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高中语文学考卷合集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0630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8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衡水高中语文学考卷合集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衡水高中语文学考卷合集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衡水高中语文学考卷合集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衡水高中语文学考卷合集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衡水高中语文学考卷合集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衡水高中语文学考卷合集含答案.docx

《衡水高中语文学考卷合集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水高中语文学考卷合集含答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衡水高中语文学考卷合集含答案.docx

衡水高中语文学考卷合集含答案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二)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石油永远不会枯竭吗?

对石油开采的前景人们有种种忧虑,不过俄罗斯威尔纳茨地质博物馆的科学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通讯院士瓦季姆·斯卡利亚金认为,碳氢化合物原料首先是石油资源,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现在流行的看法是碳氢化合物资源不会再生。

根据现有的理论,石油和天然气自它们形成以来,便保存在天然贮油罐里。

但是,斯卡利亚金说,地质界似乎存在这么一条公理:

自然界没有渗不透的岩层。

也就是说,碳氢化合物会逐渐渗透到更深层里面去,无论是陆地还是海底出油、出天然气的自然过程都证明了这一点。

有不少次从勘探好的油田开采出比预计的储量多很多的石油,过去一直认为是先期计算上的错误。

但是,捷列克-孙扎产油气地区的事实便可以对一些传统观念作出实质性的修正。

这个矿床的开采始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油井的产油量逐年递减,后来油田又被认为已经枯竭。

但是过了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废弃的油井又出油了,可以继续开采。

斯卡利亚金说,这个个案说明,跟矿泉水源一样,只要保护得好,石油完全可以再生。

俄罗斯各民族友谊大学矿山教研室主任亚历山大·沃罗比约夫教授找到的是另一条解决矿藏资源匮乏的途径。

他用了不少资料,说明俄罗斯国内的所有大型油田都开采得差不多了,废弃的油井已达开采总数的35%。

沃罗比约夫建议对石油进行人工再生产。

众所周知,俄罗斯的多层矿床经常只开采出油最多的层面,大量被认为赢利不多的石油还残留在最底层,据统计,这种废弃油井的石油还有约4000万~5000万吨之多。

只是要想把这些储量开发出来,得考虑利用石油的物理化学特征。

比如说,得往岩层深处泵进去一种含有有机物的人类文明废料溶液,才能得出碳氢化合物原料。

只是目前这还是个纯理论问题。

1.对文章第二段中划线句子“无论是陆地还是海底出油、出天然气的自然过程都证明了这一点”中的“这一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碳氢化合物原料首先是石油资源,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B碳氢化合物资源不会再生。

C石油和天然气自它们形成以来,便保存在天然贮油罐里。

D碳氢化合物会逐渐渗透到更深层里面去。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有不少次从勘探好的油田开采出比预计的储量多很多的石油,都是先期计算上的错误造成的。

B亚历山大·沃罗比约夫教授认为对石油进行人工再生产是一条解决矿藏资源匮乏的途径。

C资料表明,俄罗斯国内的所有油田都已经开采完毕,有的油井已经废弃。

D俄罗斯的多层矿床只开采出油最多的层面,大量被认为赢利不多的石油还残留在最底层。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俄罗斯科学家沃罗比约夫的观点正确,俄罗斯将有可能从35%的废弃的油井中,再生产出约4000万~5000万吨石油。

B现有的石油矿藏如果不及时开采有可能渗透到更深的地层中去。

C只要能找到一种含有有机物的人类文明废料溶液,就能得出碳氢化合物原料。

D被废弃的石油井如果保护得好,就有可能再生石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7分)

最后的犹大

这可能是个真实的故事,也可能是个寓言。

那时,在纳粹政府统治下,先是纯种的犹太人被一批一批抓起来,送进集中营去。

后来,混血的犹太人也在被捕之列。

清查家族中的血统成分,是不折不扣的“查三代”——直到曾祖父辈。

任何一个人,只要上三代中有一个犹太裔的,即只要有八分之一的犹太血统,就算是犹太人,就属于被消灭之列。

这样的大搜捕,对纳粹政府的“盖世太保”们来说是极为繁重的工作。

于是他们想到雇佣“线民”。

有这么一个犹太人,被选上担任“线民”。

他的工作是每周报上城里10个犹太人的名字,工价是:

