色体上。

(1)基因M、R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上图,起始密码子均为AUG。

若基因M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C突变为A,其对应的密码子由 变为    。

正常情况下,基因R在细胞中最多有   个,其转录时的模板位于      (填“a”或“b”)链中。

(2)用基因型为MMHH和mmhh的植株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F2中自交性状不分离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用隐性亲本与F2中宽叶高茎植株测交,后代中宽叶高茎与窄叶矮茎植株的比例为      。

(3)基因型为Hh的植株减数分裂时,出现了一部分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Hh型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    。

缺失一条4号染色体的高茎植株减数分裂时,偶然出现一个HH型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         。

(4)现有一宽叶红花突变体,推测其体细胞内与该表现型相对应的基因组成为图甲、乙、丙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

现只有各种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植株可供选择,请设计一步杂交实验,确定该突变体的基因组成是哪一种。

(注:

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

实验步骤:

① ;

②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

Ⅰ.若 ,

则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

Ⅱ.若 ,

则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

Ⅲ.若 ,

则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根据起始密码子,转化成其对应的转录模板中的碱基序列,明确图中箭头处碱基变化的后果。

(2)甲、乙、丙一条染色体上的M、R基因在减数分裂时作为一个整体,二者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注意题干要求设计杂交实验,排除了自交实验的可能。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染色体变异。

(1)由起始密码子(mRNA上)为AUG可知,基因M和基因R转录的模板分别为b链和a链。

对M基因来说,箭头处C突变为A,对应的mRNA上的即是G变成U,所以密码子由GUC变成UUC;正常情况下,基因成对出现,若此植株的基因型为RR,则DNA复制后,R基因最多可以有4个。

(2)F1为双杂合子,这两对基因又在非同源染色体上,所以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F2中自交后性状不分离的指的是纯合子,F2的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且比例各占F2的1/16,故四种纯合子所占F2的比例为(1/16)×4=1/4;F2中宽叶高茎植株有四种基因型MMHH∶MmHH∶MMHh∶MmHh=1∶2∶2∶4,它们分别与mmhh测交,后代宽叶高茎∶窄叶矮茎=4∶1。

(3)减数第二次分裂应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而现在出现了Hh,说明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型为Hh的个体减数分裂过程联会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形成了基因型为Hh的次级性母细胞。

缺失一条4号染色体的高茎植株产生的配子中应只含一个基因H,出现HH型配子,说明错误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染色体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

(4)杂交实验一:

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杂交。

如果突变体是图甲所示,亲本杂交类型是MMRr×moro(染色体缺失,缺失的基因用o表示,下同),子代的基因型比例:

1MmRr∶1Mmrr∶1MoRo∶1Moro,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1。

如果突变体是图乙所示,亲本杂交类型是MMRo×moro,子代的基因型比例:

1MmRr∶1Mmro∶1MoRo∶1Mooo(死亡),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2∶1。

如果突变体是图丙所示,亲本杂交类型是MoRo×moro,子代的基因型比例:

1MmRr∶1MoRo∶1moro∶1oooo(死亡),宽叶红花与窄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2∶1。

杂交实验二:

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红花植株杂交,用和上述相同的方法分析。

答案:

(1)GUC UUC 4 a

(2)1/4 4∶1

(3)(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交叉互换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染色体未分离

(4)答案一:

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杂交

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1

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2∶1

宽叶红花与窄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2∶1

答案二:

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红花植株杂交

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3∶1

后代全为宽叶红花植株

宽叶红花与窄叶红花植株的比例为2∶1

8.(2013·浙江高考·T32)(18分)在玉米中,控制某种除草剂抗性(简称抗性,T)与除草剂敏感(简称非抗,t)、非糯性(G)与糯性(g)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有人以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为材料,经过EMS诱变处理获得抗性非糯性个体(乙);甲的花粉经EMS诱变处理并培养等,获得可育的非抗糯性个体(丙)。

请回答:

(1)获得丙的过程中,运用了诱变育种和    育种技术。

(2)若要培育抗性糯性的新品种,采用乙与丙杂交,F1只出现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个体;从F1中选择表现型为    的个体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个体,其比例是      。

(3)采用自交法鉴定F2中抗性糯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

若自交后代中没有表现型为      的个体,则被鉴定个体为纯合子;反之则为杂合子。

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杂合子的鉴定过程。

(4)拟采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上述抗性糯性玉米的抗虫性。

通常从其他物种获得      ,将其和农杆菌的      用合适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然后借助      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再转移到该玉米的培养细胞中,经筛选和培养等获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