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简编打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3590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9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简编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国文学史简编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国文学史简编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中国文学史简编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中国文学史简编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简编打印.docx

《中国文学史简编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简编打印.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学史简编打印.docx

中国文学史简编打印

中国文学史简编(先秦)

1.什么是神话,神话的产生与功能。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

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

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

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再次,先民们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中国古代著名四大神话: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在《淮南子》中。

2.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类如下:

一、创世神话。

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

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始祖神话是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的故事。

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

各部族自己的始祖神话,如关于商民族始祖契,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经历的传说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三、洪水神话,关于鲧禹父子。

反映了先民在同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四、战争神话,如关于黄帝和炎帝,黄帝和蚩尤之间战争的神话。

五、发明创造神话,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

如后羿发明弓箭,射落九个太阳的神话。

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中国古代神话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

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和人之间的亲和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厚生意识。

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如精卫以顽强的生命力,面对着难以征服的自然,作顽强的拼搏。

刑天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格和抗争意识。

3.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神话思维是与原始先民的心智能力紧密相联的。

首先,原始先民感知自然时,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如以烛龙之神的生理行为解释自然现象和盘古化生万物的神话。

其次,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由于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因此,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表现在神话终究带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再次,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大自然在先民心中引起恐惧、敬畏或惊喜等情感,先民认为这些情感也是外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因而,在先民看来,自然万物也是具有意志、情感的。

所以,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原始神话就是由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

(可以简单记3个特点:

朴素美、怪异美、悲壮美)

4.神话历史化

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5.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

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

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6.诗经的内容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的歌功颂德之作。

这些作品也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

如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其他祭祖颂歌,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殷周时期的历史图景,以及人们敬天祭祖的宗教观念,是特定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美学观念的产物。

二、农事《诗经》时代,农业生产占有重要地位。

于是,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

如《诗经》中的《臣工》、《丰年》,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七月》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此诗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

全面深刻、生动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诗中客观反映出农夫生活和贵族生活的悬殊差别,在平铺直叙中抒发了哀怨和不满。

三、燕飨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燕飨诗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

四、怨刺诗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大雅中的怨刺诗,如《民劳》、《荡》,针砭朝政,情绪愤激,讽刺有一定的节制,带有更多的规谏之意,诗人试图力挽狂澜,但对现实又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

小雅中的怨刺诗,指斥政治的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感叹自身遭遇。

如《正月》揭露当时政治的腐朽,悲悼周王朝的沦亡。

《十月之交》慨叹自己无辜遭受迫害、谗毁,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国风中的怨刺诗辛辣犀利地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

如《魏风·伐檀》对不劳而获无功受禄者甚为愤慨,

五、战争徭役诗有的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小雅中的《出车》、。

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

如《小雅·采薇》: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中的徭役诗,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

如《唐风·鸨羽》。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

如《卫风·伯兮》,即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戌的丈夫而痛苦不堪。

六、婚姻爱情诗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

《周南·关睢》写男子对女子的爱幕之情,《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

《诗经》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如《卫风·氓》和《邶风·谷风》,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

《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

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

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

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7.《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一、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

赋、比、兴三种手法,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

《诗经》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

《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

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

如《郑风·野有蔓草》。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如《秦风·蒹葭》,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二、《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

如《周南·芣苢》。

《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叠章,如《郑风·丰》,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

《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

”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

《诗经》中重言、双声叠韵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经》的押韵方式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

还有句句用韵,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四、《诗经》的语言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如《芣莒》,将采芣莒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

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五、《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

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

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的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

8.《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抒情传统。

(2)“风雅”精神。

(3)比兴手法。

(4)四言句式。

9.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

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

使记叙记言声情并茂。

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尚书,春秋,春秋笔法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

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

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

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复杂了。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其中《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颇有语言技巧,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它记载了自鲁哀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春秋笔法是《春秋》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

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

10.《左传》,《左传》的叙事特征,《左传》的记言文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左传》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把《春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发展了《春秋》笔法,《左传》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

还运用了倒叙,预叙,插叙等手法,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叙述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进程。

《左传》叙事,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左传》写战争,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醖酿过程及其后果。

如城濮之战。

《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左传》作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

《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是出于臆测或虚构。

还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

《左传》但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左传》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

如晋文公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通过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左传》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

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如“宣公四年”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将人物的性格在生活细节的描写中表现了出来。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

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如晋楚邲之战中,写晋师溃败之状云: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的一句话,写尽晋师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史通·叙事》)

11.什么是《国语》《国语》的文学成就

《国语》又称为《春秋左传》,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

《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

《国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国语》中一些议论说理文字,往往精辟严密,层次井然。

《国语》虽然记言多于记事,但《国语》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总的说来,《国语》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

由于国别史的特点,《国语》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这种集中篇幅写一人的方式,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12.什么是《战国策》《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

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

“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如苏秦、张仪,荆轲、鲁仲连,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

《战国策》采用虚构的手法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如对苏秦落魄而归时的外貌神情描写,绵密细致,极为传神。

《战国策》在写人上,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其文章艺术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战国策》的说辞往往引类譬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如《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切身体验的生活趣事,来形象喻示所要阐述的道理,贴切深刻,饶有风趣,很有说服力。

《战国策》巧妙运用寓言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战国策》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如《齐策一》记苏秦说齐王合纵,排比对偶层出不穷,文辞瑰丽多姿。

《战国策》的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和精细的描写。

如荆轲刺秦王的场面,清晰详尽,有条不紊。

《战国策》文章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13.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如《史记》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后世史传文学继承先秦叙事散文直书其事、褒贬鲜明的特点,和《左传》、《战国策》高超的写作艺术。

先秦叙事散文是我国史传文学最初成就,沾溉于后世。

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秦汉以后,尤其是唐宋以来的古文家,把《左传》作为学习对象。

贾谊,邹阳等西汉前期散文家的作品,可以明显看出《战国策》文风的余绪。

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先秦叙事散文叙述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

第三,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

第四,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14.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

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论语》《老子》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的语录体散文。

《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

主要是老子自撰,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老子》具有抽象思维特质,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15.《孟子》及其艺术成就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

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仁政”、“性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其艺术特色:

(1)气势充沛,笔带锋芒。

(2)善于推理,引人上当。

(3)长于譬喻,生动形象。

(4)语言简约,明白晓畅。

(最后一点,影响深远)

16.《庄子》

《庄子》是先秦说理散文,共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庄子》的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大量运用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庄子》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如任公子垂钓,宏伟壮观,惊心动魄,写尽大之玄妙。

《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艺概·文概》),是《庄子》的主要特征。

《庄子》中奇幻的想象,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

《庄子》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

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

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

庄子哲学充满了诗意。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17.《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所批评,又吸取百家学术的精华,融汇贯通,自成一家。

荀子的学说范围很广,荀子是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