他自己可以享受豁免。

开始的一段时间非常容易。

他只需在街上闲逛,或者坐在酒馆里,就能像猎鹰般准确地看出隐藏自己身份的犹太人。

他又可以从种种渠道得知:

某某人有一个祖父或外曾祖母是犹太人。

10个名额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报足。

过了一阵子,城里的犹太人几乎抓光了,他便开始感到吃力。

闲逛已经没有用了;别人家谱的小道消息也用得差不多了。

他只得到城市比较偏僻的地区,去找寻藏匿起来的同胞,这真是辛苦而危险的工作。

他时时感到惶恐不安。

连这些人也捕风捉影似的找不到时,他只得开始诬栽。

发色浓黑、鼻梁高大点的,即使没有证据证明是犹太裔,他也把人家名字报上去——只好看那人的造化了。

他想,要是有办法向盖世太保提出有力的证据,说明自己祖宗三代共14个人全是纯日耳曼裔,就没事了。

然而这也行不通。

盖世太保发现他在胡乱凑数,非常愤怒,勒令他此后只准交上正确无误的犹太人,一星期10个。

弄不出来的话……“别忘了,你是在跟盖世太保做交易。

”他们提醒他。

于是,他每一刻钟都在冷汗涔涔的焦虑中度过。

他度日如年,然而一天天飞快过去,眼看一星期的期限要到了,而他连一个名字都还没有。

他走遍城里的大街小巷,最后走到郊外,仍是一无所获,却看见远处烟筒冒出蓬蓬浓密的黑烟——那是集中营新建的大型焚尸炉在工作。

死亡这样迫近,使他对死的恐惧巨大得要发疯。

他像困兽一般关在屋里绕室疾走,喃喃道:

10个名字,只要10个名字,就可以再活一个星期——一个星期,7天,168个小时……

忽然,他充满血丝的眼睛发亮了!

他坐下来用兴奋得发抖的手,写下了他父亲、母亲、妻子、三个兄弟以及三个孩子的名字。

写完了,数一数,九个。

还差一个。

他再苦苦思索,忽然快乐地想起:

有了!

他写下——那是他自己的名字。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犹大是出卖耶稣的叛徒。

小说“最后的犹大”为题,借比拟手法指明了这个犹太人背叛民族,助纣为虐的性质,“最后”二字表明人类的这种渣滓不会再出现。

B.小说以纳粹政府残酷屠杀犹太人为历史背景,虽虚构却具有强烈的真实性。

故事的发展特别是结局出人意料,又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C.小说中间写这个犹太人希望自己祖宗三代全是日耳曼裔,而纳粹则提醒他别忘了“是在跟‘盖世太保’做交易”,深刻表现了奴才数典忘祖死命投靠主子必然不可能得到信任。

D.小说借助这个犹太人的视线描写新建的大型焚尸炉冒出蓬蓬浓密黑烟,既突出了人物的恐惧心理,也暗示了人物的结局。

E.小说以告人者告出自己的作结,以喜剧形式结束悲剧,出人意料而又相反相成,使读者也在“兴奋”“快乐”的同时领悟到主题的沉痛。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3分

A小说以“最后的犹大”为题,将文中的这个犹太人比作出卖耶稣的犹大,指明了这个犹太人背叛民族、助纣为虐的性质。

B题目中“最后”二字表明犹太人叛徒最终也葬送了自己。

C小说中写到这个犹太人最后把自己的父母、妻子、兄弟、孩子及自己写进名单时,“眼睛发亮”,“兴奋得发抖”,“快乐”,这些描写是说他已经精神失常了。

D这个犹太人“被选上担任线民”每周报上十个犹太人的名字,自己就可以“享受豁免”,最后一次即使他把自己报上凑足10人时,也不能享受豁免。

二、古诗文阅读(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

(12分)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6、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B.此三者,吾遗恨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D.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函梁君臣之首,人于太庙还矢先王

