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0768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县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县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县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全县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全县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县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docx

《全县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县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县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docx

全县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立足基层开拓创新不断开拓文化建设工作新局面

——XX县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赵副主任、调研组的各位领导:

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XX检查指导工作。

我县的文化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此,我受李鸿县长的委托,向各位领导一直以来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就我县的文化建设工作情况作汇报,不足之处,请予指正。

一、基本县情

XX县辖2镇13乡、163个村委会、5个社区,共38万人,国土面积5312平方公里。

县情可以概括为“老、少、山、低、穷”五个字。

老,就是全省47个革命老区县之一;少,就是全县居住着哈尼、彝、拉祜、瑶、布朗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山,就是全县5312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山区面积占99.98%;低,就是人均占有生产总值低,财政供养人口人均可用财力低,农民人均纯收入低,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低,水利化程度低,城镇化水平低,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穷,就是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截止2019年底,全县仍有12万余人未脱贫。

二、文化建设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系列部署要求及《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建设和云南旅游“二次创业”,抓住市委、市政府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和“妙曼普洱、养生天堂”城市品牌机遇,研究制定了“文化活县”发展战略,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建设“北回归线国际大通道上的绿色生态经济大县、哈尼文化展示中心、商贸旅游文化重镇”为工作目标,着力打造“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文化名片。

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艺术精品工程、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等四大工程为抓手,积极开展文化产业创意行动、文化市场绿色行动、基层文化建设行动,努力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

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健全,即县有图书馆、文化馆、歌舞剧团、文物管理所,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全县文化队伍稳定,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为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1.领导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XX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确立了“文化活县”的发展战略,将其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始终坚持“三个纳入”,将文化事业发展纳入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文化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并下发了《XX县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与县校(市委党校)合作为契机研究制定了《XX县文化资源调查及其产业化规划》;每年县委、政府专题召开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同时,我县还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积极协调乡镇和组织、宣传、文化等部门参与文化实践活动,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形成政府主抓,各乡镇、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文化建设工作格局。

2.改革不断深化。

按照“经费包干、全员聘用、实行绩效”的办法,我县积极推进县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县民族歌舞团稳步推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电影公司实行转企改制;与市级统一步调成立了XX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县文化体育局和县广播电视局改革合并为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局。

通过改革,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理顺部门管理机构和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各自职责,有效地激发了文化系统内部活力,工作责任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改善,工作成效更加明显。

3.经费投入保障。

从2019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文化事业工作经费10万元、文化惠农经费15万元(按农民人均0.5元计算)、文物保护管理经费3万元。

图书购书经费提高到5万元,并为县民族歌舞剧团事业人员安排工作经费,为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

4.队伍不断完善。

我县始终注重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专业人员业务技能。

目前全县文化系统专业从事文化工作人员69人,其中十五个乡镇专职文化工作人员19名。

通过建立健全文化人才信息库、人才考评机制等手段,深入挖掘、培养各类文化人才;通过定期召开文化工作会及农家书屋、农民网络培训学校管理培训会,开展对外宣传及文化交流活动,选送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省市各类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素质;通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主题实践活动,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凝聚文化队伍合力,形成了文化系统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投入,多措并举,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1.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站6个,在建9个,预计12月前全部竣工。

届时15个乡镇均建有300平方的集图书阅览、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活动阵地,并配备了计算机、数码相机等办公设备。

为联珠镇、新安乡综合文化站配备了摄像机、相机、打印传真一体机、电视机、DVD影碟机及专业舞台音响等,其他乡镇文化站也不同程度的配置了开展活动所需的设施设备,为乡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坚实硬件保障。

2.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2019年建成“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个(县图书馆),乡级网点即乡镇农民网络培训学校2个(新安乡、鱼塘乡),村级网点17个,目前,所有网点运作正常,为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全国文化优秀成果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3.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建设。

建成新安布竜等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广场4块,在建3块;建成联珠勐簸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项目20个,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化和体育健身活动奠定了硬件保障。

4.“农家书屋”建设。

完成“农家书屋”建设49个,涵盖全县15个乡(镇)49个村委会,那哈乡7个村委会实现全覆盖,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

5.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

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点1200多个,受益群众达27万余人,城乡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6%,有效解决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影电视难的问题。

6.基础设施修缮。

投入80万元对县文化馆进行修缮,修建了排练厅、录音棚等设施;先后投入30万元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XX文庙进行修缮,使之焕然一新。

(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群文工作蓬勃发展。

1.文艺创作推陈出新。

文化馆主办刊物《阿XX》连续出版三十年,共100余期;论文获国家级三等奖2篇、省级1篇,书画获省级奖10余件、市级奖30余件;创作歌曲60余首,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歌曲80余首;举办社会艺术培训班80余期、未成年人文化艺术培训班60余期,举办大型展览60余次;选送歌手获云南省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一等奖,县民族歌舞剧团参加省、市汇演荣获众多奖项。

