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兰州文化宣传周发布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2799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世博兰州文化宣传周发布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上海世博兰州文化宣传周发布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上海世博兰州文化宣传周发布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上海世博兰州文化宣传周发布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上海世博兰州文化宣传周发布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世博兰州文化宣传周发布稿.docx

《上海世博兰州文化宣传周发布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世博兰州文化宣传周发布稿.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世博兰州文化宣传周发布稿.docx

上海世博兰州文化宣传周发布稿

黄河明珠避暑兰州

——上海世博会“兰州宣传文化周”新闻发布稿

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盛大聚会,也是世界人民沟通交流的绚丽舞台。

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坚持“和谐城市”的理念,探寻人类城市生活的优选模式,为“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窗口。

举办这次“兰州宣传文化周”活动,目的就是近距离感受和触摸世博气息,并以此为平台宣传兰州、推介兰州。

首先,我代表中共兰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全市人民,对各位嘉宾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

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兰州建设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因隋朝时曾设兰州总管府而得名,汉代设立金城郡而称“金城”,古代兰州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今日兰州已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全市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人口330万人,辖5区3县。

兰州地处黄河上游,自古就是“烟雨皋兰”清凉之地,享有“丝路夏宫”的美誉,多次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品牌魅力城市和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

一、避暑兰州,可以尽揽黄河明珠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自然之美

兰州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两山相拥、大河中流,山水相依、景观独特,是闻名中外的“黄河明珠、山水城市、丝路重镇、水车之都”。

气候条件得天独厚。

兰州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9℃,“三伏”时节平均气温也仅有22℃。

夏季空气平均湿度为56%,清凉透气,舒畅宜人,没有南方城市的阴雨潮湿,也没有北方地区的干燥沉闷。

兰州季节性降水明显,全年70%以上的降雨量集中在夏季,特别以午后阵雨居多,好雨知时,降温消暑,洁净空气。

自然风光瑰丽多姿。

兰州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特色景点星罗棋布,粗犷豪迈的塞上风光与秀丽迷人的江南美景相得益彰,成为盛夏避暑度假的首选之地。

全市现有各类景区景点64处,其中国家A级景区10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4家。

素有中国玫瑰之乡的十里花海,天下黄河第一桥的雄浑古朴,中国第一古梨园的淡雅馨香,五泉白塔两山竞相对峙的叠翠山峦,天斧沙宫的丹霞地貌奇观,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今年游客数量有望突破800万人次。

人居环境舒适宜人。

兰州“得山独厚、得水独秀”,城市兼具北国的雄浑壮阔和江南的清奇秀丽,是西北地区宜居宜业的特大城市。

兰州人民多年来发扬“背冰上山”的精神,在城市南北两山构建起58万亩的绿色屏障,森林覆盖率达到74.7%,创造了人类在干旱地区植树造林的奇迹。

百里黄河风情线是兰州城市景观的主轴线,也是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公园,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特色物产享誉中外。

兰州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一大批知名全国乃至世界的名优特产。

兰州是闻名遐迩的“瓜果城”,白兰瓜、黄河蜜、软儿梨等特色瓜果和百合、玫瑰、红提葡萄等土特产品久负盛名,历来就有“赏景下杭州、品瓜到兰州”之说。

兰州是富硒高原夏菜的主产地,每年有近200万吨各种精品蔬菜远销国内外100多个城市和地区。

兰州的手抓羊肉、酿皮、甜醅、灰豆等独具特色的地方餐饮深受大家喜爱,特别是兰州作为“中国牛肉拉面之乡”,牛肉拉面被誉为“中华第一面”,与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并称为中式三大快餐。

二、避暑兰州,可以品味文明古城悠久灿烂、厚重深远的文化魅力

兰州作为黄河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长期以来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和高原文化在这里碰撞,黄河文化、民族文化和丝路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元地域特点,积淀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兰州繁衍生息,先后孕育了灿烂的马家窑、半山、马厂和齐家文化,境内出土的彩陶器、青铜器有着极高的考古价值,丰富而独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印证了曾经的辉煌。

这里有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鲁土司衙门,有历史文化名镇青城和连城古镇,有与荷兰风车齐名的兰州水车,有全国首家秦腔文化博物馆,有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高高跷、刻葫芦、水车制作工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河文化博大精深。

黄河是兰州独有的自然景观和城市亮点,流经市域150多公里,宛如一条“S”形玉带镶嵌在城市中间,赋予“九曲黄河”兰州段浑厚的文化底蕴,使兰州成为黄河文化符号最集中的城市。

