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宁夏同心县涉毒家庭儿童社会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8521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宁夏同心县涉毒家庭儿童社会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宁夏同心县涉毒家庭儿童社会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宁夏同心县涉毒家庭儿童社会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宁夏同心县涉毒家庭儿童社会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宁夏同心县涉毒家庭儿童社会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宁夏同心县涉毒家庭儿童社会化.docx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宁夏同心县涉毒家庭儿童社会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宁夏同心县涉毒家庭儿童社会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宁夏同心县涉毒家庭儿童社会化.docx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宁夏同心县涉毒家庭儿童社会化

 

暑假社会实践写作成果

 

课题名称:

涉毒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目录

一、前言2

(一)实践的主题2

(二)社会实践参加者3

(三)实践时间3

(四)实践背景3

(五)实践目的4

二、实践具体内容5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5

(二)理论框架5

(三)研究方法6

(四)实践流程图8

(五)日程安排9

(六)结果与分析9

(七)小结与讨论11

三、附录13

(一)对缉毒所警员与吸毒人员的采访13

(二)访谈记录家属15

(三)采访苇洲中学王校长16

(四)对苏某的家访17

一、前言

(一)实践的主题

本次社会实践主题为:

深入社会基层,探寻公民幸福

我们选取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涉毒家庭群体作为本次社会实践的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影响涉毒家庭儿童成长的内外环境,结合专业知识,从不同方面入手,全面的了解其未来发展困境以及相关弱势群体的解决对策等。

开展此次社会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有机会接近我们这个社会的最底层,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历,对我们的专业知识也有帮助。

(二)社会实践参加者

(三)实践时间

2013年8月9日至2013年8月30日

(4)实践背景

1.社会历史现实背景

作为全国27个贫困县之一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1992年时又一次出现外流贩毒高峰,外流贩毒人抱着“上前线、撇干饭,云南广州转,回来几十万,杀头也情愿”的“壮士一去不复返”的信念,与法律抗争。

截止1997年底,全县因贩毒被执行死刑的就有100多人,被判刑在押的600多人。

这种价值观念虽然比较扭曲,但对于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又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来说,通过毒品犯罪丰富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是很吸引人的一种选择。

2.文化背景

由于宗教习俗、习惯性规约等各种因素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毒品犯罪呈现家族化特点。

而涉毒家庭的增多,也使得其家庭教育面临严重危机。

家庭,作为一个类似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初的场所,它能直接的影响到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并且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但是,在毒品的巨大冲击下,涉毒家庭结构会遭到极大破坏,家庭教育模式几乎荡然无存,使得涉毒家庭的儿童行为失范,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3.实践动机

近年来,毒品犯罪恶性蔓延,在我国国内呈现上升和低龄化的高发态势。

虽然我国就毒品犯罪形势积极采取相应遏制与防控对策,但是,由于社会个体思想观念的异化和巨额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滥用新型毒品和涉及新型毒品犯罪的行为屡禁不止,而且出现了不断升级、恶化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我小组决定以涉毒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为研究主题,以关注度较高并且贩毒现象严重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为例,深入基层,探访深受毒品危害的家庭,调查涉毒家庭儿童的成长状况。

打击毒品犯罪之路任重道远,在此长远意义上,针对涉毒家庭儿童社会化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五)实践目的

1.理论目的

基于长期以来对毒品犯罪问题的探究社会各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并且付诸相应研究,提出过各种合理对策。

但是,从其中大量的文献研究或各种学术论文来看,将焦点聚集于涉毒家庭内部成员,如我小组所要研究的主题—“儿童社会化”这一变量领域甚少,而关于其的研究文献也是难以溯源的。

因此,我小组主要从社会发展角度,对涉毒家庭环境中儿童社会化问题进行初探,通过调查访谈了解问题,提出具体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丰富涉毒家庭环境针对儿童社会化领域的内容、研究方法及理论。

2.现实目的

由于涉毒家庭中家庭成员的残缺,即父、母一方因毒品犯罪被判入狱或死刑,使得其子女只得由单亲抚养长大。

或者,因家族化的犯罪特点,民族自治区内也有不特定多数家庭中父母双亲都因毒品犯罪被判入狱或死刑,造成子女只得由其“隔辈”亲属(即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成人。

