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时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选修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8639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时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选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时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选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时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选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时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选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时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选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时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选修4.docx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时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选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时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选修4.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时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选修4.docx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时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选修4

第2课时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学考报告】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必考

加试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c

“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b

“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c

考点一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c)

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1)不拘一格,重用太子谋士魏征。

(2)扬长避短,提拔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左右仆射。

3.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

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5.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方法技巧 歌谣法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善纳谏吸取教训,重人才兴国造福。

存百姓休养生息,行均田轻徭薄赋。

慎用刑仁爱体现,善科举文德永固。

要点 “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史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

“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

“……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

(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贞观政要》

史料二 (贞观五年)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史臣曰:

……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徵之日……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太宗本纪》

思考

据史料一、二,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提示 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慎用刑法;善于用人、纳谏。

               

1.唐太宗曾向大臣表示: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能形成这种可贵的认识,主要在于(  )

A.得益于李斯的不断劝谏

B.非常熟悉《资治通鉴》

C.对隋朝的灭亡感触深刻

D.深受道家学派的影响

解析 A、B两项中的人物和史书不属于唐朝,存百姓的思想属儒家思想。

而隋朝因暴政而亡,符合题意。

答案 C

2.唐太宗说: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

”(《贞观政要》)此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革新政治

C.兴科举以儒为师D.“存百姓”的思想

解析 材料中唐太宗把百姓比喻为树根,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体现了“存百姓”的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考点二 “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b)

角度

表现

政治

(1)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①“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如对魏征的任用;②用人扬长避短,如对房玄龄、杜如晦的任用;③善于纳谏,如魏征的进谏和太宗的纳谏。

(2)注重民本,制定《唐律》。

经济

(1)马牛布野,粮价低廉。

(2)休养生息,实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强调“存百姓”思想。

民族

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

(1)战而后和:

武力讨伐,随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设置机构:

①在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世袭。

②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首领:

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

(4)和亲通婚:

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续表

对外

关系

(1)鼓励对外交往

①设置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③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

(2)宽容的宗教政策

①派玄奘去天竺取佛经。

②大量翻译传教经典,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

(3)重视传播唐文化

①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艺术、典章制度等在朝鲜半岛上广泛传播,高丽、百济,特别是新罗,大量吸收汉文化。

②贞观年间,日本在唐文化的影响下,进行了“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过程。

要点 “贞观之治”的表现

史料一 太宗曰: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史料二 唐太宗以民为水,君为舟,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史料三 《资治通鉴》载:

“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

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

史料四 高丽王朝、安南的李陈黎三朝,“参用唐制,历代遵行”。

思考

(1)根据史料一,说明唐太宗的用人标准是什么?

试举一例说明“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2)根据史料二,概括唐太宗的安民思想与措施。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为何能够得到少数民族的支持和拥护?

(4)根据史料四,说明唐太宗推行什么外交政策?

提示 

(1)标准:

才能。

例证:

魏征原来是太子谋士,李世民任他为谏议大夫、宰相。

(2)思想:

“民惟邦本”,强调“存百姓”。

措施: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3)唐太宗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4)推行友好开放的外交政策。

                  

1.唐太宗自评: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

朕践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这段话体现唐太宗的统治思想是(  )

A.“存百姓”B.知人善任

C.济世安民D.轻刑薄赋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人物唐太宗。

材料意思是国君多厌恶正直之士,或明或暗地诛杀无辜,没有哪一代不是这样;我即位以来,正直之士并肩立于朝廷,不曾贬退、责罚一人。

故B项正确。

答案 B

2.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  )

A.休养生息政策B.仁义为本原则

C.民族团结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表明唐朝时对外交往发达,这得益于开放的对外政策。

答案 D

考点三 “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c)

唐太宗在位时期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该局面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如下:

(1)盛世局面:

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和谐:

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

(3)开放外交:

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色彩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治国策略:

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5)制度创新:

完善了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

要点 “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史料一

史料二 下图是玄奘从天竺取经返唐,官员、僧侣和佛教信徒在路边迎接取经队伍和经书的场景。

思考

(1)史料一中唐太宗以什么方式处理与吐蕃的关系?

有何意义?

(2)根据史料二,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 

(1)和亲。

意义: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2)浅层信息:

可据此了解到唐太宗时期人们的衣饰、信仰等习俗,交通、运输工具等状况。

深层信息:

开明的宗教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

1.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解析 唐太宗放弃了传统的“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采取民族平等的政策,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

答案 B

2.唐朝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最根本的原因是(  )

A.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唐朝对外交通十分发达

C.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D.唐代非常重视对外贸易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

本题要求回答的是“最根本的原因”,即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B、C、D三项原因都决定于A项。

答案 A

课时演练

一、选择题

1.“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谁的英明统治(  )

A.隋文帝B.唐太宗

C.武则天D.唐玄宗

解析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创造的盛世局面。

答案 B

2.谁当得起“千古一帝”?

