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检测题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0196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检测题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检测题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检测题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检测题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检测题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检测题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检测题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检测题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检测题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同步训练第二单元检测题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

第二单元检测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形式上介于诗与文之间,语言大体整齐、押韵,但又经常夹杂着散文的句式,往往铺排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抒写情志。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

“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说明赋这种文体在《诗经》中就有了它生命的因素,到了《楚辞》,这种因素又扩大了疆界。

及至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风赋》等作品,一方面吸收了《诗经》《楚辞》作品中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楚辞》作品中铺排的写法;同时,又融合进纵横家说辞问答、铺排议论的因素,并以“赋”名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文体——赋。

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

“赋者,古诗之流也。

”指出了赋的文体形式由古诗衍化而成。

刘歆在《艺文志》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

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

《汉书·艺文志》中说:

“传曰:

‘不歌而诵谓之赋。

’”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

春秋之后,贵族不需要也没有机会用背诵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

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掌管,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

于是“不歌而诵”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人们称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

赋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

当然,后来有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过。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

“赋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在《诗经》中,“赋”和“比”“兴”都是一种艺术手法,“赋”指“直书其事”。

到了《楚辞》,发展到对“其事”铺排开来叙写,为赋这种文体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铺采摛文”,铺,即铺叙、敷陈,言赋直陈其事,不取比兴。

一方面是强调赋铺陈直叙的写作特点,另一方面是强调赋文辞华丽的语言特点。

晋代陆机的《文赋》明确地提出了诗与赋的文体区别: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流亮。

”意思是说,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要绮丽细腻;赋是用来铺陈事物的,所以要清晰明朗。

再说“体物写志”,志,一般指思想、志向,当然也包括感情。

刘勰更是把“体物”,即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认定是赋“写志”的一种“载体”,道出了赋融体物写志为一体的本质属性。

这样,赋的基本特征,就在“铺采摛文”的艺术形式与“体物写志”的思想内容相互统一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述。

1.下列关于“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诗经》和《楚辞》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生命因素,直到战国后期《赋篇》《风赋》的出现才形成赋的文体。

B.“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它不是诗歌,但是语言基本整齐、押韵;它也不是散文,但经常运用散文句式。

C.春秋时期,贵族礼会之际往往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这种形式可以称为“赋”,后来“不歌而诵”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

D.在《诗经》中,“赋”只是一种“直书其事”的艺术手法,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了只用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的一种文体。

答案 D

解析 选项中“只用”一词的表述与原文不符。

原文是“一方面是强调赋铺陈直叙的写作特点,另一方面是强调赋文辞华丽的语言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从流传特征的角度对赋进行了解释,赋这种文学作品是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在口中吟诵的,不需要依赖音乐歌咏。

B.刘勰认为“赋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把赋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二者统一起来了,对赋的基本特征表述较为完整。

C.陆机从文体角度对诗和赋进行了区别,他认为诗绮丽细腻,是为了抒发情感;赋清晰明朗,是为了铺陈事物。

D.从荀子、宋玉起,文人创作出现了体物言志的赋,它与布衣所作的乐府民歌有了很大不同,但赋和乐府民歌都源于“古诗”。

答案 A

解析 “从流传特征的角度对赋进行了解释”和“不需要依赖音乐歌咏”不符合原文大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在描绘事物风貌上具有铺陈直叙的特点,而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是用以“写志”的“载体”,所以一篇好赋仅仅堆砌辞藻是远远不够的。

B.即使吸收了《诗经》《楚辞》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发展了《楚辞》中铺排的写法,但如果没有纵横家参与创作,“赋”这种文体还是无法形成的。

C.后世的一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这并不能说明诗歌原始阶段不具有歌唱的特征;而赋虽然讲究韵律,但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配乐歌咏而生的。

D.班固的《两都赋》、刘歆的《艺文志》、刘勰的《文心雕龙》分别对赋这种文体的流变或特点进行了诠释,使后人对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答案 B

解析 关于“纵横家参与创作”的这一分析不正确。

原文为“同时,又融合进纵横家说辞问答、铺排议论的因素”而不是参与创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

登第,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

以荐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

通判宣州,囚有杀人者,特抵死,宿疑而讯之,囚惮箠楚不敢言。

辟左右复问,久乃云:

“旦将之田,县吏缚以赴官,莫知其故。

”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盖妇人与所私者杀其夫,而执平民以告也。

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

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

宿诮之曰:

“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

乃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

”坐者大惭谢。

其后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

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民号曰胡公塘,而学者为立生祠。

唐介贬岭南,帝遣中使护以往。

宿言:

“事有不可测,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

”帝悟,追还使者。

泾州卒以折支①不时给,出恶言,且欲相扇为乱。

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吏。

三司使包拯护弗遣。

宿曰:

“泾卒固悖慢,然当给之物,越八十五日而不与,计吏安得为无罪?

