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与黄自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4441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docx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萧友梅与黄自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docx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篇一: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

南昌十四中陈玉婷

教学目标:

1、聆听《问》,感受歌曲的创作特点及当时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忧虑和感慨;聆听与学唱《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在聆听、学唱、讨论的过程中认知作品所反映出的现实问题,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3、学唱《渔阳鼙鼓动地来》的第一行,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4、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

聆听、感受、体验和分析歌曲。

教学难点:

学生在聆听理解过程中能够用语言表述作品的社会价值和了解分析作品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海音乐学院,导出音乐家-萧友梅是中国第一所正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音乐教育家。

二、新课

(一)音乐作品《问》

1、作者简介:

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

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弦乐四重奏,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第一部交响乐曲,(接课件)1922年,在北大成立了我国第一支基本有国人组成的小型管弦乐队,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和音乐学习做出了很大贡献。

萧友梅代表作品:

艺术歌曲:

《问》、《南飞之雁语》、《女子体育》等爱国歌曲,

2、作品赏析:

艺术歌曲《问》易韦斋词萧友梅曲

(1)思考:

歌词有什么特点?

从速度、情绪上可以把音乐分成几部分?

作者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

(2)曲式结构:

两段体(单二部曲式)副歌部分,点明了问的主题,表现出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

(3)聆听《问》

(二)音乐作品《渔阳鼙鼓动地来》

1、从《弥赛亚》的选段《哈利路亚》导出清唱剧,音乐体裁形式——清唱剧:

是一种介于歌剧、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

它包括了独唱、重唱及合唱,用管弦乐队作伴奏,各乐章间的歌词有较强的连贯性。

导出我国第一部清唱剧作曲家--黄自

2.作曲家介绍--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我国最早谱写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介绍了西洋近代音乐理论,造就了大批专业音乐人才。

代表作品清唱剧《长恨歌》;抗战歌曲《旗正飘飘》、《抗敌歌》、《踏雪寻梅》等。

3、作品赏析:

清唱剧《长恨歌》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

(1)作品简介:

《长恨歌》原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1932年词曲作者根据此诗及元曲《长生殿》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

共十个乐章。

(2)创作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向华北地区进犯,而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因而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不满。

1932年,作者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借古讽今,以讽刺时政。

(3)聆听歌曲《渔阳鼙鼓动地来》,了解歌曲的力度、速度、情绪、音色及风格。

(4)学唱歌曲:

男生演唱,女生打拍点,模仿鼓声

(5)师生互动:

古筝、中国鼓、朗诵,通过器乐与人声感受当时的

场景,了解黄自的创作目的和作品的风格特点。

(三)拓展与探究聆听对比:

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与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比较它们从速度、力度、音色、情绪和风格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三、课堂小结

了解到中国第一部清唱剧的作曲家,也是中国早期音乐的奠基人,黄自,和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萧友梅,其实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还涌现出许许多多有抱负的爱国音乐家,如沈心工、李叔同等,结合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探究他们各自的作品风格及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四、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一些“五四”新文化运动下还涌现出其他爱国作曲家的作品,与家里的长辈探讨一下,共享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在萧友梅创作的第一首大提琴曲《秋思》中结束课程。

【篇二: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_3】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彭丽

一、教学目的

《中国音乐通史》是音乐专业本科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中国自远古至今音乐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基本的了解,掌握中国各时期音乐发展的一般历史知识与突出成就,进而吸取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力求全方位、多手段诠释音乐历史,为培养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1840~1949,以1900~1949为主。

教材: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铨主编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汪毓和编著

三、教学时间:

一学期,每周二学时。

四、考试:

听、写等形式的综合。

五、课堂要求:

多参与,主动思考。

概述

一、历史分期:

(一)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分界点:

(二)近现代与当代的分期:

二、本世纪上半叶历史发展的特点

三、本时期音乐历史发展的特点

第一章“五四”前的音乐发展情况

第一节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一般认为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族民间音乐。

这里主要涉及:

戏曲、说唱、民歌、歌舞、器乐及依传统新创作的音乐。

发展情况非常复杂,在文化生活中有重要地位。

近代史重点研究新音乐,即现在的专业音乐,传统音乐方面是缺陷。

一、戏曲音乐(主要介绍京剧、评剧)

