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整理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2657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3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整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心理学整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心理学整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心理学整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心理学整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整理总结.docx

《心理学整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整理总结.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整理总结.docx

心理学整理总结

《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部分——诸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及基本流派)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心理学结论要求建立在依据科学方法原则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关于“心理”

●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不具形体性,他人无法直接观察。

–心理过程是黑箱

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人的心理。

●行为与心理的关系:

1、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生活的复杂性引起的。

2、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人的心理。

行为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由于行为表现了人们的心理活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行为来客观地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可以称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心理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人的大脑好比是个“加工厂”,客观现实好比是原材料。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对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心理对现实的反映以主体世界为中介

●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

---心理的产生依赖于神经系统与脑的出现,人的心理是神经系统和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个体心理的发展与脑的发育相联系。

如:

思维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定义——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研究

科学:

科学的方法;行为:

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个体:

非常广阔;心理:

精神过程

1、个体心理

(1)、认知:

获得知识、应用知识、信息加工。

(2)、情绪和动机:

主观体验

(3)、能力和人格: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2、个体心理现象和行为

行为:

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外部活动,包括有意识的,也包括无意识的。

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个体在与他人或社会群体互动时所产生的心理现象或行为。

4、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二、心理学的应用: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工业心理学、运动心理学、艺术心理学

第二节如何研究心理学

一、心理学要探索什么

(一)心理过程----4—8岁儿童解决算术应用题认知、加工过程的实验研究

(二)心理结构----3~9岁儿童自尊结构研究

(三)心理的脑机制-----时间认知的脑机制研究

(四)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

(五)心理与环境------家庭对青少年职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对以上种种进行控制,包括描述、解释和预测。

二、研究类型:

因果研究:

XY

相关研究:

XY

个案研究:

⏹以个别的人或事件为对象

⏹个人,家庭背景

⏹必须收集个案的一切相关资料

⏹了解个案需求,制定疗程

⏹学校辅导应用较多,具有诊断与治疗的功能

⏹研究发现通常不适用与推论其他人的状况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客观性

心理学早已经成长了,超过了一门科学的希望所在,而且成为一门科学的现实

二、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一)优点: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自然发生”是人们对发生的情景不加控制不加干扰;从理性上领会

(二)不足:

流于表面,不易深入;对观察者(理论水平、观察能力、心理素质)要求较高。

✧心理测验法: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预测心理品质的方法

(一)测验——对心理量进行测量的工具;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在此程序里,受测者对编制得交好的一组刺激作出反应,施测者可藉此引起对受测者所测的特质进行数量的描述。

(二)量表-----是一组符号或一组数量经过某种建构过程,使之依一定规则描述该量表所测量的行为特征。

(三)测验的客观性——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标志,包括测验刺激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

(四)测验量表法应用的对象

类型包括:

能力与成就、个性测量(较为复杂)

(五)影响测量对象行为的无关因素1、指导语与测验的情境2、测试焦虑3、练习与应付技巧4、反应方式(反应的倾向)5、反应心向

(六)测验的使用与解释

1、如何施测?

按施测手册要求施测;适当选择施测时间与地点;施测态度要和蔼有度;施测时间长短要合适;对于特殊问题要根据经验处理;适当选择个别或团体施测

2、施测结果的解释---先对所用测试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了解其客观性,再按测验的常模解释。

✧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1、包括实验室实验法与现场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操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变项并控制其他条件不变下,使研究者可以在其他相关因素影响最小的情况下,观察且衡量操弄变量对依变量的影响。

「现场实验法」则是在真实环境或自然环境下所进行的研究,研究人员在尽力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操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变量,以观察操弄变量对依变量之影响

2、实验法的优点:

1.研究者可以操弄其想要研究之变量。

2.能够有效控制外来变项的干扰。

3.实行的便利性和成本较其他方法占优势。

4.可利用不同组的受试者、或者是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时间下复制或重复同一实验,以了解操弄变项对依变项的影响

3、实验法的缺点 1.人工环境2.研究结果概化(generalization)的问题 3.使用实验法并不一定都是最经济的。

4.对于研究过去的事实,实验法并不是很适合的。

 5.道德问题

✧个案法:

要求对某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个案研究法重要的特性1.在自然环境中从事现象的研究2.使用多种的数据收集方法。

3.分析单位(收集的对象)可能是一个(单一个案)或多个(多个案)实体─例如:

人、群体或组织4.对于每一个实体都深入了解其复杂性。

5.个案研究比较适合运用在问题仍属探索性阶段,尚未有前人研究可循的情况下,甚至分类性研究及假设或命题的提出。

第四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现代心理学的产生

(一)理论基础——现代哲学思潮

法国的唯理论——笛卡尔

主要观点

(1)、身心关系

(2)、提出了反射的概念(3)、 提出了“天赋概念”

英国的经验论——洛克、哈特莱康狄亚克、贝克莱休谟---联想主义

主要观点:

(1)、提倡经验主义(内部与外部经验)

(2)、反对天赋观念说

(二)实验方法——实验生理学

1、缪勒——神经特殊能量说,主张大脑的功能是分区的,不同的神经传导具有特殊的能量,神经冲动是由于细胞之间的电化作用而产生的

2、赫尔姆霍兹——倡导色觉理论与听觉理论

3、费希纳——创立实验法,以物理刺激的变化转化为心理经验(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远近等)的历程,探讨争论未决的心身关系问题。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的标志性事件:

冯特(1879年,德国)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心理学派别(书P24)

(1)构造主义

代表人物:

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

主张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将直接经验分为感觉、意向、激情状态三种因素

(2)机能主义

代表人物:

詹姆士杜威安吉儿

主要观点:

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里元素的集合,而堪称川流不息的过程。

意识是永远变化连续的和有选择的

(3)精神分析理论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领域探索的阶段

a)第一阶段:

佛洛伊德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概念,发展成后来的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人可以受自己并未意识到的记忆或感情的折磨,使用某种方法使病人意识到这种记忆或感情,病情就会有好转。

据此佛洛伊德提出「压抑」和「移情」的概念。

对自己进行精神分析得出了「婴儿性行为」和「释梦」的概念,这些都是使精神分析理论得以成熟的重要概念。

b)第二阶段:

发表一些重要著作,精神分析理论日渐成熟

1900年,佛洛伊德出版了《梦的解析》

1901年,发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分析了日常错误(口误、笔误等)的潜意识根源。

1905年他又发表了《性学三论》。

1913-1914,他又发表了《图腾与禁忌》,将他的理论应用于人类学。

1915-1917,《精神分析引论》发表,对整个精神分析理论做了详尽的阐述。

c)第三阶段:

理论进一步发展和修正,并尝试将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社会问题。

他先是提出了「死本能」的概念,然后又在一九二三年出版了《自我和本我》一书。

《自我与本我》:

人格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主要理论观点

1、脑解剖模型

把人的心理状态划分为:

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

第二层:

前意识(Preconsciouslevel)

可被意识提取到,但无法持续性使用

长期记忆中的讯息,但在不使用时,个人对之并无意识

只有在提取使用时,才会对之产生意识

此等意识属于记忆,故而称前意识记忆

个体自己知道意识存在,但一时无法立即提取出自己存在的记忆。

前意识讯息可能难以回忆,但仍然可被意识所用

第三层:

潜意识

某些记忆、行动及欲望无法进入意识状态而被归入潜意识。

虽然不会觉察到其存在,但这些记忆仍会继续影响我们的行动。

某些引发痛苦情绪记忆和愿望会被压抑或刻意遗忘,并转入潜意识,之后我们并未觉察其存在,但这些记忆和欲望仍影响我们。

2、结构模型

将人格结构划分为:

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id)

•这是人格结构的最底层,由先天本能、欲望组成的能量系统,具有较强冲动力量,也被称做“力比多”(libido),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本我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ego)

•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处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

•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superego)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

•超我的作用:

抑制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善的境界。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关系:

三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整体,各自代表人格的不同方面,即生物本能我,心理社会我,和道德理想我。

三者相互协调,人格才表现健康;三者发生冲突,人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3、利比多与死的本能

人类行为受到一种他成为Triebe的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这种强大的内部力量可以译为驱力或本能。

认为本能分为两大类:

生或性的本能,一般成为利比多(性欲)为死与攻击的本能,成为塔那托斯(Thanatos),攻击性本能

4、防御机制

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

几种典型的防御机制

压抑----一些积极的努力,通过这些努力把那些威胁着他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或者使这些东西不能进入意识,压抑需要强大的自我

升华-----将可怕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的渠道

替代----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物许多不合理的害怕或恐惧都只是象征替代性

拒绝-----只是拒绝接受某些事实的不存在,不是说不记得了,而是坚持某些事实不是真的。

反应生成-----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以多来可怕的念头或欲望

理智化-----在这些可怕的情感进入意识之前,我们就把它抹去,用一种严格的而非情感的方式检查我们的意念

投射----把一种无意识的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

5.佛洛依德关于幽默的解释

使人能洞察到讲笑话的人和听笑话的人的无意识领域

两类笑话:

一个是与敌意有关,表达了攻击的愿望;一个与性有关,可以公开谈论性

幽默使得我们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攻击欲望,公开对禁忌的性话题进行谈论,这种本能欲望通过笑话得意宣泄,进而减缓了内心的压抑,所以笑了。

6.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

✓婴幼儿时期人格发展的重要的阶段,出生到6岁,人格的基本模式大致形成。

✓人格的发展分为五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特殊的问题。

必须解决。

✓泛性论为基础,性本能的冲动对人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发展极端重要。

(广义的性:

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

1)口腔期:

(0-1岁)

性冲动发泄的区域是口腔

0-8个月,性快感来源于吸吮和吞咽活动。

8-12个月,性快感来源于咬、咀嚼和吞咽活动。

防止儿童本能需要过分满足或者受挫。

过分满足,产生固着,成人沉溺于吃、喝、抽烟;挖苦、讽刺他人。

2)肛门期。

(1-3岁)

性冲动发泄的区域是肛门。

通过肛门排泄粪便解除压力获得快感。

父母与儿童之间产生冲突。

父母排便训练,养成卫生的习惯。

儿童应付环境的能力增强。

对大小便的训练过分严厉:

后果:

过分整洁、吝啬、小气、守规矩,对时间和金钱的严格预算。

若大小便控制受母亲过分夸奖:

后果:

形成慷慨大方、乐善好施、慈善博爱的行为。

3)前生殖器时期(3-6岁)

对人格发展最重要的事件是儿童心中产生了对父母的情绪冲突。

男孩出现俄狄浦斯情结:

恋母妒父

女孩出现爱莉克拉情结:

恋父妒母

在解决恋父和恋母情结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男性或者女性的风格,把父母的道德观念、社会态度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了超我。

4)潜伏期(6-12岁):

性冲动暂时处于潜伏状态,性兴趣被其它的兴趣如知识学习代替。

儿童在学校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人格中自我和超我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5)生殖器期:

(13、14岁以后):

青春期之后,儿童开始对异性感兴趣。

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

7催眠

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被催眠的人,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作出特定的行为或产生特定的感受

意识功能分离——使执行和监督两种功能分开,执行功能正常,但监督功能不起作用

意识监控弱化——两种功能不一定分开,弱化了对意识的监控

【催眠延伸】

1.催眠感应和可催眠性

一组最初的活动,使外部注意力减到最小,并只集中在暗示的刺激上,相信自己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表示个体对标准化的暗示做出反应并体验催眠反应的程度

催眠的力量不在于催眠师的某种能力和技能,而是存在相对可催眠的个体和被催眠的个体身上。

2.对催眠效果的观察——对被试进入催眠状态的判断

◆轻度恍惚

(1)可观察到肌肉放松

(2)肢体沉重感(3)时间错觉(4)意象渗入(5)非随意反应(6)催眠性痛觉丧失

◆中度恍惚

(1)单通道联系

(2)经典暗示效应(3)躯体丧失感

◆深度恍惚

(1)缺乏自主控制能力

(2)和潜意识有关的幻觉

3、适应范围1)消除阻抗2)挖掘潜意识3)改善疼痛症状或心身症状4)降低情绪焦虑程度5)满足依赖感,促进被试成长6)发掘被试的有效资源

4、催眠暗示治疗技术----正性暗示,意识分离,年龄回归,在构建、重塑自我,提供发泄途径。

第三讲、新弗洛伊德理论

(一)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

1.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寻求优越

每个人生下来就有一种自卑感,因而寻求优越是人生的推动力。

寻求优越感的两者途径:

通过社会效益、兼顾别人利益;

通过损害他人利益实现

◆父母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溺爱

◆出生顺序

头生儿童自卑感强烈

中间儿童成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

末生儿问题也比较大

2.卡尔·容格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原型是人心理经验的先在的决定因素。

它促使个体按照他的本族祖先所遗传的方式去行动。

人们的集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无意识的原型所决定的。

3.埃里克·埃里克森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格中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作用是建立并保持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

包括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人格的发展分为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对立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

解决-人格得到健全发展;

未解决-人格不健全。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0-1岁。

需要成人的照顾;如果得到父母的悉心的照顾,对周围的人产生基本的信任感

基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产生不信任感。

基本信任感的形成是健康人格的基础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2-4岁。

儿童学会了走、爬、推、拉等,自主地吃饭、穿衣。

儿童自己的愿望和父母的愿望产生冲突。

父母:

一、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儿童的行为有一定的限制

二、给儿童一定的自由,不要伤害其自主性

危机解决:

形成自控的品质;羞怯

3)主动对内疚

3-5岁

儿童的活动范围扩大,好奇、好问。

成人对儿童的活动要求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赞扬,儿童获得主动性;过分限制主动行为,会产生内疚、胆怯的品质。

4)勤奋对自卑

5-12岁

学习成为主要的活动,儿童最重要的事情是体验勤奋学习、活动带来的乐趣。

父母和教师:

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发展孩子的勤奋感;在学习和家务活动中,表扬和鼓励,发展勤奋感。

危机解决:

形成勤奋、有能力的品质;没有解决。

自卑感。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2-20岁

考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做什么,怎样做,自己和他人有什么不同。

6)亲密对孤独

20-24。

形成自我同一性后,迎来成年时代,要和他人建立友爱的关系,形成亲密感。

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时期

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时间有早晚,分为三种类型:

(1)过早形成不成熟的自我同一性:

(2)混乱的自我同一性:

(3)实现了的自我同一性。

7)繁殖对停滞

25-65岁。

担负社会任务,建立了家庭,有了事业。

他们愿意繁衍和保护下一代,愿意创造财富,形成关心他人的品质。

8)满足对绝望

65岁之后

回忆往事的时候,前七个阶段都顺利渡过,产生满足感,不怕死亡;

(二)新弗关注的一些话题

1.焦虑和应对策略

1)焦虑的划分

现实焦虑(客观焦虑)

觉察到现实世界中的危险时做出的反应

神经质焦虑:

意识不到为什么焦虑,当不受欢迎的本我冲动要侵入意识的时候

道德焦虑:

意识不到为什么焦虑,当本我冲动违背了超我的严格道德规范时,比如内疚

2)焦虑的应对

积极认知策略

改变观念和态度

积极行动策略

采取行动改善情景的某些方面

回避策略

把引发焦虑的情景排除在意识之外来处理他们的焦虑

问题指向性应对是通过改变个体支持性的行为或改变环境条件来对抗应激源。

如主动沟通获得和解

情绪调节性应对是通过应对以降低烦恼并维持一个适当的内部状态以便较好地处理各种信息。

如向别人倾诉

2.关于攻击

攻击总是挫折的结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前提

攻击的表达有多种形式,主要是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

3.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

安全型——能够安抚自己的情绪,可以给对方空间,也可以给对方亲密,容易原谅对方。

“原谅的起”

焦虑型——亲密,总是追求和别人的亲密感,要别人给自己安全,特别害怕被抛弃。

混乱型——人很可怕,但骨子里又很喜欢人。

一旦进入又会紧紧抓住。

最强的爱恨和最强的依恋有关。

逃避型——人都不可靠,只有靠自己,对东西比对人有兴趣,对自己的情绪没有什么了解。

拒人于千里之外。

第四讲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产生

在二十世纪期间,连结(想)主义非常专注在研究透过连结所造成的不同形式的学习(例如,学习是某一特殊行为与特殊报酬之间连结所造成的结果)。

连结主义在二十世纪发展成为行为主义(behaviorism),心理学的一门学派,研究行为与塑造此行为之环境的连结关系,强调研究可观察到的行为。

行为主义一经产生很快就风行美国,成为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对心理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因而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一.华生与行为主义

约翰‧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S-R心理学」,即刺激─反应心理学。

在华生看来,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而且必须成为一门纯生物学或纯生理学的自然科学。

行为主义的心理学该─拒绝意识,只研究行为。

心理学该研究什么呢?

