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8165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docx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docx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是以读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通过自己默读、同桌互读、小组汇报,全班交流等方式感受并学习伽利略敢于质疑权威、相信科学、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

二是通过不断地问题导学,来构建情境,如伽利略将要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时,课文中只是对塔下围观的人进行了描写,通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想象:

伽利略决定做试验之后,周围的人会怎么做?

使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口头表达,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三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三个典型事例,了解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并在下一步的读写结合课中运用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型品读课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若干、教学挂图、有关阅读资料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

介绍亚里士多德。

强调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

马克思,恩格斯称亚里士多德为:

“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

2、引入本课内容: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

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十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一磅重的10倍。

引导学生简要理解“磅”是计量单位。

分析这句话: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段话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重量越大,从高处落下来的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3、问题导学:

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观点你同意不同意?

(可能有人说同意,也有人说不同意)

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可以说是权威,他说的话简直就是真理,就他说的这个观点,在伽利略之前从没有怀疑过——引出伽利略。

4、问题导学:

伽利略是个什么人?

学生结合课本上的介绍以及搜集的资料交流。

伽利略是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二十五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设计意图:

本环节反客为主,首先对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进行了描述,然后通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与伽利略的年轻做对比,更加突显出伽利略的敢于质疑权威的品质。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材料,自主学习,对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有了一个初步认识,为下一步展开教学做铺垫。

二、以学定教,确立目标

检查预习情况

1、提出读书要求:

正确,流利。

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生字词:

信奉、胆大妄为、固执

指名说一说这几个词语什么意思。

3、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4、交流收获

引导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意大利伟大科学家()在青年时代敢于质疑权威,大胆进行(),以()的态度对待科学的故事。

伽利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家。

(多角度评价,不要求标准答案)

设计意图:

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自读自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初步的把握。

通过对伽利略的评价,来检验学生理解文字的能力,创造一个宽松的表现环境,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读中感悟,落实目标

面对亚里士多德的话,当时的人们是怎样想的?

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他又是怎么做的?

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句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1、出示亚里士多德说的话。

问题导学:

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是一种什么态度?

找出课文中有关的句子,全班阅读交流。

找出课文中体现人们态度的词语,如真理、信奉、责备等。

结合课文理解信奉的意思?

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拜。

可不可以换一个词语来表现人们的态度?

(深信不疑、绝对正确、不容质疑等)

读两个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来:

“你是什么意思?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理解这两个反问:

两个反问句充分说明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程度。

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

用横线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问题导学:

伽利略为什么会产生怀疑?

引导学生从课前预习准备的资料中寻找答案。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

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

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

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

推理法:

十磅重的比一磅重的落的快,重的比轻的落的快。

十一磅比十磅重,十一磅比十磅的快。

一磅跟十磅拴在一块,一磅的慢,落的慢的会拖住落的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十磅的慢。

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例如趣味运动中的三人绑腿跑,体会跑的慢的就会拖累跑的快的。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进行感悟,效果比单纯的说教要好)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无知的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研读伽利略是怎么做的。

伽利略带着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疑问,反复做了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从高处落下来,总是()。

铁球往下落的()跟铁球的()没有关系。

小组讨论:

为什么要反复做许多次试验?

学生汇报:

(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面对权威不敢马虎;对亚里士多德的尊重等等)

b.试验结果是什么,说明什么?

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

结果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错误的。

引导学生总结——伽利略慎重地作出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没有急着宣布结果,而是采取了在比萨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的方式,让事实说话。

3、研读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的实验

课件、教学挂图呈现课本彩图。

同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彩图。

问题:

那天在比萨斜塔下面为了许多人,这些人是来干什么的?

如果你是亚里士多德的支持者,你会怎么说?

引导学生进行情境模拟,演一演,说一说。

(要根据课文内容,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等语气。

问题:

除了当天在塔下围观的这些人,伽利略周围的人,会有什么表现呢?

(对伽利略进行劝告,阻挠,议论纷纷等,引导学生模拟情境演一演。

面对人们的种种不解,伽利略满怀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

结果如何呢?

(继续用实物进行情境模拟,可用较小实心球来代替铁球)

学生齐读相关段落。

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么样?

为什么?

(学生自己演示惊讶的表情)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做不容置疑的真理,而伽利略却用事实推翻了他的话。

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一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

(学生默读勾画)

交流。

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里面,主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学习,通过对文字的推敲,理解,来提炼思想。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信奉”等词语的意思,并让学生采取换个词语来表现的方式,对词语所表达的意思进行深层的理解;在读书的过程中,对书中所描写的场景进行情境模拟,对人物的表情,神态进行想象,模仿,使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如读出两个反问的语气来;让同学们想象并表现一下伽利略在斜塔上成功试验后,围观人们的惊讶表情等。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写法:

a、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课文是如何表现伽利略品质的?

(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

b、亚里士多德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引导学生总结:

权威也有犯错的时候,要敢于质疑权威。

2、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中的相关篇章

教育故事:

十字花科也有三瓣的花朵

(教材上讲常理下,十字花科是四瓣花,但是也有三瓣花的)

可以出示几句关于认真追寻真理的名言,不求学生理解,作为一个积累来用。

3、口语交际任务: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对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如果他们两个现在站在你面前的话,你想对谁说几句话,说什么呢?

(设计意图:

通过本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初步学习通过心里、动作、语言等的描写来表现,为下一步的读写结合课做好理论准备。

教学反思:

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通过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等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二是通过对周围人的语言,神态的描写来侧面烘托人物。

教学本文要抓住这两点,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设身处地去体会当时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所需要的勇气,所承受的压力。

同时,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进行情境对话,通过想一想、演一演、说一说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通过最后的口语交际任务,把课堂进行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29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勇敢质疑博学

认真求证权威

公开试验信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