置身兰州,乘坐古老的羊皮筏子,体验风光旖旎的百里黄河风情线,观赏慈爱端庄的黄河母亲雕塑和悠悠旋转的兰州水车,领略自然天成的艺术奇葩黄河奇石,感受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一定会叹服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巨大感染力。

丝路文化浓郁深厚。

兰州是古代畅通丝绸之路、密切西域关系的“关津要度”,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也凝结了浓郁的丝路情结和丝路文化,“丝路”成为兰州的重要标志和城市名片。

无论是兰州的旅游景点和城市建设,还是民俗风情,无不镌刻着丝路文化赋予的历史印记,无不保留丝路文化的原汁精髓,无不彰显丝路文化的人文底蕴,这就是兰州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寻访现代丝绸之路的独特魅力。

民族文化多元融合。

兰州自古就是多民族集居的城市,境内可识别的民族有52个,主要居住着回、藏、满、壮等3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近1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其中东乡、保安和裕固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

多民族长期集居融合,孕育了兰州包容接纳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民族礼俗异彩纷呈,民族艺术别具一格,呈现出各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

现代文化更加开放。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推进,兰州地方文化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在继承发扬中不断壮大,在交流融合中创新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坚持“做西部文章、创全国一流”,深入挖掘传统地域文化内涵,建设富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文化,创作了《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一大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培育了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读者》杂志,谱写了“文化兰州”建设的新篇章。

三、避暑兰州,可以体验交通枢纽座中四联、畅通八方的便捷优势

兰州位于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在大西北“座中四联”,具有“津渡四境、关通八方”的区位交通优势,曾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西域疆土咽喉所在,也是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

铁路辐射全国。

兰州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九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拥有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货运站,以及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装箱集散中心。

随着兰州铁路编组站、兰渝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宝兰客运专线等现代化铁路枢纽和重要干线的加快建设,未来将有十个方向的铁路在这里交汇,其中高铁六条,兰州连通全国乃至中亚的枢纽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公路四通八达。

有6条国道和6条省道经过兰州,7条高速公路与周边城市相连,基本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的区域高速路网。

特别是我们集中实施“畅通工程”,大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智能交通管理,有效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今后,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南山路、南绕城高速、北环路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加快建设,将极大地提升兰州的交通优势。

航空地位突出。

兰州中川机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航空港,目前与国内外40多个城市直接通航,还开通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包机航线,共有航线48条,日均航班90多架次,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货物吞吐量2.6万吨。

中川机场改扩建工程完工后年旅客吞吐量可达1000万人次,对于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航运发展较快。

昔日黄河航运就是兰州重要的水上运输线,曾主导过区域运输业,特别是在粮食、军用物资运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我们着力打造黄河兰州段“黄金河道”,已经建成五级旅游航道,游客可在夏日泛舟黄河,观赏两岸的秀丽景色,为兰州打造全国知名的黄河水上旅游城市奠定了基础。

四、避暑兰州,可以领略科教基地人才荟萃、创新创业的蓬勃朝气

兰州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基地和西部地区重要的教育基地,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科研院所实力雄厚。

兰州拥有以中科院兰州分院为代表的独立科研开发机构70多家,以重离子加速器为代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科研开发涉及航空航天、近代物理、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冰川冻土、沙漠治理、农林畜牧等诸多领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研体系,专业领域科研实力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在国家安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高等学府影响深远。

兰州现有普通高等院校18所,在校学生近30万人。

兰州大学是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是全国重点师资和少数民族教育培训中心,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在综合理工学科具有一流水平。

长期以来,各类高等院校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科教人才密集度高。

兰州历来就有尊文重教、崇尚知识的浓厚氛围,是培养造就高科技人才的摇篮和西部大开发的科技前沿阵地,全市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7.15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总量超过3万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科教人才密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

依托科教研发的基础优势,兰州在众多科研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全市年均产出科技成果近500项,申请专利5000多件。

重离子束治疗技术在癌症治疗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兽医研究所在疫苗研制生产方面占据国内主导地位,航天五一○所、化学物理研究所在“神舟”系列飞船固体润滑和空间站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冰川冻土研究所在青藏铁路地质勘查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避暑兰州,可以感受黄土高原热情好客、和谐共进的淳朴民风

兰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兰州人民形成了勤劳、质朴、热情、包容、好客的性格特点,积淀了“河汇百流、九曲不回、创新创业、和谐共进”的兰州精神。

