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倍增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4887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docx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收入倍增计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docx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篇一: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造就日本“一亿总中流”社会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造就日本“一亿总中流”社会

  来源:

《红旗文稿》期号:

20XX/06作者:

张可喜

  二战后,日本实行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不仅使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而且造就了庞大的中产阶级,使日本社会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出台经过与要点

  上世纪50年代,日本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之中,特别是美国通过与日本结成“安保体系”而把日本重新武装起来,作为东亚的“反共防波堤”。

日本广大民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日美安保条约”的斗争,1960年达到高潮,迫使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取消访日计划、岸信介内阁辞职。

  当时有学者提出,培育为数众多的中产阶层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因为他们要改革,不要革命;要平和,不要暴力。

因此,也有人把这个阶级形容为“驯服的羔羊”。

  政治家池田勇人的思想带有民主色彩。

1958年他就提出了“月薪倍增”主张。

1960年7月取代岸信介出任内阁首相后,池田勇人便接受下村治的经济发展理论,决定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以代替此前的长期经济发展计划。

  日本社会由此从“政治季节”进入“经济季节”。

这个计划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上来,对日本经济和未来充满希望。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12月27日在内阁会议上获得通过。

其中说:

“必须以迅速实现国民总产值倍增,通过增加就业达到完全就

  业,大幅度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为目的”,“特别要努力缩小存在于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以及地区之间、收入阶层之间在生活上和收入上的差距,以期实现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的均衡发展”。

因此,在经济政策上,该计划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小企业的现代化”、“促进后进地区的开发”、“推进产业的合理布局和重新研究公共投资的地区分配”等作为重点。

  这项计划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十年(1961—1970)间,国民总产值的年增长率达到8.8%,国民收入的年增加幅度达到7.8%,国民总产值从1960年的13.6万亿日元增加到1971年的26万亿日元。

这一计划认为,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在于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以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因此,强调要实行强有力的振兴出口措施与增加观光、海运及贸易外收入的措施,即继续推进“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期间工资提高得最快

  受益于低汇率、低物价(工业原材料)、低油价等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加之日本国民的勤奋劳动、企业大力采用新技术,实际上,国民总产值只用了6年,人均实际国民收入只用了7年,就提前实现了这个“倍增计划”。

  到1970年,日本经济的各项指标达到的水平如下:

国民总产值为40.5812万亿日元(原定目标为26万亿日元),增加了2倍以上,年增长率为11.6%;国民收入为32.8516万亿日元(原定目标为21.3232万亿),年增长率为11.5%;人均国民收入为317678日元(原

  定目标208601日元),年增长率为10.4%;工矿业生产指数年增长率达到13.9%,农林业生产指数增年长率为2%;出口额达到202.5亿美元(原定目标为93.2亿),年增长率为16.8%(原定目标为10%)。

从1961年开始,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冲击”发生,日本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时期,被世界认为创造了“东洋奇迹”。

在这个期间,工资提高得也最快。

如大学毕业生的“初任工资”在1961年为15700日元,1967年为26200日元,1973年增加到57000日元,1973年与1957年相比,提高了将近4倍。

  提高工资是二战后日本的工会组织开展“春季斗争”的最主要内容。

首先是钢铁、电机等行业的工会组织与相关经济团体以及大企业内的工会与企业经营者之间进行所谓的“团体交涉”,达成劳资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工资增长幅度,并由当时的厚生劳动省发表《民间主要企业春季斗争提高工资的要求与谈判结果》,其他行业和企业据此决定各自的工资提高幅度。

如1961年“春季斗争”中达成一致的工资增加幅度为13.8%,1967年为12.5%,1973年为24.1%。

在执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期间,仅从春季斗争的结果看,日本的工资增加幅度每年都在10%以上。