凡此两种情况者,皆弊病百出。

由于单亲父母溺爱使得其对子女物质精神生活采取放任态度,亦或长辈年事已高,精力不济,使得多数涉毒家庭的儿童后天恣意妄为,养成不完备性格。

在此基础上,我小组希望对涉毒家庭环境中父母和隔辈亲属的行为、思想的深入了解,探究其对儿童的人格发展、受教育状况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社会化的影响。

2、实践具体内容

(1)研究问题的提出

1.涉毒家庭环境干扰了儿童的自我认知,并深刻地影响了儿童人格的发展;

2.涉毒家庭环境加速了儿童掌握生活技能的速度,加快了儿童了解社会角色的要求的时间。

3.涉毒家庭环境在某些情况下阻碍了儿童内化社会价值观念。

 

(二)理论框架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社会学视角下的研究

 

解决问题

(三)研究方法

1.实地研究法

2013年8月9日至8月12日,本团队的成员赶赴宁夏同心县进行实地走访,通过与当地居民的广泛交谈了解了相当多的信息。

对于我们了解当地实情以及分析不同的个案提供了许多有助信息。

与同心县下马关、韦州两镇的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走访,将其结果作为进行实地研究与访谈的重要依据。

毒品重灾区韦州

2.访谈法

本组成员分别选取吸毒人员周某,狱警马某,涉毒家庭家属康某进行访谈。

目的在于了解普通家庭人员如何从劳动者沦为吸毒贩毒的有害分子。

对于这种家庭的悲惨经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这是我们进行更深入分析与提出解决对策的基础。

当地最重要的学校

(四)实践流程图

 

(五)日程安排

(6)结果与分析

1.实地调研结果

结果综述:

(1)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落后于同省其他地区,产业结构仅依靠落后的农牧业。

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提升缓慢。

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务收入是不少家庭维持生存的支柱。

(2)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对同步,也属于极端落后地区。

总体上居民文化程度非常低。

受经济发展程度与伊斯兰宗教习惯的影响,当地成年男性居民约60%到70%文化程度低于小学水平,成年女性更低,文盲率也比较高,大约10%到20%。

(3)当地信息闭塞,观念封闭。

受民族宗教文化影响很大。

人们普遍早婚早孕,一般女子16、17岁便已出嫁生子,造成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在农村地区更加加剧了贫困程度,精壮劳动力外出务工也造成了农村社区的解体,经济瘫痪,治安犯罪案件频发。

(4)毒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进入宁夏南部山区,在九十年代最为泛滥。

1992年时又一次出现外流贩毒高峰,截止1997年底,全县因贩毒被执行死刑的就有100多人,被判刑在押的600多人。

(5)毒品在同心蔓延的趋势并没有延缓,相反却更大范围的扩散开来。

近年来的禁毒宣传可以说无微不至,但是现实就是这样严峻让人不得不直视。

原来的涉毒家庭儿童受毒品影响深远,自身的生理与心理就受到家庭的或多或少的伤害;其后的成长环境中一直伴随着亲戚,同学的歧视等不平等待遇;甚至长大成人后在就业,谈对象方面也因为自己的父母等有问题而受影响。

2.个案访谈结果

(1)对吸毒人员周某的分析(通过狱警的描述与其自身陈述)

周某男45岁回族高中文化水平现家庭经济来源为妻子务农、打工家有2女。

2012年由于好奇被朋友怂恿吸毒,当时对毒品的认识不够。

周某以前也是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后来在乡下受到朋友的蛊惑沾染上了毒品,从此就万劫不复:

毒瘾本身确实是不能完全戒除的,昂贵的毒资耗尽了家里的钱;由于吸毒丢失工作丧失劳动能力,使其更加火上浇油。

像周某这样的案例在镇上并不少见。

对于周某的一对女儿而言,父亲被抓进监狱无疑是灾难性的打击。

但据周某自己讲以及经过证实,其女儿虽然忌讳他的身份,但在学习与生活中还是很坚强自信的,学习成绩一直居于前列。

与同宿舍的狱友进行交流后发现,他们的子女也存在同样的现象。

虽然从小承担着巨大的家庭压力,有些甚至自身的健康也受到损害;但还是在母亲或其他家人的抚养下长大成长,俨然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加自力自强。

但不可否认的是,童年期的不良回忆对其影响是终身的。

(2)对康某与苏某两个家庭家属的采访总结

苏某,女,45岁,回族,系宁夏同心县人。

其丈夫马某因贩毒入狱被判执行死刑立即执行,出事至今已经17年

康某女19岁大一学生父亲因贩毒已入狱7年,母亲在家务农,家中有5个孩子,康某为第4女。

通过与两位具有大致相似经历的家属的谈话,我们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即涉毒家庭儿童由于从小受环境影响,承担较大压力(尤其男孩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家人与自己的地位。