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

”拯惧,立遣吏。

拜枢密副使。

曾公亮任雄州,赵滋颛②治界河事。

宿言于英宗曰:

“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

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

南北通好六十载,内外无患,近年边遽来上,不过侵诬尺寸,此城砦之吏移文足以辨诘,何至于兴甲兵哉?

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

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天下幸甚。

”宿以老,数乞谢事。

治平三年,罢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

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未拜而薨,年七十二。

(选自《宋史·胡宿传》)

【注】 ①折支:

军饷。

②颛:

通“专”。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辟左右复问        辟:

使……避开。

B.宿取具狱繙阅具:

准备。

C.而执平民以告也执:

捉住。

D.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捍:

抵御。

答案 B

解析 具:

全部。

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胡宿尽职为民的一组是(  )(3分)

①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 ②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 ③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 ④筑石塘百里,捍水患 ⑤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吏 ⑥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

答案 C

解析 ③表现胡宿心思细密,为帝着想;⑤不属于胡宿的行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胡宿办案慎重,讲究方法。

他在宣州做通判时,遇到一个将“囚犯”判为死刑的案子,经过单独审问,并查阅案宗,终于弄清事情真相,原来是一桩冤案。

B.胡宿为官刚正,对错误敢于批评。

湖州前任太守花巨资兴办学校,下属官员当时不说什么,待其离任后则怀疑其中有欺,胡宿对他们进行了严厉责备。

C.胡宿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正直敢言。

泾州士兵因军饷迟发煽动作乱,胡宿认为士兵确实有罪,而有关官员和庇护三司吏的包拯也有罪,应一并处罚。

D.胡宿洞察事物,明辨事理。

赵滋担任守边官员以来,因一些小事南北不断发生摩擦,对此,胡宿主张“外和”,由地方官员用文书向对方辨明即可,不必动用武力。

答案 C

解析 泾州士兵想相互煽动作乱,不是已经作乱;“应一并处罚”文中无信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

(5分)

译文:

 

(2)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

(5分)

译文:

 

答案 

(1)你们辅佐滕侯很长时间了,如果他有过错,为什么不及早指出纠正呢?

(2)如今官员中有人耻于燕蓟之地被敌人占据,(但)天时人事的条件还不具备(或:

时机不成熟),却妄想(胡乱地图谋)难以成功地收复失地的事。

【参考译文】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

胡宿为人清白谨慎,忠诚老实,内心坚强,外表平和。

中举后任扬子县尉。

县里发生水灾,老百姓被淹死(不少),县令不能拯救,胡宿带领公私船只救活了数千人。

凭他人推荐做了馆阁校勘,后升任集贤校理。

任宣州通判时,有一个杀人的囚犯将被处死,胡宿怀疑判决有误而重新审讯,囚犯害怕受刑不敢翻供。

胡宿让周围的人避开后又问,很长时间后囚犯才说:

“我早晨将要往田里劳动,县吏把我绑到这里,我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胡宿拿来全部案卷(诉状)查看,仔细探究原来的记录,原来是一个妇女与奸夫合谋共同杀害了她的丈夫,却捉住这个农民来诬告他。

(后)任湖州知州。

前任太守滕宗谅大办学校,耗费几十万钱。

宗谅离任后,下属官员都怀疑滕宗谅有贪污行为,却不肯如实地记录下来。

胡宿责问他们说:

“你们辅佐滕宗谅很久了,如果他有过错,为什么不早点指出纠正呢?

却等他离开后便指责他,这难道是古人批评指责人的意思吗?