  在日本,奖金是劳动者的第二大收入来源(此外的收入来源还有加班工资),每年夏季和年底各发放一次,也叫做“特别薪金”。

在上世纪初“泡沫经济”破灭之后,20多年来,日本劳动者(无论是白领还是蓝领)的工资和奖金,都没有明显增加,实际上呈现下降趋势。

如20XX年大学毕业生的“初任工资”平均为199600日元(男子为

  20XX00日元),高中毕业生的“初任工资”为157900日元(男子为160100日元)等,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达到的水平。

日本的收入分配,特别是“泡沫经济”之前,企业管理者与一般员工、行业之间、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公务员与民间企业之间,按工资计算,虽然有差距,但不是特别大,呈现平均主义倾向。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造就“一亿总中流”社会

  国民总产值翻了两番,国民收入的增幅也大大超过原定目标,但是,这一经济发展计划不仅没有解决收入差别问题,而且使之进一步扩大了。

此外,由于只顾发展经济,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在日本全国各工业发达地区出现了严重的“产业公害”问题。

不过,经济毕竟是迅速发展起来了,到1968年,日本超过西德而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仅次于美国。

国民生活也“水涨船高”,以城市工薪阶层为主体,庞大的中产阶级形成了。

  据日本总理府的《关于国民生活的舆论调查统计》,1958年,有72.4%的人具有“中流意识”,1970年以后,回答自己是“中流”的人达到为90%。

从1960年到20XX年,在历次民意调查中,回答自己的生活为“下等水平”的人都在10%以下。

  1970年,日本的总人口(包括美国尚未把施政权给日本的琉球群岛的人口在内),突破1亿,达到1.04665171亿人。

可以说,日本通过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建成了“一亿总中流”的社会。

二战后,日本人以认真、努力、守法、守时、讲卫生、有礼貌等闻名于世,被认为是世界上“社会治安最好”的国家。

在日本,上世

  纪,除四五十年代的社会大动荡之外,60年代至90年代初,虽然也发生过东京大学的大礼堂被学生占领之类的学潮,杀人、放火、强盗等犯罪案件也时有发生,有游行示威活动,但是没有群体性暴力事件,也少有大规模工潮,更没有江户幕府时代那样的农民暴动,社会一直保持着比较平稳、安定的状态。

除了重视教育、加强警察等国家机器之外,这与经济迅速发展、国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或者说,是经济的繁荣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之后,也由于美国施压,日本开始积极地采用美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导致各阶层、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国民的“相对贫困率”增高,一向自认为是“社会主义”的日本从内部开始发生变化。

  (作者: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

  篇二:

经济学科普: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IncomeDoublingprogram)

  日本1961~1970年间的经济发展计划。

该计划由池田勇人内阁制定并实施。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主要内容是:

①充实社会资本。

②产业结构高度化,提高高生产率部门在产业中的比重。

③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

④培训人才,振兴科学技术。

⑤缓和二重结构,确保社会安定。

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在于,使经济达到极大的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实现充分就业,消除日本经济所具有的经济结构不平衡状况;其具体目的是10年后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倍以上。

这一计划规定: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人均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9%。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日本实施的结果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实际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6%和11.5%,超过计划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的第七年,便实现了国民收入增长1倍;人均国民收入按市场价格计算,从1960年的395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1592美元;10年间实际工资平均增长83%。

1970年该计划完成之时,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先后超过法国和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但是,通货膨胀、两极分化、大都市人口过密化和农村人口过疏化等问题愈益严重。

  简介:

  在国家高速增长的同时如何能够使民众有更强购买力?

如果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没有随着gDp的增长比例而增长,社会生产力与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会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只有工人和农民收入倍增才能解决国家经济中内需不足、产能过剩问题。

  1960年,日本池田内阁宣布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这个人口数字达到美国一半的国家发起了一场消费者革命,并成为了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

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标,实际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

  1968年成为西方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2大经济强国。

  为此本期话题讨论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一些经验教训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资料来源:

日银《日本经济为中心的国际比较统计》制图/赵斌

  注:

彩电、空调当时的平均价格为20万-25万日元,约为当时职工2-3个月的工资(按制造业平均月工资计算,上世纪60年代后半期为6万日元左右,70年代前半期为13万日元左右。

