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3227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docx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docx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2、掌握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关系;

3、理解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二、教学重点

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关系

三、教学难点

区域空间结构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学时

8学时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

第三节 城市与区域关系

第四节 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第五节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区域的概念:

地理学:

区域就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经济地理学:

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

  经济地理学通过两条路径研究区域经济问题:

一是以单个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其内部的结构、功能以及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是以若干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区域之间的经济空间组织问题。

本章主要分析区

域的结构与组织,这是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经济问题的重要基础。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结构:

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区域经济结构类型:

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产业(industry):

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的各行各业都可以称之为‘industry’即‘产业’”。

区域产业结构:

  概念——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重要性——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

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及变化。

一、区域产业分类

 

(一)三次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C.G.Clark)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

  第二产业:

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

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二)产业功能分类

  产业功能分类是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其分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

1、主导产业:

  概念——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

  意义——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主导产业处于支配地位。

通过与其它产业之间的较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主导产业的发展就能影响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进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功能——它的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是开展区际分工的主体。

  由于与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关联效应,主导产业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可能波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

2、关联产业:

  概念——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类型:

  前向联系产业:

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

  后向联系产业:

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

  侧向联系产业:

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它服务的产业。

3、基础性产业:

  概念——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类型

(1):

  生产性基础产业;

  生活性基础产业;

  社会性基础产业。

  类型

(2):

  消费趋向性基础产业:

产品的可运输性差,只适宜在主要消费地区就近发展。

  广布性基础产业:

产品需求量大,消费地区广,布局受地域条件限制较少。

  产品不能在空间上流动的产业:

如运输业。

4、支柱产业:

  概念——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特点——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区域的经济总量扩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它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有主导产业应有的功能。

5、潜导产业:

  概念——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

  重要性——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为新的主导产业。

(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要素:

进行生产活动必须使用的各种物质资料和劳动力,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与人文资源等。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就是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产业类型。

这样划分出的产业有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资源密集型产业: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很高,如农业、采矿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

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大量的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如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等。

  劳动密集型产业:

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劳动力特别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如传统的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

  技术密集型产业:

生产主要是依靠技术的投入,技术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较大,如高新技术产业。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代表了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典型组合方式。

学术界曾提出过多种区域产业结构模式,解释各产业之间的组合或配置方式。

(一)主导产业选择

  1.高比较优势系数

  理论依据:

主导产业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区域比较优势可以用比较优势系数来测度。

指标:

由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和比较利税系数等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标。

比较优势系数是这四个系数的乘积。

  判断标准:

区域某产业的比较优势系数的值越大,越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

比较集中率系数:

a/A

比较集中系数=

b/B

式中:

a——某产业的产值;

   A——区域所有产业的产值;

   b——全国该产业的产值;

   B——全国所有产业的产值。

比较生产率系数:

x/X

比较生产率系数=

y/Y

式中:

x——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X——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

   y——全国该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Y——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比较输出率系数:

m/M

比较输出率系数=

n/N

式中:

m——某产业产品的输出量;

   M——区域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

   n——全国该产业产品的区际交换量;

   N——全国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

比较利税率系数:

t

比较利税率系数=

T

式中:

t——区域某产业的产值利税率;

   T——全国该产业的产值利税率。

2.高产业关联度

  理论依据:

主导产业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来组织、带动它们发展。

因此,一个产业若只是比较优势系数高,而产业关联度低,仍不能成为主导产业。

  指标:

某产业的关联度可以利用投入-产出逆阵系数表,通过计算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判断。

  判断标准:

如果一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高,那么它就是主导产业的最佳选择;如果其两个系数中一个高,另一个低,表示它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如果两个系数都低,则该产业不能作为主导产业。

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a/A

式中:

a——某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

   A——全部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b/B

式中:

b——某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

   B——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3.高需求收入弹性

  理论依据:

产业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所生产的产品的社会需求增长。

因此,主导产业的产品不仅当前的社会需求大,而且产品的未来社会需求要能够持续地、较快地增长。

也就是说,主导产业必须是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业。

  指标: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之比。

一般用收入弹性系数进行测度。

判断标准:

如果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则表示富于弹性;反之,则是非弹性的。

主导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必须大于1。

在此前提下,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越高的产业就越有条件成为主导产业。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x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s

式中:

x——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

   s——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

4.高生产率上升率

  理论依据:

主导产业是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

  指标:

综合生产率,包含了资源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和技术生产率在内的综合生产率。

  判断标准:

对各产业的各个生产率上升率进行综合权衡,其中综合生产率上升率最高的产业就可以作为主导产业。

5.高产业创新能力

  理论依据: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担负着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是推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因此,只有具有高创新能力的产业才能成为主导产业。

(二)关联产业配套

  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

  进行关联产业配套,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依据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侧向联系以及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和发展为主导产业配套的各个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第二,以主导产业发展为起点,尽量延长产业链条。

  第三,根据所确定的主导产业发展规模,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和科学的规划、计划、管理等手段,引导关联产业以适度的规模发展。

  第四,根据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合理布局关联产业。

保证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在空间上通过合理布局而获得良好的集聚经济效益,同时,又避免因过度集中、布局无序而造成的集聚不经济,防止因布

局不合理而致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陷入相互限制的局面。

  最后,按照自愿和互惠互利的原则,促成关联产业与主导产业之间建立起较紧密的企业组织联系,形成大、中、小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的企业的合理组合,避免关联产业之间重复建设、过度竞争。

同时,促成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较为稳定的经济技术联系,从而保障区域产业的顺利发展。

(三)基础性产业配套

  基础性产业是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基础性产业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引导和组织基础性产业发展,尽量为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展基础性产业并不仅仅是为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服务,还要为其它产业、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而且,基础性产业种类多、构成复杂,所以,基础性产业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合理发展。

(四)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

  潜导产业:

在构建区域产业结构时,必须考虑如何根据世界技术进步的大趋势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以及本区域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与条件,选择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潜导产业。

并且,在技术引进、资金供给、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植,创造条件促使其逐步发育、壮大。

  支柱产业:

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同时,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改造支柱产业,使它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防止它过早地出现衰退而限制了区域经济增长。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市场机制,政府干预。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同时作用下进行的。

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就引导和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

  1、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途径:

(1)供需关系能够引导各产业之间建立起经济技术联系,使它们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2)价格机制则可以调整要素在各产业之间流动和配置。

  竞争机制能够促进各产业努力进行技术更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使各产业按照技术的先进性出现兴起和衰落的更替。

市场机制的缺陷:

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控也不是万能的。

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就可能导致某些产业发展过度,而另一些产业可能

发展不足。

无序的竞争则可能导致重复建设,使资源总体配置效率降低。

2、政府干预:

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作用方式:

制订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之间的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次序等,将其作为指导区域产业发展的根据。

  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政策工具,通过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以便有效地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使它们的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要求。

通过维持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和个体的行为、消除限制要素在产业之间合理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市场信息畅通等,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政府干预的缺陷:

政府干预同样也有其局限性,如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决策失误,或者干预过度,都可能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畸形,降

低结构效率。

(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旨在解释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方式和途径。

1.佩蒂-克拉克定理

  基本内容: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产业结构演化原因:

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推论:

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越大。

反之,则相反。

2.库兹涅茨法则

  基本内容: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产业结构演化原因:

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相对国民收入的差异。

  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3.霍夫曼定理

基本内容: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

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1)。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霍夫曼比例为2.5(±1)。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大体相当,这时,霍夫曼比例是1(±0.5)。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4.雁行形态说

  基本内容:

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

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

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

  第一只雁——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的浪潮。

  第二只雁——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

第三只雁——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

雁行形态模式的两个变型:

(1)产业发展的次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进而到重工业的不断高级化过程。

(2)消费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粗制品向精制品转化,生产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生产生活用的生产资料向生产生产用的生产资料转化,最终使得产业结构趋向多样化和高级化。