华生的答案是「外显的行为」,即那些可以被观察到的、可预见的、最终可以被科学工作者控制的行为

华生的客观的研究方法

二、巴甫洛夫的心理条件反射实验──经典条件反射

1心理条件反射实验

•巴甫洛夫起先是研究狗的消化系统的。

在观察狗看到食物就分泌唾液时,他惊奇的发现有时即使没有食物狗也能分泌唾液。

•在后来的实验中,每次喂狗前先响铃。

当这种联系反复出现一定次数后,只响铃不喂食,狗也会分泌唾液。

•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响铃预示食物马上出现,于是做出了相应的生理反应,这时所谓条件反射就建立了,这是学习的结果。

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中,个体学会将一心理或情绪的刺激与一中性、之前无特殊反应的刺激做连结,当个体连结此二刺激后,后面的刺激即使单独出现,也会产生如同第一个刺激所产生的情绪或心理反应。

3经典条件反射的三时期与四阶段

4重要概念

1)次级条件反射:

在一个条件性的S—R联系上建立另一个S—R联系的过程

2)消退:

条件性的S—R联系逐渐消失的现象

三、操作条件学习

桑代克(Thorndike)的操作制约学习

斯金纳(Skinner)的操作制约学习

1桑代克(Thorndike)操作条件学习与效果律

Δ「猫出笼得食」的实验。

Δ学习理论的两大要点

(1)学习是经由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在问题情境中,个体表现出多种尝试性的反应,直到其中有一个正确反应出现,将问题解决为止

(2)在尝试错误学习过程中,某一反应所以能够与某一刺激发生联结,原因是该反应能够获致满意的效果,也就是根据效果律(lawofeffect)的原则。

2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斯金纳被人们看作是华生的继承人,他是美国新行为主义主要的代表,是操作条件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行为矫正的开创者。

反应行为和操作行为

斯金纳将行为分为两类:

反应行为和操作行为。

反应行为是指某种特定的刺激(S)所引起的行为(R)。

「操作行为」是指个体作用于外部环境已产生某种结果的行为,他是个体的自发的行为,不是外在刺激引发出来的,如读书、写字、演奏乐器、用筷子吃饭和开车等。

反应行为受到先行刺激的控制,而操作行为受到的是行为结果的控制。

◆操作条件反射的重要概念

1强化

Δ有些行为的后果可以增加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比如白鼠压杠杆后得到了食物,这让他尝到了甜头,就会更加频繁地去压杠杆,这种过程就是强化,而食物就是强化物。

Δ强化有正负两种:

「正强化」是在行为之后给予奖励,目的是增加行为,比如小宝宝咿呀学语,得到了妈妈的亲吻和赞扬,他就会更加起劲的学说话;

「负强化」也是为了增加行为,所不同的是在行为之后撤销某种厌恶刺激,比如老鼠可以在迅速拉动绳子时避免电击的折磨,他很快就会学会拉绳子

2惩罚

如果某些后果会使某种行为的出现频率减少,这些后果叫「惩罚」,有些地方给孩子断奶时在妈妈乳头上涂上辣椒粉,就是这个道理。

惩罚的影响:

1)惩罚不能教人恰当的行为

2)惩罚必须是即时性和恒常性的

3)惩罚有消极影响

3泛化和分化

泛化:

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的初期,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应。

只要泛化反应又遇到强化,这一行为就可能会继续下去。

但是,如果这些泛化的行为得不到强化,个体很快就可以学会有奖励和无奖励的刺激,这个过程就是分化。

4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因无法克服焦虑、恐惧、痛苦的压力,而丧失求生意志,放弃一切的追求,而陷入绝望无助的心理困境。

◆行为主义理论的应用

1、对心理障碍的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