  这10年间平均计算约为每月10万日元左右),小汽车的普及则是在70年代后半期,此时制造业工人月工资在20万-25万日元,当时每辆售价平均约为100万日元。

为什么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日本出现新的技术革命如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已经大量生产,而另一方面又出现产品积压,失业率增加。

  20世纪50年代可以被认为是日本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准备和过渡阶段。

资源从生产力相对低下的部门转移到生产力更高的部门,通过国外技术的进口加快了发展的脚步。

1953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二战前的水平。

  但是与此同时,日本社会并未就此稳定。

1960年,日美就《共同合作和安保条约》签署了补充修订协议,引发了东京大规模的街头抗议。

此外,当时日本的劳资关系也十分紧张。

  在南九州岛miike矿场发生了长时间的罢工。

在当时日本出现新的技术革命如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已经大量生产,而另一方面又出现产品积压,失业率增加。

1957年12月日本的完全失业者为49万人,1958年3月增加到92万人。

这时任首相的池田勇人决定将国内的注意力引向经济发展。

  1960年年底,深受凯恩斯主义影响的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了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池田勇人认为,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很快就可以稳定在年均增长7%左右。

在此基础上,日本应当在1970年把国民生产总值从398亿美元增加到720亿美元。

  不过,在当时的贸易支付差额和产能限制的情况下,许多人,包括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对日本政府设定7%的经济增长目标表示反对,认为这可能会加重通货膨胀的压力。

普通的日本人一开始也并不相信这一计划。

他们认为,虽然从表面上看,人们的收入翻一番是有可能的,但是通货膨胀会抵消名义上的收入增长。

令日本民众惊讶的是,这一计划超过了预期,在短短7年内就使日本人的收入翻了一倍,比制定该计划时预计的时间缩短了3年。

  在短短10年中,普通人的收入真的翻了超过一番,从1960年到1973年,日本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甚至增加了2倍。

失业率也保持在1.1%-1.3%的低水平。

日本经济学者林直道在《现代日本经济》一书中指出日本的这种高速增长时期以前和以后相比,国民生活方式、社会形象、人们的思维方式,乃至日本列岛的面貌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就像换了个国家似的。

  如何解决国民收入分化问题?

  日本政府引入了“最低工资制”,同时扩展了社会保障计划,完善养老保险金,提高健康保险付给率。

  这一计划规定: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人均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9%。

  从具体措施方面来看,解决收入分化的问题是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日本政府引入了“最低工资制”,同时扩展了社会保障计划,完善养老保险金,提高健康保险付给率,希望以此消除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

此外,政府还增加了公共投资,制定了从1961年开始的公路建设五年计划、国有铁路的柴油机化和复线化,60年代初日本政府公共开支平均每年增加25%左右;在减税方面,计划从1961年开始,每年在个人收入调节税和企业税上共减税1000亿日元,同时降低利息、扶植公债和公司债的债券市场。

  另一方面,池田内阁1961年制定了目的为“增加从事农业者的收入,使其达到从事其他产业者的生活水平”的《农业基本法》。

1963年政府又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通过各种措施推动中小企业的设备现代化和专业化生产,以便提高它们的劳动生产率。

  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了国民财富增加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首先让我们看看“国富”,1955年日本国民财富总额为20.2970万亿日元,1970年增加到160.5450万亿日元,增长了约8倍。

而国民生活和社会文化各项指标即“民强”如各种家庭耐用消费品彩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微波炉、热水器、立体声音响等等普及率甚至达到90%以上。

  日本人均报纸消费量比美国还要高。

日本人成为了亚洲人中衣食住行水平最高的。

教育的普及率提高也非常迅速,高中升学率1960年到1975年从57.7%上升为91.1%,大学升学率也从10.3%上升为34.2%,日本摇身一变成为高学历社会。

  日本如何推动居民储蓄转化投资?