1、旧剧改革

参考音研所59年编“参考资料”第二编1919~27第一辑。

共有言论18篇,重要的11篇。

开始在1917~18的“新青年”有9篇,点到京剧的糟粕,引起争论。

三方面意见:

(1)胡适、钱玄同等人的观点

(2)张厚载的观点

(3)中间态度

2、四大名旦:

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3、评剧的历史

二、说唱音乐

一般分五类:

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

1、犁铧大鼓(山东)

北口:

老北口──赫老凤;小北口──新调、郭大妮、黄大妮

南口:

前期──黑白妞王小玉姊妹;后期──四大玉。

2、京韵大鼓

刘宝全、白云鹏等人为代表,进行了较大的革新和创造。

3、苏州弹词的流派简介

三、民歌与民间歌舞

多是反映现实生活,此时民歌不能代表整体民歌特点,也说明不了这时民歌在内容和体裁上有多大发展。

新民时期出现了新民歌。

四、传统器乐

1、民间社团

(1)天韵社

(2)大同乐会

重点听赏:

《春江花月夜》

2、广东音乐的发展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重点听赏:

《雨打芭蕉》《步步高》《赛龙夺锦》

3、民间艺人华彦钧(1893?

~1950)

重点听赏:

《二泉映月》

第二节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背景(通史210页、399页)

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新式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中教唱的歌曲。

它是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突出成果,主要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洋,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一种区别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新体裁,成为我国近代音乐发展的一个开端。

二、基本内容

内容大部分是反映“五四”前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救亡图存”等民主爱国主义的政治要求。

如:

《何日醒》、《中国男儿》、《黄河》。

另外,如《勉女权》、《缠足苦》等,是宣传妇女解放思想;还有宣传反对迷信、学习科学的思想,宣传以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代替封建旧习俗的思想等。

由于面向学生,也有反映学生生活、思想情感的,如:

《体操》、《竹马》、《春游》、《送别》等。

三、艺术形式

以填词艺术为主。

学堂乐歌的旋律多采用欧美,特别是日本的歌曲曲调,运用我国民歌小调的极少,创作者更少。

重点听赏:

《中国男儿》

四、代表性音乐家

1、沈心工(1870~1947)

心工是笔名。

生于上海。

1902自费留日,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11月在东京创办“音乐讲习会”。

1903回国,一直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小,1911年起任该校校长。

创设了我国较早的乐歌课,任教期间曾创作百余首乐歌,1927年退休;前后30年,为中国早期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重点听赏:

《体操—兵操》、《竹马》、《黄河》。

《体操—兵操》,也称《男儿第一志气高》,是他留学日本时的处女作,在国内广为流传。

2、李叔同(1880~1942)

1880生于天津,1898迁居沪租界,入南洋公学,接触了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想。

1906去日本,在东京发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以“惜(息)霜”为名成为当时闻名的女角演员。

一个人独立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1905,李曾编印《国学唱歌集》;1958,丰子恺编选《李叔同歌曲集》。

至1990,企释、培安编定《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

重点听赏:

《送别》、《春游》。

3、曾志忞(1879~1929)

号泽民,又名泽霖,生于上海巨商家庭。

早年曾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自学绘画、音乐。

1901赴日留学,主攻法律。

1902曾参加“音乐讲习会”,1904年改为“亚雅音乐会”。

1907回国,创办“上海贫儿院”,设立“音乐部”。

五、历史意义

课后习题:

(1)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2)沈心工、李叔同的乐歌创作概况。

(3)简述阿炳的二胡曲创作。

(4)简介广东音乐在近代的发展情况。

第二章“五四”时期的音乐发展状况

第一节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音乐社团的建立

1、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通史415页)

1919年1月成立,目的在于“研究高尚乐理,养成创造新谱之人才,采西乐之长,补中乐之缺点,使之以时进步”。

蔡元培(1868~1940)任会长,聘萧、杨仲子、王露等人为导师,内设钢琴、提琴、古琴、琵琶、昆曲、丝竹乐、师资特别班等组,会员达200多人。

1920出版期刊《音乐杂志》,后改为北大音乐传习所。

2.中华美育会(通史416页)