所以在学校里学习等方面都表现较为突出。

家人也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其身上。

而事实上这种貌似很振奋人心的好事却不是正常的教育方式。

对于孩子是一种扭曲的教育。

也只有这样的一些个例能够好好学习走出大山。

大部分的涉毒家庭儿童,尤其是父母双双被枪毙或进监狱的,还是因为家庭压力太大承受不起而破罐破摔,最终辍学,走入社会。

这部分人难保不会走入歧途。

(七)小结与讨论

此次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未成年人社会化的三个场所:

家庭、学校、社会中,涉毒家庭的未成年人的成长状况基本与我们实践之前的假设符合。

假设:

1.涉毒家庭环境干扰了儿童的自我认知,并深刻地影响了儿童人格的发展;

2.涉毒家庭环境加速了儿童掌握生活技能的速度,加快了儿童了解社会角色的要求的时间;

3.涉毒家庭环境在某些情况下阻碍了儿童内化社会价值观念。

通过访谈涉毒家庭青少年和涉毒人员的配偶,我们得到:

在家庭中,未成年人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因涉毒而不在家里,对孩子教育的任务就由另一方或隔代亲属担任。

而这种情况下,父母常常会因为怜惜孩子而溺爱,隔代亲属常常因为年纪大,精力不济而无力管辖。

并且大多涉毒家庭会因为涉毒而家庭经济破产,孩子会因为家庭贫困而感觉抬不起头来,自尊心强烈。

这些环境造成这类未成年人因为亲情缺失和家境败落,变得早熟沉稳而性格敏感。

通过访谈当地中学校长,我们得到:

在学校中,涉毒家庭的未成年人由于家庭教育缺失而对待学习自由散漫,部分人性格有点偏激。

他们的学习成绩大多比较差,但也有极少数因为忍辱负重而更加努力。

他们大多对老师、对学校教育有抵触心理。

而没有家长的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比较困难。

通过访谈涉毒人员和缉毒所警员,我们得到:

涉毒家庭的未成年人由于缺乏家庭管教,经常混迹于网吧、歌厅等场所,接触到很多社会闲杂人员,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他们的未来人生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因此增加。

总而言之,涉毒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化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在访谈中,我们从缉毒所警员处了解到:

吸毒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经缉毒所初步统计,文盲10%,小学文化水平70%,初中及以上的占20%。

吸毒人员沾染毒品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种:

1.由于对毒品无知而被他人误导(交友不慎),比如吸了毒贩的带毒香烟,或者听信毒品能治病等;

2.由于家庭影响,孩子观摩父母行为也学会吸毒,或者夫妻一方吸毒另一方赌气也吸毒;

3.好奇心驱使尝试毒品。

通过访谈涉毒人员和警察我们了解到这个地区涉毒活动猖獗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落后,由于太穷人们不得不铤而走险。

而当地政府民政部门也没有对涉毒家庭进行必要的物质补贴,间接使得重复涉毒活动增加。

我们在当地缉毒所了解到,大多数涉毒人员都会因为再次或多次涉毒而重复被拘留(或入狱),首要原因就是社会环境和家庭的不接纳:

到家里妻子经常数落,有时会引发吵架,他们的心情烦躁了就容易“破罐子破摔”,又开始涉毒,而且出于报复心理当着家人的面吸,对家庭关系的破坏极大。

所以说,家庭和睦是杜绝毒品的一大防线,而涉毒行为会对家庭和睦造成巨大破坏。

还有一方面就是社会的不接纳,社会大众对他们有偏见,背后对他们指指点点,就算这些涉毒人员去打工,老板听说他们吸过毒都不招收,因而使他们的经济来源更加艰难。

因为社会不接纳,他们只好再次混进以前的吸毒圈子。

其次的原因就是涉毒人员重新获得人身自由以后有的经不住毒品的诱惑,看到毒品或者以前一起吸毒的朋友,就抵挡不住再次尝试的欲望。

加强社区建设可以从防止和治疗两方面防治涉毒行为。

一个和谐稳定的社区、家庭可以防止人们沾染毒品。

家庭和睦可以减少夫妻双方或一方在外闲逛的时间,因而减少了接触毒品的几率;社区的舆论压力会使人们的越轨行为因为考虑社会影响而更加谨慎。

当有人涉毒而被收监后,一个良好的社区可以在涉毒人员服刑期间照顾他的家庭,消除涉毒人员接受改造的后顾之忧。

并在涉毒人员回家之后可以将他视为受害者而宽容他,并帮助其寻找工作以改善经济条件。

这样会大大减少涉毒人员重复违法的几率,并减少社会舆论对涉毒家庭中未成年人的压力与伤害。

加强社区建设不但从根本上防治涉毒活动,收到长远效果,还可以大大节省行政成本。

因此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是:

防治毒品的核心举措在于社区建设。

并且我们呼吁:

以正常眼光对待涉毒人员,他们也是受害者,接纳他们,这样才能减少从根本上毒品违法活动。

并且呼吁政府部门要尽快加强社区建设,从源头防治毒品犯罪,而不是一味加强警力。

三、附录

(一)对缉毒所警员与吸毒人员的采访

被采访者:

马某男46岁回族共产党党员同心县缉毒所警员(以下简称“马”)

涉毒人员:

周某男45岁回族高中文化水平现家庭经济来源为妻子务农、打工家有2女。

2012年由于好奇被朋友怂恿吸毒,当时对毒品的认识不够。

涉毒人员:

张某男42岁回族有3个儿子现家庭生活来源为妻子摆摊和大儿子打工。

大儿子20岁,已婚,但今年刚检查出得了肾癌,大儿子由于父亲入狱而放弃学业,开始打工补贴家里。

二儿子18岁,前几年得了带状疱疹,小儿子正在上小学,前几年由于家中无人看管被开水严重烫伤。

采访者:

同心队队员(以下简称“同”)

同:

您认为同心县涉毒违法犯罪活动这么严重,原因在哪里?

马:

根本原因还是穷么,咱这个地方自然条件差,又信息比较封闭,老百姓比较穷,也没什么别的办法致富,为了吃饱或者过得好一点只能铤而走险,贩毒。

还有个原因就是同心人原来有相当一部分做阿语翻译,在南方一带做生意,个别人就尝试从云南等地贩运毒品,回来了给当地同心人介绍了一下这样的门路,再加上人们有改善经济条件的推动力

同:

现在媒体上所说的“涉毒人员年轻化”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马:

据我们统计,吸毒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其中文盲10%,小学文化水平70%,初中及以上的占20%。

1.由于家庭影响,孩子观摩父母行为也学会吸毒,举个例子:

韦州一个12岁的男孩观察父亲吸毒而染上毒品;2.由于对毒品无知而被他人误导,比如吸了毒贩的带毒香烟,或者听信毒品能治病等;3.好奇心驱使尝试毒品;

同:

您认为就总体而言,同心县涉毒行为是下降了还是上升了?

马:

要说真实情况,同心涉毒行为确实总体有一种上升的趋势。

主要集中在同心县城、韦州乡、下马关乡这三个地方。

同:

这里关押的吸毒人员都是第一次进来吗?

★重点:

马:

很多都不是第一次了,有的是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进来了,原因就是他们出去以后有的经不住毒品的诱惑,看到毒品或者以前一起吸毒的朋友,就抵挡不住。

还有更大的原因就是社会环境和家庭的不接纳:

到家里老婆往往经常说,有时引发吵架,人的心情烦躁了就容易破罐子破摔,又开始吸,而且当着家人的面吸,是一种报复心理。

所以说,家庭和睦是杜绝毒品的一大防线,而涉毒行为会对家庭和睦造成巨大破坏。

还有一方面就是社会的不接纳,社会上对他们有偏见,背后对他们指指点点,就算去打工人家听说你吸过毒都不要你。

这个社会不接纳你,只好再次混进以前的吸毒圈子。

同:

涉毒家庭里孩子们的家庭教育由谁承担呢?

马:

一般是孩子的父亲或母亲一方涉毒不在家,对孩子的教育就由另一位家长承担,但是这里的回族妇女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只能督促子女,谈不上教授人生道理的教育。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都不在,孩子们就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戚抚养,这种情况下这些亲属不能很好地管理教育孩子,往往使孩子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

同:

这些涉毒家庭中的孩子学习情况如何呢?

马:

就我接触的孩子们,学习情况都挺好的。

有的都是六盘山高中第一名,同心县前50名。

因为他们的家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他们往往更加早熟,有一种忍辱负重的心理,心里坚定了要为家里争气的信念,更加上进。

同:

涉毒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心理有什么影响?