”在座的人很惭愧地道歉。

这以后湖州的学校是东南地区办得最好的,胡宿出力最多。

(曾经)修筑石塘百里,抵御水患,老百姓称之为“胡公塘”,文人们为他修建了生祠。

唐介被贬逐到岭南,皇上派中使护送他前往。

胡宿说:

“事情有不可预料之处,唐介如果不幸死在路上,陛下就要蒙受杀死耿直大臣的罪名。

”皇上明白过来,让人追回了护送的使者。

泾州的士兵因为军饷发放不及时,放出坏话,并且想相互煽动叛乱。

(朝廷)已经对想谋反的人进行了制裁,又下令弹劾(与此事相关的)三司吏。

三司使包拯保护属吏不予追责。

胡宿说:

“泾州士兵确实大逆不道,然而应该给的东西,超过八十五天还不给,管理人员怎么能无罪呢?

包拯不知自我省察,公然抗拒皇帝命令,法纪更加无用了。

”包拯害怕了,立即查办三司吏。

胡宿又被授任为枢密副使。

曾公亮掌管雄州,赵滋专门管理宋辽界河之事。

胡宿对英宗说:

“忧患来的时候,大多隐藏在隐蔽细小的地方,发生在人们疏忽的地方。

自从赵滋驻守边防以来,北地的人捕鱼割苇草都被禁止,因而常常发生争斗。

南北通好六十年了,内外都安宁,近年来边界纠纷急剧上升,不过是侵占尺寸之地的小事,这是城寨小吏相互通信就足以辨别清楚的,何至于大动干戈呢?

现在官员中有些人耻于燕蓟被辽人占据,(但)天时人事的条件还不具备,却妄想难以成功地收复失地的事。

希望能坚守两朝的法度,以使人民休养生息,天下就非常幸运了。

”胡宿因为年纪大,几次提出退休。

治平三年,退去枢密副使一职做了观文殿学士,杭州知府。

第二年,以太子少师身份退休,没来得及向皇上谢恩就死了,时年七十二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 ①冶城:

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位于金陵府西北。

②征虏亭:

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

8.请鉴赏前两联运用的艺术手法。

(4分)

答:

 

答案 

(1)对比。

用吴国的雄图霸业以及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和眼前的一片荒凉的景象形成对比。

(2)情景交融。

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的变化,诗人看到的仍是:

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

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解析 本题从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入手来考查对古诗词的鉴赏。

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变异,诗人看到的仍是:

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

这一联融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答:

答案 

(1)吊古伤今之情。

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殆尽了。

日暮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当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也早已销声匿迹。

(2)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并警示当世。

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

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

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

(3)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希望当今的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答题要点从诗歌的首联、颈联、尾联分析中总结。

诗的首联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

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警示当世。

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

尾联诗人以《后庭花》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的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入六朝的后尘。

其中“不堪”一词很有力度,不仅表露出对当今统治者纵情享乐的愤激,也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答案 

(1)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2)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3)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摆 渡

叶仲建

河东村和河西村隔着一条河,村民来往很不方便。

不知从哪一天起,河上出现了一条渡船,船主人姓张,河东人,久了,人都唤他张摆渡。

河东村的后面是山,河西村的前面通往城市;河西村的人要上山,河东村的人也要进城。

那年头,收成不好,张摆渡靠着这条船和一身摇橹的功夫,竟过得不差。

河西一户柳姓人家瞅着眼红了,为啥一条河,好处都让你张摆渡给占去了?

为啥河东人的钱要塞进河西人的腰包?

柳家穷,却也砸锅卖铁添置了一条与张摆渡相仿的船。

没有争执,没有商议,却有了规矩:

河东人过河,得上柳摆渡的船;河西人过河,得上张摆渡的船。

即便柳摆渡的船在彼岸,张摆渡的船在此岸,河东人也不会登上张摆渡的船,而是向对岸吆喝两声,朝柳摆渡招招手。

这样一来,张摆渡所赚到的钱少了一半,但熙来攘往的人频繁,好歹混了个囫囵饱。

一段时间倒也相安无事,日子在两个人的摇橹声中流逝。

一年后却发生了一件事。

那天,柳摆渡的船载着河东村的一对母子过河,船行至河中央,便缓缓地往下沉。

船舱里进了水,没一会儿水就漫过了船身。

柳摆渡无法一下子救俩人,丢下女人在河中乱扑腾。

柳摆渡将小孩拖到河岸,转身要下水救女人,发现女人正向对岸漂移过来——救女人的是张摆渡。

张摆渡救了女人一命,也相当于救了柳摆渡一命。

柳摆渡的船沉到了水底。

第二天,柳摆渡没来吊船。

第三天,还是没来。

几天过去了,柳摆渡还是没有出现。

那几天里,张摆渡经常盯着沉船的水面,沉默不语,总觉得失去了什么。

两岸的芦苇青了枯,枯了又青。

阳光把张摆渡的身子晒成了古铜声。

风雨在张摆渡的额头上刻出了皱纹。

为了增加收入,除了载客,张摆渡还网起了鱼。

张摆渡在这摆渡和网鱼中度过了他中年的时光。

张摆渡老了,脸上的皱纹越加多了深了,背部微微伛起。

上了年纪的张摆渡很孤独。

其实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觉得孤独。

张摆渡喂了只鸬鹚,他会跟鸬鹚说话。

更多的时候,他只静静地坐在船头,抽着旱烟,对着河水沉思。

河西岸过来一个年轻人。

“爹,你别摇船了,去我那儿住吧。

”年轻人蹲在岸边,对张摆渡说。

这样的话,他说了已经不止一两回。

“能摇就摇,摇不动时,自然会上你那儿。

”张摆渡淡淡地嗫嚅着。

“可你已经老了啊!

也该享享清福了,再说,这一天几块钱的营生能顶什么事?

我又不是养不起你。

“混帐!

要不是这几块钱,你能上大学?

能有今天?

“过河的人太少了。

”年轻人换了一种语气说。

“可还需要一个摇橹的。

”张摆渡说,“有急事总得从河上过。

“他们的钱供了你上了大学。

”张摆渡又说。

“那我去老家转转。

”年轻人叹了口气,转身朝村落的方向走去。

河东河西的人似乎真的少了很多。

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城里谋生了,留下的老弱病残,一年出不了几次门。

张摆渡的生意显然淡了下来,除了逢年过节,这条河上的一切,平静得如同一幅画。

张摆渡和他的船,自然是画上的一景。

“人老了,眼花了,乡里乡亲的都瞅着陌生了。

”那年的中秋,张摆渡对着一个西装笔挺的人叹道。

“老哥,还认得我不?

”那人没动身子,却这样问张摆渡。

张摆渡认出来了,是当年的柳摆渡。

张摆渡一下子激动了起来:

“你……你回来了?

这几年,你……去哪了?

“嗯,回来了,去了一趟外地。

“当年,谢谢你,你把这摇船的生意让给了我。

”张摆渡踏上岸,指了指河,又紧紧地握住柳摆渡的手。

“不,应该是我谢谢你才对,要不然,我也不会有今天。

老哥,我今天又来抢你的生意了。

“哦?

”张摆渡疑惑不解地望着他。

“我要在这河上建一座桥。

建好了,你就没法摇船了。

张摆渡笑了,连连说着:

“好,好……”

在一声又一声的“好”中,张摆渡很想接下来告诉柳摆渡一件事,关于那年沉船的事。

他想告诉柳摆渡,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能有足够的收入供儿子上大学。

他还想告诉柳摆渡,因为这件事,他愧疚了一辈子。

张摆渡最终没有把这个秘密说出来。

其实,他早就把这个压在心底的秘密说出来了。

他跟船头的那只鸬鹚说了无数次。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5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河西柳姓人家眼红张摆渡靠摆渡过上不错的日子,也置船参与摆渡,抢了张摆渡的生意,张摆渡嘴上不说啥,心里肯定不舒服。

B.晚年的张摆渡不愿放弃老营生跟儿子到城里享清福,一是因为村民还有乘船的需求,二是因为张摆渡眷恋家乡,故土难离。

C.小说刻画人物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方法,叙事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柳摆渡外出打工的情况就是一处虚笔。

D.鲜明的对比也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柳摆渡致富后造福乡民的高尚品德,就是通过张摆渡的自私反衬出来的。

E.这篇小说以张摆渡为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时间跨度很长,情节起伏多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