1919年在上海成立,由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等发起,以“提倡美育”为主旨,1920年4月刊行会刊《美育》,宣传美感教育和艺术民主化。

3.国乐改进社:

刘天华等发起,1927年5月成立于北京,《音乐杂志》。

二、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通史419~429

1、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通史423页)

成立于1922年10月,蔡元培兼任所长、萧友梅任主任。

教学体制分设本科、师范、选科。

2、国立音乐院(通史426页)

在蔡元培支持下,1927成立于上海,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

初建时由蔡兼任院长,萧任教务主任,次年9月,蔡辞,由萧代理院长。

1929,因学潮降格,奉命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学校采用学分制,主科分初、中、高三级。

学校每年公开演出,校刊特辟歌词专栏,邀请投稿。

各种杂志相继出版,扩大了社会影响。

第二节

一、本时期的音乐思潮20年代的音乐思潮与音乐学家王光祈

在新文化运动中,怎样认识中国的新音乐文化、怎样发展新音乐文化,主要有三种认识:

1、主张“以西为师”。

2、坚决维护“国乐”。

3、主张“全盘西化”。

二、王光祈及其音乐学研究

1、生平简介:

1892~1936,字润玙,笔名若愚,四川温江人。

曾于1919年参与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力图救国,被选为大会主席、执行部主任,领导该会工作。

同年底,又创办了“工读互助团”,半工半读探求社会改革之途,幻想逐步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理想。

1920年6月,远赴德国法兰克福,学习德语及政治经济学,1927年考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

1932年,受聘为波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的讲师,1934年以《论中国的古典歌剧》获得波恩大学博士学位。

1936年1月,病逝。

【篇三: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彭丽

一、教学目的

《中国音乐通史》是音乐专业本科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中国自远古至今音乐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基本的了解,掌握中国各时期音乐发展的一般历史知识与突出成就,进而吸取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力求全方位、多手段诠释音乐历史,为培养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1840~1949,以1900~1949为主。

教材: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铨主编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汪毓和编著

三、教学时间:

一学期,每周二学时。

四、考试:

听、写等形式的综合。

五、课堂要求:

多参与,主动思考。

概述

一、历史分期:

(一)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分界点:

(二)近现代与当代的分期:

二、本世纪上半叶历史发展的特点

三、本时期音乐历史发展的特点

第一章“五四”前的音乐发展情况

第一节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一般认为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族民间音乐。

这里主要涉及:

戏曲、说唱、民歌、歌舞、器乐及依传统新创作的音乐。

发展情况非常复杂,在文化生活中有重要地位。

近代史重点研究新音乐,即现在的专业音乐,传统音乐方面是缺陷。

一、戏曲音乐(主要介绍京剧、评剧)

1、旧剧改革

参考音研所59年编“参考资料”第二编1919~27第一辑。

共有言论18篇,重要的11篇。

开始在1917~18的“新青年”有9篇,点到京剧的糟粕,引起争论。

三方面意见:

(1)胡适、钱玄同等人的观点

(2)张厚载的观点

(3)中间态度

2、四大名旦:

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3、评剧的历史

二、说唱音乐

一般分五类:

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

1、犁铧大鼓(山东)

北口:

老北口──赫老凤;小北口──新调、郭大妮、黄大妮

南口:

前期──黑白妞王小玉姊妹;后期──四大玉。

2、京韵大鼓

刘宝全、白云鹏等人为代表,进行了较大的革新和创造。

3、苏州弹词的流派简介

三、民歌与民间歌舞

多是反映现实生活,此时民歌不能代表整体民歌特点,也说明不了这时民歌在内容和体裁上有多大发展。

新民时期出现了新民歌。

四、传统器乐

1、民间社团

(1)天韵社

(2)大同乐会

重点听赏:

《春江花月夜》

2、广东音乐的发展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重点听赏:

《雨打芭蕉》《步步高》《赛龙夺锦》

3、民间艺人华彦钧(1893?