  一旦他们对经济增长习以为常,生活水准的实际改善就成为了消费者群体关心的主要问题。

工资上涨,而生活开支增加速度低于通货膨胀速度,消费热潮随之出现。

  关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nakamura在他的《战后日本经济》中指出,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并不是出口,而是投资。

从1952年到1970年,日本私人投资的数字增长超过10倍。

  一方面,这得益于日本货币和财政当局五六十年代实行的合理政策,另一方面,高储蓄率为高投资率提供了足够的资金。

1974年,日本人均可支配收入当年增长的幅度高达24%.尽管如此,高储蓄并不等于高投资,因此,日本政府还实行了控制外国投资的政策,以促使国内的高额储蓄能够转化为高额投资。

同时,由于平衡的预算,政府开支也没有影响私人投资。

  可以说,直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开始实施,对于经济将继续增长的信心才真正传递给了日本消费者。

这一计划酝酿出的信心成为了日本消费者对之前的消费水平感到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旦他们对经济增长习以为常,生活水准的实际改善就成为了消费者群体关心的主要问题。

工资上涨,而生活开支增加速度低于通货膨胀速度,消费热潮随之出现。

  与之相应的,过去以出口为主的日本制造企业也开始为国内市场进行生产。

  孙执中在《战后日本经济史1945—20XX》指出的战后日本的消费革命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55-1964年,黑白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三大件是热门货,获得迅速普及,这是所谓的“旧三大件”,这些商品当时的价格平均在5万日元左右(按现在汇率约3000左右人民币),约相当于日本职工2-3个月的工资。

第二个阶段是1965-1974年,“3c”时代终于到来了、所谓“3c”,指的就是汽车(car)、彩电(colorTV)和空调(cooler),这就是“新三大件”。

彩电、空调当时的平均价格为20万-25万日元,约为当时职工2-3个月的工资(按制造业平均月工资计算,上世纪60年代后半期为6万日元左右,70年代前半期为13万日元左右。

  这10年间平均计算约为每月10万日元左右),小汽车的普及则是在70年代后半期,此时制造业工人工资在20-25万日元,当时每辆售价平均约为100万日元。

  1961年第八届东京车展挤满了汽车发烧友,他们感到,拥有自己的汽车的时代开始了。

1961年10月25日举行的第八届东京车展,其展示区域比前一届几乎扩大了一倍,展览时间也被延长到晚上8点。

  20世纪90年代,日本再次出现了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前类似的机遇———住房、医疗、城市建设和城市交通都出现短缺,但是日本政府没有选择60年代那样的拉动内需为主的发展道路,而是选择将日本经济更加紧密地与美国联系起来,并且试图通过扩大产能保持单向的贸易优势。

但是其实际结果却是与国际和国内需求不相一致的巨大产能过剩。

而这导致了日本至今尚未克服的银行危机和经济萧条。

  ■专家评析

  从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看“经济增长”与“国民增收”的同步性

  如何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国民收入也能同步增长,是当前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透过日本池田内阁1960年12月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1970年度),日本高速发展时期的一些经验教训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1.理论根据以下村治为代表“高速增长论”

  作为“代表并体现了战后日本高速度发展期的经济政策构想”的“国民倍增计划”,诞生于激烈的争论之中。

  如何解决过剩的生产能力与市场销路之间的矛盾?

  当时的理论界有两派观点:

一是“稳定成长论”,以后藤誉之助为代表,认为日本经济已经结束战争后的恢复时期,不可能再有新的高速发展,今后只能“稳定”增长。

一是“高速增长论”,下村治为代表,认为日本正处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基础都处于技术改造时期,只要采取扩大有效需求的政策,就可以继续高涨,并精密计算出国民收入在今后10年可增加一倍。

  池田勇人组阁后,内阁会议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权衡下村11%与经济企画厅

  7.2%两个对立的方案,池田内阁以头三年9%的增长率落定。

这一计划更主要的意义,是作

  为计划背景的对高速增长的自信,为政府和经济界提供了日本经济看好的前景。

  2.“经济增长”为手段,“国民增收”是目的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目标是10年,计划以“高速增长、提高生活水平、完全就业”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增长;计划国民生产年增长率平均7.2%;到1970年度国民生产总值增加1倍以上,最终达到26兆日元目标。