马:

由于家庭经济破产(大多数吸毒者),亲情破产,使得孩子们有心理阴影,他们背负着比同龄人更重的心理压力,更加早熟。

(二)访谈记录家属

时间:

2013/8/11

地点: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康某家

被访谈者:

康某女19岁大一学生父亲因贩毒已入狱7年,母亲在家务农,家中有5个孩子,康某为第4女。

康某有3个已出嫁的姐姐和一个正在上小学的弟弟。

康某学习成绩优良,个性开朗乐观。

访谈经过:

访谈者(以下简称访):

你们家的家庭经济状况怎么样?

被访谈者(以下简称被):

家里经济条件现在好多了,除了妈妈在务农,几个姐姐和姐夫也经常帮家里的忙,补贴家里。

亲戚们对家里也比较照顾,邻居们也经常帮个忙什么的,关系都不错。

访:

你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状况怎样?

被:

学习成绩还好吧,各方面还可以,我和老师、同学的关系还不错的。

尤其和班主任关系挺好的。

访:

你觉得同学们对待你怎样?

有没有因为你的家庭情况而产生变化?

被:

挺好的啊,我们之间关系挺融洽的。

没有什么异样的。

访:

你的姐姐和弟弟学习情况怎样?

被:

我的姐姐们很早就不读书了。

因为家里情况不怎么好么。

为了补贴家庭她们就出嫁了。

弟弟学习成绩还不错。

访:

你的妈妈对你们的管教严格吗?

对你们的学习重视吗?

被:

我妈妈可以算是传统式的家长吧,比较趋向于那种保守型的。

她对我们的学习很重视并且很支持。

访:

你现在怎么看待你爸爸的行为?

被:

我现在开始渐渐理解父亲,我觉得我可以宽容他给我们家带来的麻烦。

当时毕竟是因为家里穷么。

但是对于毒品我非常痛恨,非常厌恶它带给老百姓的灾难。

(三)采访苇洲中学王校长

王校长告诉我们,2007年以前这里的贩毒情况比较严重,最近几年稍有好转。

因为贩毒比较猖獗,这里有很多的单亲家庭。

,就是父母一方因为涉毒而被枪毙,另一方要么和孩子在一起,要么也因为涉毒而坐牢。

还有一部分父母都坐牢的孩子。

最不幸的是,有少数孩子家长因为罪情严重都被枪毙,只剩下家中孩子。

这类家庭中的孩子,要么跟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要么已经没有了爷爷奶奶,其他亲人也不愿意收养,成为没有家的孤儿。

在涉毒毒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厌学,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差,心理扭曲。

他们抽烟打架喝酒。

有些无人管教的学生一连几天不回家,与社会上的损友乱混。

有这样一个实例:

当时本学校有一个学生,他的父亲是当时西北的大毒枭,因为父亲贩毒,该学生家中很有钱,他也非常崇拜自己的父亲,认为他很有能力,是他眼中的英雄。

但后来父亲被抓进监狱枪毙了,他认为是共产党害死了父亲,非常痛恨共产党。

他把对父亲的崇拜之情和对共产党的不满写进了周记。

王校长当时正好是这位同学班的班主任,他看到了他的日记,找这名学生谈话,告诉他他父亲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让他思考为什么会被枪毙。

但见该同学一时无法接受和改变思想,他也不作过多教导,因为他知道该学生说出这样的话,表明他的内心已经扭曲变形了。

但幸好,几年后,王校长得知他并没有步他父亲的后尘,而是学会了阿语,现在沿海某省做一名阿语翻译。

他已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观念,走上了正道。

大多数涉毒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求上进,不思进取,品行低劣,但也有少数一部分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非常拔尖,这成为两个极端。

一些孩子甚至和老师打架。

老师告诉家长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一本分家长碍于面子,抓孩子的学习,但这只是短暂的、肤浅的,另一部分家长根本不理会老师的话,放纵自己的孩子,甚至跟孩子联合起来对付老师。

久而久之,老师也对他放任不管。

这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一般来说,起初冒险贩毒的家庭生活条件都相对贫困,他们看到县里某些人因为贩毒而一夜暴富,很是羡慕嫉妒,于是也冒险一试,成为暴发户。

