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学科发展的路径选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3359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林高校学科发展的路径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林高校学科发展的路径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林高校学科发展的路径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林高校学科发展的路径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林高校学科发展的路径选择.docx

《农林高校学科发展的路径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林高校学科发展的路径选择.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林高校学科发展的路径选择.docx

农林高校学科发展的路径选择

农林高校学科发展的路径选择

  摘要:

学科建设事关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在科学分析当前我国农林高校学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重点突破、打造高素质的学科人才队伍、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抓科研促成果重转化等应对措施,对农林高校的学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农业院校;发展对策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是事关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事业。

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农林高校的学科建设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鲜见有见地的研究。

农林高校对此也没有充分的认识,更没有有效地应对举措。

因此,直面这些问题,并提出有效地应对措施,显得非常必要。

  一、主要现状特征

  1.学科门类呈现多学科发展态势。

在全国38所普通本科层次独立设置的农林院校中,覆盖学科门类一般达到7个以上,其中1所高校覆盖了10个学科门类,11所高校覆盖7个学科门类,11所高校覆盖8个学科门类,11所高校覆盖9个学科门类,另外有4所院校覆盖了6个学科门类。

从专业设置层面看,农林院校平均设置专业数为51个。

设置专业数最多的是华南农业大学,设置专业82个;设置专业数最少是北京农学院,设置专业22个。

高等农林院校实际上已经呈现出多学科发展的态势,覆盖的学科均超过国家公布的11种学科门类的一半以上,非农学科专业的数量超过学校总专业数的50%。

  2.优势与特色学科集中分布于农林类。

农林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独具行业特色的学科与专业,这是别的高校所无法取代的。

农林高校在多学科综合化发展的过程中,其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依然具有鲜明的农林学科特色,基础厚、实力强的学科大多集中分布于农林类。

从2007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结果看,7所农林院校获得了16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有这些学科除农业工程、林业工程外均分布在农学领域,而且这两个学科在早期的专业目录中也隶属于农林科范围。

再从38所独立设置的农林院校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置看,基本集中在农、理、工和管理学领域,但理学和管理学通常只有一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即生物学和农林经济管理的近农专业,工学也是农业工程或农业机械的涉农专业。

  3.非农学科数量发展快。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后,农林高校的新办学科专业数量也大为增加,同时由于农林专业实行优惠政策,比其他学科专业学费低很多,这就从经济上驱使农林院校开办相当数量的非农学类专业。

在此背景下,很多农林院校选择开办一些不需要太多实验教学环节的专业,这些新办专业大多集中在非农学类的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领域,这些专业的历史短,学术积淀少,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竞争力强的学科群体。

  4.师资队伍质量不高。

虽然我国农林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在“十五”期间有了较大发展,但师资队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水平的中青年学术大师和顶尖学科带头人不多;学科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某些学科后继乏人,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

  5.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学科资源、经费投入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严密的、操作性强的体系,过分依赖校领导的主观随意性;学科建设水平与建设效益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分类评价的机制;学校、学院、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任务和职责不够明晰;学校缺乏具有前瞻性的学科建设宏观规划,学科建设管理运行机制亟需进一步优化完善。

  6.标志性成果不多。

农林高校具有重要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不多,不能充分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科学研究缺乏学校宏观层面的组织,跨学院、跨学科的科研组织力度不够。

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有限。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度较弱,学科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路径选择

  有学者研究了学科建设的12个影响因素,认为学科带头人、科研项目、经费、学术梯队和政策对学科建设的影响力最大;研究生教育、用房设备仪器、学科组织管理、本科教育和科技成果转化,是学科建设影响因素中的较重要因素;学科性经营和科研劳动力对学科建设的影响力一般,是学科建设影响因素中的次要因素。

根据该研究和其他研究成果,特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重点突破。

农林高校学科建设首先要确定的问题是:

应该建设怎样的学科?

理想的做法是建设所有的学科或者建设一个学科的所有方面,前提是我们拥有较多的资源,但是,资源是有限的。

在面对“学科建设的理想需求”与“学科建设的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时,基本的方法就是“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而选择的基本准则是“比较优势”。

农林高校的比较优势还是在农业及相关科学、地域特点、人才与团队等方面。

因此,必须坚持行业特色学科优先发展、重点突破原则,进一步凝练优势和特色。

一方面巩固与发展传统优势学科,促进传统学科的拓展、改造和升级,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努力将其做大做强,占领学科前沿,引领学术发展方向,形成具有绝对排他性和不可撼动的优势。

另一方面瞄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根据本身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一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旅游等,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拓宽学科建设思路,争取新的突破。

  2.打造高素质的学科人才队伍。

大学的关键、学科建设的关键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离开人才谈学科建设是痴人说梦、竹篮打水,重要的是要根据不同的人满足其不同的需求。

学校的领导者,应该了解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同时非常灵活地去考虑构建一个怎样的发展性支持环境。

第一,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管理与学科梯队建设。

根据经济学著名的帕累托定律,即80/20定律,可以认为一所学校的学术实力,主要是由20%左右的优秀教师创造的。

在学科建设中,重视学科带头人培养和管理是如何发挥好这20%优秀人才作用的重要课题。

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应该是其所从事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应该是优秀的管理人才,能够集中有关的资源,用人所长,引领本学科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对于培养对象,要给予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与自由发挥的空间。