为此,计划雄心勃勃地提出了5个中心议题:

充实社会资本;引导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缓和双重结构和确保社会稳定。

计划的正文分为四部:

总论、政府公共部门的计划、民间部分的预测与诱导政策、国民生活的将来。

  在计划目的的阐述中,明确指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目的必须是,迅速地把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从而谋求通过增加雇用实现完全雇用,大幅度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致力于纠正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地区相互之间以及收入阶层之间的生活上的收入上的差距,以期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得到均衡发展".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日本政府制定的第一项政策,就是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工人、农民的购买力。

对于工人,明确规定了进一步推行“最低工资制度”,以在“国民收入的第一阶段,就使收入差别不致扩大”。

1961-1970年日本工人的工资指数增长了近1.7倍。

(见表1)对于农民,政府规定了“生产者米价”,它远高于国际市场,是美国的2.7倍。

米价带动整个农产品价格上涨,结果1960-1969年,农产品价格上涨为95%左右,而农村购入的工业品价格指数仅上涨30%左右。

(见表2)“剪刀差”的缩小,一方面使农民积极购买生产资料,农业的全面机械化基本上是在这个时期实现;另一方面,买得起、用得起的生活资料,使一般耐用消费品得以在农村普及。

这些都为工业品生产创造出了广泛的市场需求。

  收入的全面提高,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高龄者与年轻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

由于消费内容趋于均衡和一致,国民具有的“中流阶层意识”就形成于这个时期,后来近一亿人口的中产阶层成为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的重要因素。

  3.“消费革命”刺激经济飞速发展

  随着工资的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比例下降,“恩格尔系数”稳定变化:

1955年46.9%,1960年41.6%,1965年38.1%,1970年34.1%(到1988年仅为25.5%)。

日本在第一次消费革命(1956-1970)中,开始由“生活合理化”向“更加舒适化”、追求“实现物质需求欲望”发展,进而引发了战后日本第二次(1971-1980,)和第三次(1981-)的消费革命。

娱乐和交际费用或从无到有,或从少到多,比重也不断增加,保龄球、高尔夫球、旅行等休闲产业成为时尚。

日本进入了“大众消费社会”。

可以说,日本消费革命的不断升级,得益于“倍增计划”实施期间创造的“消费时代”所打下的物质基础。

  更重要的是,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年增长11.6%(计划目标7.8%),而国民收入年增长率也达到11.5%(计划目标7.8%),二者实现了同步增长。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造就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20世纪60年代,它堪称日本的“黄金时代”。

  篇三:

1307544041陈鑫《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背景和过程》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题目:

  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班级:

任课教师:

  成绩:

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背景和过程陈鑫1307544041国际经济与贸易13级13702杨丽

  20XX年3月

  内容摘要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出台背景与过程,朝鲜半岛军火需求,迅速恢复经济,经历了“岩武景气”时期,进入“锅底萧条”阶段。

日本经济存在双重结构、过度依赖投资带动经济增长、人口红利即将结束等诸多问战后日本经济借助题。

最终导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注以下简称“倍增计划”)

  ,一项宏伟的综合经济发展战略诞生。

  目录

  一、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出台背景..........................  

.........................................................................1

  二、关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讨论...............................................................................................2

  三、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目标.....................................................................................................2

  四、关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改进...............................................................................................3

  参考文献:

.......................................................................................................................................5

  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背景和过程

  一、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出台背景

  朝鲜半岛军火需求,迅速恢复经济,经历了“岩武景气”时期,进入“锅底萧条”阶段。

萧条暴露出日本经济存在双重结构、过度依赖投资带动经济增长、人口红利即将结束等诸多问战后日本经济借助题。

此外,对比战前,日本国家战后发展经济的目的有意无意仍然存在“强国论”意识。

由此在制定新时期经济计划时引发出日本国家发生一场大讨论,最终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