7、“其”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是()(2分)

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A.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B.请其矢,盛以绵囊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

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2分)

A.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9、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A.负而前驱B.仓皇东出C.泣下沾襟D.一夫夜呼

10、下列句文言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2分)

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祸患常积于忽微

C.请其矢,盛以锦囊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1、下面对第二、三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二段“世言”一词表明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是可靠的史实。

作者论史而又不据史,有失行文的慎重严肃。

B.第二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晋王赐矢授命,第二层写庄宗报仇复命。

C.第三段展开议论。

“可谓壮哉”“何其衰也”两句大起大落,作了强烈的对照。

D.这两段文字,一为叙事,一为议论。

前段叙事欲扬先抑,为下文张本;后段议论先猛然一升,随后又陡然一降,戛然而止。

(二)诗歌鉴赏,完成12-13题(6分)

次潘别驾韵

汪莘

野店溪桥柳色新,千愁万恨为何人。

殷勤织就黄金缕,带雨笼烟过一春。

12.有人说这首咏物寄情诗的抒情不滞不露,是一首文情并茂的佳作。

请结合所咏之物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错误的一项()2分

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愁恨的情感。

诗人用“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这一荒凉寂寞的背景相对比,自然便从柳的被冷落想到人的不如意,因而就产生了愁与恨;

B从柳的生长过程看,长出“黄金缕”一般的千枝万条是极不容易的,是柳经过千般“殷勤”方始织就;

C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但这番殷勤的结果不过是“带雨”“笼烟”过一春就衰老、凋残了事,这怎能不使人“愁恨”呢?

13.这首诗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正确的两项()4分

A“殷勤织就黄金缕”一句说柳很“殷勤”,尚且能“织”,赋予柳以人的行为、感情,是用了拟人的手法;

B把柳条说成“黄金缕”是用了夸张,形象地说明柳长出千枝万条的不易,便于抒发柳枝容易衰老、凋残的愁恨;

C将“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荒凉寂寞的背景相对比,突出了柳被冷落的感情;

D将“殷勤织就黄金缕”的不易与“带雨笼烟过一春”容易衰老、凋残相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

14.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险隘修葺直截了当天真罄露

B湮没机杼青青子衿莫名其妙

C自诩落漠桀傲不驯愤世嫉俗

D伶俜仓皇雕栏玉砌嬉笑怒骂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对于我们这些平凡普通的芸芸众生来说,生命也许可以不辉煌,但同样可以闪光。

B针对犯罪分子使用假银行卡违法犯罪屡禁不止的现象,有关领导表示在今年年底完成POS机“一机一密”等标准化改造工作后,假银行卡将冥顽不灵。

C这些豆蔻年华的小青年,也许在喝酒前连想也没有敢想过能干出这样伤天害理的事。

D应当承认,与世界市场接轨是正确的,不过我们绝不能以投降式的媚西心态降格以求,劳动者的权利必须受到尊重。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为了防止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不再蔓延,各国疾病应对部门都采取了强有力的防控措施。

B7月22日我国出现了日全食现象,壮美的大自然奇观为中外游人所倾倒,人们纷纷用数码相机、手机、录像机等拍摄下这让人叹为观止的美景。

C香港社会这种良好的世界公民意识令人欣慰,祖国内地某些人腰缠万贯却很少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现象,则令人遗憾。

D北京大学取消重庆高考文科状元何川洋的录取资格的原因,是由于他父亲将其民族由汉族改为土家族的造假行为导致的结果。

17.下列句子按顺序排列组合,最连贯的一项是()2分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什么岗位

思维能力在人的成功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著名科学家霍金说过:

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你会比别人更接近成功

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都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都是快速走向成功的有利资本

拥有较高的智商、活跃的思维

A.

B.

C.

D.