比较富裕的家庭很少贩毒,因为家庭生活条件已经很好,没有必要去为不确定的钱搭上性命,他们不会冒这个险。

在这里,生活状况差的家庭文化素质较低,对贩毒所带来的危害后果认识的比较少,所以很容易误入歧途。

某些贩毒人员一旦有钱,就给自己配置好车好房。

给孩子买几千块的好手机,对于子女的要求,也几乎绝对满足。

这导致子女养成骄奢浪费的坏习惯,并因为自己家中有钱而欺负弱小的学生和穷小孩。

他们有着强烈的虚荣心,花钱大手大脚。

,这又给那些贫困家庭的同学造成影响。

有一部分同学看到这些同学因为家人贩毒而获得优越的生活条件,因而滋生了依靠贩毒谋生的念头,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当然,另一部分同学看到这些富裕家庭的学生,心里很清楚他们致富是依靠非法手段,从而想要好好学习,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些贩毒家庭的孩子在父母影响下也开始吸毒、贩毒。

由于判断力弱,他们出入网吧,在网吧结交社会上的人,更加误入歧途。

有些学生威胁低年级学生,向他们索要财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校长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他们学校曾经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认为班主任看不起他,于是不再上学,三年后,在他十九岁的时候,他到本县。

当时,他开了一辆二十几万的车,停在学校门口,遇到了他的班主任,班主任问他在做什么工作,他告诉老师,他现在在贩毒。

他这样说,就是想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想告诉老师他当年看不起他,是错的。

他能够赚很多钱,他可以生活的比班主任好很多。

也有很多学生看到他的车后,非常羡慕,触摸赞美他的车,这些学生可能会萌生贩毒致富的想法。

这是很可怕的。

学校也举办很多远离毒品的宣传活动和讲座。

每年请派出所和缉毒所的人来为他们宣讲涉毒的危害,学校还通过让学生办海报、板报、手抄报、演讲比赛、征文、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有一定的效果。

(四)对苏某的家访

苏某,女,45岁,回族,系宁夏同心县人。

其丈夫马某因贩毒入狱被判执行死刑立即执行,出事至今已经17年有余。

苏某家中有三个孩子:

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马某出事时,大儿子六岁,女儿四岁,小儿子仅一岁半左右。

家庭的变更、父爱的丧失也对三个孩子的成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因丈夫出事时并未为家中妻儿留置可供长期使用的生活开支,而失去家中顶梁对于一个拉扯着三个孩子的年轻少妇来讲是确实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另外因夫妻双方都是农民出生,并未有其他经济来源,所以这种失去丈夫后又没有特定经济来源的突然变故也让苏某不知所措,生活难以为继。

所以对于其后的生活,更多的是绝望。

不过亲朋的帮助,也为苏某增添了一丝希望。

虽然苏某含辛茹苦的将三个孩子拉扯长大,送入学校,同一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一样希望他们能凭借知识改变命运。

但由于各种原因,三个孩子却相继中途辍学。

大儿子辍学是在初二上学期,成绩中上,其辍学是由于没钱买自行车。

而之后便开始打工;女儿也在初二下学期想继续学习但迫于家境贫寒而辍学,成绩平平。

现已婚;小儿子受哥哥和姐姐影响,在读小学时就已经辍学,期间留过几级、经常跟老师吵闹、闯祸,学习态度也很随意。

现在打工。

据苏某所述,小儿子在15岁左右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从那以后自己积极找活干。

具体原因不甚清楚,可能是与其在外结交的朋友有关。

小儿子曾先后两次出门在外打工,但都未曾告诉家人,都是在自己出门后才电话告知母亲,且每逢月底会打给母亲一些钱。

现在在自己承担自己消费的同时,也帮母亲开支了一些日常消费。

关于几个孩子对于失去父亲缘由的询问,据苏某述,在大儿子和女儿小的时候好像已经知道了父亲的遭遇。

而小儿子是在看到听到别的孩子喊爸爸的时候追着问自己要爸爸的。

当时大儿子比较懂事了,也觉得弟弟应该知道,就直接告诉了其爸爸去世的事情,并且带着弟弟去上坟(回族)。

从那以后,便再也没有提及父亲马某。

在问及苏某现在最缺什么的时候,她曾开玩笑说:

钱。

不过她说自己现在已经很知足了。

在丈夫已经去世十几年后,她也淡忘了过去的不幸,看到更多的是现在:

女儿的婚姻圆满、两个儿子也已长大成人…这些对于她已经是很大的满足,因为她觉得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