2.挖掘整理文化资源。

先后结集出版了《XX县民间故事》一、二集,《XX县舞蹈集成》、《魅力XX》(2019-2019)、《阿XX增刊》(歌曲)、《双胞迷城:

XX》、《XX文化丛书(6册)》等书籍。

并以“阿迷车”为主线,深入挖掘哈尼族支系一歌一舞,精心挑选整理民族民间文艺节目41个,赴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进行节目录制并播出,有效提升了XX对外知名度。

通过挖掘、整理、改编创作的哈尼族民族民间大型舞台精品剧作《阿迷车》于2019年XX哈尼族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之际隆重上演,反响热烈。

3.广场文化深入开展。

我县以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为主线,编排了“哈尼欢歌”、“阿迷车”等广场舞蹈,并将民族健身操纳入广场舞蹈范畴,进行培训和推广,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广场舞蹈月月跳、天天跳活动。

县城周边的14支民族民间文艺队伍,以太阳广场为广场文化活动场地,自发开展活动,内容包括民俗民间舞蹈“阿迷车”、“扭鼓舞”、“大鼓舞”、“卡多三弦舞”、“彝族四弦舞”、“三跺脚”、“芦笙舞”及山歌对唱等,参与人群涵盖了中老年、青壮年及学生等各阶层,有效推动了广场文化活动的繁荣与发展。

(四)立足基层,点面结合,文化惠民深入人心。

自2019年起,我县结合县委书记抓党建工作,深入实施“艺人活村”工程,在全县15个乡镇重点扶持30支文艺演出队,安排专项资金30万元用于演出器材设备的购置。

目前,全县组建农村文艺演出队184支,演员4000余人,村级农民文艺队覆盖率达109.5%,其中龙坝乡石头寨文艺队、者替村勐簸文艺队被普洱市表彰为先进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基本实现农村文艺演出常态化。

“十一五”期间,全县共编排《拉达》、《阿迷车》、《牛皮大鼓舞》等民间文艺节目902个,组织文艺下乡演出638场次,观众达50余万人次;县图书馆馆藏图书6万余册,年均征订图书800余册、报刊200余种、阅览人次2万余人,建立流动图书点14个;农村电影“2131”累计放映电影8000余场,哈尼语译制电影《缉毒队》、《农村防火常识》、《农村触电急救知识》等三部,在全县各乡(镇)哈尼族聚居区进行循环放映,逐步缓解了贫困地区农民“看书难、看戏难、收听收看广播电影电视难”的问题。

(五)深入挖掘,传承弘扬,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1.文物保护工作。

现有省级文物单位1个、县级文物单位7个,馆藏出土文物、画像石碑等百余间件。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共收集文物线索近130条,立项调查103项,收集文物标本10余件,GPS测点320处,拍照近2019张,发现了距今约2019年的新抚岩画,并采取了有效保护措施;完成电子表格录入100项(99项不可移动文物,1项消失文物),完成率100%,并顺利通过市级、省级验收;公布了碧溪古镇19个院落24户核心居民区等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起草制定的《XX哈尼族自治县碧溪古镇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于2019年10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我县被表彰为云南省第三届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突出贡献先进集体。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名录1项、市级名录24项、县级名录29项,储备名录10项;哈尼族民间口传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被国家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张桂芬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胡飞等十一人被普洱市命名为哈尼民俗传承人;以民族民间原生态舞蹈为原型创作的歌舞多次荣获省市殊荣;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取得一定实效,切实加强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3.古籍普查工作。

我县高度重视古籍普查工作,把古籍普查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相结合,并安排普查专项经费,派出两个调查组分别深入全县十五个乡(镇)开展普查工作。

了解和掌握个人及单位收藏的1911年以前书籍55种88册,年代不明的待定书籍20种147册,建立了普查名录,采取有效措施,对濒危图书进行收集、修复,现正积极准备编制《XX古籍普查名录》,古籍普查工作基本完成。

(六)加大巡查,杜绝反弹,文化市场健康有序。

我县自2019年成立文化稽查大队(2019年整合文化执法力量,组建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以来,对网吧实行集中管理。

联合相关部门年均检查网吧400余户次,检查娱乐场所200余户次,检查出版物经营单位300余户次;组织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法人及从业人员培训4期以上,参训人数超过600人次,取缔“黑网吧”21家,收缴并销毁非法出版物达8000多册。

目前,全县共有娱乐场所11家、文化广场2处、书店5家、网吧14家、文化用品销售18家、音像制品零售9家、印刷厂3家、打印店11家,基本形成了文化演艺、网络文化、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印刷、文化用品等6个门类在内的文化市场发展格局。

“十一五”期间,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营业额2500万元,缴税500万元,解决就业近500余人,全县文化市场呈现健康、有序、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七)依托特色、深入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取得实效。

近年来,我县以“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名片为载体,重点抓好“一线”、“一关”、“一镇”、“一园”、“一村”、“一节”、“一歌”、“一舞”、“一剧”、“一书”(即:

茶马古道旅游热线,茶马古道第一关,碧溪古镇,北标园、哈尼风情园、双胞文化园,双胞村、哈尼民俗村,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县歌、节歌、酒歌,民族文化舞、民族风情舞,电视剧,哈尼文化丛书)的建设。

1.节庆品牌。

自2019年开始,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哈尼民风民俗为看点、双胞胎为卖点,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XX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共有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菲律宾、老挝、缅甸、土耳其、赞比亚、印度、香港、澳门、台湾等15个国家和3个地区近8000余对双胞胎相约XX,共度双胞节,被人民网评为2019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节庆品牌之一。

2019年第七届中国·XX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达13.7万人次,同比增长21%,接待自驾车达6064辆,旅游综合收入达2019.3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招商引资签约项目6项,协议总投资为13.2亿元。

2.文化旅游开发。

先后引进资金11.2亿元,完成北回归线标志园二期、三期工程、碧溪古镇、太阳广场、哈尼大道、回归大道、双胞大道、紫金大道等道路和景区景点建设,与康辉集团、金诚集团、万亿公司合作,招商筹建昆曼旅游购物城、中国·XX国际双胞文化园、XX哈尼美食城、中国·XX国际双胞第一镇等项目;有偿将XX北回归线标志园开发经营权转让给浙江金洲集团云南湄公河投资有限公司经营管理,该公司逐步投入资金约10.5亿元,两年内提升为国际AAAA级旅游景区,并对周边土地进行休闲置业、旅游交通、演艺、餐饮、娱乐及科研等旅游项目等综合开发。

目前,已完成北回归线标志园提升改造详细规划,以“天一地一人”为设计脉络,分为银河之翼、地球之声、回归之城三个部分,分别对应遨游太空、地球诉说、美好家园三大主题,整个改造提升项目将在年内启动。

现正积极筹建中国・XX哈尼文化展示中心,将以县城为中心,通过总体规划与分布实施相结合,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全面展示、重点展示与集中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建成涵盖哈尼族所有支系生产、生活,民风、民俗为一体的展示、体验中心,既有哈尼自然村寨原汁原味特性,又有食、宿、行、游、购、娱、研等综合功能的哈尼文化大观园。

目前已开展项目地形勘测、项目规划、申报等工作。

“十一五”期间,以文化旅游业为骨干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累计旅游人数达400多万人次,年均增长10%,旅游综合收入达3.2亿元,年均增长11%,增加值达8.4亿元,比“十五”末的3.7亿元增长了127%,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十一五”期间,我县文化建设工作在上级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县内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乡村两级文化工作队伍力量不足,对文化产品的开发、舞台精品艺术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方面工作还不到位。

今后,我县文化建设工作将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抓住推进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历史机遇和中央加大西部开发的力度及省委“两强一堡”的契机,以实施四大工程,开展三项行动,构建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为抓手,努力实现“三个突破”(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设施建设、艺术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全面促进全县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

(一)立足基层,深入实施四大工程。

1.实施“文化活农”工程。

积极开展文艺下乡,农村电影“2131”工程,稳步推进“艺人活村”等基层文化建设工作。

基本形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享有。

2.实施“文化艺术精品”工程。

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建设“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发展战略,深入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开发九个支系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上下功夫,深入挖掘、整理以“阿迷车”、“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为主线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创作出更多的文艺精品,加以打造、提升,充分利用;加强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作品。

3.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重点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收尾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申报力度,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技艺)“进课堂、进校园、进教材、进社区和进农村文化广场”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对民间口传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进行有效的传承与保护;积极争取成立县级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4.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建立健全文化人才信息库,通过学习培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重点培养各类文化人才,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工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不断进取,积极开展三项行动计划。

1.开展文化产业创意行动计划。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制定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各类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媒体传播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民间工艺业等文化产业,建成门类齐全,运转有力的文化体系,同时建立多元的投入体制,培育外向型文化产业,重点培育中国·XX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长效运行机制及市场化运作机制,全面推动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2.文化市场绿色行动计划。

一是坚持管理与繁荣并重。

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进一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提高监管效能,扩展监管内容。

加强日常监管,对突出的问题加大力度进行专项整治,确保战果,巩固成绩,杜绝反弹,营造良好、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秩序和稳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是加强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积极争取人员配置,不断完善执法队伍建设。

3.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行动计划。

进一步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认真做好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哈尼文化传习所等文化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工作。

以“活跃农村文化、群众广泛参与”为宗旨、以“放到基层、放到农村”为主的工作方法,进一步完善文化三级网络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四、几点建议

(一)是由于我县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级财政困难,希望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扶持建设一批村级文化活动室。

(二)是希望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能将我县的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市级规划,尤其是哈尼文化展示中心建设项目给予纳入市级规划,以便更好的推进项目建设。

(三)是希望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能研究、制定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条例,以便更好的开展传承与保护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