18.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2分

A.鸡肋(lèi)蛮横(hèng)不着边际(zhuó)大楷字帖(tiè)

B.内讧(hòng)哂笑(shěn)断壁残垣(yuán)不落窠臼(kē)

C.悚然(sǒng)愤懑(mǎn)怙恶不悛(quān)狼奔豕突(shǐ)

D.难处(chǔ)括弧(hú)唾手可得(tuò)不胫而走(jìng)

19.下列文学作品、作家及国别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歌

B.《雷雨》——巴金——戏剧

C.《故都的秋》——郁达夫——散文

D.《堂吉诃德》——塞万提斯——小说

20.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哦,侍萍!

(低声)怎么,是你!

B.逻辑课的前一半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归纳、演绎……还比较有意思。

C.偌大一张纸,在反复勾勒的墨迹中。

只残存一个字——“笔。

D.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这时候适当其时地放着。

2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东晋的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人的鼻祖。

他的《归园田居》《饮酒》等诗,写常景,抒真情,用易字,营造了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深深融入了他淡泊欢悦的生活情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B《迢迢牵牛星》出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

诗作反映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

刘勰称它“五言之冠冕”,钟嵘赞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C雨果和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

雨果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著有长篇历史小说《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巴尔扎克是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及《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D《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明代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

他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

黄宗羲推他为明文第一人。

2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1)3G时代已经到来,这让手机市场的环境突变,一方面,手机市场需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滑,消费者心理变得更加难以。

(2)各地要全力做好防治农业病虫害的工作。

选择抗病品种,清除茬子、秸秆,减少,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合理施肥,同时注意加强田间管理。

(3)真正的运动员绝对不会故意干扰对手,也不会对手水平的发挥。

(4)自比王莽的陈水扁,最近又苏轼的词来描述心情,除了证明他的“不学有术”,也显现他作秀的毛病至今不改,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A.捉摸病原妨碍篡改B.琢磨病源妨害窜改

C.琢磨病原妨害篡改D.捉摸病源妨碍窜改

23.下列各句书写无误的两项()4分

A斩木为兵,揭杆为旗

B枪子无怒,秋以为期

C到黄昏,点点滴滴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写作(4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渤海口有一只小鱼,它下定决心要一路游到山顶。

于是它逆向而行,这只小鱼泳技精湛,一会儿冲过浅滩,一会儿划过激流穿过了层层渔网,躲过水鸟的追踪。

好不容易它游到了山顶,可它还来不及喘口气呢,刹那间,被冻成了冰!

  一万年后,一群登山队员在山顶上的冰封中发现了它。

  

一位年轻人赞道:

“真是一只勇敢的鱼啊!

穿越千川万水来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了不起!

  一位老者却说:

“不!

它只有伟大的精神,却没有伟大的方向,所以只能换来死亡。

成功,除了“努力”以外,更需要“方向”。

生活中,很多人会选择不断地换跑道、换环境、换工作或是拼命地劳碌奔波,有时不妨暂时放慢脚步,想一想:

这条路真的是“适合”我走的吗?

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一个角度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答案:

1D2B3C4BD5C

6D7A8B9C10A

11A12A13AC14D15D

16C17C18C19B20AC

21C22D23CD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一)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书院教育,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

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

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

当时,刚刚经历五代十国战乱,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传阵地,以私人讲学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就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出现了。

宋代书院教育,以其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呈现出与古代私学大不相同的面貌。

不仅如此,书院教育与宋代官学之间也有较大区别。

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

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书院教育直接影响了宋代学术的发展,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摇篮。

一方面,书院中掌教的“山长”,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定为书院的教育宗旨,以此来聚集生徒,开展讲学活动。

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出了很大余地。

另一方面,书院中的讲学内容既包括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也包括正统的儒家经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

书院因此而成为各种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之间更以学术论辩、讲学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学术的深入研讨和互相影响,从而为宋代理学的成熟准备了条件。

此外,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推动了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结合的进程,也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与深入发展。

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曾经受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他讲授《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都很感动,甚至于有听讲者为之落泪。