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理论依据: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可以把区域产业结构看成是一个资源的“转换器”,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经过产业结构的转换,就生产出了所需的产品,实现了价值的增殖。

所以,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就体现在它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上。

区域的产业结构评价的步骤与标准:

  步骤1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

  标准1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具有优势的资源和要素,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优势,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使区域内的其它资源也尽可能地得到综合利用。

  步骤2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

  标准2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

这里,主要是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特点,特别

是区域主导产业在区际分工中的作用。

  步骤3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

  标准3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是内部各个产业之间联系紧密,发展协调。

这里,要重点分析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之间在数量、规模、时序和空间布局方面的协调程度。

  步骤4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标准4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具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这样的产业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区内外的资源和要素,并有效地将其转换为输出,形成强大的扩张和输出能力;能够在外部环境发生大的变化时,通过内部组织机制的调节,减少和消除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能够在内部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情况下,不断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步骤5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标准5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体现在主导产业先进,新旧产业的更替快。

主导产业越先进,就越有能力带动其它产业发展。

区域内新旧产业更替快,区域经济组织就会充满活力。

这样,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就越有推动力。

  步骤6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标准6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必须具有高结构性效益。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概念——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重要性——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的一种重要结构,因为区域经济活动是在地理空间上进行的,一方面各种经济活动的产生需要把分散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关要素组织起来,形成特定的经济活动过程。

另一方面,各种经济活动之间需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但是它们的区位指向

又不尽相同,于是,就需要考虑如何克服地理空间的约束而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经济系统。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始终都要考虑如何实现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组合,从而克服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约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点、线、网络和域面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它们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

区域空间结构就是由各种点、线、网络和域面相互结合在一起构成的。

(一)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

  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

  类型——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点,城市等。

  重要性——点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

点的等级与等级体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规模有大小之分,相应地,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区域内各种规模不等的点相互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点的等级体系。

(二)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线

  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

  类型——交通线(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组成),通讯线(由各种通讯设施组成),能源供给线(由各种能源设施所组成),给排水线(由各种水利设施组成),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线状分布所形成的线。

  线的特点——根据组成要素的数量、密度、质量及重要性等,线以分成不同的等级。

同类但不同等级的线之间往往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它们相互连接,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某一种经济活动。

(三)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

  概念——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

网络是连接空间结构中点与线的载体,网络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使连接起来的点和线产生出单个点或线所不能完成的功能。

正是由于网络的存在,才可能产生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

  类型:

  单一性网络:

由单一性质的点与线所组成,如交通网络、通讯网络、能源供给网络等。

  综合性网络:

由不同性质的点与线组成。

(四)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

  概念——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

  类型——农业空间分布所呈现的域面,各种市场所形成的域面,城市经济辐射力所形成的域面。

另外,其它经济活动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较密集地连续分布,也可看作是域面。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首先,区域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产生种种经济活动。

  其次,区域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

  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集聚经济,即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规模经济,即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

这些经济效益都是依托空间结构而取得的。

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1.极核式空间结构

  点增长极极核式空间结构

2.点轴式空间结构

  点轴式空间结构有时也称为点轴系统,它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轴线的形成过程

  ◆轴线的发育过程

3.网络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

  ◆网络的形成过程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2.唐富藏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

(2)集中后分散阶段;

(3)分散后地方中心成长阶段。

3.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社会经济结构中以农业占绝对优势的阶段;

  

(2)过渡阶段;

  (3)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

  (4)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

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单个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 

  经济影响的空间近邻效应

(一)区位指向

  概念:

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区位指向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

  类型: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

  原料地指向;

  燃料动力指向;

  劳动力指向,包括廉价劳动力指向和高素质劳动力指向;

  市场指向;

  运输指向。

  作用机理:

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主要是受其区位指向的制约,表现出点状、线状、面状分布形态。

这些空间形态就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

  1.集聚机制

概念: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集聚机制形成原因:

  

(1)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区位指向相同的经济活动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