答案 AC

解析 B项,“二是因为张摆渡眷恋家乡,故土难离”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D项,柳摆渡回家建桥是不是为了“造福乡民”,文中没有说;再说,张摆渡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柳摆渡回家建桥这一情节,一方面揭示了张摆渡的自私,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张摆渡能知错就改、良知未泯的个性特点。

E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主题概括不全,应该主要是引导人们思考人性的善恶等。

(2)小说题目“摆渡”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含义?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小说题目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表面上是指张摆渡和柳摆渡撑船渡人(或:

用船把人或物载过河),其深刻含义是指张摆渡用后半生的种种努力,进行灵魂的自我救赎与解脱。

解析 小说的题目往往与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主题等密切相关,应结合全文理解题目的含义和表现手法。

显然,按字面意思理解,“摆渡”就是指文中张摆渡和柳摆渡把人或物载过河的举动;它深层的含义却是,张摆渡为当年沉船这件事愧疚了一辈子,他希望能自我救赎或解脱,这是指灵魂的摆渡。

因此题目运用的手法是“双关”。

(3)张摆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自私狭隘,缺乏公平竞争意识:

为争生意,竟然用不光彩的手段,制造沉船事故,挤走了柳摆渡;②良知未泯,对自己的错误能深刻反省并补救:

做错事后,一直愧疚,良心不安,其孤独和固守其实是一种良心的拷问和灵魂的救赎;③勤劳吃苦,有生活理想:

不仅摆渡,还网鱼,用辛勤劳动供出了一个大学生。

(每点2分,意合即可)

解析 小说对张摆渡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沉船事件、和儿子的对话、和柳摆渡会面等三件事以及对他沉船事件发生后生活情况的简单介绍来完成的。

沉船事件表现了他的自私狭隘,缺乏公平竞争意识;和柳摆渡会面又表现出他良知未泯,一直生活在愧疚中,并希望能解脱自己;从他沉船后生活情况及与儿子的对话可以看出,他勤劳吃苦,有理想,有追求,对村民知恩图报等。

要既有概括又有分析。

(4)小说最后写道:

“张摆渡最终没有把这个秘密说出来。

”有人认为,张摆渡应该把秘密说出来;也有人认为,张摆渡已经没有必要把秘密说出来。

你同意哪种观点?

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8分)

答:

 答案 观点一:

应该把秘密说出来。

①张摆渡多年来一直愧疚,良心不安,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说出来是一种解脱;②事情已过去多年,说出来柳摆渡也不会责怪并找他的麻烦;③说出来更能表现自己的真诚悔意和认识错误的勇气,能得到柳摆渡的谅解。

观点二:

已经没必要把秘密说出来。

①多年来,张摆渡为自己的错误忏悔了无数次,并努力进行自我救赎,所以,秘密说不说出来已经不那么重要了;②时间久远,事情已成历史,此时说出来确实没有什么意义;③说出来可能会让柳摆渡对张摆渡产生不好的看法,容易节外生枝。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探究,要从故事情节与人物、主题、情节结构的关系等方面去考虑。

“应该”或“不应该”都可以,确立了观点后就要围绕自己的观点从文中找依据。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雷抒雁:

一个时代的激情诗人

张毅静

2013年2月14日凌晨1时31分,一个毕生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诗人走了。

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为之讴歌了一生的世界。

他,就是著名诗人雷抒雁。

他的诗都与时代重大事件有关。

一切可能都来自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

雷抒雁读初二就发表了第一篇文章。

启蒙老师告诉同学们说:

“文人是干嘛的?

就应该像我们大儒张载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种思想深入其心,使得雷抒雁一生以诗文为喉舌,在每一个时代重大事件面前,在每一个大的历史变革时期,我们都能听到他的声音。

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政治刚刚开始解冻。

为在“反右”和“文革”中蒙冤者进行的平反也没有开始。

年仅三十岁出头的雷抒雁在无意间看到辽宁张志新烈士的事迹后,他被烈士的死难真相震撼,感慨不已。

他在文章中写道:

“那时候,我有大梦初醒的感觉……那是一个思索的年代,一个反问的年代,一个不断地解剖自己、解剖灵魂、解剖社会的年代。

”雷抒雁以正直人的良知、以勇敢者的锐气、以诗人的敏感与才华,一蹴而就《小草在歌唱》这首悼念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