书院交流的盛况以及书院教育推行理学思想所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宋代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

B.宋代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

C.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不同,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一样,都是为科举。

D.宋代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

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

B.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C.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

D.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我家附近有一座荒废的古园,围墙残败但仍坚固,失魂落魄的那些岁月里我摇着轮椅走到它眼前。

四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长着野花,膨胀和盛开着冤屈。

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喃喃咒骂,但是它轻轻掉落一点儿灰尘再无所动。

天不交道亦不变。

老柏树千年一日伸展着枝叶,云在天上走,鸟在云里飞,风路草丛,野草一代一代落子生根。

我转而祈求墙,双手合什,创造一种祷词或谶语,出声地诵念、求它给我死,要么还给我能走路的腿……但睁开眼,伟大的墙还是伟大地矗立,墙下呆坐一个不被神明过问的人。

空旷的夕阳走来园中,若是昏昏睡去,梦里常掉进一眼枯井,井壁又高又滑,喊声在井里嗡嗡碰撞而已,没人能听见,井口上的风中也仍是寂静的冤屈。

喊醒了。

看看还是活着,喊声并没惊动准,并不能惊动什么,墙上有青润的和干枯的苔藓,有蜘蛛细巧的网,死在半路的蜗牛身后拖一行鳞片似的脚印,有无名少年在那儿一遍遍记下的3.1415926……

在这墙下,某个冬夜,我见过一个老人。

记忆和印象之间总要闹出一些麻烦:

记忆对我说未必是在这墙下,但印象总是把记忆中的那个老人搬来这墙下,说就是在这儿。

……雪后,月光朦胧,车轮吱吱唧唧轧着雪路,是园中唯一的声响。

这么走着,听见一缕悠沉的箫声远远传来,在老柏树摇落的雪雾中似有似无,尚不能识别那曲调时已觉其悠沉之音恰好碰住我的心绪。

侧耳屏息,听出是《苏武牧羊》。

曲终,心里正有些凄怆,忽觉墙影里一动,才发现一个老人盘腿端坐于墙下的石凳,黑衣白发,有些玄虚。

雪地和月光,安静得也似非凡。

竹箫又响,还是那首流放绝地、哀而不死的咏叹。

原来箫声并不传自远处,就在那老人唇边。

也许是气力不济,也许是这古典一路至今光阴坎坷,箫声若断若续并不高亢,老人颤颤地吐纳之声亦可悉闻。

一曲又尽,老人把箫管轻横腿上,双手摊放膝头,看不见他是否闭目。

我惊诧而至感激,一遍遍听那箫声和箫声断处的空寂,以为是无喻或是神来引领。

那夜的箫声和老人,多年在我心上,但猜不透其引领指向何处。

仅仅让我活下去似不必这样神秘。

直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听出那夜箫声是唱着“接受”,接受限制。

接受残缺。

接受苦难。

接受墙的存在。

哭和喊都是要逃离它,怒和骂都是要逃离它,恭维和跪拜还是想逃离它。

失魂落魄的年月里我常去跟那墙谈话。

是,说出声,以为这样才更虎城或者郑重,出声地请求,也出声地责问,害怕惹怒它就又出声地道歉以及悔罪,所谓软硬兼施。

但毫无作用,谈判必至破裂,我的一切条件它都不答应。

墙,要你接受它,就这么一个意思反复申明、不卑不亢,直到你听。

直到你不是更多地问它,而是听它更多地问你,那谈话才称得上谈话。

我一直在写作,但一直觉得并不能写成什么,不管是作品还是作家还是主义。

用笔和用电脑,都是对墙的谈话,是如吃喝拉撒睡一样必做的事。

搬家搬得终于离那座古园远了,不能随便就去,此前就料到会怎样想念它,不想最为思恋的竟是那四面矗立的围墙;年久无人过问,记得那墙头的残瓦间长大过几棵小树。

但不管何时何地,一闭眼,即刻就到那墙下。

寂静的墙和寂静的我之间,野花膨胀着花蕾,不尽的路途在不尽的墙间延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