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历史学科选考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十一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3780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历史学科选考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十一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江历史学科选考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十一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江历史学科选考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十一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江历史学科选考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十一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浙江历史学科选考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十一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历史学科选考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十一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x

《浙江历史学科选考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十一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历史学科选考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十一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历史学科选考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十一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x

浙江历史学科选考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十一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专题十一、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时空坐标

 

◼知识结构

考点33“自由放任”的美国与罗斯福新政

一、“自由放任”的美国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b)

(1)爆发:

1929年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崩溃,迅速冲垮了美国的金融机构,随即席卷整个经济部门,美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形成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特点

a.来势凶猛。

(危机发生后,迅速波及整个经济部门,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及其附属国)

b.持续时间长。

(1929—1933年)

c.波及范围广。

(从行业看,波及金融业、工业、农业、对外贸易;从地域看,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并蔓延至其殖民地和附属国)d.破坏性大。

(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对外贸易大量缩

减,农产品被大批销毁,到处呈现出田地荒芜、工厂关门的景象)

(4)影响a.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浪费了社会资源:

引起金融危机和信用危机;造成工农业生产的巨大损失和倒退;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下降。

b.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阶级矛盾———贫富悬殊,就业危机使罢工、抗议示威、骚乱暴动不断;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

(1)面对经济危机,胡佛坚信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功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让经济进行“自我治疗”,使美国经济掉入了“沟底”。

(2)1932年是总统大选年,为了赢得连任,胡佛不得不采取了两大措施:

一是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二是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

但这些措施对缓解危机只是杯水车薪。

二、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时间和目的(b)

(1)时间:

1933~1935~1939年。

(2)直接目的:

通过国家干预来结束经济混乱状况,摆脱危机。

根本目的: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b)

项目

措施

作用

金融领域

通过《紧急银行法》,禁止兑换黄金

和出口黄金,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

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

了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

工农业

生产

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

署调控市场,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减少农产品过剩,保证

农民利益,对农业复苏起到积极作用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

工业复兴署,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为企业复兴创造了良好

条件

救济和公共

工程

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政府拨款

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

同时,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

对缓解失业状况,稳定

社会起了重要作用

劳工权利

在《全国劳工关系法》中重申了工人

的权利;在《公平劳动标准法》中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雇用

童工

既是工人运动赢得的一

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缓和劳资矛盾的一项

改革成果

社会保障

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社会保障

体系

有助于社会稳定和早日

摆脱危机

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c)

(1)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全面干预。

(2)采取了一些改善中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

(3)行政和立法手段相结合(700多个法令和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

(4)控制生产和扩大市场相结合。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c)

(1)从实质看,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是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2)从现实影响看,使美国成功摆脱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得以重新正常运

转;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3)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欧美各国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4)局限性: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易错提醒]罗斯福新政≠计划经济,计划经济通常是指国家下达指令性经济指标,工农业依据此指标进行生产和销售。

罗斯福新政只是加强国家对工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必要监督,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因此,二者完全不同。

考点3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与特点(b)

1.原因

(1)克林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宗旨:

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

(2)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目标,采取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赤字问题。

(3)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了

大量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

(4)克林顿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

2.特点

(1)“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2)“新”在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了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

(3)“新”在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某些深刻变化:

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

[微点拨]“新经济”包括了三个要素:

经济全球化是背景,知识经济是基础,信息技术是主导。

实质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

二、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

1.建立:

1949年阿登纳政府废除中央统制经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

2.特征

(1)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3.内容

(1)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2)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4.成就:

经济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三、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

日本主要的经济模式:

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1.主要内容: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调整“统制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

策的决策权。

2.特征: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于市场调节。

3.成就:

经济快速发展,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加试】四、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b)

1.表现

(1)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2)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3)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2.实质:

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加试】五、英国、法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b)

1.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

(1)凯恩斯主义特征(二战后):

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2)货币主义(80年代):

撒切尔夫人推出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放弃凯恩斯主义。

(3)经济自由主义(90年代):

向“多市场、少政府”转变。

2.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1)战后初期:

确定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

(2)经济模式: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的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新经济自由主义影响,开始了私有化浪潮。

考点35列宁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加试】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b)

(1)内容

①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

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③产品分配上: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④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2)影响

①积极:

高度集中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胜利。

②消极:

强行征粮等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危机。

[微点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实行的公有制、计划经济等。

其实质是利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经济,排斥市场和货币关系,并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加试】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c)

(1)背景

①经济危机:

战争结束后,工农业产量大幅下降,人民生活困苦。

②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严重社会矛盾。

(2)内容

①农业:

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企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③商业: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④分配制度:

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意义

①经济:

经济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政治:

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③理论:

探索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易错提醒]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它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之下,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考点36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加试】一、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

1.形成

(1)工业化

①政策: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就: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③问题:

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过大;农民付出代价过大。

(2)农业全盘集体化。

2.特征

(1)经济:

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

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

(3)思想文化:

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

[微点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转变

[名师讲解]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对新经济政策的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影响

(1)经济:

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

(2)政治:

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稳定;但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3)思想文化:

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

了极大的压制。

[易错提醒]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前期的实行是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到后期,苏联领导人没有进行实事求是和有效的改革,导致这一体制越来越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加试】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戈尔巴乔夫改革(c)

1.措施

(1)经济:

制定“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

(2)政治:

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行政

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结果:

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