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8653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7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厘米、分米、米

课题名称:

认识厘米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测量、交流活动中,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厘米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法】:

直观讲解、讲练结合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谈话:

(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要知道这支铅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

要知道这支腊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

要知道课桌有多高,又可以怎么办?

分别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交流体验

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

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

学生估计后发言。

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

要知道估计的是否准确,就要测量。

下面就请你拿出一根铅笔和蜡笔来量一量,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3、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

渗透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交流——归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4、激发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试量后交流。

(可能出现不同的量法)

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小棒)去测量。

教师提示参与活动的方法:

先估计课桌面的长度有几个测量物体那么长,然后再测量,

预设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①用铅笔来量的课桌的长度,有4根铅笔那么长;

②用文具盒量的课桌的长度,有3个文具盒那么长;

③我们是用拃量的,大约有6拃。

④┅┅

教师谈话和学生一起思考、感悟:

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

用文具盒量,用铅笔量,还有用拃量;┅┅测量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教师引导:

要是我们测量的课桌的长度结果一样,我们必须用同样的一种测量工具而且一样长的来测量。

5、教师谈话引出直尺。

要知道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统一的工具和长度单位来测量。

那现在都用什么工具呢?

(尺子)

6、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

教师:

请大家都拿出直尺,认真观察一下,然后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直尺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4……;还有cm等。

(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cm)

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记作1cm。

教师说明:

从“0”到“1”就是1厘米长。

请学生用在直尺上找一找、用手比一比、在练习本上画一画1厘米的线。

然后进行比较,结果都一样长。

学生自由找出几种约长1厘米的物品。

如:

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长度等。

(3)引导学生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①测量橡皮的长度。

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师引导:

同学们,我们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你能用它正确测量物品的长度吗?

请大家用直尺测量一下一块新橡皮的长度,测量、交流、汇报,同时展示他们的测量方法。

重点让学生展示要从“0”开始量。

②测量新铅笔的长度,学会估计、测量,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测量新铅笔的长度:

要求先估计,再测量。

然后交流、汇报,说出是如何测量的,和测量的结果。

重点让学生展示要从“0”开始量。

三、动手操作

1、用直尺测量

(1)测量彩色纸条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测量,经历测量过程探究测量方法。

然后在看书中测量方法。

齐读:

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2)测量一段毛线的长度。

问:

毛线的长度怎样测量呢?

生:

把毛线拉直再量。

师:

毛线拉直后,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教学生画出线段,在测量)

(3)完成“试一试”的测量线段。

2、用直尺画线段

(1)尝试画线段,让学生自主在练习本上画任意长的线段。

教师指导。

(2)按要求画线段。

指导学生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并在线段下面标出长度单位。

师生总结画法:

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长。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

完成练一练的1、2、3题目。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记作1cm。

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长。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

米的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教法】:

讲练结合、实物演示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导入

1.问: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

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讲授新课

  1.认识米

  导入谈话:

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1)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

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学生提问题.(如A:

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

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师:

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

s

师: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米的认识、用米量.补充:

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3)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

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

1米有多长呢?

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

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

谁来说说,1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或1m=100cm

(5)教师出示卷尺.

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2.练一练的1、3题。

3.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米的认识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

1米=100厘米或1m=100cm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

分米的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分米有多长。

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的过程。

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激发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

讲练结合、师生互动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回忆、展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

2、通过观察,引出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尝试探究

1、认识分米。

2、小组合作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的关系。

(1)观察直尺得出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2)探索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新知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

初步感知分米、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师先展示两根线绳(一根长1米,1根长1厘米):

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比一比,看一看老师手里的绳子大约有多长?

你们的眼力可真好,简直就是火眼金睛了。

看:

老师这还有一根线绳(师拿出1分米的线绳)。

请同学们再用手比一比,并想一想:

这根线绳与刚才拿出来的这两根线绳比较有什么不同。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后说:

这根线绳用什么长度单位表示呢?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板书课题)

教师:

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分米也可以用dm

表示。

板书:

分米(dm) 

1、认识1分米的实际长度。

(1)请大家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尺子,1厘米1厘米地数,数到10厘米,看看10厘米有多长。

用手比一比。

这10厘米就是新的长度单位“1分米”。

观察直尺上的一分米的长度你能知道什么?

1分米就是10厘米,教师板书:

1分米=10厘米或1dm=10cm

学生齐读两遍。

(2)学生伸出手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用尺子量一量你的手腕到指尖大约有多长?

现在我们大家来在教室里找一找,看一看,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纸条,量出1分米、2分米、3分米的长度给同桌看,互相验证一下是否准确。

2、认识米与分米的关系。

(1)我们再来数数,米尺上有多少个1分米。

师:

1米和1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得出1米里有10个1分米。

板书:

1米=10分米

(2)请学生想想,已经学会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1米=10分米=100厘米

四、练习

1、50分米=(   )米100厘米=( )分米=()米

3米=(   )分米40厘米=(  )分米

2、完成练一练的2题。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

分米也可以用dm表示

1分米=10厘米或1dm=10cm

1米=10分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

我们的测量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己身上的数据,能用手拃、步长等作标准估测物品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经历选用合适的工具,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测量身体某部位或物体长度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会选用合适的工具,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能用手拃、步长等作标准估测物品的长度。

【教法】:

实际操作、体验探究

【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利用体检场面,请同学们在小组中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按体检表上的要求进行估计和测量。

 

二、自主测量、体验探究。

1、学生分组活动,自主操作记录自己的现在。

 

2、小组间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并说一说在测量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你们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解决的呢?