一个好的学科人才梯队,学科带头人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学术梯队中“80%”的其他人才也是必须加以重视的,要不然就会后继无人。

当前要注意克服只重视20%左右“拔尖”学术人才的激励,而忽视80%左右广大教师激励的极端倾向。

第二,吸引优秀人才。

创造条件吸引优秀的学术人才来校工作。

这些条件包括工作条件、能够获得竞争性的研究经费、合理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有效地管理支持等等。

也可以采用“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用人思路,创新用人机制,不一定非要把人才引进学校来工作,但在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发表重要成果等方面,可采取互相联合的方法,借船出海,增强竞争力,促进学术积累和学科发展。

  3.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科学、高效的学科管理体制。

成立校学科建设委员会,加强学科建设整体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保证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理顺相关职能部处的关系,明确管理主体,避免多头管理。

完善人才竞争和流动机制,为组建创新团队、加强跨学科联合攻关提供制度保障。

积极探索“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组织模式,落实和完善创新团队支持措施,在资源配置、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方面给予不同于常规的一些特殊政策。

实行优胜劣汰的学科建设制度,进行动态管理。

设立学科建设基金,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改善学科建设条件,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起步扶持以及重点学科、重点平台的申报支持和奖励等各项学科建设工作。

经费投入的思路由以前的平台建设为主转向项目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主。

加强建设内容与建设方案的科学论证,通过与项目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项目负责人的责、权、利。

实行“绩效预算、滚动投入”的经费分配和管理方式,实行学科建设经费“二次分配”。

将学科建设经费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基本经费根据学科建设目标初次分配;另一部分根据学科建设绩效再次分配,按学科取得的各类成果进行量化来确定第二次经费投入。

强化竞争,激励多出成果、出大成果,提高建设绩效。

创新学科建设的运行机制。

以系为主体,构建纵向一体化团队,稳定师资力量,支撑教学工作;以研究中心(所)为纽带,构建横向一体化的开放式研究团队,突出研究优势,开展重大项目与科研攻关。

学院作为行政组织,应成为学院学科建设规划、协调与服务的组织机构。

各研究中心(所、重点实验室)是学科建设的操作主体,它的职能是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开展专业化、连续性的协同攻关,以形成系列化、集成化的标志性成果。

在研究中心(所、重点实验室)落实和完善学科首席专家负责制,明确首席专家的责、权、利。

运作机制是学校考核学院,学院考核学科(中心),学科考核项目,项目考核成果,成果责任到首席专家及其团队人员。

建立学校、学院、研究中心、项目组四级问责制度,并从不同角度对不同层面进行考核。

学校:

总体学科规划及其实施效果、学科优势与特色的形成效果、资源保障及其合理性、使用人才的适宜性。

学院:

学科规划与建设成效、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平台的组织建设与制度保障。

研究中心:

团队建设、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绩效。

项目组:

成果的数量、水平、特色、连续性、潜力。

由学术委员会与教授委员会问责校长、校长问责院长(处长)、院长问责中心主任、中心主任问责项目组长、项目组长问责成员。

建立与问责制相一致的奖惩制度。

  4.抓科研、促成果、重转化。

一个学科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还是学科的科研实力,没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就不可能在学科建设上取得新的发展,因此,要以科研项目带动和促进学科发展。

以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项目首席专家的作用,汇聚学术队伍,整合资源,组织联合攻关,力争在解决重大学术及理论问题上有明显突破,发表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和著作。

以技术创新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开展应用研究。

积极开展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培育和产生更多的高新科技产品等“物化”的科技成果。

积极与相关产业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建设若干个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转移中心,加速成果产业化的进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同时,还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科研奖励标准,对高层次科研成果实施大奖,重奖大项目、大成果获得者。

  5.创建高效硬件平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众所周知,没有硬件支持,学科建设就没有舞台。

农林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条件,进行挖掘、整合已有资源,打破小集体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的状况,做到个人服从集体、学院服从学校、小局服从大局,抛弃个人及小集体的利益,突破单一学科视野的局限,及时整合相关资源筹建高级别的实验中心。

培育和扶持建设一批省部级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各类检验检测中心,以及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平台支撑。

  参考文献:

  [1]倪浩,等.农林行业院校发展现状、问题及特色路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0,(11):

12-14.

  [2]付新彦,温卫东.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7,(4):

145-147.

  [3]罗必良.关于学科建设的思考[N].华南农业大学校报,2008-08-10.

  [4]杨永忠,等.被忽略的80%――普通高校师资管理中令人费解的事情[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

(2):

178-181.

  [5]安德鲁?

汉密尔顿.大学如何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

11-12.

  [6]温思美.努力开创我校学科建设的新局面[EB/OL].http:

//

  [7]华南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华南农业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15-30.

  

  作者简介:

杨永忠(1970-),男,湖南安化人,助理研究员,硕士,捷克农业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

  基金项目:

华南农业大学2009年度校长基金项目(k092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