~1950)

重点听赏:

《二泉映月》

第二节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背景(通史210页、399页)

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新式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中教唱的歌曲。

它是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突出成果,主要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洋,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一种区别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新体裁,成为我国近代音乐发展的一个开端。

二、基本内容

内容大部分是反映“五四”前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救亡图存”等民主爱国主义的政治要求。

如:

《何日醒》、《中国男儿》、《黄河》。

另外,如《勉女权》、《缠足苦》等,是宣传妇女解放思想;还有宣传反对迷信、学习科学的思想,宣传以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代替封建旧习俗的思想等。

由于面向学生,也有反映学生生活、思想情感的,如:

《体操》、《竹马》、《春游》、《送别》等。

三、艺术形式

以填词艺术为主。

学堂乐歌的旋律多采用欧美,特别是日本的歌曲曲调,运用我国民歌小调的极少,创作者更少。

重点听赏:

《中国男儿》

四、代表性音乐家

心工是笔名。

生于上海。

1902自费留日,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11月在东京创办“音乐讲习会”。

1903回国,一直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小,1911年起任该校校长。

创设了我国较早的乐歌课,任教期间曾创作百余首乐歌,1927年退休;前后30年,为中国早期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重点听赏:

《体操—兵操》、《竹马》、《黄河》。

《体操—兵操》,也称《男儿第一志气高》,是他留学日本时的处女作,在国内广为流传。

2、李叔同(1880~1942)

1880生于天津,1898迁居沪租界,入南洋公学,接触了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想。

1906去日本,在东京发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以“惜(息)霜”为名成为当时闻名的女角演员。

一个人独立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1905,李曾编印《国学唱歌集》;1958,丰子恺编选《李叔同歌曲集》。

至1990,企释、培安编定《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

重点听赏:

《送别》、《春游》。

3、曾志忞(1879~1929)

号泽民,又名泽霖,生于上海巨商家庭。

早年曾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自学绘画、音乐。

1901赴日留学,主攻法律。

1902曾参加“音乐讲习会”,1904年改为“亚雅音乐会”。

1907回国,创办“上海贫儿院”,设立“音乐部”。

五、历史意义

课后习题:

(1)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2)沈心工、李叔同的乐歌创作概况。

(3)简述阿炳的二胡曲创作。

(4)简介广东音乐在近代的发展情况。

第二章“五四”时期的音乐发展状况

第一节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音乐社团的建立

1、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通史415页)

1919年1月成立,目的在于“研究高尚乐理,养成创造新谱之人才,采西乐之长,补中乐之缺点,使之以时进步”。

蔡元培(1868~1940)任会长,聘萧、杨仲子、王露等人为导师,内设钢琴、提琴、古琴、琵琶、昆曲、丝竹乐、师资特别班等组,会员达200多人。

1920出版期刊《音乐杂志》,后改为北大音乐传习所。

2.中华美育会(通史416页)

1919年在上海成立,由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等发起,以“提倡美育”为主旨,1920年4月刊行会刊《美育》,宣传美感教育和艺术民主化。

3.国乐改进社:

刘天华等发起,1927年5月成立于北京,《音乐杂志》。

二、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通史419~429

1、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通史423页)

成立于1922年10月,蔡元培兼任所长、萧友梅任主任。

教学体制分设本科、师范、选科。

2、国立音乐院(通史426页)

在蔡元培支持下,1927成立于上海,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

初建时由蔡兼任院长,萧任教务主任,次年9月,蔡辞,由萧代理院长。

1929,因学潮降格,奉命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学校采用学分制,主科分初、中、高三级。

学校每年公开演出,校刊特辟歌词专栏,邀请投稿。

各种杂志相继出版,扩大了社会影响。

第二节

一、本时期的音乐思潮20年代的音乐思潮与音乐学家王光祈

在新文化运动中,怎样认识中国的新音乐文化、怎样发展新音乐文化,主要有三种认识:

1、主张“以西为师”。

2、坚决维护“国乐”。

3、主张“全盘西化”。

二、王光祈及其音乐学研究

1、生平简介:

1892~1936,字润玙,笔名若愚,四川温江人。

曾于1919年参与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力图救国,被选为大会主席、执行部主任,领导该会工作。

同年底,又创办了“工读互助团”,半工半读探求社会改革之途,幻想逐步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理想。

1920年6月,远赴德国法兰克福,学习德语及政治经济学,1927年考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

1932年,受聘为波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的讲师,1934年以《论中国的古典歌剧》获得波恩大学博士学位。

1936年1月,病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