兰州具有高原地域特点的质朴之风。

位于“三大高原”交汇处的地理特点,滋养了兰州人民善良质朴、乐观豁达、粗犷豪迈的性格。

在自然条件比较严酷的锤炼下,兰州人民勤劳勇敢、战天斗地,谱写了建设发展的壮丽篇章,锻造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勤劳民风。

在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兰州人民“重气谊、谨礼度”、不求回报、平易近人的传统越加深刻,诚实守信、忠诚笃厚的信念更加坚定。

兰州具有移民城市特点的包容之风。

兰州是一个移民城市,丝绸之路“茶马互市”的繁荣,带来了贸易的频繁往来和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形成了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开放包容的胸怀,多民族的群众在这里和谐相融,多样性的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团结奋进、交流合作、共促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

兰州具有西北地域特点的热情之风。

兰州是一片具有历史厚重感和人文情怀的土地,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中国北方人特有的地域性格在兰州有着集中的体现,雄浑广阔的高原和奔流不息的黄河,孕育了兰州人民爽快豁达和热情好客的民风。

这种民风已经浸透为兰州人性格的基本特征,融进城市精神的内核之中,也体现在兰州人待人接物的细节中。

到兰州避暑旅游,一定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兰州具有团结奋进特点的和谐之风。

兰州是一个团结奋进、充满活力的魅力城市。

良好的历史传统和城市文化,已经成为兰州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也彰显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内容的“五城联创”活动,城市文明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先后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六、避暑兰州,可以共享西部新城开发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

经过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兰州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兰州已成为黄河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在甘肃和西部经济发展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日兰州,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兰州对全省乃至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经济首位度进一步提升,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占甘肃省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全市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近12%,已由1978年的21.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925.89亿元,增长42倍,人均生产总值、地区性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5倍和13倍。

今日兰州,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

兰州作为国家“一五”、“二五”和“三线”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布局建设了一批规模宏大的炼油、化工、钢铁和军工重点企业,在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技术开发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带动下,实现了产业集聚发展的巨大效益,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

特别是我们提出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黄河文化旅游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整体经济在优化调整中加快发展,兰州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基地。

今日兰州,已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兰州是全国首批商贸中心试点城市,随着区域经济的加快推进和开放性经济的融合发展,兰州的商贸物流优势更加显现,已经成为新亚欧大陆桥重要的节点城市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市场辐射面覆盖西部8个省区、近400万平方公里和3亿多人口,特别是兰州铁路枢纽建成后,兰州在开拓西部大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会更加突出,未来将是我国通往中亚、西亚、东欧的物流大通道和集散中心,兰州到欧洲最西端的时间,过去从上海走海路需要40多天,现在通过陆路只要12天。

今日兰州,已成为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

围绕建设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我们先后实施了三版城市总体规划,目前正在加快编制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建成区面积从解放初的16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220平方公里,增长了14倍。

特别是近年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一大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道路交通、公用设施、污水处理、旧城区改造等重大项目,城市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城市形象和品位显著提升。

今日兰州,已成为安居乐业的和谐城市。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着力破解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等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目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1元,分别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35倍和44.5倍。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治安防控体系,广大市民的幸福指数和安全感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七、避暑兰州,可以目睹区域中心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美好前景

当前,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确定甘肃建设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及甘肃省委、省政府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为兰州加快跨越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叠加优势,赋予了兰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中心带动”的重大责任。

我们牢牢抓住这些政策机遇,提出实施“再造兰州”战略,突出兰州新区建设,坚持两轮驱动、三足鼎立、多元支撑、基础先行、全面推进,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在城区面积和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新兰州,把兰州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

“两轮驱动”,就是坚持老城改造提升与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并重,跳出老城建新区,建好新区促老城,实现老城区和兰州新区的协调推进、同步发展。

“三足鼎立”,就是举全市之力开发建设兰州新区,加快推进兰州高新区和经济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增容扩区,形成以兰州新区为龙头、高新区和经济区为支撑的发展新格局,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多元支撑”,就是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集群集约发展的多元支柱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基础先行”,就是把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和促进发展的关键来抓,着力实施城市轨道交通、铁路枢纽、黄河桥梁、过境快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为实现加快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基础保障。

“全面推进”,就是坚持城市建设与农村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相协调,全面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浩瀚宁静的群山,守护着兰州;九曲不回的黄河,哺育着兰州。

面对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兰州正以只争朝夕、创新创业、开放合作的姿态描绘新的发展蓝图,热诚欢迎广大有识之士来兰州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同开创和成就辉煌未来!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和朋友的光临!

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