中国历代帝王吧发起的网上投票活动。

数据如下:

秦始皇(28.9%)、唐太宗(69.5%)、明成祖(14.4%)。

唐太宗高居榜首的依据不包括(  )

A.开创“贞观之治”局面

B.灵活有效的民族政策

C.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 A、B、C三项都体现了唐太宗的历史贡献,D项是汉武帝的举措。

答案 D

3.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的教训,得出的结论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里的“水”和“舟”是指(  )

A.人民群众和封建君主B.大运河和隋炀帝的龙舟

C.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D.封建暴政和农民起义

解析 唐太宗所言“水”和“舟”的关系,显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是个普遍规律而非特指,选项A更合适。

答案 A

4.唐太宗自评: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

朕践祚(继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这段话体现的唐太宗的统治思想是(  )

A.“存百姓”B.知人善任

C.济世安民D.轻刑薄赋

解析 据“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可判断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故选B。

答案 B

5.唐太宗时期开始设置的羁縻府州,是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这一制度(  )

①是唐政府对民族地区实行直接管理的基本形式 ②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③得到了少数民族首领的拥护 ④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在羁縻府州,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刺史,并且这些官职子孙世袭,因此,该制度是唐朝对民族地方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①说法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

答案 B

6.

右图是坐落在印度的玄奘塑像。

当年玄奘西游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唐太宗在洛阳亲自召见了玄奘。

这说明唐朝当时采取的对外政策是(  )

A.重视与印度发展友好关系

B.唐太宗崇佛

C.唐太宗看重玄奘的个人才华

D.唐朝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兼收并蓄

解析 唐太宗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对待外来文化兼收并蓄,A、B、C项表述都是片面的。

答案 D

7.唐太宗曾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又说:

“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材料所体现的唐太宗在民族关系上的治国思想是(  )

A.治理好国家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具有笼统排外倾向

C.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

解析 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关键是完整理解题干所给的材料的意思,特别是“朕独爱之如一”和“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的意思,A符合题意。

答案 A

8.《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B.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 注意题干限定“实质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

答案 B

9.魏征曾写诗言道: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表达他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的情志。

“魏征”这两个字总是使我们想起唐太宗的(  )

A.勇猛强悍、机敏智慧

B.轻徭薄赋、去奢省费

C.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D.兼容并蓄、博大开放

解析 可由魏征是著名的诤臣入手分析得出答案。

答案 C

10.贞观年间中外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成就突出,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在此期间传入中国

B.朝鲜、日本的僧人来中国求学

C.长安成为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

D.玄奘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 佛教早已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而景教、回教、摩尼教则是贞观年间传入国内的外来宗教。

答案 A

11.假设你生活在唐太宗时代的长安,你可能见到的现象不包括(  )

A.唐政府中出现了鸿胪寺这一机构

B.一位中国人娶了一名罗马女子

C.唐政府中出现了金发碧眼的官员

D.鉴于佛教太过兴盛,唐太宗下令灭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唐朝时中外交往频繁,鸿胪寺是专门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唐政府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故D项错误。

答案 D

12.下列有关唐太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封建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B.推行民族团结政策,在位期间实现了民族平等

C.在纳谏、用贤方面为后世帝王做出表率

D.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的精神

解析 唐太宗时期,虽然实行了一些开明的民族政策,但并没有真正实现民族平等。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之治”的显著特色就是“创新”、“和谐”、“有节”。

贞观之治的“创新”特点体现在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思维创新等多个层次、多个方面……贞观时期进步民族政策的制定与推行,也植根于唐太宗在民族观念上的“创新”。

——《贞观之治的三大特征》

材料二 “和谐”是“贞观之治”的理想境界。

——《贞观之治的三大特征》

材料三 经历从马背到龙庭的转变,唐太宗开始改变统治策略。

唐太宗即位后就宣布说:

“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

文武之道,各随其时。

”这确实是很识时务的看法!

——《是什么成就了唐太宗》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唐太宗在民族观念上的‘创新’”是指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概括说明“贞观之治”时期君臣关系、君民关系和对外关系和谐的具体表现。

(3)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唐太宗是怎样以文治国的?

解析 第

(1)问,难度较低,主要运用教材相关知识进行概括。

(2)问,考查基本概括能力,其中君臣关系从纳谏和用人两个角度作答;君民关系从经济政策和法律政策来作答。

第(3)问,运用教材知识作答即可。

答案 

(1)由传统的“贵中华,贱夷狄”转变为“爱之如一”。

(2)君臣关系:

唐太宗鼓励进谏、善于纳谏;求贤若渴,用人不拘一格,不避亲仇,扬长避短。

君民关系: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对外关系:

实行积极友好的开放政策。

(3)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后期,遣唐使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

随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水手等。

材料二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作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材料三 波斯商人的遗迹遍于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

他们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海一带的土产。

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批运往波斯,并被波斯人转销西方。

材料四 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

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

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

请回答: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有关知识,从原因、条件、历史特点、历史影响等方面简评唐朝的对外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表述要成文,不超过300字。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作答时注意表述要有条理,语言要简练、概括。

答案 唐朝政治、经济制度先进,社会安定繁荣,重视中外交往和贸易,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

对外交通发达;同亚洲各国交往持续时间长,联系范围广;既有使者往来,又有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技术、宗教文化各领域的相互交流,更有直接商品贸易等;既有唐朝学习外国的方面,也有唐朝吸引外国的方面。

唐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密切了唐朝同各国的交往。

对唐朝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相互促进的作用,但当时主要是唐朝文化促进了亚洲及世界文化的发展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