” 

3、突出问题:

“在测量物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请学生解决。

三、实践与拓展。

充分放手,让学生到室外自主测量。

把剩下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来到户外,通过小组活动,在学生的互相检查交流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让他们逐渐学会认识他人,学会合作学习。

培养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我们的密切联系。

 教师谈话:

告诉大家一个消息,为了调查同学们的发育情况一会儿要对你们进行全方位的体检,,测量自己身体的这一项就由我们自己来完成.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准备的工具,认真完成此项任务,一会小组交流,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好,谁是出色的小小测量员。

学生兴高采烈地准备认真完成此项任务。

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

预设小组活动结果:

小组一:

我们小组分头测自己的手长、脚长,其他的小组合作完成。

测量前要先估计一下物体的长度,选用合适的工具,这样会方便很多。

小组二:

通过测量,我认为我们组的xx是全班最高的,他125厘米。

小组三:

到底是1米29厘米高还是125厘米高呢?

一个用米,一个用厘米,长度单位不统一,怎么进行比较呢?

小组四:

要先统一长度单位,

小组四:

什么是一步长?

小组五:

我们组课前就问过家长,是从前脚尖到后脚尖的距离算一步的长度。

第五小组能够做到积极质疑并自己先找答案,非常好,我们要向他们小组学习。

小组六:

我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测量任务还利用剩余的时间测了课桌间的距离,椅子的高度。

学生一定会自己总结出答案:

生一:

 要统一长度单位。

生二:

 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生三:

 第一要先估计一下物体的长度,这可以让我们更准确的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师小结: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先估计一下物体长度,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去测量物体,那就是一个出色的小小测量员。

 

【板书设计】:

我们的测量

 

【教学反思】:

二、有余数的除法

 

课题名称:

有余数的除法

(1)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法】:

操作探究、讲练结合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出示10÷2。

(1)请学生们口算,板书“10÷2=5”。

提问:

如果这里的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学生们动手分一分,并完整地说一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各自动手操作,指名说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2)出示表格将表格填完整。

(3)提问:

如果每人分3根,最后把这10根都分完了吗?

(没有)

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剩下的1根不够分)比一比:

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或者每个人分得3根,分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分的人数不同,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正好分完,如果每个人分得3根,还剩1根没分掉)

(4)如果还是这10根小棒,每人分4枝,5枝、6枝,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

两人一小组动手分一分,再将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们分组活动。

3.提问:

通过刚才的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的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

哪几种?

(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正好分完了,另一种情况是分了之后还有剩余)

问:

这些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

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4.提问:

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以及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

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列式,独立完成。

师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

如:

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个人,还剩几根?

(学生完整回答。

教师讲解并列式:

(板书:

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

(就是求10里有几个3。

)算式中的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提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个人?

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

有没有全部分完?

还剩多少?

(板书:

……1(根)

说明:

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

(板书:

10÷3=3……1读作:

10除以3等于3余1。

请学生齐读算式,井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

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

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课本

1、分画片

(1)引导学生像分小棒一样,自主或同桌合作进行分画片(用小棒代替)

师提问:

如果21张画片,每个小朋友分5张,够分给几个小朋友?

能全部分玩吗?

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

(2)汇报、交流,并列算式。

板书:

21÷5=4(个)……1(张)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3)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2、讨论:

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余数表示什么?

小结:

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三、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1题。

四、小结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21÷5=4(个)……1(张)

余数

21÷5=4……1读作:

21除以5商4余1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

有余数的除法

(2)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法】:

操作探究、讲练结合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导入

师: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

我知道了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还学会了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师: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分小棒

指导学生把17根小棒按书中要求,进行分一分。

(1)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

17÷3=5(根)……2(根)

(2)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

17÷4=4(根)……1(根)

(3)平均分成5份呢?

17÷5=3(根)……2(根)

(4)平均分成6份呢?

17÷6=2(根)……5根)

分完后,指明学生说说每个算式的意思。

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2、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

比较上面各题中的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你们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

(1)所有算式中的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3、4、5、6……吗?

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

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板书:

余数<除数

4、算一算

(1)学生算一算例题2的有余数除法□,并把结果填在□里。

教师巡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提问:

观察这些算式中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

余数都比除数小。

(2)议一议

一个数除以6,它的余数可能是,哪些数?

最小的余数是几,最大的余数是几?

组织学生讨论。

得出:

最小的余数是1,最大的余数是5(比除数6小1)

(3)自己试着写出一组一个数除以7的除法算式,并观察余数的大小。

师生总结: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都比除数小,最小的余数是1,最大的余数都比除数小1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一练的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四、小结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

17÷3=5(根)……2(根)

(2)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

17÷4=4(根)……1(根)

(3)平均分成5份呢?

17÷5=3(根)……2(根)

(4)平均分成6份呢?

17÷6=2(根)……5根)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

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使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多种表示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法】:

操作探究、讲练结合

【学法】:

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操作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